DB32/T 3917-2020 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

DB32/T 3917-2020 DB32/T 3917-2020 Basement pile self-balancing static loading tes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江苏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2/T 3917-2020
标准类型
江苏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12-21
实施日期
2021-05-01
发布单位/组织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南京东大自平衡桩基检测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3.220

R07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3917-2020

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taticloadtestingofself-balancedmethodoffoundation

pile

2020-12-21发布2021-05-01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32/T3917-2020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定义和符号..................................................................1

3.1术语和定义....................................................................1

3.2符号..........................................................................2

4基本规定..........................................................................2

4.1一般规定......................................................................2

4.2检测工作程序..................................................................3

5仪器设备及其安装..................................................................4

5.1仪器设备......................................................................4

5.2设备安装......................................................................5

6现场检测..........................................................................6

7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7

附录A(规范性附录)荷载箱的技术要求................................................9

附录B(规范性附录)桩身内力测试...................................................10

附录C(规范性附录)灌注桩荷载箱的安装要求.........................................11

附录D(资料性附录)试验记录表.....................................................12

附录E(规范性附录)等效转换方法...................................................13

本标准用词说明......................................................................16

条文说明............................................................................17

I

DB32/T3917-2020

前言

本规程共6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仪器设备及其安

装;5现场检测;6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附录A~附录E。

本规程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代替DGJ32/TJ77—2009《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与DGJ32/TJ77—2009相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自平衡法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相关规定;

——完善了检测数量的规定;

——增加了桩身完整性检测的规定;

——补充、修改了检测开始时间的规定;

——修改、完善了终止加载条件;

——修改、完善了极限加载值的确定;

——将原“4试验要点”、“5资料整理”内容整合修改为“4仪器设备及其安装”、“5现

场检测”、“6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附录A(规范性附录)荷载箱的技术要求”、

“附录B(规范性附录)桩身内力测试”、“附录C(规范性附录)灌注桩荷载箱的安装

要求”、“附录D(资料性附录)试验记录表”;

——将原“附录A等效转换方法”整理修改为“附录E(规范性附录)等效转换方法”。

本规程由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南京东大自平衡桩基检测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南京市建筑市场监督站、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赛宝液压设备有限公司。

本规程代替了DGJ32/TJ77—2009。

DGJ32/TJ77—2009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2/T291—1999。

II

DB32/T3917-2020

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

1范围

1.0.1为规范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数据准确、评价正确,

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各种岩土中的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壁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钢管桩、钢

管混凝土组合桩以及沉井、地下连续墙等深基础的承载力测试,特别适用于传统静载试验条件受限时的

水上、坡地、基坑底、狭窄场地的基桩试验,以及传统静载试验无法实施的特大吨位、逆作法、倾斜基

桩试验等。

1.0.3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包括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基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

验;分为施工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检测和施工后为验收提供依据的工程桩检测。

1.0.4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GJ106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3术语、定义和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自平衡法静载试验staticloadtestingofself-balancedmethod

静载试验的一种方法。在桩身中预埋荷载箱,利用桩身自重、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互相提供反力,

测试整桩承载力的试验方法。

3.1.2

自平衡法深层平板载荷试验deepplateloadtestingofself-balancedmethod

平板载荷试验的一种方法。在桩端预埋底板为刚性板的荷载箱,利用桩身自重、桩侧阻力作为反力,

测试持力层(桩端)承载力的试验方法。

3.1.3

平衡点balanceposition

1

DB32/T3917-2020

上段桩桩身自重、桩侧阻力之和与下段桩桩侧阻力、桩端阻力之和基本相等的位置。

3.1.4

荷载箱loadcell

自平衡法静载试验中用于施加荷载的一种加载装置。

3.1.5

等效转换方法equivalentconversionmethod

将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测得的荷载箱处向上、向下的荷载—位移曲线,等效转换为相应传统静载试验

桩顶加载时的荷载—位移曲线的方法。

3.2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2

AD——桩端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2

Ahd——荷载箱底板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D——桩端直径,单位为米(m);

dhd——荷载箱底板直径,单位为米(m);

k——系数;

Qu——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值,单位为千牛(kN);

QuD——桩端竖向承载力极限值,单位为千牛(kN);

Quu——上段桩极限加载值,单位为千牛(kN);

Qud——下段桩极限加载值,单位为千牛(kN);

W——荷载箱上段桩自重与附加重量之和,单位为千牛(kN);

γ——抗压侧阻力转换系数;

ψp——尺寸效应系数。

4基本规定

4.1一般规定

4.1.1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检测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且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当预计

工程桩总数小于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2根;

b)为验收提供依据的工程桩,检测数量不应少于同一条件下桩基分项工程总桩数的1%,且不应

少于3根;当总桩数小于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2根。

4.1.2最大加载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按设计要求确定。最大加载值可取桩周岩土预估极限承载力的

1.2~1.5倍;

b)为验收提供依据的工程桩,最大加载值应满足设计对承载力的检测与评价要求。

4.1.3工程桩承载力验收检测应给出受检桩的承载力检测值,并评价单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4.1.4受检桩应先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后进行承载力检测。

2

DB32/T3917-2020

4.1.5工程桩承载力验收检测后,应在荷载箱处进行注浆处理,处理后的工程桩可正常使用。

4.2检测工作程序

4.2.1检测工作宜按图1的程序进行。

图1检测工作程序框图

4.2.2检测方案宜包含下列内容:

a)工程概况、地基条件、桩基设计要求、施工工艺、检测数量、受检桩选取原则;

b)荷载箱的规格、数量、埋设位置;

c)受检桩的施工要求、所需的机械或人工配合、检测进度;

d)工程桩试验后,其荷载箱处注浆的技术质量控制要求。

4.2.3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a)受检桩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80%,或按该强度算得的桩身抗压承载力大于荷载箱

单向最大加载值的1.5倍;

b)休止时间不应少于表1规定的时间;

表1休止时间

休止时间

土的类别

d

砂土7

粉土10

非饱和15

黏性土

饱和25

注:对于泥浆护壁灌注桩,宜适当延长休止时间。

3

DB32/T3917-2020

c)当采用后注浆施工工艺时,注浆后休止时间不宜少于20d;当水泥浆中掺入早强剂时,注浆后

休止时间不宜少于15d。

4.2.4检测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

a)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结构形式,层数,

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

b)地基条件描述,受检桩桩位对应的地质柱状图;

c)受检桩的桩型、尺寸、材料强度、桩号、桩位、桩顶标高、荷载箱标高、荷载箱规格和相关施

工记录;

d)加、卸载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承载力判定依据;

e)受检桩的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f)当进行分层侧阻力和端阻力测试时,应包括传感器类型、安装位置、轴力计算方法、各级荷载

作用下的桩身轴力曲线,各土层的桩侧极限侧阻力和桩端阻力;

g)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

5仪器设备及其安装

5.1仪器设备

5.1.1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系统可由下列部分组成(图2):

54

78

6

9

3

10

2

11

1

说明:

1——荷载箱;2——下位移杆(丝)及护套管;3——上位移杆(丝)及护套管;4——位移传感器;

5——基准梁;6——基准桩;7——数据采集系统;8——油泵;9——油管;10——主筋;11——应变传感器

图2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系统

4

DB32/T3917-2020

a)加载系统。由荷载箱、油管、油泵、油压测量仪表等组成;

b)位移量测系统。由位移传递装置、位移传感器、位移基准装置等组成;

c)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由采集压力和位移数据并据此对加载进行控制的数采集仪或电脑等组

成。

5.1.2检测用仪器设备应在校准或检定的有效期内。

5.1.3荷载箱应按基桩类型、检测要求及基桩施工工艺选用。荷载箱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

的规定。

5.1.4采用连接于荷载箱油路的压力传感器或压力表测定油压并换算荷载。压力传感器或压力表的准

确度应优于或等于0.5级,量程不应小于60MPa。试验用压力传感器或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

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5.1.5位移测量宜采用大量程的位移传感器,测量误差不得大于0.1%FS,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

0.01mm。荷载箱处向上、向下位移应各自采用一组位移传感器测量,每组位移传感器的数量不应少于

2个,且应对称布置。

5.1.6测试桩侧阻力、桩端阻力、桩身截面位移时,桩身内应变传感器、位移传递装置的埋设应符合

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

5.2设备安装

5.2.1荷载箱的埋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受检桩为抗压桩,预估极限端阻力小于预估极限侧阻力时,应将荷载箱置于桩身平衡点处;

b)当受检桩为抗压桩,预估极限端阻力大于预估极限侧阻力时,可将荷载箱置于桩端,并在桩顶

设置一定量的配重等;

c)当受检桩为抗拔桩时,荷载箱应置于桩端;当荷载箱下部提供的反力不足时,可采取大加桩长

等措施,但荷载箱仍应置于设计桩端标高;

d)当进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时,荷载箱应置于桩端;

e)当需要测试桩的分段承载力,或者单层荷载箱测试有困难时,可布置双层荷载箱,其埋设位置

应根据检测要求确定。

5.2.2荷载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荷载箱中心应位于受检桩中心,荷载箱的位移方向与桩身轴线的夹角不应大于1˚;

b)对于灌注桩,荷载箱安装宜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

c)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钢管桩,荷载箱应与上、下段桩焊接。

5.2.3位移杆(丝)与护套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位移杆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宜采用直径10mm~32mm的钢管或钢筋;位移丝应绷紧,宜选用

合适的配重;

b)护套管应顺直无扭曲,接头处应密闭不渗漏;

c)当护套管兼做注浆管或代替主筋时,尚应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5.2.4基准桩和基准梁应符合下列规定:

a)基准桩与受检桩之间的中心距离不应小于受检桩直径的3倍,且不应小于2.0m;基准桩应打

5

DB32/T3917-2020

入地面以下足够的深度,不宜小于1.0m;

b)基准梁应具有足够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桩上;

c)对于固定和支撑位移传感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采取遮挡措施,以减小受气温、振动及其他外

界因素的影响。

6现场检测

6.0.1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6.0.2试验加、卸载应符合下列规定:

a)试验前应进行预加载;

b)加载应分级进行,且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值的1/10,其中,第一级加载

量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

c)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宜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且应逐级等量卸载;

d)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且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

过分级荷载的±10%;

e)采用双层荷载箱时,可根据受检桩情况确定上、下荷载箱的测试顺序。

6.0.3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a)每级荷载施加后,应分别按第5min、15min、30min、45min、60min测读位移,以后每隔30min

测读一次位移;

b)位移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位移增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

加后的第30m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位移观测值计算);

c)当位移变化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d)卸载时,每级荷载应维持1h,分别按第15min、30min、60min测读位移后,即可卸下一级荷

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残余位移,维持时间不得小于3h,测读时间分别为第15min、30min,

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残余位移。

6.0.4当荷载箱处向上或向下位移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a)某级荷载作用下,荷载箱处向上或向下位移增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位移增量的5倍,且位

移总量超过40mm;

b)某级荷载作用下,荷载箱处向上或向下位移增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位移增量的2倍,且经

24h尚未达到本规程第6.0.3条第2款相对稳定标准;

c)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值或位移总量,且荷载箱处向上或向下位移达到本规程第6.0.3条

第2款相对稳定标准;

d)当荷载—位移曲线呈缓变型时,荷载箱处向上位移总量可加载至40mm~60mm,荷载箱处向

下位移总量可加载至60mm~80mm;当桩端阻力尚未充分发挥时,荷载箱处向下位移总量可

加载至超过80mm;

e)荷载已达荷载箱加载极限,或荷载箱处向上、向下位移总量之和已达荷载箱最大行程。

6.0.5测试桩身应变和桩身截面位移时,数据的测读时间宜符合本规程第6.0.3条的规定。

6.0.6试验数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