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CEF 084-2023 城镇污泥智慧管理系统数据采集技术规程

T/ACEF 084-2023

团体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T/ACEF 084-2023
标准类型
团体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7-27
实施日期
2023-12-27
发布单位/组织
-
归口单位
中华环保联合会
适用范围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城镇污泥智慧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的基本规定、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采集内容、数据传输、数据安全。 本文件适用于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智慧管理系统数据采集; 主要技术内容:城镇污泥智慧管理系统数据采集需覆盖污泥产生、运输、处理和处置阶段污泥泥质、泥量等指标,数据采集方式包括自动采集、人工采集或自动采集与人工采集相结合方式。数据采集设备可采用工业级服务器、RTU、DTU、智能网关、GPS定位设备、视频传输设备等,数据采集设备具备保护措施和故障处理功能模块。采集后的数据通过直接传输和间接传输两种方式进行数据传输。采集模式包括集中采集和分散采集,且在集中采集模式下,采集设备与污泥智慧管理系统应采用有线专用通信链路,分散采集模式下优先利用有线网络。污泥智慧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数据安全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三峡智慧水务科技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六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六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起草人:
郭亚丽、方宁、陈江海、徐昊旻、李巍、吴海斌、杨鑫、范缙、王遥、田皓文、陈瑞弘、周小国、颜莹莹、陈文然、张俊、张雨晨、花建国、季冬、郭剑桥、黄嘉良、董滨、王先恺、王航、刘枫、李锟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30.01

CCSZ00/09

团体标准

T/ACEF084—2023

城镇污泥智慧管理系统数据采集

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ofmonitoringdataacquisitionfor

urbansludgeintelligentmanagementsystem

2023-7-27发布2023-12-27实施

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

T/ACEF084—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数据采集技术.....................................................................................................................................................3

6数据采集设备.....................................................................................................................................................4

7数据采集内容.....................................................................................................................................................5

8数据传输.............................................................................................................................................................5

9数据安全.............................................................................................................................................................6

附录A(资料性)数据采集网络及安全防护结构...................................................................................8

附录B(资料性)城镇污泥智慧管理系统数据采集信息.....................................................................10

I

T/ACEF084—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

有限公司、三峡智慧水务科技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六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六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

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亚丽、方宁、陈江海、徐昊旻、李巍、吴海斌、杨鑫、范缙、王遥、田皓文、

陈瑞弘、周小国、颜莹莹、董滨、陈文然、张俊、张雨晨、花建国、季冬、郭剑桥、黄嘉良、王先恺、

王航、刘枫、李锟。

II

T/ACEF084—2023

城镇污泥智慧管理系统数据采集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镇污泥智慧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的基本规定、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采

集内容、数据传输、数据安全。

本文件适用于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智慧管理系统数据采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4943.1信息技术设备安全

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348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

GB2418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

GB/T2507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GB/T35319物联网系统接口要求

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CJ/T510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稳定标准

DL/T634.5104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IEC60870-5-101

网络访问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镇污泥urbansludge

城镇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污水污泥、给水厂污泥、管渠污泥、河湖底泥。

3.2

专用通信链路dedicatedcommunicationlink

物理专用通道或虚拟专用通道。

1

T/ACEF084—2023

3.3

前置采集设备acquisitionequipment

部署在城镇污泥产生、运输、处理和处置等区域内的数据采集设备,主要包括硬件设备、数据采集

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等。

3.4

集中采集模式centralizedacquisitionmode

数据在已有自动化监控系统集中采集,由自动化系统经前置采集设备上传至污泥智慧管理系统的模

式。

3.5

分散采集模式decentralizedacquisitionmode

数据未在已有自动化监控系统集中采集,需由采集端独立上传至污泥智慧管理系统的模式。

3.6

外部数据交互externaldatainteraction

污泥智慧管理系统与监管部门、排水公司、污水运营公司等外部单位进行的数据交换。

3.7

远程终端单元remoteterminalunit;RTU

一般与相关的外围设备一起构成SCADA、DCS等系统的外部子站,具有数据采集、存储、控制输

出、通信等功能,也可具有计算及编程功能,能接收远程主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控制末端的执行单元动

作,安装于现场,就地连接检测仪表和执行单元,通常应用于通信距离较长、复杂环境的工业现场。

[来源:GB/T34039-2017,3.1.1]

3.8

数据传输单元datatransferunit;DTU

安装在配电网馈线回路的开闭站、配电室等站点,具有遥信、遥测、遥控和故障电流检测(或利用

故障指示器检测故障)等功能的远方终端。

4基本规定

4.1数据采集过程中应全方位防御,并符合数据所属或主管部门的安全要求。

4.2城镇污泥智慧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应包括城镇污泥在产生、运输、处理和处置各阶段的数据。

4.3城镇污泥智慧管理系统与城镇污泥产生、运输、处理和处置相关厂站在线监测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

应采用开放协议。

4.4城镇污泥智慧管理系统与接入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应采用可靠性高、实用性强和功能齐全的专用

通信链路,在恶劣环境下宜采用无线和有线双通道传输。

4.5传输设备选择应遵循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设备及其接口的配置应便于升级、扩

2

T/ACEF084—2023

容和重新配置。

4.6前置采集设备的总体结构应便于安装、维护和设备调整。

4.7应采用普适计算下多源异构数据标准化、结构化技术,支持应用软件系统与前端硬件解耦。

4.8宜采用使用者免开发,可动态配置底层设备最小功能计算规则的技术。

4.9城镇污泥智慧管理系统人工采集数据的采集频率、泥质检测方法应符合GB24188、GB/T23486、

GB36600和CJ/T510的规定。

4.10城镇污泥智慧管理系统采集数据的数据质量应与数据提供单位一致。

4.11城镇污泥监测的污染物指标根据污泥来源和处理处置途径进行选择。

5数据采集技术

5.1数据采集方式

5.1.1数据采集根据监测指标、监测区域现状及实际需求,可采用自动采集、人工采集或自动采集与人

工采集相结合的方式。

5.1.2户外分散布置的监测设备采用自动采集方式时须满足现场供水、供电和供地等条件。

5.2数据采集模式

5.2.1数据采集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集中采集和分散采集两种模式,采集模式选择可参见附录A。

5.2.2集中采集模式下,接入端应在生产控制大区部署前置采集设备,以指定的通信规约采集生产数据,

通过标准数据接入方式或通信规约,将数据上传至中心侧污泥智慧管理系统的生产控制大区。各站点的

管理信息大区数据宜采用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器,以B/S或C/S架构经独立通道上传至中心侧污泥

智慧管理系统的管理信息大区,详见附录A中图A.1。

5.2.3分散采集模式下,自带控制系统的分散设备可通过前置采集设备经无线网络上传至中心侧接入污

泥智慧管理系统;传感器可直接或经过前置采集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上传至中心侧接入污泥智慧管理系统,

详见附录A图A.1。

5.3外部数据交互

5.3.1城镇污泥智慧管理系统与各相关单位已建系统之间应构建数据交换网络,为数据共享交换以及系

统交互提供网络传输服务。

5.3.2数据交换网络可采用专用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交换,共享双方应协调确认传输规约、传输内容、传

输频率。

5.4边界防护要求

5.4.1城镇污泥智慧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通道应与其他网络分开组建,并配置网络安全防护设备,网络

安全防护设备可选择工业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隔离装置、通道加密装置等,安全防护配置可参见附

录A图A.2。

5.4.2网络安全区域之间应进行隔离安全防护,网络边界与区域之间应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

规则,默认情况下除策略允许的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

3

T/ACEF084—2023

5.4.3公网边界防火墙应配置入侵防御、防病毒、数据防泄漏、上网行为管理与审计等功能模块,对可

能来自公网区域的网络攻击具备防范及预警能力,对被允许或拒绝的访问进行审计并记录,包括日期和

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等,并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

修改或覆盖。

6数据采集设备

6.1前置采集设备

6.1.1前置采集设备可采用工业级服务器、RTU、DTU、智能网关、GPS定位设备、视频传输设备等,

并符合GB4943.1及GB/T35319的规定。

6.1.2前置采集设备应进行规范编号,编号应包括设备类型、设备所在空间位置以及顺序号等内容。

6.1.3前置采集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当异常情况发生后,具有保护措施,保证数据不丢失。数据

可缓存在设备端,最短存储时间不少于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