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T 809-2023 宁南山区多功能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规范
DB64/T 809-2023 Multi-function Water Source Forest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the Ningnan Mountainous Area Standard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2年10月
-
2023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60
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64/T809—2023
代替DB64/T809-2012
宁南山区多功能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multi-functionalmanagementofwater-retentionforestin
themountainousareasofSouthernNingxia
2023-12-28发布2024-03-28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
DB64/T809—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64/T809—2012《土石山区水源涵养林的多功能经营技术规程》,与DB64/T
809—201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文件名称,即将“土石山区水源涵养林的多功能经营技术规程”更改为“宁南山区多功能
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规范”;
b)更改了“范围”的内容(见第1章,2012年版的第1章);
c)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已废止或不适用内容,增加了“森林抚育规程”(见第2章,
2012年版的第2章);
d)删除了“术语和定义”中的“水源涵养林”“混交林及混交比”“森林经营”“多功能林业”
“常规目标树”“特殊目标树”;更改了“预留目标树”“干扰树”;增加了“多功能水源涵养林”“目标树”“预
留木”“目标树经营”“多功能经营”(见第3章,2012年版的第3章);
e)将原第4章与第5章合并,将“总则”更改为“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
(见4.1.1、4.1.2、4.1.3、4.2.1、4.2.2,2012年版的4.1、4.2、4.3);
f)更改了原第6章的标题,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5.1、5.2、5.3、5.4、5.5,2012年版的
第6章);
g)更改了原第7章的标题,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第6章,2012年版的第7章);
h)更改了“附录”的内容,(见附录A、附录B,2012年版的附录A、附录F),删除了原附录B、
附录C、附录D、附录E(见2012年版的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提出。
本文件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固原市气象局、固原市原州区自然资源局、泾源县自然资源局、彭阳县自然资源局、隆德县自然资源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正安、殷爱萍、余治家、李卓、贾宝光、佘萍、王彦辉、撒金东、杨志莲、
于澎涛、王晓、马杰、吴苗、杨文海、朱天虎、袁国良、梁斌、李龙平、韩小玲、曹荣荣、蔡虹亮、张
明君、高彩红。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2年首次发布为DB64/T809—2012,本次为第
一次修订。
I
DB64/T809—2023
宁南山区多功能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多功能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多功能水源涵养林
建造、多功能水源涵养林经营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宁南山区年降雨量350mm以上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多功能水源涵养林营造。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GB/T1578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多功能水源涵养林multifunctionalwater-retentionforest
在多功能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合理经营,充分发挥水源涵养主导功能或重要功能,
并同时兼顾生产木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其它多种功能的森林。
目标树targettree
在目的树种中,对林分稳定性和生产力发挥重要作用的长势好、质量优、寿命长、价值高、需要长
期保留直到达到目标直径方可采伐利用的林木。
[来源: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第3章第3条]
预留目标树preservedtargettree
林分中生长发育优良和有望未来成为下一代目标树的幼树。
干扰树disturbancetree
对目标树或预留目标树形成竞争并影响其生长的树木。
预留木preservedtree
对目标树或预留目标树不形成竞争、不影响生长,本次经营可以保留的树木。
目标树经营targettreemanagement
对树木进行分类,选择出目标树和干扰木,围绕目标树进行抚育,伐除干扰木并对目标树进行修枝
抚育,培养优质大径材的森林经营方法。
多功能经营multifunctionalmanagement
按照水源涵养林能提供的产水、木材生产、土壤保育功能等多种功能对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差异,综
合考虑各个功能对林分结构的要求,采取相应的经营措施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森林的多种功能充分发挥,
1
DB64/T809—2023
从而使其主导功能、主要功能和其它多种功能都实现最大化,保持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价值达到最
优。
4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总体要求
4.1.1多功能定位
多功能水源涵养林建造和经营,应确定各类立地上林分能提供主导功能(按照林分发挥的多种功能
的重要性或大小排位第一的功能)、主要功能(按照林分发挥的多种功能的重要性或大小排位第二的功
能)及其它多种功能的潜力,并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功能需求,进行多种功能的重要性排序,确定森
林多功能经营方向,应符合附录A要求。
4.1.2全周期管理
从水源涵养林构建的设计、实施和管理以及不同经营阶段,应紧紧围绕确保不影响主导功能和主要
功能的前提下,更好促进其多种功能充分发挥。
基本原则
4.2.1科学选择树种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坚持乡土树种和易天然更新树种为主,抗逆性强优先原则;坚持针阔混交、乔
灌草结合原则。
4.2.2分阶段施策
根据不同立地类型和森林发育阶段,将林分划分为建群、郁闭、分化、恒续4个阶段,按照不同阶
段经营目标,有针对性制定改善现有林分结构的经营措施。
5多功能水源涵养林建造
树种选择与配置
5.1.1树种选择
不同立地树种选择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具体参见附录B。
5.1.2树种配置
树种宜按针阔混交、乔灌草结合、不规则配置。
造林密度与混交比
5.2.1造林密度
以2500株/hm2~3333株/hm2为宜。
5.2.2混交比例
5.2.2.1年降雨量450mm以上阴坡和半阴坡,针阔和乔灌混交比分别以6:4为宜。
2
DB64/T809—2023
5.2.2.2年降雨量450mm以上阳坡和半阳坡乔灌应均衡搭配,针阔和乔灌混交比分别以5:5为宜。
5.2.2.3年降雨量350mm~450mm阴坡和半阴坡,针阔和乔灌混交比分别以4:6为宜。
5.2.2.4年降雨量350mm~450mm半阳坡,局部零星点缀乔木,针阔和乔灌混交比分别以1:9为宜。
5.2.2.5沟谷,针阔和乔灌混交比分别以5:5为宜。
种植点分布
5.3.1分布方式
5.3.1.1群状分布
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丛内植株密集(最小距离1.0m),群丛间距离较大(7
m~12m)。此种分布方式适宜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营造近自然混交林。
5.3.1.2不规则分布
在造林地上随机分布种植点和符合立地条件的树种,没有统一的株行距和树种混交方式要求,近似
天然林中的林木分布。
整地方式
5.4.1穴状整地
5.4.1.1适用于平缓地块,尤其是生态移民迁出区的退耕平地、粱峁、沟台地带。
5.4.1.2穴状整地采用圆形,大小因苗木规格而异。一般情况下,穴径0.3m~0.5m,穴深0.5m左
右。
5.4.1.3整地时将上部的熟化土与下部的生土分别放置,穴挖好后将上层熟化土壤填入穴中,将生土
置于穴外围的低洼处。
5.4.2鱼鳞坑整地
5.4.2.1适用于坡度15°以上的山坡。
5.4.2.2鱼鳞坑为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外高内低,长沿等高线方向展开,一般长为0.6m~0.8m,宽
为0.4m~0.6m,深度为0.5m
5.4.2.3不同季节鱼鳞坑整地宜按以下方法执行。
a)雨季整地将宽0.6m的鱼鳞坑分两次开挖,第一次挖一半宽槽,用挖出的土从下部向上打埂,
达到深度后返填熟土直接入槽;第二次从第一次槽向内再挖一半宽的槽,用挖出的生土继续打埂,挖够
深度时,返填上面的熟土,最后形成高0.3m宽0.4m的拦水埂。
b)春秋整地按照鱼鳞坑长宽挖一个平台,将湿熟土分放,用生土打埂,再在平台中央挖一个直
径0.3m~0.5m,深0.5m(根据容器或土球大小而定)左右的“直桶”状穴,放置好防鼠网、植入苗后
用分放的湿细熟土返填栽植,最后再打高0.3m宽0.4m的拦水埂。
栽植
5.5.1裸根苗栽植
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应略大于苗木根系。苗干直立,根系舒展,深浅适当,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
再填土踩实,然后覆上虚土,最后覆盖枯落物。
5.5.2容器苗栽植
3
DB64/T809—2023
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应适当大于容器。栽植时要去掉苗木根系不易穿透或不易分解的容器,回填土
时一次性填满踩实,并保护好根团。
5.5.3苗木规格
针叶树苗高大于0.3m,阔叶乔木苗高大于0.8m,灌木苗高大于0.3m、分支5个以上。
5.5.4造林时间
裸根苗以春秋季造林为主;容器苗春夏秋均可造林,以雨季造林为佳。
5.5.5阻隔网放置
易受鼢鼠危害的主根型针叶树栽植时应放置物理阻隔网。长度应比穴的周长长0.1m,宽以0.6m为
宜。
6多功能水源涵养林经营
合理结构
多功能水源涵养林的合理结构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a)多树种、多世代、多层次的稳定高效森林结构;
b)林冠郁闭度维持在0.7左右;
c)林地植被(包括灌草和枯落物)覆盖度维持在0.7以上;
d)林木的高径比(m/cm)维持在0.7左右。
演替阶段及经营措施
6.2.1建群阶段
6.2.1.1林分特征
从天然灌丛、草地或退耕还林地通过自然恢复或人工造林发展至尚未郁闭的幼林演替阶段。主要特
征如下:
a)林冠尚未郁闭,森林小气候未形成;
b)自然恢复林木的优势木主要是阳性、先锋树种或灌木;
c)75%以上的优势树木高小于4m,胸径小于5cm,未形成足够高的树干。
6.2.1.2经营目标
保障目标林木个体生长,促使幼林尽快郁闭。
6.2.1.3经营措施
6.2.1.3.1保存率<80%应补植,栽植后三年每年松土除草2次。
6.2.1.3.2以灌丛为主的阳坡林分,宜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局地补植150株/hm2~750株/hm2的乔木树种。
6.2.1.3.3以灌丛为主的半阳坡林分,宜补植750株/hm2~1500株/hm2株的目标乔木树种。
6.2.1.3.4乔木树种幼林不宜择伐、修枝、间伐,充分利用林木竞争和自然整枝。
6.2.2郁闭阶段
4
DB64/T809—2023
6.2.2.1林分特征
从林冠基本郁闭到林分出现显著分化的演替阶段。建群树种进行竞争性高生长。林下的灌木和草本
开始死亡或演替为耐荫物种,天然更新的耐荫树种开始在林下出现和生长。主要特征如下:
a)林冠已基本郁闭,初步形成了森林小气候;
b)大部分优势木高于4m,胸径大于5cm;
c)林木出现自然整枝,不同树木的树高和树干质量开始分化;
d)林冠下的灌木和草本开始死亡、减少或被更耐荫物种替代,一些耐荫树种在林下开始天然更
新。
6.2.2.2经营目标
促进林冠尽快郁闭和林分尽快进入分化阶段。
6.2.2.3经营措施
充分利用林木间竞争和自然整枝作用,维持目标树种的林木高生长,对能够生产高木材价值的潜在
优势木进行适当修枝。
6.2.3分化阶段
6.2.3.1林分特征
林分出现明显的多层分化至森林成熟的演替阶段。生活力弱或质量不良的树木生长显著滞后于生活
力强的林木,树种以及林木个体的分化差异日渐明显;林下植被变为典型的耐荫草本植物,灌木减少和
生长发育缓慢。主要特征如下:
a)林冠已经郁闭(随着林木生长,林冠郁闭度可大于0.8),形成了森林小气候;
b)优势木高度达到6m以上,胸径达到6cm左右;
c)树木的胸径和高度生长分化日渐明显,上层优势树呈单株或群状分布;
d)中林层和下林层开始发育,耐荫树种开始生长;
e)明显出现具有4m以上的通直、圆满、无节疤的主干和经济价值较高的目标树。
6.2.3.2经营目标
调节林分结构,充分发挥林分的多功能效益,形成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6.2.3.3经营措施
6.2.3.3.1对以生产木材为主导功能和主要功能的林分,选择目标树经营。具体措施如下:
a)目标树选择目标树之间距离7m~11m,每120株/hm2。选择目标树应满足以下条件:实生、
木材生产价值高、处于主林冠层、生活力旺盛、生长健康及树干通直饱满且全株无损伤。
b)目标树修枝应贴近主干,修枝强度以确保树干高度等于树高三分之一为宜。
c)干扰木选择并伐除距离目标树近且树枝与目标树树枝交叉的树为干扰木,应尽早标记并及
时伐除。
d)不影响目标树生长的预留木应坚持应留尽留。
6.2.3.3.2对以产流为主导功能和主要功能的林分,选择疏伐经营。按照去劣留优的原则进行均匀间
伐,强度以间伐后的林冠郁闭度保持在0.7左右为宜。
6.2.3.3.3经营后林分郁闭度≥0.8,开始下一轮经营。
6.2.3.3.4对于能够天然更新的人工林,于目标年龄到达前20年应伐除全部预留木,形成或保留面积
5
DB64/T809—2023
比例10%的林窗(面积约36m2)或郁闭度降到0.3~0.5左右。
6.2.3.3.5将伐倒的树木去除枝丫,按照规定长度截成椽材和檩材运出林地。在容易形成汇水沟并造
成土壤侵蚀的集材道上,每隔一段距离打1个土埂,并挖1条能把径流导入林地的横向导水沟;也可将
采伐剩余物堆积在集材道上。
6.2.3.3.6采伐剩余物处理。应把枝丫等采伐剩余物平铺地表或沿等高线堆积。
6.2.4恒续阶段
6.2.4.1林分特征
森林发展演替为异龄、多层和以顶级群落树种占优势的林分结构,通过天然更新来补偿因自然死亡
和合理采伐而减少的林木数量和林分蓄积的阶段。主要特征如下:
a)林木的垂直分层结构基本形成,形成了良好的多树种、多龄林、多层次结构,林木分化和林
分结构达到了与自然立地条件相适应的动态平衡;
b)树种多样性丰富,主林层优势木数量足、生长好,胸径都在40cm以上;
c)林分中出现光照条件较好的林窗,开始有较好的天然更新;
d)林冠下更新树种为耐荫树种,仅在自然干扰或采伐后形成的开阔区域出现先锋树种;
e)林地植被以典型的林下草本植物占优势。
6.2.4.2经营目标
保持林分的多树种、多层次、多龄林的良好结构,把经营对森林结构的影响降到最小,防止过度采
伐造成逆向演替,增强森林抵抗各种自然灾害干扰的能力。
6.2.4.3经营措施
6.2.4.3.1对到达目标胸径或目标树龄(目标胸径70cm、目标树龄120年)的目标树进行单株采伐
利用。采伐时注意保护主要乔木树种的幼苗和幼树,应标注并培育足够数量的预留目标树,按照目标树
进行经营。
6.2.4.3.2根据林分状况,对林冠郁闭度在0.8以上的林分及时进行间伐。间伐强度以间伐后林冠郁
闭度控制在0.6左右;保留和新形成面积比例在10%~15%的林窗。
A
A
6
DB64/T809—2023
附录A
(规范性)
宁南山区立地类型及功能排序和适宜树种
宁南山区立地类型及功能排序和适宜树种见表A.1。
表A.1宁南山区立地类型及功能排序和适宜树种
立地类降雨量/地貌
坡向功能排序适宜树种
型序号mm类型
生产木材、产水、土壤保育、青海云杉、油松、华山松、辽东栎、糙皮桦、杜梨、珍珠梅、
1阴坡
物种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紫丁香、元宝槭、金花忍冬、陕甘花楸、文冠果等
半阴产水、物种多样性保护、木材青海云杉、油松、华山松、杜梨、水栒子、聚花荚蒾、甘肃山
2
土坡生产、固碳释氧、土壤保育楂、秦岭小檗、红皮柳、金花忍冬等
石青海云杉、油松、
半阳产水、物种多样性保护、固碳
3山樟子松、准噶尔栒子、胡枝子、绣线菊、虎榛子、珍珠梅、黄
坡释氧、土壤保育
区刺玫、毛榛、岩生忍冬、土庄绣线菊、小卫矛等
生产木材、产水、土壤保育、青海云杉、油松、杜梨、暴马丁香、聚花荚蒾、水栒子、灰栒
4沟谷观赏、物种多样性保护、固碳子、紫丁香、黄刺玫、金银木等
释氧
-450土壤保育、木材生产、物种多青海云杉、油松、樟子松、杜梨、小青杨、山杏、山桃、紫丁
5350阴坡
样性保护、固碳释氧、产水香等
半阴土壤保育、物种多样性保护、油松、樟子松、杜梨、灰栒子、黄刺玫、珍珠梅、柠条锦鸡儿
6黄
坡固碳释氧、产水、木材生产、甘肃山楂等
土
樟子松、油松、侧柏、臭椿、黄刺玫、山桃、
丘半阳土壤保育、物种多样性保护、
7柠条锦鸡儿、准噶尔栒子、匍匐栒子、胡枝子、紫穗槐、葱皮
陵坡固碳释氧、产水
忍冬、岩生忍冬、齿叶蕤核、互叶醉鱼草等
区
产水、观赏、土壤保育、生产青海云杉、油松、杜梨、小青杨、河北杨、山杏、山桃、黄刺
8沟谷木材、物种多样性保护、固碳玫、粉团蔷薇、复叶槭、臭椿等
释氧
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油松、华山松、水曲柳、辽东栎、红
木材生产、产水、物种多样性
9阴坡桦、白桦、鸡树条、香荚蒾、暴马丁香、栓翅卫矛、木姜子、
保护、固碳释氧、土壤保育
峨眉蔷薇、桦叶四蕊槭等
青海云杉、油松、华山松、杜梨、暴马丁香、栓翅卫矛、鸡树
半阴木材生产、产水、物种多样性
10条荚蒾、甘肃山楂、陕甘花楸、水栒子、尖叶茶藨子、山荆子
坡保护、固碳释氧、土壤保育
、元宝槭、青榨枫等
土
青海云杉、油松、
石半阳产水、土壤保育、物种多样性
11樟子松、灰栒子、土庄绣线菊、华北珍珠梅、金花忍冬、葱皮
山坡保护、固碳释氧
忍冬、毛山楂、甘肃山楂、花叶海棠、文冠果、刺槐等
区
青海云杉、油松、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H/T 1260-2019 固态速溶茶中水分、茶多酚、咖啡碱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测定法 2019-05-21
- HG/T 5513-2019 木质素磺酸盐系水煤浆分散剂 2019-05-02
- HG/T 5510-2019 塑料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树脂 2019-05-02
- GH/T 1256-2019 生水貂皮质量检验 2019-05-21
- GH/T 1258-2019 生貉皮质量检验 2019-05-21
- HG/T 5500-2019 热塑性聚氨酯(TPU)颗粒料 2019-05-02
- GH/T 1249-2019 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分类与基本规范 2019-03-21
- YB/T 4728-2018 陶粒用钢渣粉 2018-12-21
- GH/T 1257-2019 生狐皮质量检验 2019-05-21
- GH/T 1259-2019 茶多酚制品中水分、茶多酚、咖啡碱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测定法 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