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1047-2008 花生茎蔓栽培双孢蘑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DB37/T 1047-2008 Peanut Stalks Cultivation of Bifidobacterium Grown Safely and High Quality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8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1047-2008
花生茎蔓栽培双孢蘑菇安全优质生产
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SafetyandHighQualityAgaricusbisporus
CultivationwithPeanutStems
2008-12-02发布2009-01-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1047-2008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利津县绿野菇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绿山园农业科技有限公
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万书波、张正、张柏松、刘玉升、赵海军、周卫忠、贾曦、王忠春、
李先振。
I
DB37/T1047-2008
花生茎蔓栽培双孢蘑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优质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要求、病虫害防治、
质量安全控制和生产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以菌糠作经济昆虫饲料前提下利用花生茎蔓主料栽培双孢蘑菇的安全优质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7096食用菌卫生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9687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96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12728食用菌术语
GB19171双孢蘑菇菌种
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749绿色食品食用菌
NY/T1098食用菌品种描述技术规范
NY5095无公害食品食用菌
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5294无公害食品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T5333无公害食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12728和NY/T1098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安全优质双孢蘑菇securityandhighqualityAgaricusbisporus
指产地环境条件符合NY5294要求,按照NY/T5333技术规范生产,生产投入品执行NY5099规定,
并限定限量限时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NY5095标准范围内,经专门机构认定
并许可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的双孢蘑菇产品。
4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NY5294的规定。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无有毒有害污染源、环境要素综
合指标较好的场所作为生产场地,应远离工矿业的“三废”及微生物、粉尘等污染源。生产区与生活区
应分离,且生产区的堆料场、制种、发酵、发菌及出菇区、产品加工区、仓库区合理分区。每季栽培结
束后,应及时清理废菌料和废土,对菇场进行消毒,并开展菌糠生物质资源的无害化循环利用。
5生产技术要求
1
DB37/T1047-2008
本章没有说明的栽培措施,按常规方法实施。
5.1栽培设施
栽培设施建在地势平坦、冬暖夏凉、通风良好、便于排水的地方,应利于保温、降温、保湿、遮荫
和防治病虫害。可采用层架式菇房、冬暖式塑料大棚、林地弓棚或人工土洞、人防工程设施栽培。一般
大棚菇房生产,棚顶覆盖无滴膜或黑色薄膜,上覆草苫以保温,高温季节棚顶搭盖遮阳网。所选用的建
筑材料、构件制品及配套设备等,不应对环境和双孢蘑菇产品造成污染。
5.2栽培季节
根据双孢蘑菇品种特性和每年气候变化情况,合理安排栽培时间。利用冬暖大棚栽培,培养料开始
堆制发酵一般在8月上中旬;播种时间始于9月上中旬,可延迟到10月上旬,秋菇生产集中在10月中
下旬至11月份,春菇生产集中在次年4月上中旬至5月份。层架式菇房和林地弓棚栽培可适当延长出
菇时间,人工土洞和人防工程设施栽培可进行冬夏反季节生产,采用工厂化控温车间栽培,则可周年生
产。
5.3品种选择、菌种培养贮存及质量要求
5.3.1品种选用
按照农业部颁布的《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选用经过出菇试验、适于山东省气候及原料
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双孢蘑菇品种或菌株。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菇形和色型的
品种。生产菌种的品种(菌株)应符合NY/T5333中3.1.2的要求。使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
构成育成的双孢蘑菇菌种,应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中有关转基因微生物安全管理
的规定执行。
5.3.2菌种培养贮存
双孢蘑菇菌种的扩繁制作按NY/T528的要求执行。成品母种存放于消毒的4℃~6℃的冷藏箱内,
控制传代次数在3代以内;成品原种和栽培种存放于洁净阴凉干燥避光的保藏室内,应及时使用,尤其
是麦粒菌种,不宜长期贮存,确保菌种适龄、生活力旺盛。
5.3.3菌种质量要求
双孢蘑菇成品菌种质量要求,按GB19171的规定执行。要求菌种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和杂菌,
无老化、退化现象。
5.4原辅材料
5.4.1主辅原料
因地制宜选择适用的主辅原料。花生茎蔓、玉米芯及畜禽粪肥、麦麸等,要求干净、无虫、无霉、
无异味,无有害污染物。用花生茎蔓主料栽培双孢蘑菇,要求花生在收获前1个月不能施高残毒农药。
畜禽粪肥的杀菌灭虫除臭处理不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栽培基质中不得随意或超量加入化学添加剂,并
严防有毒有害不洁(含有农残、重金属、病虫杂菌活体等)物质混入。主辅原料在使用前经日光曝晒
2d~3d,花生茎蔓粉碎长度为0.5cm~0.8cm≥80%,玉米芯粉碎粒度为0.2cm~0.5cm≥80%,要求花生
茎蔓粉中地膜碎片含量在0.3%以下。主辅原料应符合NY5099的要求。
5.4.2覆土材料
覆土材料应使用天然的、未受污染的、重金属含量符合标准的河塘土、泥炭土、草炭土、林地腐殖
土或农田耕作层以下的土壤,质量应符合NY/T5333的规定。
5.4.3用水管理
用水包括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可用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井水、湖水等。喷水中不应
随意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质。应符合NY/T5333的规定。
5.4.4培养料添加剂
培养料可选用的添加剂主要有: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氰氨化钙、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石
灰、石膏粉、轻质碳酸钙等,不允许添加含有植物激素、生长调节剂或成分不明的混合型培养料添加剂。
不应使用未经有关部门作安全性评价的任何添加剂和原辅材料代用品。培养料添加剂应符合NY5099
2
DB37/T1047-2008
的要求。
5.5培养料配方和堆制发酵
5.5.1培养料配方
花生茎蔓1200kg,玉米芯500kg,干牛粪1000kg,麦麸150kg,尿素15kg,石膏粉50kg,轻质
碳酸钙50kg,石灰粉50kg。
除此配方之外,各地可根据当地原料资源,选用其它配方,但需做预备性栽培试验。
5.5.2培养料预湿
建堆前3d~4d,将花生茎蔓、玉米芯等用石灰水淋透,使其吸水均匀,堆放预湿。
建堆前7d~10d,将干粪用清水淋湿,每100kg干粪加水160kg~180kg。充分吸水后进行预发酵处
理。
5.5.3建堆
料堆呈南北向,堆宽1.6m~2.0m,堆高1.8m,长度视场地而定。料堆的四周呈垂直状,顶部呈龟
背形。
建堆时,要求一层粪、一层秸秆料逐层堆放,从第四层开始浇水,第四层到第八层逐层加入全部的
麦麸、石膏粉、轻质碳酸钙和一半量的尿素,共堆制10层。在料堆顶部用竹筒从上向下插2~3个通气
孔。堆顶覆盖草苫,雨天遮盖薄膜。
建堆时要求培养料含水量达到饱和程度。堆料的第二天测定50cm以内的料温,正常情况下料温会
升至70℃左右。
5.5.4翻堆
5.5.4.1第一次翻堆
建堆后,当料堆中心温度最高点达到72℃~80℃后3d~4d,料温开始下降时,可进行第一次翻堆。
翻堆前1d在料堆上部浇水,翻堆时要把草抖松,做到里翻外,上下、四周翻到中央位置,仍然是一层
草一层粪铺放均匀,从第四层至第八层加入建堆时余下的50%的尿素,并逐层浇水,堆好后在其周围要
有少量水流出来,使料含水量达到70%~72%,可用2%~3%的石灰水调节pH8.0~8.5。翻完堆后清扫堆
周围杂物,搞好环境卫生。第一次翻堆后的48h,料温最高可达75℃~80℃。
5.5.4.2第二次翻堆
第一次翻堆后的5d~6d,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前,可先把堆周围的培养料用喷雾器喷湿再翻,
也可先把堆外表的干料集中到一块进行浇水湿透,放进堆的中上部,让其更好地腐熟。要把里外、上下
彻底翻匀,让氨气散发出去,再重新建堆,为提高温度和保持湿度,料堆可适当建窄一些。不要浇水过
多,以免造成堆料过湿,用手紧握培养料可挤出3~4滴水为宜。雨天盖塑料膜用木棍支起来,使料内
透气,防止厌氧发酵,保持料温在62℃~65℃。
5.5.4.3第三次翻堆
一般第二次翻堆后4d~5d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方法同第二次翻堆。主要调节料堆四周表层水分,
含水量达到70%左右,堆料pH7.8~8.2。如果有粪块,要充分捣碎后再拌入。保持料堆内通气良好。
5.5.4.4第四次翻堆
第三次翻堆后4d,进行第四次翻堆。翻堆时检查料的含水量,用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滴出1~2滴
水为适,调节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5%~68%,pH7.5~8.0,同时检查培养料内是否有氨味和害虫。若水
分不够,用1%的石灰水调节;水分过大,可撒拌石灰粉调节培养料酸碱度,或进行摊晾,至水分合适
时再堆制。第四次翻堆后,料内温度稳定在50℃~55℃时,可进行后发酵。
5.5.5后发酵
后发酵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升温阶段、持温阶段和降温阶段。
5.5.5.1升温阶段
当前发酵培养料运进菇房堆集后,料温不再上升时便开始加温,升温要逐渐均匀升到60℃~62℃,
3
DB37/T1047-2008
保持约10h。
5.5.5.2持温阶段
升温阶段结束后,使料温降至50℃,维持4d~5d。在持温期适度掀膜通入一定量的新鲜空气,排
除废气,防止出现厌氧发酵。
5.5.5.3降温阶段
持温阶段结束后,料温开始逐渐降低,当料温降至45℃,再打开门窗通风,使料温迅速降低至30
℃以下,二次发酵即全部结束。
经过后发酵,培养料含水量应达到60%~65%,以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渗出1~2滴水珠为宜,用
石灰水调节pH为7.2~7.8。其优质发酵料质量要求参见附录D。
5.6播种、发菌培养、覆土及耙土管理
5.6.1播种
播种前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后发酵结束后,将培养料重新翻松、排除培养料中的废气,菇床铺料
要厚薄一致;②测定料温,如料温高于菇房内温度,要再次翻堆降温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NB/T 11199-2023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型交互及建模规范 2023-05-26
- NB/T 11197-2023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导则 2023-05-26
- DL/T 5219-2023 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规程 2023-02-06
- NB/T 11196-2023 火力发电工程结算报告编制导则 2023-05-26
- NB/T 11195-2023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专题研究报告内容深度规定 2023-05-26
- NB/T 11198-2023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型分类与编码规则 2023-05-26
- NB/T 11194-2023 新能源基地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 2023-05-26
- DL/T 5393-2023 高压直流换流站接入系统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2023-02-06
- DL/T 5428-2023 火力发电厂热工保护系统设计规程 2023-02-06
- NB/T 11200-2023 大型电源基地输电规划研究内容深度规定 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