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210-2019 茶毛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DB44/T 2210-2019 The Procedural Guideline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Tea Caterpillar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新兴县龙圣茶业食品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唐颢、黎健龙、唐劲驰、周波、曾兰亭、伍锦坤、陈义勇、刘嘉裕、黄耀洪、林忠卫。
- 出版信息:
-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16
DB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2210—2019
茶毛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Comprehensivepreventionandcontrolofteacaterpillars
2019-12-03发布2020-03-03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T2210—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新兴县龙圣茶业食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颢、黎健龙、唐劲驰、周波、曾兰亭、伍锦坤、陈义勇、刘嘉裕、黄耀洪、
林忠卫。
I
DB44/T2210—2019
茶毛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操作规程规定了茶毛虫综合防控的基本要求,包括术语和定义、茶毛虫的虫情测报、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茶区茶毛虫的综合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288绿色食品茶叶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DB44/T1441茶假眼小绿叶蝉无公害防控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茶毛虫Teacaterpillar(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
又名茶毒蛾、毒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是茶树食叶类的害虫。幼虫群集咬食茶树嫩叶和成叶,为
害严重时茶树叶片和树皮均被取食殆尽,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茶毛虫幼虫、成虫体上均具
毒毛、鳞片,触及人体皮肤后红肿痛痒,影响农事操作。
3.2
综合防控ComprehensivePreventionandControl
是指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化学农药的技术,
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
产、增收的目的。
4茶毛虫发生特点
4.1生活习性
幼虫咀食成熟叶、老叶及部分嫩叶,喜欢群集取食。1龄~2龄幼虫群集在茶树中下部叶背,取食下
表皮及叶肉,被害叶呈现半透明网膜斑;3龄~4龄幼虫从叶缘开始取食,使叶片形成缺刻。5龄~6龄食
1
DB44/T2210—2019
量大增,进入暴食期,咬食叶片、芽叶、树皮、花果,能将叶片咬食殆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成虫具有趋光性,雄蛾趋光性比雌蛾强。黄昏后开始活动,19:00~23:00时活动最盛。蛹大多在下午
羽化,羽化后的当日或次日交尾并且产卵。以卵块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越冬,当春季气温回升至
14℃左右时虫卵开始孵化。
4.2发生规律
茶毛虫在广东一般每年发生4代,无世代重叠现象。各代幼虫发生期为:第一代3月下旬~4月上旬,
第二代6月下旬~7月上旬,第三代7月下旬~8月上旬,第四代9月下旬~10月上旬。茶毛虫一年中的种
群消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及季节,差异较大,常表现出间歇性大发生或局部成灾。不同虫期生活史
见表1。
表1茶毛虫不同虫期生活史
代别卵幼虫蛹成虫
第1代11月/中~3月上3月/下~/4月/上4月/下~/5月/上5月/中~6月/上
第2代5月/中~6月/上6月/下~7月/上7月/上~7月/中7月/中~7月/下
第3代7月/中~7月/下7月/下~8月/上8月/上~9月/中8月/下~9月/下
第4代8月/下~9月/下9月/下~10月/上10月/中~11月/下11月/上~12月/上
5茶毛虫测报
5.1总则
监测茶毛虫发生期间虫口密度变化动态,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5.2卵块基数调查
5.2.1调查时间
越冬卵块调查于上一年11月和当年3月各一次,其它发生代的调查次数为3天一次。
5.2.2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有代表性地块作为调查茶园,每种类型调查茶园面积为667m2左右,宜采
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每种类型茶园中取样点不少于30个,每样点取1m2茶丛。查样点茶丛中下部叶背
面卵块数和寄生卵块数,同时随机标定茶毛虫卵块不少于50块,查其中的孵化卵块数,记录数据。按公
式(1)计算卵块密度,按公式(2)计算卵块寄生率,按公式(3)计算卵块孵化率。
B=Σb/nlsl.......................................(1)
式中:
B—卵块密度,单位为块每平方米;
b—各样点茶丛卵块数;
n1—调查样点数;
s1—每样点茶丛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G=100×Σg/Σb....................................(2)
式中:
G—卵块寄生率,单位为%;
g—各样点被寄生卵块数;
2
DB44/T2210—2019
b—各样点卵块数。
F=100×f/m1......................................(3)
式中:
F—卵块孵化率,单位为%;
f—孵化卵块数;
m1—标定卵块数。
5.3幼虫发育进度及虫口密度调查生产茶园
5.3.1调查时间
于各代幼虫发生期调查,调查次数为3天一次。
5.3.2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调查茶园,每种类型选取调查茶园面积667m2左右。
有发虫中心区
害虫发生中心明显的调查茶园,先普查茶园的发虫中心数,作上标记,然后随机抽查10%~20%的发
虫中心区的虫口数、感病虫口数和天敌数,记录数据,按公式(4)计算幼虫虫口密度。
D1=d1m2/m3s2k.......................................(4)
式中:
D1—幼虫虫口密度,单位为头每平方米;
d1—被抽查发虫中心区总虫口数;
m2—调查茶园发虫中心区总数;
m3—被抽查发虫中心数;
s2—调查茶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k—调查茶园茶树覆盖度。
无发虫中心区
害虫发生中心不明显的调查茶园,在茶园内宜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不少于30个样点,每样点1m2
茶丛。查样点茶丛上幼虫数、感病虫口数和天敌数,记录数据,按公式(5)计算幼虫虫口密度。
D2=Σd2/n2s3.......................................(5)
式中:
D2—幼虫虫口密度,单位为头每平方米;
d2—各样点茶丛幼虫头数;
n2—调查样点数;
s3—每样点茶丛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幼虫发育进度调查
结合幼虫虫口密度调查同时进行。随机抽查样点茶丛上幼虫,总数不少于50头,逐头分龄,各龄级
幼虫划分依据参见附录B,记录数据。按公式(6)计算各龄级幼虫占幼虫总数的百分率。
C=100×ci/m4.......................................(6)
式中:
C—某龄级幼虫百分率,单位为%;
ci—某龄级幼虫数;
m4—调查幼虫总数。
3
DB44/T2210—2019
5.4田间成虫消长调查幼苗种植
5.4.1调查时间
于6月上旬至11月中旬成虫始盛期进行调查。
5.4.2调查方法
性诱剂诱蛾
利用茶毛虫性诱剂和诱捕器,选择代表性茶园2~3个地块,茶园面积在3800m2以上,长度70m以
上,宽度54m以上。按三角形放置3个诱捕器,诱捕器间距50m左右,每个诱捕器与田边距离不少于5m。
将竹竿斜插茶行土中,倾斜角度约为30°~40°,船型黏胶诱捕器悬挂在茶蓬上方约20cm,将诱芯嵌入
诱芯架内或吊在细铁丝上,与底座胶面相距1cm左右。诱捕器安置后,每25天更换1次诱芯。每日上午
10:00前检查诱蛾数,并记录。
灯光诱蛾
各代幼虫进入盛蛹期后,20:00~23:00时,采用黑光灯诱蛾4h。每天清晨取回检查雌雄蛾数,记
录数据。
5.5为害程度调查
5.5.1调查时间
在茶毛虫发生期间,每7天调查1次。
5.5.2调查方法
根据各代卵块和初孵幼虫虫群密度调查,若每米茶行或每立方米茶丛中平均有卵块及初龄幼虫虫群
1个以上,预示发生量大,为害严重;平均有0.1个左右,预示局部发生量大,受害较重;平均有0.01
个左右,预示零星发生,为害较轻。
在调查虫口密度、为害程度的同时,记录当天的温湿度、降水情况,为预测翌年虫害发生规律提供
参考。
5.6测报发布
根据调查取得的全年不同月份的虫口密度数据,手工绘制或运用Excel软件,作全年发生动态图,
并与同期气候因子(温度、湿度、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判断翌年茶毛虫发生趋势,发布预测报告。
6茶毛虫综合防控
6.1农业防治
6.1.1人工耕作除虫
摘除茶毛虫卵块(特别是越冬卵),在1龄~3龄幼虫期人工摘除带虫群枝叶;蛹期结合锄草,清除
枯枝落叶,进行中耕培土,耕杀虫蛹。
6.1.2茶园间作与种植防护林
4
DB44/T2210—2019
茶园间作包括幼龄茶园间作绿肥或豆科作物、成龄茶园间种遮阴树、行道树。茶园四周、陡坡地、
山地等部位可种植防护林。茶园间作及种植防护林技术要点参见DB44/T1441、NY/T391。
6.1.3茶园土壤覆盖
采用割青绿肥或作物秸秆(甘蔗叶、豆秆、稻草等)对茶园行间土壤进行覆盖,每年或隔年覆盖一
次,幼龄茶园在种植茶苗后即进行土壤覆盖,以保湿保温,覆盖物厚度15cm~20cm。
6.1.4加强肥水管理
冬季茶行开沟增施有机肥,一般施用商品有机肥500kg~750kg/667m2以上,施农家肥1000kg~
2000kg/667m2以上。干旱季节加强土壤灌水保湿。茶园可使用肥料参照附录A。
6.1.5轻修剪
在茶毛虫为害高峰期,采用轻修剪方式将树冠面剪低5cm左右。注意在进行轻修剪之前,采尽受害
程度较轻的新梢,减少虫害损失。具体操作方法为:在4月底至5月初,对已采摘完的茶园进行一次轻修
剪,将树冠剪平,为夏茶萌发整体打下基础,同时破坏茶毛虫繁殖条件,控制虫口。
6.1.6除草
幼龄茶园应勤除杂草,破坏茶毛虫的栖息、越冬环境,可有效减少虫口发生数量。
6.2物理防治
6.2.1灯光诱杀
在茶园中安装LED窄波杀虫灯,在成虫发生始峰期开灯诱杀。
6.2.2性诱剂诱杀
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成虫,降低下代虫口数量。
6.3生物防治
6.3.1喷施生物农药
包括植物农药和微生物制剂。推荐药剂及具体使用方法参见表2。其他生物农药可参照附录C。
表2适用生物农药品种及安全标准
使用剂量施药方法、安全间隔期
药剂名称稀释倍数
g(mL)/667m2每季使用次数(天)
鱼藤酮2.5%乳油150~250300~500喷雾7
苦参碱0.6%水剂50~751000喷雾7a
茶毛虫病毒制剂501000喷雾1次5
苏云金杆菌
751000喷雾1次3a
1600IU/uL悬浮剂
注:a表示暂时执行的标准。
6.3.2利用天敌防治
5
DB44/T2210—2019
寄生性天敌,如:绒茧蜂、赤眼蜂、寄生蝇等;捕食性天敌,如:蜘蛛、瓢虫、草蛉、捕食螨、食
蚜蝇、步甲、捕食蝽等;其它类天敌,如:鸟类、蛙类等。
6.4化学防治
6.4.1防治时期
于幼虫3龄期前进行药剂防治,防效最佳。
6.4.2防治指标
成龄投产茶园,每100m茶行有茶毛虫卵块5个。建议春茶期间,尽量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尤其是
红茶、绿茶产区。
6.4.3推荐药剂及使用方法
普通喷雾器每667m2用水45L~60L;机动弥雾机每667m2用水15L~20L。适用用药品种及方法
参照表3。其他化学农药可参照附录C。茶园禁用或停用化学农药参照附录D。茶园其他主要病虫害防治
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参照附录B。
表3适用农药品种及安全标准
使用剂量施药方法安全间隔期
药剂名称稀释倍数
g(mL)/667m2每季使用次数(天)
茚虫威15%乳油12~182500~3500喷雾1次14
虫螨腈
25~303000~6000喷雾1次7*
240克/升悬浮剂
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5~93000~5000喷雾1次5~6
三氟氯氰菊酯
12.5~156000~8000喷雾1次5
2.5%乳油
注:*表示暂时执行的标准。
6.4.4药剂喷施注意事项
选择在阴天或者晴天16:00时后进行,注意观察施药后7天内虫口变化,评价施药防治效果,为今后
调整施药防治方法提供依据。如果施药后2小时内下大雨则重新喷施。参照GB4285、GB/T8321。
6.4.5施药后茶叶采制
要严格按照所用药剂规定的安全间隔期进行茶叶采摘,并对该批次鲜叶加工而成的干毛茶进行抽样
检测,确保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绿色食品标准参照NY/T288。
7档案管理
茶园药剂的使用应做如实的记载,及时检查药剂使用情况及效果,田间档案记载表见附录E。
6
DB44/T2210—2019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茶园宜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7/T 4685-2023 海湾纳潮量数值计算技术规程 2023-12-28
- DB37/T 4682.2-2023 拱圆大棚建造技术规范 第2部分:大跨度外保温型 2023-12-28
- DB37/T 3274.3-2023 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范 第3部分:山东Ⅵ型 2023-12-28
- DB3404/T 13-2023 政务数据安全监控管理规范 2023-12-20
- DB37/T 4683-2023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 2023-12-28
- DB37/T 4686-2023 海洋生物体中金刚烷胺的测定_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2023-12-28
- DB37/T 4684-2023 海滨滩涂微塑料监测技术规范 2023-12-28
- DB37/T 1207.5-2023 规模化养殖场生物安全规范 第5部分:鹅场 2023-12-28
- DB37/T 4688-2023 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工作指南 2023-12-28
- DB37/T 4687-2023 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站、室)建设运行规范 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