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201-2023 森林资源专项调查技术规程
DB11/T 2201-2023 Forest resource special survey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4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60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2201—2023
森林资源专项调查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specialforestresourcesinventory
2023-12-25发布2024-04-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2201—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体要求............................................................................1
5前期准备............................................................................3
6区划调绘............................................................................4
7小班调查............................................................................6
8抽样调查............................................................................9
9质量管理...........................................................................10
10统计制图..........................................................................10
11调查成果..........................................................................11
附录A(规范性)主要调查因子技术要求.................................................13
附录B(规范性)调查表...............................................................28
附录C(规范性)调查方法.............................................................32
附录D(规范性)蓄积量抽样调查.......................................................40
附录E(资料性)北京市水库等级名录...................................................44
参考文献.............................................................................45
I
DB11/T220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园林绿化规划和资源监测中心(北京市林业碳汇与国际合作事务中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林之源(北京)林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赖光辉、杜鹏志、吴琼、张连金、狄文彬、杨洋、刘进祖、蒋薇、常宝成、沈
泉林、张瑞国、李广会、张楠、周泽圆、李菲菲、周泽宇、康瑶瑶、温智勇、高永龙、张一鸣、于涛、
周彩玲、王欢、李立存、倪雪楠、张京辉、王天罡、李博瑶、王茜、马俊丽、薛康、李伟、李瑞生、李
勇、吕康梅、张峰、周卫平、张宁、张丽华、杨春欣、周珊、张莹、戴娜、张恒、史少维、孙海宁、戴
日新、韦艳葵、贾红波、顿媛媛、洪伟。
II
DB11/T2201—2023
森林资源专项调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森林资源专项调查的总体要求、前期准备、区划调绘、小班调查、抽样调查、质量管
理、统计制图和调查成果等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地区森林资源专项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642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GB/T38590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
LY/T1821林业地图图式
TD/T1055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26424、GB/T3859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植被总覆盖度vegetationcoverage
乔灌草植被覆盖土地的程度,以小班内乔木、灌木、草本植被垂直投影面积与小班面积之比表示。
3.2
裸岩率barerockrate
林地小班内裸露岩石遮盖地表面积与小班总面积之比。
4总体要求
4.1调查目的
为森林经营管理和生态修复,森林城市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及园林绿化发展规划编制等提供科
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4.2调查任务
定期调查森林、林木和林地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反映森林资源的结构特征及功能状况。
4.3调查范围
全市域行政范围,重点是林地范围。
4.4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a)各类林地、森林的面积;
b)各类林木、森林的蓄积(含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
c)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
d)森林经营条件、经营措施与经营成效。
1
DB11/T2201—2023
4.5调查周期
每五年一次。
4.6精度要求
4.6.1允许误差等级
主要小班调查因子允许误差分为A、B、C三个等级:
a)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和经营强度高的区级行政单位,商品林小班允许误差采用等级“A”;
b)一般区级行政单位的商品林小班、所有单位林地保护等级为(地方)一般保护公益林的小班允
许误差采用等级“B”;
c)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林地保护等级为国家级公益林、(地方)重点保护公益林的小班允许
误差采用等级“C”。
4.6.2允许误差要求
权属、地类、植被覆盖类型、林种、起源、龄组等定性调查因子应准确,主要定量调查因子各等级
的允许误差见表1。
表1主要小班调查因子允许误差等级表
允许误差等级
调查因子
A级B级C级
小班面积5%5%5%
平均胸径5%10%15%
平均树高5%10%15%
平均优势高5%10%15%
平均年龄10%15%20%
郁闭度5%10%15%
植被总覆盖度5%10%15%
每公顷株数5%10%15%
每公顷断面积5%10%15%
每公顷蓄积量15%20%25%
每公顷生物量15%20%25%
每公顷碳储量15%20%25%
4.6.3最小图斑面积
最小图斑面积为0.04hm2。
4.6.4其他要求
调查精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a)面积:单位为公顷(hm2),保留2位小数;
b)海拔高度:单位为米(m),保留整数;
c)坡度:单位为度(°),保留整数;
d)裸岩率:用百分数表示,保留整数;
e)土壤厚度:单位为厘米(cm),保留整数,厚土均记为≥60cm;
f)腐殖质厚度、枯枝落叶厚度:单位为厘米(cm),保留整数;
g)植被总覆盖度、灌草总覆盖度、灌木覆盖度:用百分数表示,保留整数;
h)平均胸径、平均地径:单位为厘米(cm),保留1位小数;
i)平均树高、平均优势高:单位为米(m),保留到0.5m;
j)灌木草本平均高:单位为米(m),保留1位小数;
k)郁闭度:保留2位小数,取值范围0.10~1.00;
l)林分密度、造林密度:单位为每公顷株数(株/hm2),保留整数;
m)株行距:单位为米(m),保留到0.5m;
n)林分蓄积量:单位为立方米(m3),保留1位小数;
2
DB11/T2201—2023
o)林分生物量:单位为吨(t),保留1位小数;
p)林分碳储量:单位为吨(t),保留1位小数。
5前期准备
5.1方案细则准备
5.1.1编制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调查任务、调查方法、工作组织、调查成果、保障措施等。
5.1.2制定技术细则
根据工作方案制定技术细则,对调整变化内容以及上期技术细则中未涉及、应细化、应特别说明的
情况进行补充。
5.2技术资料准备
5.2.1调查用图准备
5.2.1.1地形图与影像资料
地形图、遥感影像资料要求如下:
a)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应符合TD/T1055的规定;
b)采用最新版不小于1∶1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
c)采用当年或上一年度6~9月时相空间分辨率优于1m的遥感影像。
5.2.1.2外业调查底图
以最新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底图,结合上一年度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成果,统一制作调查底图,并共
享遥感影像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5.2.2调查用表准备
调查用表主要包括:
a)遥感影像目视判读解译标志表;
b)立木材积表等林业数表;
c)小班调查表等外业调查记录表。
5.2.3其他资料准备
其他资料主要包括:
a)最新国土变更调查成果资料;
b)上期森林资源专项调查成果资料;
c)上一年度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成果资料;
d)近年各类林业经营管理资料等。
5.3设备装备准备
5.3.1调查设备
GNSS定位设备、照相机、数据采集器、罗盘仪、花杆、角规、测高器、测绳、皮尺、测树围尺、砍
刀等调查工具,以及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管理的软硬件。
5.3.2外业装备
野外服装、防护用品、应急药品等劳保用品以及专业工具包。
5.4技术培训
5.4.1培训内容
在开展调查工作前,对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内外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除学习有关文件、技术细则
3
DB11/T2201—2023
及基础知识外,还包括以下项目:
a)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的识别、判读;
b)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室内判读与室外调查或复核;
c)地类图斑融合及变化图斑举证要求和方法;
d)小班调查方法与调查因子记载;
e)角规测树训练;
f)标准地、样地或样圆测设及调查训练;
g)目测练习;
h)调查工具、调查用表的使用;
i)数据采集软件的使用等。
5.4.2培训要求
培训要求主要包括:
a)根据工作方案和技术细则开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外业实践为主的方法进行,通过培
训掌握调查内外业工作流程及技术要求;
b)外业培训应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其中目测练习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林分,
设置标准地,组织调查人员对调查因子等内容进行目测练习。目测总项次中80%以上项次的误
差达到允许范围内的为合格。只有目测合格者才能允许目测相关调查因子,否则应使用角规、
标准地或样圆等方法加大实测比例进行小班调查;
c)培训练习结束后,应进行技术考核及分工组调查实习,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外业调查工作。各
调查工组原则上完成1个村的调查实习任务,包括外业调查和内业整理。
6区划调绘
6.1区划系统
6.1.1区级行政单位区划系统
以区级行政辖区为基本调查单位,分为区级、乡镇级、村级、小班级共4级区划系统。
6.1.2森林经营单位区划系统
森林经营单位区划系统有两种类型:
a)以林场为基本调查单位,分为林场级、分场级、林班级、小班级共4级区划系统;
b)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基本调查单位,分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级、功能区(景区)
级、林班级、小班级,共4级区划系统。
6.2区划界线与标志
区划界线与标志要求如下:
a)以最新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成果确定的调查界线为准,调整原有界线;
b)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管理单位应在境界线上竖立不同的标牌、标桩等标志。
6.3林班区划
6.3.1区划原则
林班区划原则如下:
a)各区乡镇以村为林班,村界为林班界;
b)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林班区划根据大的山脊、沟谷等明显的自然地形,用自然区
划或综合区划方法确定林班。地形平坦、地物点不明显的平原地区,可采用人工区划法来确定
林班。
6.3.2区划面积
林班面积宜为100hm2~200hm2。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公益林区的林班面积可根据需要适当
增加。
4
DB11/T2201—2023
6.4小班区划
6.4.1区划方法
小班区划方法分自然区划、人工区划、综合区划3种:
a)自然区划:是以自然界线及永久性标志,如河流、沟谷、山脊、分水岭及道路等作为小班线划
分小班的方法;
b)人工区划:是以方形或矩形进行人工区划,小班的形状呈较为规整的图形,小班线需用人工划
开;
c)综合区划:自然区划与人工区划两种方法的综合。
6.4.2林地小班划分条件
林地小班划分宜采用自然区划方法,应以明显地形地物界线为界,兼顾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需要,
且满足下列基本条件:
a)权属不同;
b)森林类别及林种(亚林种)不同;
c)公益林的事权与保护等级不同;
d)林业工程类别不同;
e)植被覆盖类型不同;
f)起源不同;
g)优势树种(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
h)VI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VII龄级以上相差二个龄级;
i)商品林郁闭度相差0.20以上,公益林相差一个郁闭度级,灌木林相差一个覆盖度级;
j)立地类型(或林型)不同。
6.4.3林地外小班划分要求
国土调查林地外小班划分要求如下:
a)根据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划分;
b)小班不应跨地貌;
c)小班不应跨村界;
d)林地外的森林小班参照6.4.2划分,小班界线宜以国土变更调查的图斑界线为准,实地调查认
定地类不一致的图斑,植被覆盖类型为乔木林面积超过0.04hm2的应实地举证。
6.4.4小班重新划分条件
森林资源调查时,宜沿用原有小班界线。上期划分不合理或因经营活动等原因造成界线发生变化的
小班,应依据林地小班划分条件重新区划。
6.4.5小班面积
小班面积应符合下列要求:
a)林地小班最小面积和最大面积依据林种、绘制基本图所用比例尺和经营集约度而定;
b)林地小班划分的最小面积为0.04hm2,最大面积不超过25hm2;
c)林地外的非森林小班面积不限,以国土调查图斑为准。
6.4.6小班编号
在图上以村(林班)为单位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编号。
6.5小班调绘
6.5.1调绘方法
利用调查底图,按照小班划分条件,在室内或赴现地进行小班勾绘,编写小班号,为外业调查提供
完整的图面资料。小班调绘应依据现有图面资料的类型,采用相应小班调绘方法。调绘方法按照GB/T
26424执行。
5
DB11/T2201—2023
6.5.2小班室内勾绘
地形图与遥感正射影像配合使用,根据建立的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及造林设计图、竣工图等相关资料,
在计算机屏幕上放大至合适视野比例进行小班勾绘,形成外业小班调查基础数据。小班边界线与遥感影
像上同名地物的偏移小于4个像元。对于宽度≥8m的线状地物(包括林带、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
地、农村道路等)应形成面状小班。
6.5.3小班现地调绘
调查技术人员应携带调查底图对小班边界线进行现地核对,对勾绘不合理或因经营等活动使小班
地类、边界发生变化的应进行现场调绘或修正。
7小班调查
7.1调查对象
最新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确定的林地资源及林地外的林木资源。
7.2调查因子
小班调查因子主要包括定性因子和定量因子两大类:
a)定性因子:包括地类、植被覆盖类型、权属、林种、起源、优势树种、龄组、林地保护等级、
立地类型、经营措施类型、公益林事权等级、公益林保护等级、森林健康等级等;
b)定量因子:包括平均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优势高、郁闭度、植被总覆盖度、每公
顷株数、每公顷断面积、每公顷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等。
7.3调查方法
包括实测法、遥感估测法、目测法3类,其中实测法又分样木实测法、角规样地实测法、方形样地
实测法、带状样地实测法4种(见附录D)。
对定性因子的调查宜采用目测法,对定量因子的调查宜采用实测法和遥感估测法。无论采用何种
方法,调查结果应符合4.6规定的精度要求。
7.4调查因子记载
7.4.1不同小班调查因子
按植被覆盖类型调查记载不同小班调查因子(见A.31)。
7.4.2小班基本调查项目
按照表B.1所列的项目进行调查记载。
——空间位置:记载小班所在的区、乡镇(街道、林场)、村(林班)、原小班号和本期小班号。
——面积:由数据采集软件自动计算,单位为hm2,保留2位小数。
——土地利用类型(简称地类):参照国土调查及最新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按现地实际情况调查确
定。林地、草地和湿地小班的地类,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填写到三级地类;不符合林地、草地和
湿地划分标准的,按实地调查结果确定一级地类(见A.1)。
——前期地类:转抄上一期森林资源专项调查该小班所属地类。
——地类变化原因:对于前后期发生变化的小班,要求调查地类变化原因,用代码记载(见A.2)。
——植被覆盖类型:根据小班的乔、灌、草植被覆盖状况,按面积优势法确定,用代码记载(见A.3)。
——林地保护等级:对于落在林地范围内的小班,参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成果确定林地保护等级,
用代码记载(见A.4)。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确定小班所在土地的权属,用代码记载(见A.15)。
——海拔:调查小班的平均海拔高度,单位为m,保留整数。
6
DB11/T2201—2023
——地貌:按大地形确定小班所在的地貌,用代码记载(见A.5)。
——坡度:按等高线垂直方向测定小班平均坡度,保留整数。
——坡向、坡位:按中地形调查确定小班坡面朝向和小班所在坡位,用代码记载(见A.5)。
——裸岩率:用百分数记载,保留整数。
——土壤名称:调查小班的土壤类型,用代码记载(见A.5)。
——土壤厚度、腐殖质厚度、枯枝落叶厚度:调查小班的土层、腐殖质层、枯枝落叶层厚度,单位
为cm,保留整数。
——土壤质地、土壤侵蚀程度、母质风化状况:用代码记载(见A.5)。
——立地类型:按地貌分,用代码记载(见A.6、A.7)。
——前期经营措施类型:记载调查间隔期内(近5年)已实施的主要经营措施,用代码记载(见
A.8)。
——经营措施类型:根据资源现状判断所需经营措施类型,用代码记载(见A.8)。
——森林类别:按主导功能的不同确定小班森林类别,用代码(林种分类代码的前1位)记载(见
A.9)。
——公益林事权等级、公益林保护等级:根据现有森林分类区划界定资料确定,用代码记载(见
A.10、A.11)。
——生态重要性等级、生态脆弱性等级:用代码记载(见A.12、A.13)。
——林种:确定林种和亚林种,用代码记载(见A.14)。
——植被总覆盖度:用百分数记载,保留整数。
——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确定小班林木权属,用代码记载(见A.15)。
——森林健康等级:按评定标准调查确定森林健康等级,用代码记载(见A.30)。
——小班照片:拍摄反映小班现状的照片,并作好唯一标识的编号。
——调查员单位:记载调查员所在单位名称。
——调查员姓名:记载调查员本人姓名。
——调查时间:记载小班调查时的年、月、日。
7.4.3乔木林地、竹林地、疏林地小班调查项目
按照表B.2所列的项目进行调查记载。
——优势树种:调查确定优势树种(组),按树种(组)记载优势树种名称(见A.16)。
——起源:调查确定起源,用代码记载(见A.17)。
——树种组成:按十分法调查记载,树种组成不到5%的不记载,树种组成占5%~9%的按1成记载。
如1号小班杨树蓄积占79%,刺槐蓄积占21%,记载为8杨2刺;2号小班侧柏株数占95%,黄
栌株数占5%,记载为9侧柏1黄栌;3号小班侧柏株数占96%,黄栌株数占4%,记载为10侧
柏等。
——造林年度:按初始造林的实际年度填写。
——平均年龄:调查记载主林层优势树种的平均年龄。人工林按造林年度加苗龄计算;天然林由林
分优势树种的平均木年龄确定。
——林龄组:根据平均年龄与起源确定龄组,用代码记载(见A.18)。
——平均胸径:一般用样地(方形或带状)数据采用平方平均法推算,单位为cm,保留1位小数。
7
DB11/T2201—2023
——平均树高:调查记载优势树种的平均树高,一般在样地范围内选取与平均胸径最接近的3~5
株(纯林选3株,混交林选4或5株)树木,量测树高计算平均值,单位为m,记载时保留到
0.5m。
——郁闭度:乔木林地、竹林地和疏林地小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标准地,可采用对角线截距
抽样或目测方法,调查各林层林冠对地面的覆盖程度,即求算标准地内乔木树冠垂直投影覆盖
面积与标准地面积的比值。当郁闭度较小时,宜采用平均冠幅法测定,即用标准地内的林木平
均冠幅面积乘以林木株数得到树冠覆盖面积,再除以标准地面积,得到郁闭度。对于实际郁闭
度达不到0.20,但保存率达到80%以上且生长稳定的人工幼林,郁闭度记载为0.20。
——林分密度:调查记载乔木林地和疏林地小班的林分密度。对于株行距规则的小班,通过株行距
推算;对于株行距不规则的小班,采用目测结合实测的方法调查记载100m2样圆范围内的树
木株数,并以此推算。
——蓄积:计算小班活立木蓄积,调查和计算方法按照附录C中的规定执行。
——自然度:天然林应调查确定自然度,用代码记载(见A.19)。
——近自然度:人工林应调查确定近自然度,用代码记载(见A.20)。
——森林结构:调查记载森林的群落结构、林层结构、树种结构(见A.21)。
——商品林经营等级:调查记载商品林经营等级(见A.22)。
——林带:林带的属性按国铁、国道、路、沟、渠、河道、农田、其他调查记载;行数按实际记载;
株数按样段推算记载。
7.4.4未成林造林地调查项目
按照表B.3所列的项目进行调查记载。
——所占比例:查阅档案或根据小班栽植各树种数量推算,用百分数记载,保留整数。
——株行距:现地测量记载,单位为m,保留到0.5m。
——造林方法:分人工直播造林、植苗造林、分殖(含埋干、插条、压条、埋根等)记载。
——造林密度:根据株行距测算,按每公顷株数记载。
——保存率或当年成活率:采用实测标准地(0.0667hm2)法调查推算,用百分数记载,保留整
数。
7.4.5经济林调查项目
按照表B.4所列的项目进行调查记载。
——生产期:用代码记载(见A.23、A.24)。
——经营等级:用代码记载(见A.22)。
——建设方式:调查经济林小班内的经济林是否为保护地栽培,保护地栽培指温室或大棚等保护
设施。
7.4.6灌木、草本植被调查(含下木)项目
按照表B.5所列的项目进行调查记载(除苗圃地外的所有林地小班)。
——植被类型:确定植被的优势种类型,用代码记载(见A.25)。
——灌草植被总覆盖度:通过设置小样方或样带估测记载林地灌草植被总覆盖度,灌草植被总覆
盖度应不超过灌木覆盖度和草本覆盖度之和,用百分数记载,保留整数。
——造林年度:起源为人工的灌丛应调查灌木的造林年度。
——优势种:分灌木和草本两类分别调查记载。
8
DB11/T2201—2023
——优势种覆盖度:通过设置小样方或样带分别估测灌木、草本优势种的覆盖度,用百分数记
载,保留整数。
——平均地径:设置小样方或样带估测灌木和草本的平均地径,单位为cm,保留1位小数。
——平均高:设置小样方或样带估测灌木和草本的平均高,单位为m,保留1位小数。
——生长状况、分布特点:用代码记载(见A.26)。
7.4.7优势木调查项目
按照表B.6所列的项目进行调查记载。在主林层优势树种中选择3株优势木(最高2株、最大1株)测
定树高和胸径。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优势高,单位为m,保留1位小数。
7.4.8散生木调查项目
按照表B.7所列的项目进行调查记载。以小班为单位,按树种调查树木的株数、胸径,计算各树种
材积和总材积(胸径5cm以下树木不统计)。
7.4.9四旁树调查项目
按照表B.8所列的项目进行调查记载。调查村(宅)旁、路旁、水旁、田(地)旁等达不到乔木林
标准的各种树木。以村、路(街道)等为单位区划的林地外小班,按树种和径阶记载树木株数。对于道
路、河岸两侧树木栽植规则的林地外小班,可采用抽取样段的方法调查并推算其株数和蓄积。
7.4.10天然更新调查项目
按照表B.9所列的项目进行调查记载。在小班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布设10m×10m(水平距)
的样方,记录其西南点坐标,调查小班天然更新幼树与幼苗的种类、年龄、平均高度、平均地径、每公
顷株数、分布和生长情况,并评定天然更新等级。
——天然更新等级:用代码记载(见A.27)。
——生长状况、分布特点:用代码记载(见A.26)。
7.4.11森林灾害情况调查项目
按照表B.10所列的项目进行调查记载。所有林地应调查森林灾害类型,用代码记载(见A.28),其
中病虫害类型应调查记载林木危害部位。受害等级根据受害林木株数比例确定,用代码记载(见A.29)。
8抽样调查
8.1基本要求
抽样调查主要用于总体蓄积量控制,其基本要求如下:
a)以区级行政范围为总体进行蓄积量抽样控制,抽样控制精度至少85%;
b)在抽样总体内,采用机械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等方法进行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调查,
样地数量应满足抽样控制精度要求;
c)样地实测采用角规控制检尺或每木检尺的方法,并根据样地样木测定的结果计算样地蓄积量,
按相应的抽样理论公式计算总体蓄积量、蓄积量标准误和抽样精度;
d)当总体蓄积量抽样精度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时,应重新计算样地数量,并布设、调查增加的样地,
然后重新计算总体蓄积量、蓄积量标准误和抽样精度,直至总体蓄积量抽样精度达到规定的要
求;
e)将各小班蓄积量汇总计算的总体蓄积量(包括林网蓄积量和四旁树蓄积量)与以总体抽样调查
方法计算的总体蓄积量进行比较:
1)当两者差值不超过±1倍的标准误时,由小班调查汇总的总体蓄积量符合精度要求,并以各
小班汇总的蓄积量作为总体蓄积量;
2)当两者差值超过±1倍的标准误但不超过±3倍的标准误时,应对差异进行检查分析,找出影
响小班蓄积量调查精度的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对各小班蓄积量进行修正,直至两种总体
蓄积量的差值在±1倍的标准误范围以内;
9
DB11/T2201—2023
3)当两者差值超过±3倍的标准误时,小班蓄积量调查全部返工。
8.2调查方法
采用角规样地或方形样地实测法调查蓄积量(见C.2、C.3、附录D)。
8.3估计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方法计算总体蓄积量(见附录D)。
9质量管理
9.1人员资格
人员资格要求如下:
a)参加调查的人员应持证上岗,开展调查工作前,应进行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才能承担调查
任务;
b)检查人员应由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9.2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要求如下:
a)实行承担单位、区级、市级三级检查验收制度:
1)工组自检:承担单位每个工组应在当天晚上复核外业调查小班图形勾绘是否准确、各项调
查内容填写是否详实,不合格的应在第二天重新补查;
2)区级检查:每一工组在结束一个乡镇的外业调查时,要由区级检查组进行5%的质量抽查,不
合格的小班要全部返工;
3)市级抽查:由市检查组对各区的内外业成果进行质量抽查。
b)承担单位应对内外业实行全面检查,区级检查的工作量不应低于本区调查工作量的5%,市级检
查的工作量不应低于各区调查工作量的1%,同时应兼顾每个工组;
c)在被检查的工作量中,90%以上项次达到允许误差的,则为工作质量合格,否则应增大检查量。
当被检查的工作量增加到调查工作量的5%,达到允许误差的项次仍不到90%的,则被检查的森
林资源专项调查工作质量不合格,应全部返工;
d)各级质量检查工作应贯穿调查全过程,质量检查工作结束后应形成质量检查报告。由市检查组
根据前、中、后期的检查情况对各承担单位进行综合评价。
10统计制图
10.1统计要求
统计要求如下:
a)所有调查材料,应经专职检查人员检查验收;
b)小班调查材料验收完毕后,采用计算机统一汇总;
c)统计报表采用由小班、林班向上逐级统计汇总方式进行;
d)当小班由几个地块合并而成时,可选择面积最大的地块或根据经营方向确定一个地块的调查因
子作为合并小班的调查因子,统计汇总时采用合并后小班的调查因子,但小班蓄积量为各地块
的蓄积量之和;
e)内业统计时,乡镇(林场)统计到村(林班);区统计到乡镇(林场);
f)统计表分权属统计汇总。
10.2制图要求
森林资源专项调查成果图采用计算机手段(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图式应符合LY/T1821的规定。
10.2.1基本图编制
基本图编制要求如下:
a)基本图按规范分幅编制;
10
DB11/T2201—2023
b)根据森林经营单位的面积大小和林地分布情况,基本图的比例尺统一采用1:10000地形图;
c)基本图的成图方法应满足以下要求:
1)采用计算机成图技术,直接利用自然资源部门测绘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绘制基本图的底图,
或将符合精度要求的最新地形图输入计算机,进行矢量化后编制基本图的底图;
2)将已调绘在各种图(包括遥感影像、地形图)上的小班界、林网转绘或叠加到基本图的底图
上,在此基础上编制基本图;
3)基本图的内容包括各种境界线(行政区域界、国有林场、林班、小班)、道路、居民点、独
立地物、地貌(山脊、山峰、陡崖等)、水系、地类、林班注记、小班注记。
10.2.2林相图编制
林相图编制要求如下:
a)以乡镇(或林场)为单位,用基本图为底图进行绘制,比例尺与基本图一致;
b)根据小班主要调查因子注记与着色。乔木林地小班应进行全小班着色,按优势树种确定色标,
按龄组确定色层。其他小班仅注记小班号及地类符号。
10.2.3森林分布图编制
森林分布图编制要求如下:
a)以区级行政区域为单位,用林相图缩小绘制。比例尺一般为1:25000~1:50000;
b)将林相图上的小班进行适当综合。在森林分布图上大于4mm²的非乔木林地小班界均应绘出。
大于4mm²的乔木林地小班,则不绘出小班界,根据林相图着色区分。
10.2.4森林分类区划图编制
森林分类区划图编制要求如下:
a)以区级行政区域为单位,用林相图缩小绘制。比例尺一般为1:25000~1:50000;
b)分别工程区、森林类别、生态公益林并分别保护等级和事权等级着色。
10.2.5专题图编制
以反映专项调查内容为主的各种专题图,其图种和比例尺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由调查会议具体确定。
10.3面积量算
以最新国土调查及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数据融合为基础,面积量算要求如下:
a)按照“层层控制,分级量算,按比例平差”的原则进行面积量算,先量算区的面积,再量算乡
镇(林场)、林班(村)面积,最后量算小班面积;
b)区、乡镇(林场)的面积用理论图幅面积计算,即将分布在各图幅上的部分累加求得。一个图
幅上的各部分面积,应分别量测进行平差;
c)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成果图时,可直接用地理信息系统量算林班和小班面积;
d)乡镇(林场)内各村(林班)面积之和与乡镇(林场)行政面积相差不到1%,村(林班)级单
位各小班面积之和与村(林班)行政面积相差不到2%时,可进行平差,超出时应重新量算;
e)面积量算以hm2为单位,统计时精确到0.01hm2。
10.4成果汇总
统一采用计算机进行内业计算、统计、汇总,用地理信息系统编绘成果图。
11调查成果
11.1数据库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YD/T 4675-2024 机架用12V直流不间断电源系统 2024-03-29
- YD/T 4517.2-2024 车联网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2部分:车载无线通信终端 2024-03-29
- YD/T 991-2024 通信测试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 2024-03-29
- YD/T 1436-2024 室外型通信电源系统 2024-03-29
- YD/T 1429-2024 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2024-03-29
- YD/T 4674-2024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 食品 标识编码 2024-03-29
- YD/T 4677-2024 不良接地条件下小型通信设施的保护 2024-03-29
- YD/T 4517.1-2024 车联网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1部分:路侧无线通信终端 2024-03-29
- YD/T 3888.6-2024 通信网智能维护技术要求 第6部分:基于无人机的通信网智能巡检 2024-03-29
- YD/T 4676.1-2024 粒子辐射对电信系统及设备的影响 第1部分:总则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