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259-2020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

DB44/T 2259-2020 Allergic Dermatit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广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4/T 2259-2020
标准类型
广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12-28
实施日期
2021-03-28
发布单位/组织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1.000

CCSC01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2259—2020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

Guidelinesfordiagnosisandtreatmentofatopicdermatitisin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2020-12-28发布2021-03-28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T2259—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中药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31)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

属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重庆市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达灿、禤国维、马万里、杨柳、查旭山、杨志波、许爱娥、李元文、范瑞强、

魏跃钢、李红毅、刘俊峰、莫秀梅、刁庆春、艾儒棣、陈信生、谢秀丽、李慧、林颖、刘爱民、赵巍。

I

DB44/T2259—2020

引言

特应性皮炎,又称为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中医学称为“四弯风”,也称

“奶癣”、“胎疮”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

全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主要与遗传、环境、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古籍

中很早就对特应性皮炎病因病机、治疗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如《彤园医书》(1796)记载:“胎,

一名奶癣,生头颈眉端,痒起白屑,形如疥癣。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而成。初系干癣,若误用热水烫

洗,致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癣。俱服消风导赤汤。若皮肤火热,红晕成

片,游走如丹者,兼服五福化毒丹。干癣燥痒,常涂润肌膏。湿癣瘙痒常涂二神膏,痒甚涂乌云膏。”

《疡科捷径》(1831)记载:“四弯风,岁腿弯生,淫痒滋延似癣形。外受风邪兼湿热,消风三妙最为灵”。

古籍中提到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既与先天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除外界风邪外,特别提

到与湿热之邪有关。广东地处岭南,一年中湿热气候持续时间较长,是特应性皮炎的高发地区。中医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治疗特应性皮炎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但可以控制病情,减

少或延缓复发,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标准将吸纳和整合中医药防治特应性皮炎的研究成果和

治疗经验,借鉴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医特色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诊治特应性皮炎提

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标准对于促进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规范运用中医药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提高

该病的防治水平,加强特应性皮炎的管理,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完善,标准

也将不断得到修订。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差异,本标准可作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参考,具体

实践中应灵活运用。在使用本标准时还要兼顾不同级别医院的客观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诊疗

措施。

II

DB44/T2259—2020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特应性皮炎的疾病诊断、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以及日常防护管理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

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反复发作的湿疹样皮疹和瘙痒为临床特点,多从

婴儿、儿童期开始发病。

注:中医称为“四弯风”、“奶癣”、“胎疮”等。

4诊断

4.1疾病诊断

4.1.1诊断要点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病史和家族史进行诊断,必要时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

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等辅助检测。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时,不应轻易排除诊断,应仔细检查和问诊,

必要时进行长期随访。

4.1.2诊断标准

4.1.2.1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

4.1.2.2必要条件:瘙痒。

4.1.2.3辅助条件:至少满足以下3项。

a)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b)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

c)全身皮肤干燥史;

d)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皮炎);

e)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4.2疾病分期

4.2.1婴儿期(0~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

1

DB44/T2259—2020

和头皮。

4.2.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迁延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而发生,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

表现为主,多发生于面、颈、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4.2.3青少年和成人期(>12岁):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多为局限性干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