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770-2019 柿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DB37/T 3770-2019 DB37/T 3770-2019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ostharvest black rot of persimmons (Gremmeniopsis inflata H. Kong)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16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3770—2019
柿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integratedmanagementofpersimmonanthracnose
(Colletotrichumhorii)
2019-12-05发布2020-01-05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3770—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洁、艾呈祥、高瑞、余贤美、秦志华、马亚男。
I
DB37/T3770—2019
柿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柿炭疽病的病原与发病规律、危害部位及症状、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柿园炭疽病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病原与发病规律
3.1病原
柿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horiiB.S.Weir&P.R.Johnst.)为C.gloeosporioidessensulato
复合种的成员之一,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小丛壳目(Glomerellales)、小丛壳科(Glomerellaceae)、小丛壳属
(Glomerella)。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浅灰色至灰色,绒毛状,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背面灰色至黑
褐色,呈同心轮纹状;分生孢子团橙色,多为圆柱状,少数底部圆锥状,分生孢子大小17.6μm×4.8
μm。
3.2侵染循环
病原菌以菌丝体形态在枝梢病部或病果、叶痕和冬芽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媒介传播,经伤口或气孔直接侵入。
3.3发病规律
植株在温度13℃~36℃、湿度60%以上均可发病,其中温度25℃~28℃、湿度80%以上发病率
最高。高温、高湿利于发病,雨后温度升高或夏季多雨年份发病重,秋季雨水多的年份,秋梢发病率明
显增高。10月后随着温度和湿度的下降,病害发生减轻。
4危害部位及症状
4.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6/T 428-2004 广昌白莲 生产技术规程 2004-04-21
- DB65/ 2086-2003 枸杞苗木 2003-12-26
- DB65/T 2084.1-2003 精河枸杞品种 精杞一号 2003-12-26
- DB65/T 2087-2003 枸杞育苗基地管理规程 2003-12-26
- DB65/T 2095-2004 家政服务企业综合要求通则 2004-03-26
- DB65/T 2083-2003 枸杞标准体系总则 2003-12-26
- DB36/T 429-2004 广昌白莲 2004-04-21
- DB65/T 2091-2003 枸杞病虫害防治规程 2003-12-26
- DB65/T 2090-2003 无公害食品 枸杞生产技术规程 2003-12-26
- DB65/T 2097-2004 新疆天然彩色棉产业标准体系总则 200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