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738-2019 水质 磺胺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测定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
DB37/T 3738-2019 Water quality determination of sulfamides, quinolones, and macrolides antibiotics using solid-phase extraction/liquid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60
Z16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3738—2019
水质磺胺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的测定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三重四极
杆质谱法
Waterquality-DeterminationofantibioticsofSulfonamides,Quinolonesand
Macrolidesbysolidphaseextraction-Liquidchromatographytriplequadrupolemass
spectrometry
2019-12-05发布2020-01-05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3738—201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方法原理..........................................................................1
4干扰与消除........................................................................1
5试剂和材料........................................................................1
6仪器和设备........................................................................2
7样品..............................................................................3
8分析步骤..........................................................................3
9结果计算与表示....................................................................5
10精密度和准确度...................................................................7
11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7
12废物处理.........................................................................8
附录A(规范性附录)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9
附录B(资料性附录)质谱参考条件...................................................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11
I
DB37/T3738—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环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文建、张慧、朱晨、王桂勋、岳太星、李红莉、丁波涛。
II
DB37/T3738—2019
水质磺胺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测定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
警告:实验中使用的溶剂和试剂均具有一定的毒性,对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应尽量避免与这些化
学品的直接接触。样品制备过程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时应按规定要求佩戴防护器具,避免接触皮肤
和衣物。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磺胺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
谱法。
本标准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嘧啶、磺胺二甲氧嘧
啶、磺胺甲恶唑、磺胺二甲嘧啶、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脱水红霉素、罗红霉素、
螺旋霉素12种抗生素的测定。
当取样500ml,定容体积为1.0ml,进样体积为20μl时,方法检出限为0.001μg/L~0.007μ
g/L,测定下限为0.004μg/L~0.028μg/L,详见附录A。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3方法原理
水样中的抗生素类化合物经固相萃取法富集、净化后,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分离检测。
根据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峰定性,内标法定量。
4干扰与消除
金属离子与抗生素能形成络合物,使固相萃取效率降低,可向水样中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抑制络
合物的形成。水中余氯等其他具有氧化性的有机物会干扰磺胺类抗生素的测定,可向水中加入抗坏血酸
消除干扰。
5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实验用水为不含目标化合物的纯水。
5.1盐酸:ρ(HCl)=1.19g/ml。
1
DB37/T3738—2019
5.2硫酸:ρ(H2SO4)=1.84g/ml。
5.3乙腈(CH3CN):色谱纯。
5.4甲醇(CH3OH):色谱纯。
5.5甲酸(HCOOH):色谱纯。
5.6乙二胺四乙酸二钠(C10H14N2Na2O8•2H2O)。
5.7抗坏血酸(C6H8O6)。
5.8盐酸溶液:1+1。
5.9硫酸溶液:c(H2SO4)=4.0mol/L。量取22ml硫酸(5.2),缓慢加入到水中,待温度降至室温后,
用水定容至100ml。
5.10pH2.0去离子水:用盐酸(5.8)溶液调节去离子水至pH为2.0。
5.110.1%甲酸溶液:量取0.5ml甲酸(5.5),缓慢加入水中,用水定容到500ml。
5.12甲醇/乙腈混合溶液:1+1。
5.130.1%甲酸甲醇/乙腈混合溶液:量取0.5ml甲酸(5.5),缓慢加入到甲醇/乙腈混合溶液(5.12)
中,用甲醇/乙腈混合溶液(5.12)定容至500ml。
5.14稀释溶剂:3+1。取75ml0.1%的甲酸溶液(5.11)和25ml0.1%甲酸甲醇/乙腈混合溶液(5.13)
于玻璃容器中,混合均匀。
5.15标准贮备液:ρ=100mg/L。准确称取10.0mg抗生素类化合物标准物质,用甲醇溶解后,转移
到100ml棕色容量瓶中,定容至标线。此溶液在-10℃以下避光可保存1年。也可以直接购买有证标
准溶液,参照制造商的产品说明保存。
5.16脱水红霉素标准贮备液:ρ=2.00mg/L。脱水红霉素可直接购买标准物质(纯度≥95%)或者由
红霉素制备。量取400μl100mg/L红霉素贮备液于20ml棕色瓶中,加入19.6ml甲醇(5.4),然
后加入约10μl硫酸溶液(5.9)调pH至3.0,室温下震荡4h,于-10℃以下避光可保存2个月。
5.17标准使用液:ρ=1.00μg/ml。将12种抗生素类化合物标准贮备液(5.15)用适量的甲醇(5.4)
稀释,临用现配。
13
5.18内标贮备液:ρ=200μg/ml。内标物为阿特拉津-C3。可用标准物质配制,标准物质纯度大于
99.0%,用适量的甲醇(5.4)溶解。也可直接购买有证标准溶液。贮备液应在-10℃以下避光保存或
参照制造商的产品说明。
5.19替代物贮备液:ρ=200μg/ml。喹诺酮类替代物为环丙沙星-D8,磺胺类替代物为磺胺二甲氧嘧
啶-D6、大环内酯类替代物为脱水红霉素-D6。可用标准物质配制,标准物质纯度大于99.0%,用适量的
甲醇(5.4)溶解。也可直接购买有证标准溶液。贮备液应在-10℃以下避光保存或参照制造商的产品
说明。
5.20内标使用液:2.00μg/ml。将内标贮备液(5.18)用适量的甲醇(5.4)稀释。内标使用液于-10℃
以下避光保存,保质期1个月。
5.21替代物使用液:2.00μg/ml。将替代物贮备液(5.19)用适量的甲醇(5.4)稀释。替代物使用
液于-10℃以下避光保存,保质期1个月。
5.22固相萃取柱:填料为二乙烯苯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物(HLB)或同等柱效的萃取柱,规格为
6ml/500mg。
5.23滤膜:0.7μm玻璃纤维或其他材质等效滤膜。
5.24滤膜:0.22μm聚四氟乙烯或其它等效滤膜。
5.25氮气:纯度≥99.99%。
6仪器和设备
2
DB37/T3738—2019
6.1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仪:配有电喷雾离子化源(ESI)。
6.2固相萃取装置:自动或手动,流速可调节。
6.3浓缩装置:自动氮吹浓缩仪或K-D浓缩器等性能相当的设备。
6.4色谱柱:填料粒径为1.8μm,柱长50mm,内径4.6mm的C18反相色谱柱,或其他等效色谱柱。
6.5样品瓶:1000ml带聚四氟乙烯内衬垫瓶盖的棕色玻璃瓶。
6.6微量注射器:10μl、20μl、50μl、100μl、250μl。
6.7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
7样品
7.1样品采集与保存
按照HJ/T91和HJ/T164的相关规定采集样品。样品采集前,应向样品瓶(6.5)中加入150mg抗坏
血酸(5.7)及0.25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5.6),采样时应使样品充满样品瓶(6.5),不留液上空间。
样品采集后于现场立即加盐酸溶液(5.8)调节样品pH至2。
样品采集后应尽快进行分析。如暂不能分析,需在0℃~4℃冷藏避光保存,3d内分析完毕。
7.2试样制备
7.2.1样品预处理
样品采用固相萃取法富集前,先用孔径为0.7μm的玻璃纤维膜(5.23)过滤。
7.2.2固相萃取法
将固相萃取柱(5.22)固定在固相萃取装置(6.3)上。分别用5ml甲醇(5.4)、5ml去离子水、
5mlpH2.0去离子水(5.10)活化萃取柱,待萃取柱上pH2.0去离子水剩约2ml左右时,量取500ml
水样,加入25.0μl替代物使用液(5.21),用盐酸溶液(5.8)调节水样pH为2~4,水样以10~15ml/min
的流速全部通过萃取柱后,用5ml去离子水淋洗小柱,再用氮气(5.25)吹扫20min,使萃取柱干燥。
然后加入10ml甲醇(5.4)以5ml/min的流速洗脱,收集洗脱液。洗脱液经氮吹仪浓缩至近干,加入内
标使用液(5.20)25.0μl,用稀释溶剂(5.14)定容到1.0ml,过0.22μm(5.24)有机滤膜后待测。
7.3空白试样制备
以实验用水代替样品,按照与试样的制备(7.2)相同步骤进行实验室空白试样的制备。
8分析步骤
8.1仪器参考条件
8.1.1液相色谱参考条件
流动相:A相:0.1%甲酸甲醇/乙腈混合溶液(5.13)。B相:0.1%甲酸溶液(5.11)。
流速:0.3ml/min。
柱温:40℃。
进样体积:20μl。
3
DB37/T3738—2019
表1梯度洗脱程序
时间(min)流动相A(%)流动相B(%)
02575
22575
186040
206040
212575
252575
8.1.2质谱参考条件
离子源: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
毛细管电压:4000V,干燥气体温度:350℃,雾化器压力:35psi。
干燥气体流速:10L/min。
多离子反应监测方式(MRM),具体条件参见附录B。对于不同质谱仪器,参数可能存在差异,测定
前应将质谱参数优化到最佳。
8.1.3仪器调谐
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和频次内对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进行仪器质量轴和
分辨率调谐,使仪器处于最佳测试状态。
在仪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仪器质量数出现明显偏差或灵敏度明显下降时,应立即重新对仪器进行
质量轴和分辨率调谐。
8.2校准曲线的建立
取一定量抗生素类化合物标准使用液(5.17)、内标使用液(5.20)及替代物使用液(5.21)于2ml
样品瓶中,制备至少5个浓度点标准系列,抗生素类化合物和替代物在各点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00μ
g/L、5.00μg/L、10.0μg/L、20.0μg/L、50.0μg/L、100μg/L和200μg/L(参考浓度),内
标的质量浓度均为50.0μg/L。
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对标准系列溶液进样,以标准系列溶液中目标组分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其
对应的峰面积(或峰高)与内标物峰面积(或峰高)的比值乘以内标物浓度的乘积为纵坐标,建立校准
曲线。
8.3试样测定
按照与校准曲线的建立(8.2)相同的条件进行试样(7.2)测定。
8.4空白试验
4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NB/T 10980-2022 变电工程结算报告编制导则 2022-05-13
- NB/T 10975-2022 封闭式贮煤设施安全防护设计规程 2022-05-13
- NB/T 10981-2022 架空输电线路工程结算报告编制导则 2022-05-13
- NB/T 10983-2022 20kV及以下配电网工程结算报告编制导则 2022-05-13
- NB/T 10982-2022 电缆输电线路工程结算报告编制导则 2022-05-13
- NB/T 10977-2022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设计规程 2022-05-13
- NB/T 10976-2022 高压电气设备减隔震设计规程 2022-05-13
- DL/T 5203-2022 火力发电厂煤和制粉系统防爆设计技术规程 2022-05-13
- NB/T 10979-2022 发电厂海水淡化工程设计规范 2022-05-13
- NB/T 10978-2022 增量配电网规划技术导则 202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