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150-2022 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程

DB23/T 3150-2022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human activities in natural reserves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4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3/T 3150-2022
标准类型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3-03
实施日期
2022-04-02
发布单位/组织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4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40

CCSA75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3150—2022

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程

2022-03-03发布2022-04-02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23/T3150—2022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定义.........................................................................1

3.1自然保护地...................................................................1

3.2国家公园.....................................................................1

3.3自然保护区...................................................................2

3.4自然公园....................................................................2

3.5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

3.6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2

3.7遥感监测...................................................................2

3.8遥感影像解译标志............................................................3

4产品规格要求.......................................................................3

4.1空间基准.......................................................................3

4.2成果精度.......................................................................3

4.3产品规格.......................................................................3

5技术流程...........................................................................3

6基础数据...........................................................................4

6.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5

6.2地理国情监测成果...............................................................5

6.3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5

6.4专题数据.......................................................................5

7数据处理要求.......................................................................6

7.1基础数据处理要求...............................................................6

7.2数据生产要求...................................................................6

7.3空间协调关系处理...............................................................7

7.4核查验证.......................................................................7

7.5人类活动信息统计...............................................................7

8成果汇交...........................................................................9

8.1数据目录要求...................................................................9

8.2成果文件命名要求...............................................................9

附录A(规范性).....................................................................11

附录B(规范性).....................................................................19

I

DB23/T3150—2022

附录C(规范性).....................................................................32

参考文献.............................................................................38

II

DB23/T3150—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归口、组织实施,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爱玲、周振发、林富明、吴迪、张庆全、李冰、周艳、刘淑红、邓开艳、

石锐、孙玉亮、林峰。

III

DB23/T3150—2022

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黑龙江省行政区(含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区)范围内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测的术语

和定义、产品规格要求、基础数据、数据处理和成果汇交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利用遥感技术对各级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进行调查监测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T22021—2008国家大地测量基础技术规定

GB/T21139—2007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

GB/T33453—2016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规范

CH/Z3003-2010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DPJ05-2013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

GQJC06-2020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令[2011]第1号)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环办发[2014]12号)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20)

3术语、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然保护地naturereserves

指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

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来源:《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2019)]

3.2

国家公园nationalpark

1

DB23/T3150—2022

是指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

定陆域或海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

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

[来源:《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2019)]

3.3

自然保护区naturalprotectorat

是指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

迹的区域。具有较大面积,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

生存的栖息环境。

[来源:《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2019)]

3.4

自然公园naturepark

是指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

续利用的区域。确保森林、海洋、湿地、水域、冰川、草原、生物等珍贵自然资源,以及所承载的景

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

然公园。

[来源:《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2019)]

3.5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aquaticgermplasmresourcesreserve

是指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

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定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水域、滩涂及其毗邻的岛礁、陆域。

[来源:《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令[2011]第1号)]

3.6

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humanactivitiesinnaturereserves

在自然保护地内,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开展的具有一定规模、对环境产生一定影

响的生产、生活活动,具体包括包括农业用地、居民点、工矿用地、采石场、能源设施、旅游设施、

交通设施、养殖场、道路和其他人工设施类。

[来源:《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环办发[2014]12号)]

3.7

遥感监测remotesensingmonitoring

是指通过航空或卫星等收集环境的电磁波信息对远离的地物、环境目标进行监测识别。

3.8

2

DB23/T3150—2022

遥感影像解译标志interpretationmarkofremotesensingimage

是遥感图像上能直接反映和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

理、图案、位置和布局。

4产品规格要求

4.1空间基准

数据的大地基准、高程基准和地图投影应按照GB/T33453—2016的规定采用统一的地理空间基

准,具体要求如下:

a)大地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具体应符合GB/T21139—2007的规定,

其中1:500、1:1000、1:2000比例尺数据也可采用地方坐标系,但需转化为CGCS2000

坐标系;

b)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系统,具体应按照GB22021—2008执行;

c)地图投影与分带:1:500、1:1000、1:2000、1:5000、1:10000采用3°分带的高斯-

克吕格投影,1:500、1:1000、1:2000确有必要时,也可按1.5°分带,1:50000和1:

250000采用6°分带的高斯-克吕格投影,1:1000000采用双标准纬线等面积圆锥投影。

4.2成果精度

4.2.1数据精度

面状地类应大于6×6个像元,图斑短边宽度最小应为2个像元,连片耕作区域范围内部地块之间田

埂、小路、水渠、林带等狭长条带,如果宽度在2个像元下,或者连片达不到6×6个像元的,应就近归

并到相邻的相近类型图斑中。

4.2.2属性精度

各属性项赋值应符合附录A及附录B中各具体属性项定义要求。

4.3产品规格

人类活动遥感监测范围以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

园、国家公园、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为单元。

5技术流程

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流程见图1。

3

DB23/T3150—2022

基自然保护地边界数据等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础专题资料

料第三次全国

收地理国情监测成果

集国土调查成果

据影像正射处理构建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编码与

预国情、三调

处成果之间对照关系

理建立解译样本库

高分辨率国情、三调

解译样本前期调查资料

遥感影像成果

提取人类活动地块图斑

数核查

修正

赋值

果遥感影像数据解译成果监测报告边界数据

图1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流程图

6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包括覆盖自然保护地范围内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第三次全国国土

调查成果及专题数据(见表1)。

表1基础数据内容

数据类型数据内容

卫星遥感影像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航摄影像

地理国情监测地表覆盖数据(2016-2020年)

地理国情要素(2016-2020年)

地理国情监测成果

国家监测矢量数据成果(2021年以后)

省级监测矢量数据成果(2021年以后)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土地分类数据

4

DB23/T3150—2022

表1基础数据内容(续)

数据类型数据内容

自然保护地界线数据

水利专题资料

专题数据

解译样本资料

前期调查资料

6.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包括卫星遥感影像、航摄影像等。

d)卫星遥感影像:选取空间分辨率优于1米的卫星遥感影像,影像获取年份为近1年内,靠近

生长季的影像,作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的判断依据;

e)航摄影像:空间分辨率优于等于0.3米无人机航摄影像,影像获取年份为近1年内,靠近生

长季的影像,作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的验证依据。

6.2地理国情监测成果

6.2.1地理国情监测成果(2016-2020年)

2016-2020年的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包括地理国情监测地表覆盖数据、地理国情要素等。

a)地理国情监测地表覆盖数据:主要包括种植植被、林草覆盖、房屋建筑(区)、铁路与道路、

构筑物、堆掘地表、裸露地表、水域等地类图斑,作为人类活动图斑判断参考;

b)地理国情要素:主要包括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社会经济区域单元、自然地理单元、城镇综

合功能单元等权属信息,作为人类活动图斑定性参考和图斑权属的判断依据。

6.2.2地理国情监测成果(2021年以后)

2021年开始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改为国家监测矢量数据成果和省级监测矢量数据成果,其中国家监

测矢量数据指耕地资源监测基础成果;省级监测矢量数据成果,分类指标包括种植植被、林草覆盖、

房屋建筑(区)、铁路与道路、构筑物、堆掘地表、裸露地表及水域,作为人类活动图斑定性参考和

图斑权属的判断依据。

6.3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主要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土地分类数据,分类指标包括耕地、园地、

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

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作为人类活动图斑定性参考和图斑权属的判断依据。

6.4专题数据

专题数据包括自然保护地边界数据、水利专题资料、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地块解译样本资料、前

期调查资料。

a)自然保护地边界数据:主要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地属性、功能分区、实测面积、地块位置分布

信息,数据格式为*.shp或*.gdb;

b)水利专题资料:主要包括水源保护地资料、防洪工程专题数据、河道管理范围线;

c)解译样本资料:主要包括保护地各类人类活动地块的地面照片、影像实例和属性文件;

d)前期调查资料:主要指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的历史数据。

5

DB23/T3150—2022

7数据处理要求

7.1基础数据处理要求

7.1.1遥感影像处理

卫星遥感影像处理应按GDPJ05-2013技术要求执行。

航摄影像处理应按CH/Z3003-2010技术要求执行。

7.1.2数据提取整合

根据基础数据的获取情况,对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进行整合处理,形成

农业用地、居民点、工矿用地、采石场、能源设施、旅游设施、交通设施、养殖场、道路和其他人工

设施等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地块疑似图斑。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编码与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及第三次全

国国土调查成果对照关系,见附录A及附录B。

a)农业用地:提取水田、旱地、温室大棚、排灌泵站要素,形成农业用地数据;

b)居民点:提取房屋建筑(区)、硬化地表、建筑工地、堆掘地、广场的要素,形成居民点数据;

c)工矿用地:提取露天采掘场、填埋场、固化池、污水处理场等要素,形成工矿用地数据;

d)采石场:提取露天采石场、砂石场、采砂场等要素,形成采石场数据;

e)能源设施:提取水电站、光伏电站、变电站等地类图斑,形成能源设施数据;

f)旅游设施:提取公园、亭园、游乐园、度假村、商场、高尔夫球场、露天停车场等地类图斑,

形成旅游设施数据;

g)交通设施:提取机场、码头、车渡、交通枢纽、加油(气)站、充电站等地类图斑,形成交

通设施数据;

h)道路:提取铁路、公路等地类图斑,形成道路数据;

i)养殖场:提取水库、畜禽养殖场地类图斑,形成养殖场数据;

j)其他人工设施:提取学校、园地、桥梁等地类图斑,形成其他人工设施数据。

7.1.3建立解译样本库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制作应按GQJC06-2020技术要求,进行选择取舍,建立遥感影像与地面照

片之间的对应关系,帮助解译人员认知遥感影像所蕴含的信息。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解译样本见

附录C。

7.2数据生产要求

7.2.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对预处理后遥感影像进行镶嵌和裁切处理,获取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的工作底图,运用

多尺度分割和光谱分割迭代计算,对影像底图进行面向对象分割获取地块边线,影像应最少四个波段

(R:红光波段、G:绿光波段、B:蓝光波段、NIR:近红外波段)参与计算。

7.2.2地理国情监测成果

根据基础数据的获取情况,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中提取境界与行政界线、地名数据,作为自然保

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的基础地理参考数据。

7.2.3遥感解译

6

DB23/T3150—2022

参考解译样本数据、前期调查资料、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地块边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的

权属信息和遥感影像的纹理、颜色、形状、位置、大小、阴影、地形地貌、地块模式等属性综合识别

目标地物。

a)农业用地: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纹理平滑细腻,地块边界多有路、渠、田间防护林网等,

地块边界采集以影像分割边界为主;

b)居民点:利用影像底图对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或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提取的居民点疑

似图斑进行核实,影像分割边界做补充;

c)工矿用地:参考解译样本库,影像可见开掘裸露物、人工开掘形成的负地形、堆积的尾矿库,

地块边界采集以影像分割边界为主;

d)采石场:参考解译样本库,影像可见堆积的矿石、弃渣、沙土、岩屑,地块边界采集以影像

分割边界为主;

e)能源设施:参考解译样本库,影像可见水电设施、风力发电桩、光伏电站、核电设施、变电

设施、高压电塔等,利用影像底图对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或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提取

的能源设施疑似图斑进行核实,影像分割边界做补充;

f)旅游设施:参考解译样本库,影像可见公园、游乐场、寺庙、高尔夫球场、停车场,利用影

像底图对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或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提取的旅游设施疑似图斑进行核

实;

g)交通设施:参考解译样本库,影像可见机场、港口码头、交通枢纽设施用地,利用影像底图

对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或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提取的交通设施疑似图斑进行核实,影

像分割边界做补充;

h)道路:具有规则的长条几何形状,纹理光滑规整,地块边界采集以影像分割边界为主;

i)养殖场:以水产养殖的坑塘为主,坑塘的水一般比水田深,塘中基本四季有水,水面较少植

物遮挡,多与居住地相邻,在河渠附近成片分布;

j)其他人工设施:参考解译样本库,影像可见拦水坝、水库、桥梁、育苗场,利用影像底图对

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或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提取的其他人工设施疑似图斑进行核实,

影像分割边界做补充。

7.3空间协调关系处理

对数据层内部协调关系进行处理,不应出现数据重叠、裂隙、打折、不合理压盖及不连通等情况。

7.4核查验证

采用现场调查与航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地核查验证,根据实地核查结果,对解译过程中漏判的

人类活动要素类型,进行补充,对错判、误判的人类活动类型进行图面补充、属性修改。

7.5人类活动信息统计

以下仅为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统计的基本内容,统计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加,信

息统计样表(见表2)。

a)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面状地块基本统计信息:包括解译斑块编号、位置、活动类型、面积(面

积为投影平面,单位为公顷)、中心经度/纬度等信息;

b)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线状地块基本统计信息:包括解译斑块编号、位置、活动类型、长度(米)、

中心经度/纬度等信息。

对工矿用地、采石场、旅游设施和水电设施等十种类型人类活动斑块进行截图,并编制相应图表,

完成各级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报告(见表3)。

7

DB23/T3150—2022

表2信息统计表

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及长度填写说明

按照编码要求,对人类活动斑块进行编码。

唯一编码规则:省份代码+自然保护地代码+活动类型代码+序号。

黑龙江省行政代码23

D:国家级地质公园;F: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唯一编码TEXT(255)L:国家级森林公园;W:国家级湿地公园;

G:国家公园;Z: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

活动类型所对应的代码:

采石场CS养殖场YZ工矿用地GK农业用地NT能源设施NY

居民点JM旅游设施LY道路DL交通设施JT其它人工设施QT

一级类型TEXT(255)

一级编码TEXT(255)存储规范的人类活动类型名称及对应的规范的人类活动编码值

二级类型TEXT(255)如有斑块实在分不到2级类的,分到1级类

二级编码TEXT(255)

变化情况TEXT(255)新增、规模扩大、规模缩小

遥感中心经度TEXT(255)通过遥感软件自动生成中心经纬度,且经纬度点位应在解译斑块上

遥感中心纬度TEXT(255)格式:度分秒

前时相DATE

后时相DATE解译所用的遥感影像时相,格式为“年、月、日”

影像时像DATE

保护地名称TEXT(255)保护地全名称

功能分区TEXT(50)斑块所在保护地的功能分区

边界版本号DATE暂定为获取边界日期

生产日期DATE人类活动信息提取时间

根据人类活动变化图斑的地理位置填写,填写规则为“省级-地市级-县级-乡

位置TEXT(255)

镇级-行政村级-小地名”

面积FLOAT单位:公顷

长度FLOAT单位:米

表3监测报告样例

保护地名称××(例:牡丹江海浪河国家湿地公园)

养居

采石能源旅游设交通农业其它人道

总数工矿用地殖民

×年场设施施设施用地工设施路

场点

人类活动现状

×××

×处×处×处×处×处×处×处×处

处处米

编号位置活动类型面积(公顷)中心经度/纬度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129°31.00'28.00"E,

例:23-W-037-NT-1农业用地0.069

温春镇44°32.00'38.55"N

8

DB23/T3150—2022

表3监测报告样例(续)

保护地名称××(例:牡丹江海浪河国家湿地公园)

编号位置活动类型长度(米)中心经度/纬度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129°31.00'11.00"E,

例:23-W-037-DL-8道路802.34

海南朝鲜族乡44°32.00'46.36"N

影像获取时间:2019/3/18

典型农业用地(23-W-037-NT-1,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