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4/T 004.8-2019 元江县糖料甘蔗种植综合标准 第 8 部份:主要病、虫、草、鼠害防治方法

DB5304/T 004.8-2019 Ginseng sugar planting comprehensive standard for Yuanjiang County Part 8: Control methods for main diseases, pests, weeds, and rodents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04/T 004.8-2019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11-25
实施日期
2020-02-24
发布单位/组织
玉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05

5304

玉溪市地方标准

DB5304/T004.8—2019

代替DG5304/T1.9-2009

元江县糖料甘蔗种植综合标准

第8部份:主要病、虫、草、鼠害防治方法

2019-11-25发布2020-02-24实施

玉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04/T004.8—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是DB5304/T004-2019《元江糖料甘蔗种植综合标准》的第8部分,本标准共包含10个部分;

——第1部分:种植区划和布局

——第2部分:引种、试验、示范及推广

——第3部分:主要种植品种

——第4部分:良种繁殖

——第5部分:蔗种质量

——第6部分:甘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范

——第7部分:常用商品农资使用规范

——第8部份:主要病、虫、草、鼠害防治方法

——第9部份:甘蔗砍运技术规范

——第10部份:甘蔗收购质量

本标准由元江县糖料甘蔗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领导小组提出。

本标准由玉溪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元江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元江县农业农村局、元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元

江县糖办、元江县曼来镇、元江县澧江街道、元江县金珂糖业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兴东、杨桂林、邵远明、马云飞、白亚东、周刚、杨其久、李现明、唐金有、

周元光、苏娅玲、官亚平、白春凤、封增良、余福亮。

I

DB5304/T004.8—2019

元江县糖料甘蔗种植综合标准

第8部份:主要病、虫、草、鼠害防治方法

1范围

本标准描述了元江县糖料甘蔗种植过程中主要发生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为害与防治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元江县糖料甘蔗种植区主要病、虫、草、鼠害的防治。

2甘蔗真菌性病害及防治方法

2.1甘蔗黑穗病(UstilagoscitamineaSyd)

2.1.1分布及危害

此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其次是中期的分蘖苗及侧芽,一株感病后即刻感染其它健苗,造成毁灭性的

损失。感病品种主要是闽糖69/421,其次是新台糖22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蔗区发生危害较重,

随着海拔的升高发生程度减轻,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病株率降低20%左右。

2.1.2主要症状

该病最明显特征是病蔗梢头具一条向下卷内的黑色鞭状物,长几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鞭中央是由

薄壁组织或维管束组织构成的心柱,外围包着一层厚垣孢子。病鞭在形成初期,外包一层银白色薄膜,

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最后只剩下心柱。染病种蔗萌芽早,茎细小,叶细长,淡绿,分蘖增多,后分蘖

上也长出黑穗鞭。

2.1.3最佳防治时期

新植蔗在栽种前对种苗进行消毒,宿根蔗在刨桩后蔗芽萌发前。

2.2甘蔗梢腐病(Gibberellafujikuroi(Saw.)Wollenw)

2.2.1分布及危害

主要危害上部嫩叶及植株生长点;在高温多湿的蔗区易发病,久旱遇雨或干旱后灌水过多诱发病害

流行,偏施氮肥的蔗田发病严重

2.2.2主要症状

叶部染病,幼叶基部失绿黄化,严重时形成梢腐,生长点周围组织变软、变褐,心叶坏死,蔗株

生长受阻,较严重时整株甘蔗枯死。有些品种侧芽很少萌发。

2.2.3最佳防治时期

在甘蔗进入生长高峰(6月底)前及发病初期。

2.3甘蔗褐条病(Cochliobolusstenospilus(Drech..)Mat.andYam.)

2.3.1分布及危害

酸瘦型土、缺磷、钾土壤发生严重,低温多雨、长期的阴雨天气常暴发流行。本病先发生在中下

部叶,随着蔗株的生长而向上攀升,直至嫩叶。

2.3.2主要症状

1

DB5304/T004.8—2019

发病严重时,条斑合并成大斑块,使叶片提早干枯,很少发生顶腐,甘蔗生长受抑制叶片减少、

植株矮小。

2.3.3最佳防治时期

在蔗地封行后、进入雨水季节(5月底)前,及发病初期。

2.4甘蔗凤梨病(Ceratocystisparadoxa(Dode)Moreau)

2.4.1分布及危害

长期低温和高湿条件下的地块容易发病,土壤粘重、板结,蔗田低洼积水、湿度大,发病重;本

病主要侵染甘蔗种苗及宿桩。

2.4.2主要症状

初期蔗种染病切口两端开始变红,散有凤梨香味,后逐渐变黑并产生很多黑色的煤粉状物或刺毛状

物病菌从两端切口向茎的中心迅速扩展,使蔗种的薄壁细胞遭到破坏,致种苗形成空腔,仅残留似一束

头发状的维管束在其中。蔗株染病蔗叶凋萎,外皮皱缩变黑,严重的植株死亡。

2.4.3最佳防治时期

在下种前蔗种消毒、种苗萌芽前及刨桩后蔗芽萌发前。

2.5真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防治。

2.5.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良种,选用无病健壮的稍头作种,适时播种。

2)清洁田园,清除病株、病叶,杀灭病菌。

3)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注意氮磷钾合理配

合施用,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4)修整好排灌系统,渍水蔗园开挖排水沟,及时排除积水。

2.5.2化学防治

1)在下种前或采收后:用5%生石灰水、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40%蔗茎灵等可湿性

粉剂等任选一种进行浸种或喷洒蔗桩。

2)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50%苯来特、5%井冈霉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等,任选一种进行全株喷雾,连喷3~4次,间隔7~10天。

3细菌性病害及防治方法

3.1甘蔗宿根矮化病

3.1.1分布及危害

主要发布在长期连作地块,主要危害蔗茎基部。

3.1.2主要症状

染病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分蘖减少,严重时植株无法伸长,宿根发株少,在干旱缺水时较为严重

并随宿根年数的增加而增加。

3.1.3最佳防治时期

2

DB5304/T004.8—2019

蔗芽萌发前。

3.2甘蔗白条病

3.2.1分布及危害

土壤湿度大或雨水过多利于病菌侵入和发病,在天气干旱或缺肥时或近开花时才大量显症。主要为

害叶片严重时整丛或全株枯萎死亡。

3.2.2主要症状

是系统性病害。有慢性型和急性型两种。慢性型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产生白色至乳黄色1~

2cm长的条纹,大小、数目不一。有的向下延伸至叶鞘,呈紫色。天气干旱时,病叶从叶尖至叶缘逐渐

干枯士至全叶枯萎。病株节间变短,叶惩短直,茎基长出侧枝和细小分蘖,分蘖的叶片上也生有白条。

纵剖茎基部,维管束变红。急性型整丛或全株枯萎或全田叶片卷缩萎凋枯死,在甘蔗的生长旺季突然

遇有干旱时,易发生急性型病斑,恰如无意中切断根系。这些受害茎再行分蘖时,又表现慢性型病症。

3.2.3最佳防治时期

蔗芽萌发前。

3.3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苗作种。从无病地区调运蔗种,或在轻病蔗田选择外表健康的甘蔗作种,是防止宿

根矮化病传播、发生的最好措施。

2)热水浸种。用50℃热水浸种2小时,或用温度控制在54~58℃的热空气处理8小时。热空气处

理费时且蔗种极易失水,因此必须用全茎进行处理。

3)建立无病新品种群体和无病苗圃。在育种过程中,从实生苗开始,把用于正在选育的新材料和

新品种的砍蔗刀及耕作机具,与其他品种的操作工具分开,分别使用,经常进行消毒处理,并密切注意

及时消灭田间的啮齿类动物。在新品种育成推广后仍继续实行上述措施。形成无病新品种群体,建立无

病苗圃。

4)施足基肥,及早追肥。缺肥干旱影响甘蔗生长,宿根矮化病发病多,减产严重。因此,甘蔗播

种前要深耕蓄水,减少干旱,种蔗时要施足基肥,以后要及时追肥,使甘蔗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

5)宿根矮化病严重的蔗区,减少宿根蔗的栽培年限和栽培面积。

4甘蔗线虫病

4.1病源

为害甘蔗的线虫种类较多,有十几个种,主要有:矮化线虫、根瘿线虫、根痕线虫、穿孔线虫、孢

囊线虫、肾形线虫、螺旋线虫、刺线虫、枪线虫、剑线虫等。一般线虫的虫体细长,通体透明。多为雌

雄异体,有些雌体腹部膨大,形如梨状。在上述这些为害甘蔗的线虫中,最重要的为矮化线虫。虫体呈

圆筒形,体长0.5~1.7mm,宽约0.03mm,体表环纹清楚,有4~6条侧线,有粗大的口针和发达的基部

球。雄虫尾部弯曲,雌虫尾部圆形或圆锥形,末端钝圆。

4.2症状与为害

为害甘蔗的线虫种类较多,有十几个种,主要有:矮化线虫、根瘿线虫、根痕线虫、穿孔线虫、

孢囊线虫、肾形线虫、螺旋线虫、刺线虫、枪线虫、剑线虫等。一般线虫的虫体细长,通体透明。多为

3

DB5304/T004.8—2019

雌雄异体,有些雌体腹部膨大,形如梨状。在上述这些为害甘蔗的线虫中,最重要的为矮化线虫。虫体

呈圆筒形,体长0.5~1.7mm,宽约0.03mm,体表环纹清楚,有4~6条侧线,有粗大的口针和发达的基

部球。雄虫尾部弯曲,雌虫尾部圆形或圆锥形,末端钝圆。

4.3最佳防治时期

少量发生时。

4.4防治方法

4.4.1农业防治

1)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在发病较轻蔗田,增施有机肥,若是砂质土壤,可在沟内施入泥土,

以不利根结线虫发生。

2)栽培改制:改宿根蔗以新植蔗,因宿根蔗连年栽培,土壤中累积线虫数量较多,所以,发病比

新植蔗严重。或实行甘蔗与水稻轮作,减轻发病。

3)选用无病种苗。

4.4.2化学防治

1)施用杀线剂可防病增产。杀线剂应在种植前先施入,盖土然后再放蔗种。杀线剂种类可用益舒

宝,每公顷60kg;米乐尔每公顷则用45kg。

2)下种时每公顷施用克线丹60kg或力满库60kg。

5甘蔗甘蔗缺素病及防治方法

5.1症状

1)缺氮:植株瘦弱,茎呈浅红色,叶尖和边缘干枯,老叶淡红紫色。

2)缺磷:茎秆瘦弱,节间短,新叶较窄,色泽黄绿,老叶尖端呈干枯状。

3)缺钾茎秆较短,幼叶浓绿,后渐变为灰黄色。老叶尖端与边缘焦枯,叶面有棕色条纹和白斑,

中脉组织有时出现许多红棕色条斑,局部死亡。

4)缺镁:老叶上首先在脉间发现小的缺绿斑,后为棕褐色,均匀分布在叶面,后融合为大块锈斑,

以致整个叶片呈锈棕色,茎细瘦。

5)缺硫:幼叶失绿,呈浅黄绿色,后变为淡柠檬黄色并略带淡紫色,老叶紫色浓,植株根系发育

不良。

6)缺锰:幼叶先在脉间现浓淡绿相间的条纹,叶片中部比尖端更明显,叶尖初呈浅绿色,后为白

色,在白色条纹中同时出现小块枯斑,后联合成长条干枯组织,沿叶片纵断面裂开。

7)缺硼:幼叶出现小而长的水渍状斑点,方向与叶脉平行,后成条状,叶背面还常现一些瘤状突

起体。后期叶片病痕中部呈深红色,叶片锯齿的内缘开裂,茎内现狭窄的棕色条斑。

5.2防治方法

1)防止缺氮:在施用基肥基础上,生长期提倡施用长效尿素,应急时喷施尿素水溶液。

2)防止缺磷:给蔗田补磷肥的困难是磷肥在土壤中易被固定变成无效,尤其是含铁量、含铝量高

的砖红壤能固定磷酸盐,但含钙量低的土壤,磷酸盐的供应也有困难,后一种情况通过施入石灰,可大

大提高磷的有效性。

4

DB5304/T004.8—2019

3)防止缺钾:一般补施钾肥即可奏效,如土壤条件不好,最好在植前施钾结合施用有机肥,也可

叶面喷施含钾肥料。

4)防止缺镁:田间栽培的甘蔗缺镁时,叶面喷洒2%硫酸镁,能很快矫正。

5)防止缺硫:施用硫酸铵或100kg人粪尿中加硫酸亚铁500g,使人粪尿中碳酸铵转化为硫酸铵。

6)防止缺锰:施用硫酸锰或其它锰化合物。

7)防止缺硼:硼在甘蔗植株中一经被利用便固定下来,因此对幼嫩组织必须不断供应。

6甘蔗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6.1蛀茎危害类害虫

6.1.1甘蔗二点螟虫Chi10infuscatellus(Snellen)

6.1.1.1为害特点

苗期幼虫为害甘蔗生长点,致心叶枯死形成枯心苗;萌发期、分蘖初期造成缺株,有效茎数减少;

生长中后期幼虫蛀害蔗茎,破坏茎内组织,影响生长且含糖量下降,遇大风蔗株易折断,形成“断尾蔗”。

此外,伤口处还易诱发甘蔗赤腐病。

6.1.1.2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年生5~6代,世代重叠,尤以3~6月甘蔗苗期发生的第1、2代危害最严重。以老熟幼虫或蛹在

蔗茎里越冬。该虫终年为害。成虫喜把卵产在甘蔗叶背,初孵幼虫分散爬行或吐丝飘荡,潜入邻近蔗株

叶鞘里,再从叶鞘处钻入蔗株。幼虫在甘蔗伸长期为害则蛀入蔗茎形成螟害节,蛀茎时幼虫先在节间蛀

细小圆形孔,后钻入为害。纵剖可见茎内蛀道较直,常直通数节,横道少,别于黄螟为害造成的弯曲蛀

道。幼虫经4~9次蜕皮,老熟后化蛹在蔗茎内,一般新植蔗未培土时,化蛹多在距土面6~7cm处。该

虫喜干燥环境。

6.1.1.3最佳防治时期

下种时或3月底至4月初结合松沟培土使用毒土或毒肥。

6.1.2甘蔗黄螟虫(TetramoeraschistaceanaSnellen)

6.1.2.1为害特点

与二点螟相似,苗期形成枯心苗,生育中后期蛀害茎部,影响生长或倒折。

6.1.2.2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年生7~8代,无明显休眠期。世代重叠,终年为害。3月中下旬成虫产卵,5月迅速增加,6月进

入产卵盛期,7月中下旬渐减,8—10月很少,11~12月卵量又趋回升,田间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