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239-2019 绿色食品 高粱生产技术规程
DB50/T 239-2019 Green food sorghum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6年10月
-
2019年1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种子管理站、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作物技术推广站
- 起草人:
- 郭凤、陈松柏、罗小敏、刘伟、牛小慧、汪运彪
- 出版信息:
-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DB50
重庆市地方标准
DB50/T239—2019
代替DB50/T239-2006
绿色食品高粱生产技术规程
Greenfood—Technologicalregulationsforgrainsorghumproduction
2019-11-25发布2020-03-01实施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0/T239—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50/T239-2006《无公害高粱生产技术规程》,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改为《绿色食品高粱生产技术规范》;
——修改了适应范围,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绿色食品有关要求增加了引用文件;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及生产要求;
——增加了生产模式、高粱质量安全指标;
——增加了绿色食品肥料、农药安全合理使用要求;
——删减了产量构成指标和群体动态指标;
——修改了育苗技术、施肥技术;
——增加了机械直播、人工直播栽培技术;
——修改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改为有害生物防控;
——修改了附录A、附录B、附录C,删除了附录D;
本标准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种子管理站、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作物技术推广
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凤、陈松柏、罗小敏、刘伟、牛小慧、汪运彪。
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50/T239—2006
I
DB50/T239—2019
绿色食品高粱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高粱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要求、栽培技术(包括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栽
培、机械及人工直播栽培、再生栽培技术等)以及收获、运输贮藏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A级绿色食品粒用高粱生产,其中高粱-再生高粱一种两收栽培适用于海拔
400m以下地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7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粮食
GB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8321.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3735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
GB15063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18877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GB20287农用微生物菌剂
GB21633掺混肥料(BB肥)
GB/T23349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
GB/T25413农田地膜残留量限值及测定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525有机肥料
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NY/T798复合微生物肥料
NY884生物有机肥
NY/T895绿色食品高粱
NY/T105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1535肥料合理使用准则微生物肥料
NY/T1868肥料合理使用准则有机肥料
NY/T1997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规范通则
NY/T3034土壤调理剂通用要求
3术语与定义
1
DB50/T239—2019
NY/T895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粒用高粱grainsorghum
以生产籽粒为目的的高粱,主要用于酿造、饲用和食用;按籽粒淀粉性质不同,可分为糯型和粳型。
3.2
糯高粱glutinoussorghum
籽粒胚乳中支链淀粉含量较高,种皮较厚,剖开后呈玻璃状,蒸煮后粘性强的高粱;根据种皮色泽
不同分为糯红高粱和糯白高粱;糯红高粱种皮色泽多呈红色、深褐色或褐紫色,糯白高粱种皮色泽多为
白色。
3.3
粳高粱non-glutinoussorghum
胚乳中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粒大皮薄,剖开后呈粉状,蒸煮后粘性弱的高粱,其粒色多呈白色或浅
黄色。
3.4
再生高粱ratoonsorghum
是指利用上一季高粱成熟收获后,其茎秆基部茎节上的休眠芽萌发力强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栽培
管理措施,使茎节基部再生芽发苗生长、抽穗扬花、灌浆成熟而收获的高粱。
3.5
农家肥料farmyardmanure
主要由植物和(或)动物残体、排泄物等富含有机物的物料制作而成的肥料,包括秸秆肥、绿肥、
厩肥、堆肥、沤肥、沼肥、饼肥等。
3.6
有机肥料organicfertilizer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经过发酵腐熟的含碳有机物料,其功能是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植物
营养和品质。
3.7
微生物肥microbialfertilizer
指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农作物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以增加植物营养,
提高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肥料制品。
3.8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organic-inorganiccompoundfertilizer
含有一定量有机肥料的氮磷钾复混肥料,所含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由化学方法或掺混方法制成。
4生产要求
4.1产地环境
A级绿色食品高粱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的适宜种植区,其环境空气质量、农田
2
DB50/T239—2019
灌溉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及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等要求应符合GB15618和NY/T391的规定。
4.2品种选择
4.2.1选择经国家或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鉴定)或引种备案,适宜当地生态条件,高
产、优质、抗病力及抗逆力强的高粱品种。
4.2.2高粱机械化栽培宜选用中矮秆品种。
4.2.3酿造浓香型、酱香型及浓酱兼香型白酒宜选用糯红高粱品种;酿造清香型白酒宜选用粳高粱品
种。
4.2.4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的规定。
4.3生产模式
4.3.1净作
旱地可选择油菜-高粱、蔬菜-高粱-再生高粱、蚕(豌)豆-高粱等轮作模式,望天田或田坎可选择
高粱-再生高粱等模式。
4.3.2间套作
可选择与蔬菜、豆类、薯类、花生等浅根系作物间套作,间套作物栽培需符合绿色食品相关标准。
4.4肥料使用
4.4.1肥料使用应符合NY/T394、NY/T1535、NY/T1868的规定,遵循持续发展、安全优质、化肥减
控、有机为主的原则,优先使用有机肥料,减控化学肥料,无机氮肥减半使用。
4.4.2使用的肥料种类以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有机-无机复混肥
料、无机肥料作为辅助肥料使用,补充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所含养分的不足。
4.4.3使用有机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农用微生物菌剂质量应
符合NY525、NY798、NY884、GB18877、GB20287的规定;复混肥料(复合肥料)、掺混肥料(BB
肥)质量应符合GB15063、GB21633的规定;其他无机肥料质量应符合相关规定。
4.4.4附录A列出了高粱生产中常用肥料产品的无害化指标要求。
4.4.5根据土壤障碍因素,选用适宜的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其使用符合NY/T3034的规定。
4.5有害生物防控
4.5.1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从保持和优化高粱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出发,建立有利于
各类天敌繁衍和不利于病虫草害滋生的环境条件,提高生物的多样性,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
4.5.2综合应用“生态防控、生物防控、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将高粱病虫草
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确保高粱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
4.5.3根据当地农业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预测预报信息,以高粱主要病虫草害为靶标,严格按照国家
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和绿色食品农药使用规定使用农药,在关键防治时期进行药剂防治。
4.6农药使用
4.6.1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1~10、NY/T393、NY/T1276、NY/T1997的有关规定。
4.6.2科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避免使用敏感的农药和除草剂;合理混用、轮换交替
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或具有交互抗性的药剂,克服和推迟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4.6.3附录B列出了高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QB/T 3564-1999 搪瓷浴盆 1999-04-21
- QJ 2259-1992 液体冲压发动机涡轮泵 制造,验收通用规范 1992-02-25
- HB 6960-1994 数控机床用可转位螺钉夹紧95°盲孔镗刀 1994-06-01
- JB/T 4723-1992 不可拆式螺旋板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 1992-11-03
- JB/T 7500-1994 低温化学热处理工艺方法选择通则 1994-10-25
- HB 6-61-1970 固定导线的弓形夹和卡箍 1970-06-01
- HB 5051-1993 银镀层质量检验 1993-11-05
- QJ 2440-1993 航天器回收系统总装通用技术要求 1993-03-29
- HB 6783.5-1993 军用机载设备气候环境试验箱(室)检定方法太阳辐射试验箱(室) 1994-06-01
- JY/T 0400-2007 红外线作用演示器 200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