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847-2015 萧氏松茎象防治技术规程

DB36/T 847-2015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Xiao's pine stem weevil

江西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6/T 847-2015
标准类型
江西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04-21
实施日期
2015-07-01
发布单位/组织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61

备案号: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847—2015

萧氏松茎象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managementforHylobitelusxiaoi

文稿版次选择

2015-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6/T847—2015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术语和定义........................................................................1

3虫情监测方法......................................................................1

4预测预报..........................................................................3

5防治原则与要求....................................................................5

6防治指标..........................................................................5

7防治技术..........................................................................5

附录A(规范性附录)常用调查统计表格................................................7

附录B(资料性附录)萧氏松茎象形态特征.............................................12

附录C(资料性附录)历期法预测表、有效积温表、物候期预测表.........................13

I

DB36/T847—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西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温小遂、肖斌、施明清、李国栋、唐艳龙、王辉、刘继生、伊宏堪、陈亮、肖

海雷、罗永松等。

II

DB36/T847—2015

萧氏松茎象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的虫情调查方法、预测预报方法、防治指标和

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萧氏松茎象测报、防治以及生物学、生态学研究、试验工作的调查。

2术语和定义

2.1

有效积温

每种生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这个对生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下限温度的温度值,称作

有效积温。

2.2

期距

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害虫生长发育阶段经历的时期。

3虫情监测方法

3.1虫情调查类型

虫情调查分为一般虫情调查和系统虫情调查,调查结果落实到林业小班。一般虫情调查着重于查清

萧氏松茎象的虫态、虫口密度、发生面积,由基层虫情调查人员采集数据并上报;系统虫情调查增加了

各虫态发生期调查,由中心或重点测报站(点)组织实施。

3.2一般虫情调查

3.2.1调查内容与方法

3.2.1.1调查内容

虫情发生面积、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及松林状况等。

3.2.1.2调查次数与对象

每年调查2次。4月初1次,调查对象为越冬代幼虫;10月下旬1次,调查对象为第1代幼虫。

3.2.1.3调查方法

a)线路踏查

1

DB36/T847—2015

在害虫发生期,选择一条应穿过本辖区的不同林分、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等有代表性的地段踏

查,用目测法边走边调查,每隔30m左右调查1株样株,每个小班调查样株不少于60株,并按附录A表A.1

的要求填写。

b)临时标准地调查

线路踏查时,如发现有枯死树或针叶发黄,以及在可视范围内的树干基部有虫粪油脂混合物排出时,

要随即布设面积约有100株的临时标准地1块,在其内采用“Z”字形或对角线的方法抽取20株标准树进

行详查,并按附录A表A.2的要求填写。

3.2.1.4易感虫林分

植被覆盖率较高,树龄在3年~10年生的湿地松、火炬松的人工林。其中湿地松为高危树种。

3.2.1.5危害部位

湿地松主要在地上50cm以下的树干基部危害,火炬松等一般在30cm以下。

3.2.2资料汇总

3.2.2.1发生面积统计

以轻度发生为统计起点算起,并按附录A表A.3的要求填写。

3.2.2.2致死松树统计

先调查致死松树数量,然后根据每亩寄主数量,推算致死的松树百分率,填入附录A表A.4。

致死松树百分率=每亩(0.0667hm2)致死松树数量/每亩(0.0667hm2)松树寄主数量

3.2.2.3虫情汇总

虫情调查结束后,根据划分标准汇总,将结果填入发生情况汇总表(附录A表A.5),并及时向有关

部门报告虫情和发布预报。

3.3系统虫情调查

3.3.1标准地选择

每个测报点选择约66hm2(1000亩)松林,根据萧氏松茎象不同危害程度设立3~5块固定标准地进

行虫情观察记录。标准地要考虑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分组成、植被等情况。每块标准地面积约0.8hm2

(12亩),观察样株不得少于20株,每株进行固定编号,按要求填写附录A表A.2。每世代各虫态的观察

在同一标准地内完成。

3.3.2成虫发生期调查

3.3.2.1诱捕器调查

于2月下旬,在发生程度较严重(有虫株率≥40%)的标准地悬挂铁质诱捕器或抗水纸质诱捕器。诱

捕器距地面约100cm。在诱捕器上方约50cm放置引诱剂释放器,并加入300ml引诱剂,以后每10d~15d

添加1次。以林场或乡(镇)、村为单位,每1hm2设一个诱捕点,每个诱捕点挂5个诱捕器,诱捕器间

距100m,并选择通风较好、便于作业的位置(如林道边、山脊)挂设。每7d检查一次,观察记载诱到的

成虫数量并区分雌雄,并按附录A表A.6要求填写。

3.3.2.2地面调查

2

DB36/T847—2015

7月,在标准地找到基部有花白色排泄物的树,确定有越冬代老龄幼虫的样株及其部位。按此方法调

查确定20棵观察成虫羽化的样株并用油漆标记。赣南地区10月份开始、赣中及以北地区翌年2月中旬后

每7d观察一次,记录新羽化出孔成虫个数,成虫羽化完结束调查,并将结果填入附录A表A.7。

3.3.3卵发生期调查

于林间采集成虫,带回室内配成10对,分别置于2000mL的烧杯或容器内,用二年生湿地松枝条饲养。

取直径6cm~8cm、长约8cm的新鲜木段,两端用石蜡封口。进入产卵期后,将该木段放入容器让成虫产

卵其中,每天观察产卵痕,将其剖析获得卵粒,记载产卵量,填入附录A表A.8。

卵放入培养皿中,保持湿度,每天观察记载卵孵化率,将结果按要求填入附录A表A.9。

3.3.4幼虫发生期调查

3.3.4.1林间虫口密度调查

在标准地随机选择20株,逐株检查树基部是否有幼虫排泄物,在有幼虫排泄物的树干,顺虫道查数

树皮内的虫口数量并记录,并将结果按要求填入附录A表A.10。

3.3.4.2林间发生期调查

3.3.4.2.1调查时间与对象

2~3月调查越冬代幼虫发生期;5~6月调查第1代3龄幼虫发生期。

3.3.4.2.2调查方法

9月根据幼虫排泄物确定20棵有第1代幼虫的样株,并用红油漆标记。翌年2月中旬后每7d观察一次,

越冬代幼虫恢复取食后有新鲜排泄物,记录新鲜排泄孔数,将结果填入附录A表A.11。

5月中旬后,在标准地找到基部有少量紫红色稀浆状排泄物的树,确定第1代3龄幼虫样株。以后每7d

调查一次,每次随机调查20棵样树。记录有新鲜排泄孔株数及数量,将结果填入附录A表A.11。

3.3.4.3第1代幼虫发生期室内调查

根据幼虫孵化情况记录第1代幼虫期发生情况。调查结果填入附录A表A.9。

3.3.5蛹期调查

8月上旬顺虫道采集老熟幼虫50头,分别放入试管,逐日观察化蛹情况,结果填入附录A表A.12。

4预测预报

4.1发生期预测

4.1.1利用诱捕器调查成虫发生期

根据诱捕器诱虫的时间、数量调查成虫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

4.1.2历期法预测

某虫态出现的日期F,其一般公式:

F=Hi+(Xi+Sx)......................................(1)

式中:

3

DB36/T847—2015

Hi——起始虫态实际出现(或盛期)日期;

Xi——历年平均期距值;

Sx——平均期距值的标准差。

当预测期月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平均温度高时,Sx取负值,反之取正值。萧氏松茎象有关虫态平均

发育历期如附录C.1。

4.1.3有效积温法

4.1.3.1成虫发生期预测

用蛹的有效积温预测成虫出孔期,需系统调查化蛹进度,当查明该虫林间化蛹始盛期和高峰期的临

界值时,根据当地气象预报和历年的气象资料,得出后一个月的日平均气温,然后用下式计算发育历期

(参见附录C.2)。

N=345.3/(T-7.5)..................................(2)

式中:

N——蛹的发育历期;

T——当月的日平均温度。

4.1.3.2初孵幼虫发生期预测

用卵的有效积温预测初孵幼虫的发生期,需进行成虫产卵情况调查。当查明产卵的始盛期、高峰期

的临界值时,根据当地气象资料,得出后一个月的日平均温度,然后用下式计算历期(参见附录C.2)。

N=215.9/(T-8.4)...................................(3)

式中:

N——卵的发育历期;

T——当月的日平均温度。

4.1.4物候期预测

各地可根据当地物候变化的规律,选择有指示作用的植物,利用其发育阶段,或关键的农时预测萧

氏松茎象各虫态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参见附录C.3。

4.2发生量预测

预测第1代幼虫平均每株幼虫数(Y)。于10月,在林间每块标准地调查得到平均每棵样株的(羽化前)

成虫数A、雌性比和越冬幼虫数B。

第1代平均每株幼虫数Y=B×90%(越冬代幼虫存活率)+A×雌性比×90%(成虫羽化前存活率)×30

(每雌产卵量)×85%(卵存活率)

4.3发生程度预测

4.3.1诱捕器预测

诱捕器诱虫量与林地被害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关系,根据诱捕器诱虫量的多少可推算出周围林地

危害程度。

4.3.2利用模型预测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