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154-2018 公路桥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规范

DB33/T 2154-2018 Roadway Bridge Post-Tensioning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4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2154-2018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10-15
实施日期
2018-11-15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4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

P66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2154—2018

公路桥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post-tensionedprestressingofhighwaybridge

2018-10-15发布2018-11-15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2154—2018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材料与设备........................................................................2

4.1一般规定......................................................................2

4.2预应力筋......................................................................2

4.3锚具、夹具和连接器............................................................2

4.4管道..........................................................................4

4.5压浆材料......................................................................4

4.6智能化张拉压浆系统............................................................4

4.7作业平台......................................................................6

5预应力张拉........................................................................6

5.1一般规定......................................................................6

5.2准备工作......................................................................6

5.3施加预应力....................................................................6

5.4体外预应力施工................................................................8

6孔道压浆..........................................................................8

6.1一般规定......................................................................8

6.2配合比设计....................................................................8

6.3准备工作......................................................................9

6.4压浆..........................................................................9

6.5封锚.........................................................................10

7质量检验.........................................................................10

7.1一般规定.....................................................................10

7.2锚下有效预应力检验和评价.....................................................10

7.3压浆密实性检验和评价.........................................................10

7.4工程案例.....................................................................11

附录A(规范性附录)锚具和连接器的规格和尺寸.......................................12

附录B(规范性附录)浆液离析率试验.................................................20

附录C(规范性附录)竖向膨胀率试验.................................................22

附录D(规范性附录)浆液泌水率和体积变化率工艺检验.................................24

附录E(资料性附录)排气管和检测管设置.............................................26

附录F(规范性附录)锚下有效预应力检验.............................................28

I

DB33/T2154—2018

附录G(规范性附录)压浆密实性检测方法.............................................30

附录H(资料性附录)应用案例.......................................................32

II

DB33/T2154—2018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局、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锚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宣剑裕、戴晓栋、单光炎、周成顺、顾森华、李春生、葛黎明、曾利、陈妙初、

黄文海、李立群、范青武、丁诸良、张武毅、张涛、黄继笑、方宏志、刘炳东、胡尧庆、李舒扬、黄宏

波、朱益平、陶然位、宁英杰、罗刚、张淼等。

III

DB33/T2154—2018

公路桥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桥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的材料与设备、预应力张拉、孔道压浆、质量检验等的技

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路桥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和质量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00碳素结构钢

GB/T1348球墨铸铁件

GB/T3091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

GB/T3274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

GB/T522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GB/T52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T9439灰铸铁件

GB/T17671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GB/T19155高处作业吊篮

GB/T20065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

GB/T30827体外预应力索技术条件

JB/T6804抗震压力表

JG225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

JG/T319预应力用电动油泵

JG/T321预应力用液压千斤顶

JT/T529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

JT/T946公路工程预应力孔道灌浆料(剂)

JTG/TF5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浆液离析率

浆液在规定的容器中静置规定的时间后,按规定的试验方法测得的容器上半部浆液与下半部浆液

流动度的偏差程度。

3.2

竖向膨胀率

按规定的试验方法测定筒体浆液24小时后的竖向膨胀量与筒体浆液原始高度的百分比。

1

DB33/T2154—2018

3.3

智能化张拉压浆系统

由现代信息技术、预应力张拉和压浆技术及设备等汇集而成的智能集合。

4材料与设备

4.1一般规定

4.1.1预应力施工所采用的材料、设备和进场验收应符合JTG/TF50的相关规定。

4.1.2预应力施工所采用的材料(水除外)和设备均应有检验合格证书。

4.1.3压浆材料宜采用专业厂家生产的符合标准要求且检验合格的预应力孔道压浆料。

4.1.4预应力张拉和压浆应采用智能化张拉压浆系统。

4.2预应力筋

4.2.1预应力筋除应按JTG/TF50规定的要求检查外,还应检查外形尺寸和每米质量,试验方法和允

许偏差应符合GB/T5223、GB/T5224和GB/T20065的规定。

4.2.2体外预应力筋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GB/T30827的规定。

4.2.3预应力筋进场后应存放在仓库内,仓库的环境条件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存放时间不宜超

过6个月(从生产日期起算),超过6个月的应重新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3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4.3.1锚具应有清晰的、永久性的生产厂家标识及批号。

4.3.2圆锚锚板外形尺寸公差为0mm~1mm;螺旋筋圈径公差为±4%、螺距公差为±10%;扁锚锚板、

锚垫板外形尺寸公差为±2mm。

4.3.3配套使用7根钢丝捻制的强度级别为1860MPa的标准型钢绞线(φ15.24mm)和混凝土强度等

级为C40及以上的锚具和连接器的规格和尺寸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其余情况应通过试验确定其规格

和尺寸。

4.3.4锚垫板所用材料采用灰口铸铁时应不低于HT200,采用球墨铸铁时应不低于QT450-10,采用碳

素结构钢时应不低于Q235的要求,并符合GB/T9439,GB/T1348或GB/T3274的有关规定。

4.3.5螺旋筋所用材料性能应不低于HPB300钢的要求,并符合GB/T700的有关规定,宜与锚具配套

使用。

4.3.6夹具的洛氏硬度应不小于57HRC。

4.3.7锚板的洛氏硬度应不小于20HRC。

4.3.8应使用限位尺寸与钢绞线实测直径相匹配的限位板。

4.3.9锚板最外侧锥孔大口外边缘到锚板外边缘最小尺寸a(图1)应符合表1的要求。

图1锚板结构图

2

DB33/T2154—2018

表1锚板最外侧锥孔大口外边缘到锚板外边缘最小尺寸a的要求

锚板的孔数锚板最外侧锥孔大口外边缘到锚板外边缘最小尺寸a(mm)

1~511.0

6~1213.0

13~1715.0

18~2117.0

22~2720.0

>2723.0

4.3.10锚垫板与波纹管应采用连接接头连接,连接接头可采用抱箍、热缩套等组合的形式,严密配

合连接,其连接结构形式如图2、图3所示。

说明:

1——锚垫板;

2——抱箍;

3——连接接头;

4——波纹管。

图2圆形波纹管与锚垫板连接结构图

说明:

1——锚垫板;

2——连接接头;

3——波纹管;

4——热缩套。

图3扁形波纹管与锚垫板连接结构图

3

DB33/T2154—2018

4.4管道

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结构宜选用塑料波纹管,其性能和质量应符合JT/T529的相关规定;竖向分

段施工的孔道宜选用钢管,其性能和质量应符合GB/T3091的相关规定;其余情况宜采用镀锌增强型金

属波纹管,其性能和质量应符合JG225的相关规定。

4.5压浆材料

4.5.1进场检验时,预应力孔道压浆料以200t为一个验收批,不足200t的按一个验收批计。

4.5.2压浆料应从每个验收批产品中随机抽取样品进行进场检验,其匀质性和浆体性能应符合JT/T

946的规定。检测结果如有一项不合格,允许从该批产品中抽取双倍数量样品进行复试,如复试各项

目均合格则仍可判为合格,仍有不合格项则判为不合格。

4.5.3压浆料包装应完好无损,应存放于仓库,仓库的环境条件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存放时间

不宜超过3个月(从生产日期起算),超过3个月的应重新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5.4水应采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清洁饮用水。

4.6智能化张拉压浆系统

4.6.1智能化张拉压浆系统应由智能化张拉系统、智能化压浆系统和智能化监控系统组成。

4.6.2智能化张拉系统

4.6.2.1智能化张拉系统应包括张拉设备、数据管理系统和自动记录系统等。

4.6.2.2张拉设备应包括千斤顶、油泵、压力表等设备。千斤顶应符合JG/T321的相关规定,其最

大公称输出力应为施工所需张拉力的1.2倍~1.5倍。油泵应符合JG/T319的相关规定,油泵内液压

油应在累计使用500h后应更换一次。压力表应符合JB/T6804的相关规定,其最大量程应为施工所需

张拉力的1.5倍~2.0倍,精确度等级应为1.0级。

4.6.2.3数据管理系统应具有数据导出和网络上传(包括实时上传、每月上传、汇总上传)等功能。

4.6.2.4自动记录系统应能实时自动记录张拉油压或油缸顶压力、张拉伸长值、时间等数据;其技术

参数应满足表2的规定。

表2智能化张拉设备自动记录系统技术参数精度要求

项目精度要求

张拉油压或油缸顶压力(MPa)≤0.1

张拉伸长值(mm)≤0.1

时间(s)≤1

4.6.2.5智能化张拉系统应成套校正、检验和标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4.6.3智能化压浆系统

4.6.3.1智能化压浆系统应包括压浆设备、数据管理系统、自动计量设备和自动记录系统等。

4.6.3.2压浆设备应包括高速搅拌机、压浆机等设备,采用真空辅助压浆时还应包括真空泵。高速搅

拌机的转速应不低于1000r/min,搅拌叶的形状应与转速相匹配,其叶片的线速度宜为10m/s~20m/s,

且应能满足在规定的时间内搅拌均匀的要求;搅拌机出口应设置过滤网过滤,过滤网孔尺寸不应大于

1.2mm×1.2mm。压浆机宜采用螺旋式可连续作业的压浆泵,其压力表应符合JB/T6804的相关规定,

4

DB33/T2154—2018

最大量程应为实际施工所需压力的1.2倍~1.5倍,精确度等级应为1.0级;压浆泵与预应力孔道压

浆口之间的压浆管管路应采用硬管,管路之间应采用定型金属连接件连接。

4.6.3.3数据管理系统应具有数据导出和网络上传(包括实时上传、每月上传、汇总上传)等功能。

4.6.3.4自动计量设备的称量精度应精确到±1%。

4.6.3.5自动记录系统应能显示配合比、压浆日期、搅拌时间;自动记录压浆量、压浆压力、时间等

数据,采用真空辅助压浆时还应包括真空度;其技术参数应满足表3的规定。

表3智能化压浆设备自动记录系统技术参数精度要求

项目精度要求

压浆量(L)≤0.5

压浆压力(MPa)≤0.01

时间(s)≤1

真空度(MPa)≤0.1

4.6.3.6智能化压浆系统应成套校正、检验和标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4.6.4智能化监控系统

4.6.4.1预应力张拉压浆过程宜采用智能化监控系统。

4.6.4.2智能化监控系统应包括网络体系设备、软件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

4.6.4.3网络体系设备应具备下列功能:

a)联网功能,能够通过系统连接到数据管理系统;

b)实时接收数据功能,出现网络故障系统会发出数据接收超时警告;

c)时钟校准功能;

d)断点续传功能;

e)数据校验功能;

f)开机和关机请求功能;

g)系统日志功能。

4.6.4.4软件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a)角色权限管理功能;

b)用户管理功能;

c)设备管理功能;

d)日志管理功能;

e)数据分析、查询和导出功能;

f)提示与报警功能(包括在线状态提示、网络通讯异常报警、数据异常报警与消警);

g)发生报警时能在系统内发出报警通知并通过短信通知相关人员。

4.6.4.5视频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a)远程访问功能;

b)多人能同时访问同一个监控点;

c)不受地域所限;

d)同一系统应当支持多种不同类型的监控设备,用户数、被监控点的数量可以增减。

e)具备本地存储和网络存储功能;

f)信息安全保密功能。

5

DB33/T2154—2018

4.7作业平台

4.7.1作业平台有支架平台和挂篮平台两种形式。盖梁预应力、现浇箱梁预应力和拼装或悬浇的箱梁

等作业宜采用支架平台,水上、跨营运道路和T梁负弯矩区等作业,宜采用挂篮平台。

4.7.2作业平台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验算应包含在预应力施工方案中。

4.7.3支架平台沿预应力张拉方向长度宜不小于2m,横向边缘距最外侧预应力束的距离应不小于1m;

应设置上下扶梯;顶端宜设置千斤顶滑轮组;支架平台左右及后方宜设置张拉挡板,挡板宜采用厚度

不小于0.8cm的钢板,支架平台后方宜加铺厚度不小于5cm的木板;支架平台和张拉压浆设备应安装

牢固。

4.7.4挂篮平台可参照GB/T19155的相关规定。

5预应力张拉

5.1一般规定

5.1.1预应力张拉的准备工作应包括管道安装、预应力筋制作安装和锚具、夹具与连接器安装等,均

应符合JTG/TF50的相关规定。

5.1.2施加预应力及锚固等应符合JTG/TF50的相关规定。

5.2准备工作

5.2.1应对预应力筋单根和整束进行编号,预应力筋两端的编号应相同,与锚具各孔的编号应一致。

5.2.2管道安装应平顺,其端部的中心线应与锚垫板垂直;应采用定位架固定,定位架间距在直线段

不应大于80cm,曲线段和扁平波纹管不应大于50cm,且在施工期间不应产生位移。安装完成后,应对

管道的完整性、定位和连接进行检查。

5.2.3预应力筋穿束前,应吹干管道。

5.2.4混凝土养生前,应采用专用止水塞封堵管道出入口和压浆孔。

5.2.5预应力施工前,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3施加预应力

5.3.1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可采取分批、分阶段的方式两端对称同

步张拉;两端对称同步张拉时两端千斤顶升降压、画线、测伸长等工作应基本一致。

5.3.2预应力筋的张拉程序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宜按表4的规定进行。

表4预应力筋张拉程序

锚具和预应力筋类别张拉程序

钢绞线束

夹片式等具有自锚性的锚具0→初应力→2倍初应力→σa(持荷5min锚固)

钢丝束con

σ

钢绞线束0→初应力→2倍初应力→1.05con(持荷5min)→σcon(锚固)

其他锚具

σσ

钢丝束0→初应力→2倍初应力→1.05con(持荷5min)→0→con(锚固)

表中con为张拉时的控制应力,包括锚圈口摩阻损失、孔道摩阻损失和弹性压缩损失等预应力损失值,此预应

力损失值应按JTG/TF50的相关规定进行确定。

6

DB33/T2154—2018

5.3.3应对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其偏

差应控制在±6%以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对环形

筋,U型筋等预应力束,其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偏差宜通过试验确定。

5.3.4预应力筋张拉时,应先调整到初应力,该初应力宜为张拉控制应力σcon的10%-25%,整束张拉

前,应逐根调整初应力;实测伸长值应从初应力时开始量测。预应力筋张拉的实际伸长值Ls(mm)

可按式(1)计算:

LsL3L22L1................................(1)

ΔL

式中:S——预应力筋张拉的实际伸长值(mm);

L3——从初应力至控制应力的实测伸长值(mm);

ΔL2——2倍初应力下的实测伸长值(mm);

ΔL1——初应力下的实测伸长值(mm)。

5.3.5预应力筋断丝及滑丝的数量不应超过表5的控制数量。

表5预应力筋断丝和滑丝限制a

类别检查项目控制数

每束钢绞线断丝或滑丝(丝)1

钢绞线束

钢丝束每束钢丝断丝或滑丝(根)1

每个断面断丝之和不超过该断面钢丝总数的百分比(%)1

a钢绞线断丝数系指单根钢绞线内钢丝的断丝。

5.3.6预应力筋宜整束张拉锚固。当对扁平管道中平行排放的预应力钢绞线束,可采用小型千斤顶逐

根张拉,但应保证各根钢绞线不会叠压、缠绕,并应考虑逐根张拉时预应力损失对控制应力的影响。

5.3.7预应力筋在张拉控制应力达到稳定后方可锚固。对夹片式锚具,锚固后夹片顶面应平齐,其相

互间的错位不宜大于2mm,且露出锚具外的高度不应大于4mm。

5.3.8锚固阶段张拉端锚具变形、预应力筋的回缩量和缝隙压缩值,应不大于设计规定值,设计无规

定时,应不大于表6所列容许值。

表6锚具变形、预应力筋回缩和缝隙压缩容许值

锚具、接缝类型变形形式容许值ΔL(mm)

钢制锥形锚具预应力筋回缩、锚具变形6

有顶压时4

夹片式锚具预应力筋回缩、锚具变形

无顶压时6

镦头锚具缝隙压密1

每块后加垫板的缝隙缝隙压密1

水泥砂浆缝隙缝隙压密1

环氧树脂砂浆缝隙缝隙压密1

5.3.9在预应力筋张拉、锚固过程中及锚固完成后,均不应大力敲击或震动锚具。预应力筋锚固后需

要放松时,对夹片式锚具宜采用专门的放松装置松开,对支撑式锚具可采用张拉设备缓慢地松开。不

应在预应力筋存在拉力状态下直接将锚具卸去。对于需再次锚固的预应力筋,不应使有夹痕的部分进

入受力段。

7

DB33/T2154—2018

5.3.10预应力筋在实施张拉或放张作业时,应有放张方案和记录。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预

应力筋两端的正面不应站人和穿越。

5.4体外预应力施工

5.4.1转向装置的偏角制造误差应小于1.2°,其安装误差不应超过±5mm。

5.4.2满足单根更换要求的分丝型转向器,其安装时应注意孔位排布方向,顶点位置应在竖向的最高

点。

5.4.3可单根更换的体外预应力筋,应平行穿束。

5.4.4体外预应力束的张拉顺序应按设计规定进行,张拉时应保证结构或构件对称均匀受力,宜采取

分级循环张拉方式。

5.4.5单端张拉时,固定端应有专业人员观察锚具情况。

5.4.6体外预应力束张拉完成后,应对其锚具设置全密封防护罩。对不可更换的体外束,应在防护罩

内灌注水泥浆或其他防腐蚀材料;对可更换的体外束,应在防护罩内灌注油脂或其他可清洗的防腐蚀

材料。

6孔道压浆

6.1一般规定

6.1.1压浆的准备工作和压浆应符合JTG/TF50的相关规定。

6.1.2压浆过程中及压浆后48h内,预应力结构或构件的环境温度宜在5℃-35℃。

6.2配合比设计

6.2.1浆液的配合比应按试验室试配,配合比验证,工艺验证三个阶段进行设计。

6.2.2试验室环境条件宜与施工期间的环境条件相同。

6.2.3试验室试配应使用高速制浆试验机,其性能指标应与实际施工用制浆机相符,其余设备应符合

JTG/TF50等相关规定。

6.2.4试验方法应符合GB/T17671,JTG/TF50的相关规定。

6.2.5试验室试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a)根据施工计划使用的高速制浆机转速或线速度,调整高速制浆试验机的相应参数。

b)选择三个水胶比,水胶比应不大于0.28,并且浆液性能指标均应符合JT/T946的相关规定。

c)试配成果应提供三个水胶比的配合比及相关性能技术指标,确定的试验室配合比强度等级应

不小于设计值的1.15倍。

6.2.6配合比验证应符合下列要求:

a)压浆材料进场后,应根据试验室配合比试验程序与结果,重新验证三个配合比的浆液性能指

标,检验其强度、膨胀率、泌水率等主要技术指标是否符合试验室设计要求。

b)根据试验结果,确认试验室配合比的有效性,如有必要,可在试验室试配的三个配合比中重

新选择并确定。

6.2.7工艺验证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施工正式开工前,应使用制浆、压浆等施工设备,对通过配合比验证的试验室配合比进行

工艺验证。

8

DB33/T2154—2018

b)按表7的技术要求确定符合施工配合比技术指标的最佳配合比、制浆机转速等技术参数。

表7浆液性能验证项目及要求

序号验证项目规定值试验方法

1浆液离析率(%)≤5附录B

2竖向膨胀率(%)0~3附录C

3体积变化率(%)0~0.5

附录D

4泌水率(%)3小时的泌水率小于0.3%,24小时的泌水率不大于0%

6.3准备工作

6.3.1应根据设计规定设置检测管和排气管;设计无规定时,检测管和排气管的具体设置可参照附录

E执行;检测管和排气管应采用能在压浆前和压浆后均保持垂直的硬管,与波纹管之间的连接应采用

金属或塑料结构扣件。

6.3.2应采用有效措施封堵锚具、管道和钢绞线及夹具间的空隙。

6.3.3应在压浆孔处设置防止浆液回流的阀门。

6.3.4宜根据桥梁构件的部位和施工方法,合理选用孔道压浆工艺。

6.3.5制浆应符合下列规定:

a)压浆材料和用水量应符合配合比要求;

b)应先加入全部拌和用水量,进行低速搅拌,搅拌叶片的线速度不应低于10m/s,不高于15m/s;

然后再加入全部预应力孔道压浆料;并宜在5min内高速搅拌均匀,搅拌叶片的线速度不应低

于15m/s,不高于20m/s;

c)搅拌均匀后,应现场进行检验,每天或每工作班抽样一次检验浆液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

流动度,检验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JT/T946的规定;

d)浆液通过过滤网进入储料罐后应继续低速搅拌。

6.4压浆

6.4.1预应力张拉锚固后应及时压浆,且应在48h内完成。

6.4.2浆液自拌制至压入孔道的时间不应超过40min。

6.4.3浆液压入压浆孔道之前,应先断开压浆管喷嘴与压浆孔的连接,再开启压浆泵,使浆液从压浆

管喷嘴排出少许,当排出的浆液流动度和储料罐中的流动度一致时,方可开始压入压浆孔道。

6.4.4压浆应缓慢、均匀地进行,直至排气孔排出与压浆孔相同流动度的浆体后,将排气孔按浆体流

动方向依次封闭。

6.4.5曲线孔道应从锚垫板的压浆孔压入,浆液由最高点的排气孔或泌水孔排出;竖向孔道压浆应自

下而上进行,从最低点的压浆孔压入。压浆后应采用重力补浆措施。

6.4.6对结构或构件中以上下分层设置的孔道,应按先下层后上层的顺序压浆。

6.4.7同一孔道压浆应连续进行一次完成,不得中断,并应保持排气通顺。发生孔道阻塞、串孔或因

故障中断压浆时,应及时用压力水冲洗孔道或采取其他措施重新压浆,并应保持压浆管喷嘴与压浆孔

连接。

6.4.8对水平或曲线孔道,压浆的压力宜为0.5MPa~0.7MPa;对长度超过80米的孔道,最大压力不

应超过1.0MPa;对竖向孔道,压浆的压力宜为0.3MPa~0.4MPa。压浆的充盈度应达到孔道另一端饱满

且排气孔排出与压浆孔流动度相同的水泥浆为止,关闭出浆口后,应保持一个不小于0.5MPa的稳压

期,稳压期的保持时间宜为3min~5min。

6.4.9真空辅助压浆应符合下列要求:

9

DB33/T2154—2018

a)压浆孔和排气孔应设置阀门,压浆泵应设置在压浆孔侧,真空泵应设置在排浆孔侧;

b)压浆前应先将压浆段的压浆阀和排气阀全部关闭。启动真空泵后,使孔道真空度达到

-0.06MPa~-0.10MPa并保持稳定后,应立即开启压浆段的阀门,同时启动压浆泵开始压浆。

在压浆过程中,真空泵应保持连续工作;

c)浆体通过排浆检查管时,应关闭通向真空泵的阀门和真空泵,并开启排浆阀;当排出浆体流

动度与进浆一致时,方可关闭排浆阀,并继续压浆;

d)保持压浆压力不小于0.5MPa,并稳压3min~5min后关闭压浆泵。

6.4.10压浆时,每一工作班应留取不少于3组尺寸为(40mm×40mm×160mm)的试件,标准养护28d,

进行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试验方法应按GB/T17671的规定执行。

6.4.11施工单位在压浆过程中,应实时记录灌入每个孔道的浆液总量和排出孔道的浆液总量。

6.4.12压浆过程中应按式(2)计算压浆饱满度S,且S应不小于100%;当S小于100%,应立即查

明原因,改进工艺后进行补浆处理。

V1V2

S100…..(2)

VK

式中:S——压浆饱满度,%;

V1——灌入每个孔道的浆液总量,ml;

V2——排出孔道的浆液总量,ml;

VK——孔道体积总量,ml。

6.4.13安装在压浆端及出浆端的控制阀应在压浆料失去流动性后拆除。

6.5封锚

6.5.1压浆后,切割端头的预应力筋,切割时应采用砂轮锯,不应采用电弧进行切割,同时不得损伤

锚具。切割后预应力筋的外露长度不应小于30mm,且不应小于1.5倍预应力筋直径;应及时对外露的

预应力筋和锚具进行防腐和防锈处理,宜采用混凝土完全包裹外露的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