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585-2012 泡桐培育技术规程

DB34/T 1585-2012 DB34/T 1585-2012 Rules for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oplar (Populus trichocarpa)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1585-2012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2-02-23
实施日期
2012-03-23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泡桐苗木标准、苗圃地建立、埋根育苗、苗期管理、造林种或品种选择、造林地类型、 造林地选择、整地、造林密度、栽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采伐等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平原、丘陵、山区的泡桐栽培区。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起草人:
于一苏、于光明、吴中能、汪小进、刘俊龙、虞六安、王贵松、陈维、汪家财、 季琳琳、杜诚瑾。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4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1585—2012

泡桐培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cultivationofPaulownia

文稿版次选择

2012-02-23发布2012-03-23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1585—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一苏、于光明、吴中能、汪小进、刘俊龙、虞六安、王贵松、陈维、汪家财、

季琳琳、杜诚瑾。

I

DB34/T1585—2012

泡桐培育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泡桐苗木标准、苗圃地建立、埋根育苗、苗期管理、造林种或品种选择、造林地类型、

造林地选择、整地、造林密度、栽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采伐等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平原、丘陵、山区的泡桐栽培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071-1993林木良种审定规范

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

DB34/T1267-2010造林技术规程

皖D/LY02-84苗木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泡桐Paulownia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泡桐属,属于亚热带、暖温带树种。

3.2

种或品种breedorvariety

生物在形态和生态上具有不同特点分类的基本单位。

3.3

立地类型sitetype

立地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根据生态环境的差别所划分出的不同独立地块。在造林和育林工作中,用

来作为林地分类的重要依据。

3.4

苗龄seedlingage

即苗木的年龄。苗木从开始到停止生长的一个自然年生长周期。

1

DB34/T1585—2012

——苗龄1-0表示1年生苗。

——苗龄1(2)-0表示1年干2年根的苗木。

3.5

地径stembase

为距离地面高1cm~2cm处的树(苗)干直径。

3.6

胸径diameteratbreastheight

指距离地面130cm处的树(苗)干直径。

3.7

平茬法stubblemethod

对较小苗木或主干矮小、弯曲的弱势苗木齐地截去地面部分的林木培育方法。

3.8

剪梢抹芽法sheartreetopandwipebudmethod

将对生芽同上部枯梢一起剪掉的方法。

3.9

平头法flatmethod

在分枝处或主干弯曲的下部,锯掉整个树冠的方法。

3.10

目伤法artificialhurtmethod

有目的的通过对树木所进行的人为伤害促进主干生长的方法。

3.11

假二杈分枝smallandweakbranch

泡桐顶端侧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呈一强一弱的情况,强者沿着主干向上生长,形成通直的主干,

弱者偏在主干一侧,形成侧枝的现象。

4苗木培育技术

4.1苗木标准

营造林,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Ⅰ、Ⅱ级苗造林。

(见表1)

2

DB34/T1585—2012

表1泡桐壮苗标准

苗木等级地径(cm)苗高(m)地径(cm)苗高(m)

Ⅰ级≥4.0≥3.0≥4.5≥4.0

Ⅱ级2.5~4.02.5~3.03.0~4.52.0~4.0

Ⅲ级≤2.5≤2.5≤3.0≤2.0

适生范围2、3、4、5类区1类区

注1:Ⅰ、Ⅱ级苗具备节间短,颜色深,尖削度小、苗干充实,根系完整,无病害及机械损伤等。

注2:适生范围1类区指淮北平原;2、3、4、5类区为江淮、沿江、大别山区、皖南山区。

4.2苗圃建立

4.2.1圃地选择

苗圃应设在交通方便,劳力充足,有水源电源的地方。选择地势平坦,排灌畅通,土壤疏松(砂壤~

壤土)、深厚(有效土层0.5m以上)、湿润、肥沃,地下水位1.5m以下。

4.2.2整地

冬季土壤封冻前应进行全垦,深度40cm~50cm,翻后不耕,建好排灌系统;翌年春季,土壤解

冻后进行浅耕细耙,平整土地。

4.2.3施肥与土壤消毒

4.2.3.1施肥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一般肥力中等土壤,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500kg~1000kg或腐熟的

饼肥50kg~100kg,磷肥或复合肥40kg~50kg。

4.2.3.2土壤消毒

预防地下害虫发生,可撒施地霸-毒辛或毒死蜱杀虫剂。与施基肥、整地结合进行。

4.2.4作床、作垄

4.2.4.1作床

淮河以南采取高床,淮河以北为平床或高床。

作床前,应清除草根、石块,平整土地。苗床宽1.2m~3.6m,步道宽30cm~40cm,步道深20

cm~30cm。

4.2.4.2作垄

垄状育苗,按东北行向,作底宽60cm~70cm,面宽30cm~40cm,高20cm~30cm土垄。一

般垄状育苗比床式育苗好,苗木出土早,生长快。

4.3埋根育苗

4.3.1种根采集

选取1~2年生苗木出土后的剩余根,一株苗木采种根15~20根。种根径粗0.5cm以上,以1

cm~2cm为好。种根长度在长江中下游,采取10cm,但在较干旱地区以15cm~18cm为宜。

3

DB34/T1585—2012

采根时期:从落叶至发芽前均可进行。早春起苗,采根随挖随埋,按规定的长度剪成插穗,以径粗

分级,分别埋根。秋冬起苗,采根不能随即育苗时,要进行贮藏。

4.3.2种根贮藏

4.3.2.1贮藏前处理

挖取的种根要晾晒1~2天,以防霉烂,促进发芽。

4.3.2.2贮藏方法

采取室内沙藏和窖藏两种。混沙含水量掌握在15%左右,以手握成团不出水,手松不散为好。冬季

气温控制在0℃以上,注意通风透气,环境卫生,严防积水。

4.3.3埋根时间

本省中、北部,2月底~3月中旬;江南,11月下旬~翌年3月。

4.3.4埋根密度

以培育Ⅰ级苗为目的,株行距为1m×1m、1m×0.8m、0.8m×0.8m;以培育Ⅱ、Ⅲ级苗为

目的,株行距为0.4m×0.4m、0.6m×0.6m。

4.3.5埋根方法

埋根方法有直埋、斜埋、平埋,以直埋为好,如土壤较粘,可采取斜埋。为保障苗木生长整齐,种

根应分级分片种植。

4.4苗期管理

泡桐苗期管理,应按苗木生长过程的要求进行。

4.4.1出苗期

4月中旬~5月中旬,平均气温16℃~20℃,要扒去土丘或弄破地膜,进行松土、除草、根际培

土、适时除萌定苗,如遇干旱,采取小水润浇。

4.4.2生长初期

5月下旬~6月中、下旬,平均气温20℃~25℃,要中耕除草,适时灌水、追肥,注意防止干热

风的危害。

4.4.3速生期

7~8月,平均气温26℃~28℃,需水、需肥量大。7月施氮肥为主,每隔15天左右,施肥一次,

每次追施速效氮肥10kg/亩;8月下旬,需要增施磷、钾肥,促进苗木木质化。结合施肥进行灌水,注

意病虫害防治。

4.4.4生长后期

9月上旬以后,平均气温24℃以下,注意防涝和病虫害防治。

5造林管理技术

4

DB34/T1585—2012

5.1造林种或品种选择

5.1.1种或品种选择

5.1.1.1淮北平原区

适宜发展兰考泡桐,其东北部的石质残丘宜发展楸叶泡桐和兰考泡桐。

5.1.1.2江淮丘陵区

适宜发展兰考泡桐,楸叶泡桐和白花泡桐,尤其是石灰岩区丘陵应大力发展当地的“不花不结实”

的楸叶泡桐。

5.1.1.3大别山地区

海拔600m以上的寒冷地带,宜发展毛泡桐。

5.1.1.4低山丘陵及盆地

宜发展兰考泡桐,皖南及大别山南麓,宜发展白花泡桐和兰考泡桐。

安徽泡桐主要种或品种遵照附录A执行。

5.1.2良种选育

泡桐良种选育,以优质、速生、抗病虫害和适应性强为目标,通过种源、类型、优树、无性系等选

择和有性杂交,已选育出十几个优良无性系,如:白花泡桐-C001(皖白1号),白花泡桐-桐选1号

(PS01)、白花泡桐-C020、兰考泡桐-C125、毛泡桐-C161。有性杂交以毛泡桐×白花泡桐和兰考泡桐

×白花泡桐组合最好,选育成的有豫杂1号(PH01)、毛白33号等。

新品种引进必须经区域性试验,了解其适生条件,推广范围,证实其优良性状,才能进行推广。

5.2造林地类型

——村庄隙地

——河渠、公路、铁路两旁

——农用林地

——丘陵、山区

5.3造林地选择

5.3.1土壤厚度

要求土层深厚。平原土层深1m以上,丘陵或山区活土层厚度0.5m以上。

5.3.2土壤质地

要求土壤疏松。质地为砂壤~中壤,容重1.0g/cm3~1.2g/cm3,通气度30%左右。

5.3.3土壤肥力

要求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1%以上,N、P、K、Ca、Mg等元素较丰富。

5.3.4土壤水分

5

DB34/T1585—2012

要求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10%~15%,且通透性好。不耐水淹渍,平原区要求地下水位2.5m

以下。

5.3.5土壤酸碱度

pH值在5~8之间。耐盐度在0.1%左右。

土壤粘重、瘠薄、干旱、淹渍或地下水位过高、重盐碱地及风口处,不宜选作造林地。

5.4整地

“四旁”植树,采取穴状整地,穴深0.6m~1.0m,直径0.8m~1.0m,表土、心土分开堆放。

成片造林,采取全面整地,秋末冬初进行深耕40cm~50cm,翌年春季挖穴栽植。挖穴、施肥和土壤

消毒可同时进行。

5.5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根据经营目的、立地条件、造林类型和树种特性来定。

5.5.1小径级材

造林密度为2m×3m、3m×3m、3m×4m。

5.5.2中、小径级材

造林密度为4m×4m、4m×5m、5m×5m、5m×6m。

5.5.3大径材

造林密度为7m×7m、7m×8m、8m×8m。农桐间作初植密度可为5m×20m~25m,6~8年

进行隔行间伐,成为5m×40m~50m,10~12年可培养成大径材。

5.6栽植

5.6.1栽植季节

春秋两季栽植,早春2月下旬~3月中旬栽植;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