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111-2021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基础技术规程

DB32/T 4111-2021 DB32/T 4111-2021 Prescriptions for the Technology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Solid Square Pile Foundation

江苏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4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2/T 4111-2021
标准类型
江苏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9-16
实施日期
2022-03-01
发布单位/组织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建筑工程中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对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水利等工程中使用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起草人:
金如元、郭健、李卫平、陶景晖、朱文运、陈孝虎、谢朝辉、梁少杰、顾东东、郑赛荣、顾明、周兆弟、齐金良、袁红星
出版信息:
页数:4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20

CCSP22

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4111—2021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基础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prestressedConcretesolidsquarepilefoundation

2021-09-16发布2022-03-01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DB32/T4111—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3

2规范性引用文件......................................................................3

3术语和定义..........................................................................3

4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设计与计算........................................................4

4.1一般规定........................................................................4

4.2预应力实心方桩的分类、选用与布置................................................5

4.3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构造..........................................................7

4.4承压方桩设计....................................................................8

4.5抗拔方桩设计...................................................................11

4.6抗水平力预应力实心方桩设计.....................................................14

4.7桩身承载力计算.................................................................14

4.8预应力实心方桩防腐设计.........................................................18

5预应力实心方桩的制作、构造和质量要求...............................................20

5.1原材料.........................................................................20

5.2生产和制作要求.................................................................22

5.3构造和质量要求.................................................................22

6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施工.............................................................25

6.1一般要求.......................................................................25

6.2吊运和堆放.....................................................................27

6.3接桩与截桩.....................................................................28

6.4静压法沉桩施工.................................................................29

6.5锤击法沉桩施工.................................................................30

6.6送桩...........................................................................31

7预应力实心方桩检验和验收...........................................................31

7.1一般规定.......................................................................31

7.2施工前检验.....................................................................34

7.3施工过程检验...................................................................34

7.4施工后检验.....................................................................35

附录A(资料性)预应力实心方桩构造示意图.......................................37

附录B(资料性)无端板机械连接预应力实心方桩构造示意图.........................38

附录C(资料性)部分预应力实心方桩构造示意图...................................39

附录D(资料性)预应力实心方桩接桩示意图.......................................40

I

DB32/T4111—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力引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山

海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江苏天海建材有限公司、苏州三和管桩有限公

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金如元、郭健、李卫平、陶景晖、朱文运、陈孝虎、谢朝辉、梁少杰、顾东东、

郑赛荣、顾明、周兆弟、齐金良、袁红星。

II

DB32/T4111—2021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基础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的分类、设计、计算、生产制作、施工、检测与验收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建筑工程中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对铁路、公

路、港口、码头、水利等工程中使用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

JGJ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12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07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106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简称“预应力实心方桩”)pretensioningprestressedconcrete

solidsquarepile

指采用先张法工艺成型的预应力混凝土方形截面实心桩,简称“预应力实心方桩”。

3.2

先张法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简称“部分预应力实心方桩”)pretensioningpartially

prestressedconcretesolidsquarepile

指采用先张法工艺成型,纵向钢筋采用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混合布置的预应力混凝土方形截

面实心桩,简称“部分预应力实心方桩”。

3.3

预应力混凝土异型实心方桩prefabricatedspecial-shapedsquarepilesofprestressed

concrete

指桩身沿长度方向有等间隔突起的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

3.4

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prestressedsolidsquarepilefoundation

3

DB32/T4111—2021

预应力实心方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的建(构)筑物基础。

3.5

静力压桩法methodofpressingpilebystaticpressure

利用静压桩机设备的静压力将桩沉入土(岩)层的施工方法。

3.6

收锤标准conditionforstopinghammering

将桩端打至预定深度附近时终止锤击的控制条件。

3.7

终压标准conditionforstopingpressing

静压桩达到设计要求时终止压桩的控制条件。

3.8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ultimateverticalbearingcapacityofasinglepile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达到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它取

决于土对桩的支承阻力和桩身强度控制的承载力。。

3.9

极限侧阻力ultimateshaftresistance

相应于桩顶作用极限荷载时,桩身侧表面所发生的岩土阻力。

3.10

极限端阻力ultimatetipresistance

相应于桩顶作用极限荷载时,桩端所发生的岩土阻力。

3.11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valueoftheverticalbearingcapacityofsinglepile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除以安全系数后的承载力值。

3.12

负摩阻力negativeskinfriction

桩周土由于自重固结、湿陷、地面荷载作用等原因而产生大于基桩的沉降所引起的对桩表面的向下

摩阻力。

4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设计与计算

4.1一般规定

4.1.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报告中应对拟采用预制桩基础沉桩的可行性、沉

桩产生的挤土效应对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设施等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4.1.2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应按下列两类极限状态设计:

a)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整体失稳或发生不适于继续承

载的变形。

b)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达到建筑物正常使用所规定的变形限值或达到耐久

性要求的某项限值。

4.1.3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设计应根据建筑规模、功能特征、对差异变形的适应性、场地地基和建筑

物体形的复杂性以及由于方桩基础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按表4.1.3确定设

计等级。

4

DB32/T4111—2021

表4.1.3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设计等级

设计等级建筑类型

(1)重要的建筑

(2)3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

(3)体形复杂且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含纯地下室)连体建筑

甲级

(4)20层以上框架–核心筒结构及其他对差异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5)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7层以上的一般建筑及坡地、岸边建筑

(6)对相邻既有工程影响较大的建筑

乙级除甲级、丙级以外的筑物

丙级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7层及7层以下的一般建筑

注:桩基础的安全等级不得低于上部建筑物的安全等级,设计等级不应低于该建筑物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

4.1.4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应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相关规定承载能力计算和稳定性验

算,当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尚应进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抗震验算应符合《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4.1.5下列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应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的相关规定进行沉降计算。

a)设计等级为甲级的非嵌岩桩和非深厚坚硬持力层的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

b)设计等级为乙级的体型复杂、荷载分布显著不均匀或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预应力实

心方桩基础。

4.1.6对受水平荷载较大,或对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的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应按照《建筑桩基技术

规范》JGJ94的相关规定计算其水平位移。

4.1.7应根据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所处的环境类别和相应的裂缝控制等级,对桩身进行抗裂验算,裂

缝宽度控制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4.1.8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应综合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规定以及水、土对钢材、混凝土腐蚀

性进行耐久性设计,桩基设计使用年限不得低于上部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二类和三类环境中,设计使用

年限为50年的桩基结构混凝土耐久性应符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规定,四类和五类环境桩

基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可按本规程第4.8节及《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J267、《工业建筑

防腐蚀设计标准》GB50046等规范的相关要求执行。

4.1.9预应力实心方桩用于基坑支护工程时,其荷载、结构分析和稳定性验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

4.2预应力实心方桩的分类、选用与布置

4.2.1预应力实心方桩的适用范围:

a)预应力实心方桩适用于下列条件:

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g)及以下地区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构)筑物基础工程中主要

承受竖向受压、竖向受拉的低承台桩基;

2)一般工业与民用建(构)筑物的基坑围护及护坡工程中主要承受水平荷载的支护桩;

3)素填土、杂填土、淤泥质土、粉土、粘性土、稍密及中密的砂土等场地;

4)微腐蚀性、弱腐蚀场地;特殊情况下,具有中等及以上腐蚀场地若需采用预应力实心方桩

基础,应按照本规程第4.8节及相关规范进行专门防腐蚀设计。

5

DB32/T4111—2021

b)下列条件下不宜采用预应力实心方桩:

1)岩面埋藏较浅且倾斜度较大的场地;

2)基岩面以上没有合适持力层的岩溶、土洞发育地区;

3)方桩沉桩施工对周边环境有严重影响时;

4)地下水或场地土对方桩的混凝土、钢筋及外露铁件有强腐蚀作用的场地;

5)位于坡地、岸边的承受较大水平荷载的桩基工程。

4.2.2预应力实心方桩的选用应综合分析下列因素:

a)建筑场地条件,包括地上及地下管线、地下原有基础的情况、地形地貌和地质情况;

b)周边环境条件,包括周边的建筑、道路、市政管网等、分析沉桩过程中的振动、挤土可能产

生的负面影响。

c)拟建建筑物上部结构体系、层数及荷载、基础沉降及水平位移的要求,抗震设防要求。

d)沉桩设备性能及其对场地条件的适应性。

e)桩的规格、单节长度、接头数及供应条件。

4.2.3预应力实心方桩的分类:

a)预应力实心方桩按纵向钢筋类型分类,纵向钢筋均为预应力钢筋的是全预应力实心方桩(代

号YRS),纵向钢筋采用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混合布置的是部分预应力实心方桩(代号

PRS)。

b)预应力实心方桩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分为: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代号YRS、PRS)、预应力高

强混凝土实心方桩(代号HYRS、HPRS)。YRS桩及PRS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50,HYRS

桩及HPRS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60。

c)预应力实心方桩根据接桩方式及纵筋锚固方式,可分为焊接连接预应力实心方桩(代号同3.2

条)和机械连接预应力实心方桩(代号T-YRS、T-HYRS)。

d)预应力实心方桩按沿桩身长度方向外观的变化,可分为等截面预应力实心方桩和变截面异型

预应力实心方桩;按桩身截面形状,可分为方桩和切角方桩。

e)预应力实心方桩按桩身配筋量的不同可分为A型、B型两种类型。

f)预应力实心方桩按其截面边长分为:300mm,350mm,400mm,450mm,500mm,550mm,600mm等

规格。其中300mm边长的预应力实心方桩仅适用于地基处理、既有基础加固和构筑物。

4.2.4预应力实心方桩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a)预应力实心方桩用做摩擦桩或端承摩擦桩且穿越的硬土层较薄时,可选用A型桩;当用做端

承桩或摩擦端承桩且需穿越一定厚度较硬土层时,宜选用B型桩,其长径比(桩总长/桩边长)

不宜大于100。

b)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高烈度地区及软土地基、液化土层宜采用B型且边长不小于400mm的

预应力实心方桩,当穿越厚度较大的淤泥质土等软弱土层,复核方桩承载力时应考虑桩身稳

定对其承载力的影响。

c)弱、中腐蚀环境场地及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的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工程,宜选用B型桩。

d)预应力实心方桩用做抗拔桩时,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60。

4.2.5预应力实心方桩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预应力实心方桩的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6

DB32/T4111—2021

表4.2.4预应力实心方桩的最小中心距

排数不小于3排且桩数不

土类与桩基情况其他情况

小于9根的摩擦型桩桩基

非饱和土、饱和非粘性土3.5B3.0B

部分挤土桩

饱和粘性土4.0B3.5B

非饱和土、饱和非粘性土4.0B3.5B

挤土桩

饱和粘性土4.5B4.0B

注:1桩的中心距指两根桩横截面中心点之间的距离,B为预应力实心方桩边长。

2当纵横向桩距不相等时,其最小中心距应满足―其他情况‖一栏的规定。

3当桩穿越较厚淤泥质等软弱土层,桩中心距不宜小于4.5B。

b)排列基桩时,宜使桩群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并使基桩受水平力和

力矩较大方向有较大抗弯截面模量。

c)软土地基基坑开挖时,应防止土体侧移对桩产生不良影响,并考虑基坑挖土顺序和控制分层

开挖厚度;在软土地基上大面积布桩时,应采取消减孔隙水压力和挤土效应的技术措施,并

控制布桩密度,应考虑挤土效应对沉桩质量、邻近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设施的影响,并

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d)应选择较硬、较厚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如强风化或全风化岩层、坚硬粘性土层、密实碎石

土、砂土、粉土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符合下列规定:对

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B;砂土不宜小于1.5B;碎石类土不宜小于1B。当存在软弱下卧层

时,桩端以下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B。

e)桩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稳定土层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对于碎石土,砾、

粗、中砂,密实粉土,坚硬黏性土尚不应小于(2~3)B,对其他非岩石土尚不宜小于(4~5)B。

4.3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构造

4.3.1预应力实心方桩桩身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a)纵向钢筋应采用预应力钢筋,或采用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钢筋的混合布筋方式,纵向钢筋的

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主筋直径不宜小于9.0mm,且不应少于8根,纵向钢筋的保护层

厚度不应小于40mm,允许偏差+5mm,用于特殊环境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b)预应力实心方桩箍筋宜采用螺旋式,两端螺旋筋加密区长度应符合本规程表5.3.2-1的要求;

加密区螺旋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50mm,非加密区螺旋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00mm;间距的允

许偏差均为±5mm。

c)部分预应力实心方桩采用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混合布筋方式,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宜

按照1:1间隔对称布置。非预应力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不应低于400MPa,其总数量不应少于

预应力筋数量的50%,直径不宜小于10mm且不应小于预应力筋直径。

d)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的纵向主筋应通长布置,严禁接头。

4.3.2无端板机械连接预应力实心方桩桩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a)桩头应设置钢套箍,套箍板厚度不宜小于4mm,宽度不宜小于100mm。

b)桩头距桩顶4倍~5倍边长范围内应设置箍筋加密,间距不应大于50mm。

7

DB32/T4111—2021

c)桩头应设置钢筋网片,静压桩网片数量不宜少于2层,锤击桩网片数量如表4.3.2所示,网

片间距60~100mm,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

表4.3.2锤击桩桩头网片数量

边长(mm)350400450500550600

网片层数≥3≥3≥3≥3≥4≥4

4.3.3无端板机械连接预应力实心方桩的机械连接件,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GB50010中的规定,且不应小于0.75倍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和15mm的较大值,必要时可对连

接件采取防锈措施。

4.3.4预应力实心方桩采用长线台制作以及采用机械张拉套筒替代端板锚固预应力钢时,宜设置钢套

箍,静压桩可不设端板而采用钢筋网片,锤击桩宜设置保护性端板,端板厚度需满足构造要求,不宜小

于10mm,端板应设置锚固筋与桩头紧密连接,锚固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5%。

4.3.5预应力实心方桩与承台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a)桩顶嵌入承台内长度不宜小于50mm。

b)承压方桩采用桩身内的纵向钢筋直接与承台锚固时,或另外设置的与桩头焊接(机械)连接的

锚固钢筋与承台锚固时,非预应力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35倍钢筋直径。

c)抗拔方桩采用桩身内的纵向钢筋直接与承台锚固时,或另外设置的与桩头焊接(机械)连接的

锚固钢筋与承台锚固时,锚固长度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受拉锚固长度确

定,,且不得小于1000mm。。

d)桩身纵向钢筋采用预应力钢筋时,不得和非预应力锚固筋焊接,应预留足够长度的桩长,或

通过转换机械套筒实现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锚固筋的机械连接,转换机械套筒应满足《钢

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的有关规定。

e)承台非预应力锚固钢筋可通过连接板与端板焊接,也可以直接锚入机械连接(张拉)套筒内,

锚入深度需满足受力要求,机械连接(张拉)套筒应满足《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

的有关规定。

4.3.6预应力实心方桩接桩构造示意图详见附录D,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预应力实心方桩接桩处的强度和抗弯性能分别不得低于桩身强度和桩身抗弯性能,接桩宜在

桩尖穿过硬土层后进行。

b)受压预应力实心方桩接头数量不应超过3个,可采用端板焊接连接,当处于中等腐蚀环境场

地时宜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机械复合连接。

c)抗拔预应力实心方桩接头数量不应超过1个,可采用加强型焊接连接,宜采用机械连接、焊

接—机械复合连接方式,抗拔桩接头应位于桩顶以下不小于10m。当采用焊接连接时,除端板

焊接连接外,宜采取增加角钢或钢板辅助焊接等加强措施;当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时,机械连

接接头受拉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桩身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的1.25倍,受剪承载力设计值不应

小于桩身受剪承载力设计值的1.1倍。

d)预应力实心方桩用于受压桩兼做抗拔桩时,每节桩都应满足抗拔设计要求,上下节桩间都应

采用满足抗拔设计要求的连接方式,且抗拔承载力应由上部两节桩承担。

e)机械连接接头应符合耐腐蚀性及腐蚀裕量设计要求,详见本规程4.8.7条要求,设计使用年

限不得低于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且不得低于50年。

f)持力层标准贯入击数大于30时,锤击沉桩不应利用截桩余下部分做接桩之用。

4.3.7与预应力实心方桩基础连接的承台设计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建筑桩

基技术规范》JGJ94的相关规定。

4.4承压方桩设计

8

DB32/T4111—2021

4.4.1对于一般建筑物和受水平力(包括力矩与水平剪力)较小的高层建筑物且桩径相同的群桩基础,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群桩中基桩的桩顶作用效应:

a)竖向力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𝐹+𝐺

𝑁=𝑘𝑘············································································(1)

𝑘𝑛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

𝐹𝑘+𝐺𝑘𝑀𝑥𝑘𝑦𝑖𝑀𝑦𝑘𝑦𝑖

𝑁𝑖𝑘=±2±2······························································(2)

𝑛∑𝑦𝑖∑𝑥𝑗

b)水平力

𝐻

𝐻=𝑘··············································································(3)

𝑖𝑘𝑛

式中:F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力;

Gk——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对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

水的浮力;

N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基桩的平均竖向力;

n——桩基中的桩数;

Ni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第i根基桩的竖向力;

M、M——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底面,绕通过桩群形心的x、y主轴的力矩;

xkyk

xi、xj、yi、yj——第i、j根基桩至y、x轴的距离;

H——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桩基承台底面的水平力;

k

Hi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第i根基桩的水平力;

4.4.2对于主要承受竖向荷载的抗震设防区低承台桩基,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桩顶作用效应计算

可不考虑地震作用:

a)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建筑物。

b)建筑场地位于建筑抗震的有利地段。

4.4.3非液化土中及存在液化土层的桩基抗震验算,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桩

基技术规范》JGJ94的规定执行。

4.4.4在不考虑地震作用效应时,单桩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a)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𝑁𝑘≤𝑅𝑎··············································································(4)

b)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上式外,尚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𝑁𝑖𝑘𝑚𝑎𝑥≤1.2𝑅𝑎········································································(5)

c)水平荷载作用下:

9

DB32/T4111—2021

𝐻𝑖𝑘≤𝑅𝑕··············································································(6)

式中: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Nikmax——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桩顶最大竖向力;

Rh——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4.4.5在考虑地震作用效应时,单桩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𝑁𝐸𝑘≤1.25𝑅𝑎·········································································(7)

b)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上式外,尚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𝑁𝐸𝑘𝑚𝑎𝑥≤1.5𝑅𝑎·······································································(8)

c)水平荷载作用下:

𝐻𝐸𝑘≤1.25𝑅𝑕·········································································(9)

式中: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Nikmax——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桩顶最大竖向力;

Rh——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4.4.6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式确定:

1

𝑅=𝑄··········································································(10)

𝑎𝐾𝑢𝑘

式中: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K——安全系数,取值为2。

4.4.7设计采用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a)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桩基,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

b)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桩基,当地质条件简单时,可参照地质条件相同的试桩资料,结合静

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综合确定;其余均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

c)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桩基,可根据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确定,也可参照地质条件相同的试

桩资料,结合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综合确定。

d)当采用静载试验法确定桩基承载力时,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并不

少于3根;总桩数少于50根的,不少于2根。

4.4.8设计采用的预应力实心方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以下方法确定。

a)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方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宜按下

式估算:

𝑄𝑢𝑘=𝑄𝑠𝑘+𝑄𝑃𝑘=𝑢∑𝑞𝑠𝑖𝑘𝑙𝑖+𝑞𝑝𝑘𝐴𝑝𝑘··················································(11)

式中:Qsk、Qpk——分别为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si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无当地经验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规定的混凝土预制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取值;

qpk——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无当地经验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

10

DB32/T4111—2021

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规定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