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201-2019 堤防工程管理规程

DB33/T 2201-2019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gulations for Dike Works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2201-2019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03-26
实施日期
2019-04-26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27.140

P55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2201—2019

堤防工程管理规程

Codeformanagementofembankment

2019-03-26发布2019-04-26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3/T2201—201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组织管理...........................................................................2

5.1岗位设置.......................................................................2

5.2人员配备.......................................................................2

5.3管理制度.......................................................................2

6工程检查...........................................................................2

6.1一般规定.......................................................................2

6.2检查内容.......................................................................3

6.3检查方法.......................................................................4

6.4检查频次.......................................................................4

6.5检查组织方式...................................................................5

6.6检查重点.......................................................................5

7安全监测...........................................................................6

7.1一般要求.......................................................................6

7.2水位监测.......................................................................6

7.3垂直位移监测...................................................................6

7.4裂缝监测.......................................................................6

7.5堤脚冲刷监测...................................................................6

7.6数据整理.......................................................................7

8维修养护...........................................................................7

8.1一般规定.......................................................................7

8.2计划制订.......................................................................7

8.3维修养护项目...................................................................7

8.4维修养护要求...................................................................7

9应急管理...........................................................................8

10标识牌............................................................................8

11档案管理..........................................................................8

附录A(资料性附录)工程管理制度...............................................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检查记录表.................................................11

附录C(资料性附录)监测记录表.................................................16

附录D(资料性附录)维修养护检查表.............................................20

I

DB33/T2201—2019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河道管理总站、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施齐欢、徐红权、周素芳、苏玉杰、肖乃尧、郑敏生、方春晖、余文公、应聪

慧、蒋永华、于桓飞、吉顺文、罗正、劳庆富、宋立松。

II

DB33/T2201—2019

堤防工程管理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堤防工程管理的基本规定、组织管理、工程检查、安全监测、维修养护、应急管理、

标识牌、档案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沿江、河、湖泊、蓄滞洪区边缘修建的1级~4级堤防工程,其它堤防工程可参照执

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822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

GB/T18894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规范

GB/T50138水位观测标准

SL436堤防隐患探测规程

SL595堤防工程养护修理规程

SL725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交叉建筑物

与堤防工程连为一体的闸(涵)、泵站、堰坝、管线、码头、桥梁、道路、公园等建筑物,包括穿

堤与跨堤建筑物。

3.2

工程检查

为查找堤防工程可能存在的隐患与损坏,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现场查勘、测量、记录等工作。

3.3

维修养护

为保持、恢复或局部改善工程设计功能和形象面貌,对水工建筑物、设施设备、运行管理系统等进

行的日常、定期、不定期的保养、维护、修理或升级改造等工作。

1

DB33/T2201—2019

4基本规定

4.1堤防工程实行安全管理责任制,应落实明确的堤防工程管理单位或责任主体,并明确其管理职责。

4.2堤防工程应推行标准化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并配备满足工程管理需要的工作人员。

4.3堤防工程宜推行物业化或集约化管理。

4.4应划定堤防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设置界桩和公告牌。

4.5应实行堤防工程信息化管理,建立运行管理平台。管理平台能与上级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

管理平台互联互通。

4.6堤防工程存在安全隐患或损毁的,应及时开展维修或加固工作,确保工程安全、完整。

4.7与堤防工程连为一体的交叉建筑物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应符合堤防工程安全要求。

4.8堤防工程验收合格后,管理单位或责任主体应将工程的权属、主管部门、管理单位(责任主体)、

规模、功能等情况报具有相应监督管理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落实工程管护经费。

5组织管理

5.1岗位设置

5.1.1应以“因事设岗、以岗定责”为原则,明确堤防工程管理岗位、任职条件、职责。

5.1.2应对工程检查、安全监测、维修养护、应急管理、档案管理等管理工作设置相应岗位。

5.2人员配备

5.2.1管理单位应明确单位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责任主体应明确工程管理负责人和工程管理人员。

5.2.2堤防工程管理单位或责任主体应配备满足岗位工作实际需要的人员,可实行兼岗。巡查人员:1

级、2级堤防工程应每5km不少于1名,3级、4级堤防工程应每10km不少于1名。

5.2.3上岗人员应具有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5.2.4管理人员应实行岗前教育培训,并应根据专业管理需要,参加业务培训。

5.3管理制度

5.3.1管理单位或责任主体应根据管理实际、管护内容、工程特点,建立健全保障堤防工程安全的各

项管理制度,并适时修订完善。工程管理制度及内容要求可参照附录A。

5.3.2管理单位或责任主体应根据堤防工程管理内容与管理制度要求,梳理管理事项,明确各项管理

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及台帐要求,制定管理手册,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完善。

5.3.3物业化管理应实行合同(协议)制,合同应明确物业化管理内容、要求、责任、人员,明确监

督检查、考核验收等具体要求。

6工程检查

6.1一般规定

6.1.1工程检查包括日常巡查、定期检查、特别检查和专项检查。具体检查内容应根据工程实际,按

本标准的6.2进行合理增减。检查记录表格式参照附录B。

6.1.2工程检查范围包括堤防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及影响堤防工程安全的其它区域。

2

DB33/T2201—2019

6.1.3管理单位或责任主体应制订工程检查制度,并适时修编完善。检查制度中应明确日常巡查、定

期检查、特别检查和专项检查等各类工程检查的人员组织、检查频次、内容、方法、准备、记录、处理、

报告等要求。

6.1.4检查人员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发现突发险情应立即向管理单位负责人或工程管理负责人

报告。

6.1.5检查记录(包括拍照和录像)应清晰、完整、准确、规范;每次检查完毕后,应及时整理,并

签名归档;定期检查、特别检查和专项检查应根据检查情况编制检查报告。

6.1.6日常巡查宜采用定位信息技术(如GPS、BDS等)开展。重要堤防、险工险段或重要堤段宜设置视

频监控点,辅助巡视、检查。

6.2检查内容

6.2.1堤身

6.2.1.1堤顶:防浪墙是否完整、倾斜,堤顶是否坚实平整,堤肩线是否顺直。有无凹陷、裂缝、残

缺,相邻两堤段之间有无错动。是否存在硬化堤顶与土堤或垫层脱离现象。

6.2.1.2堤坡:是否平顺,有无雨淋沟、滑坡、裂缝、塌坑、洞穴,有无害堤动物洞穴和活动痕迹,

有无渗水散浸。排水沟是否完好、顺畅,排水孔是否正常,渗漏水量变化情况等。

6.2.1.3堤脚:堤脚有无发生淘刷、变形、坍塌等现象。

6.2.1.4混凝土结构:有无溶蚀、侵蚀、开裂、破损、老化等情况。

6.2.1.5砌石结构:是否平整、完好、紧密,有无松动、塌陷、脱落、风化、架空等情况。

6.2.2堤岸防护

6.2.2.1护坡、护岸:护面是否平整、完好,相邻段有无错动、伸缩缝开合是否正常;砌体有无松动、

塌陷、脱落、架空、垫层淘刷现象,护坡上有无杂树和杂物等;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护岸变形缝和止

水是否完好,坡面是否发生局部侵蚀剥落、裂缝或破碎老化,排水孔排水是否顺畅;混凝土异形块体、

合金钢网兜块体、模袋混凝土等防护设施有无损坏、缺失。

6.2.2.2护脚:护脚体表面有无凹陷、坍塌,护脚平台及坡度是否平顺,护脚体下部有无冲刷松动、

走失。

6.2.3防渗及排水设施

6.2.3.1防渗设施:保护层是否完整,有无损坏、失效;有无异常渗水等。

6.2.3.2排水设施:排水沟有无沉陷、断裂、接头漏水、阻塞;排水孔排水是否顺畅。

6.2.4交叉建筑物及其与堤防连接段

6.2.4.1交叉建筑物与堤防接合部的结合是否紧密;是否有不均匀沉陷、裂缝、空隙等;临水侧截水

设施是否完好无损,背水侧反滤排水设施是否完好、无阻塞现象。

6.2.4.2拦河堰坝上、下游两侧堤防是否存在护面冲损、堤脚掏空等。分洪堰堰体有无人为封堵加高

等。

6.2.4.3交叉建筑物有无破损、开裂、变形、异常渗水等现象,能否安全运行。交叉建筑物有相应标

准的按照其标准检查。

6.2.4.4交叉建筑物运行管理对堤防工程安全有无影响。

6.2.5生物防护

3

DB33/T2201—2019

6.2.5.1防护林木有无缺损现象;是否有人为破坏、病虫害及缺水缺肥现象。

6.2.5.2草皮护坡是否被雨水冲刷、人畜损坏、病虫害或干枯坏死,是否有荆棘、杂草或灌木。

6.2.6管理设施

6.2.6.1监测设施检查:各种监测设施、保护装置是否保持完好,能否正常进行监测。

6.2.6.2交通与通信设施检查:交通道路的路面是否平整、坚实,交通是否通畅,是否存在阻碍交通

管理的现象,交通标识、卡管物是否完好;通信网的各种设施是否完好,能否正常运行。

6.2.6.3信息化设施:信息化设备、电缆是否完好,是否存在破损、中断等现象;信息化系统是否运

行正常,监控图像是否存在缺失现象。

6.2.6.4标识标牌:公告牌、责任牌、公里桩(牌)、百米桩(牌)、界桩、警示牌、名称标识牌等

是否完好,字迹是否清晰,是否存在丢失或损坏现象。

6.2.6.5管理房:是否存在损坏、漏雨等现象。

6.2.6.6电力电气:各类照明设施、供电线路、电气设备等是否完好。

6.2.6.7防汛物资:防汛物资的储备情况与设备完好情况。

6.2.7管理范围

6.2.7.1护堤地及历史出险点有无管涌、渗水等,界墙是否完好。

6.2.7.2管理范围、保护范围内有无从事危害堤防工程安全、影响工程运行的行为及其它禁止性行为。

6.3检查方法

6.3.1日常巡查采用外部检查方法,定期检查、特别检查和专项检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采用外部检

查和内部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6.3.2外部检查主要采用目视、耳听、脚踩、手摸等直观方法,必要时辅以锤、钎、钢卷尺、放大镜

等简单工具、器材;有条件的可结合信息化、现代化设备开展检查。

6.3.3内部检查采用人工探测、物探、钻探等有效的仪器、工具,对堤身内部进行探测检查,并应符

合SL436的相关规定;必要时在保证工程安全前提下可开挖检查。

6.4检查频次

6.4.1日常巡查

日常巡查频次要求:

a)警戒水位以下:1级、2级堤防工程每周不少于2次,3级、4级堤防工程每周不少于1次;

b)警戒水位以上:每天不少于1次,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巡查频次与巡查人员;

c)险工险段需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巡查频次;洪水前后应加强堤防工程巡查。

6.4.2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的频次要求:

a)当年4月15日之前,应开展1次汛前检查;

b)当年10月15日之后,应开展1次汛后检查。

6.4.3特别检查

6.4.3.1当河道水位超过保证水位、历史最高水位,或可能影响堤防工程安全的退水期,应开展特别

检查。必要时需24小时巡视检查。

4

DB33/T2201—2019

6.4.3.2当发生大暴雨、地震、重大事故等情况,可能造成堤防工程受损时,应立即开展特别检查工

作。

6.4.4专项检查

专项检查一般根据需要开展:

a)白蚁专项检查应根据堤防工程实际情况开展,一般宜每1年~2年进行1次;

b)安全鉴定:堤防工程首次安全鉴定应在建成后10年内进行,以后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时开

展;堤防工程运行中发现有异常变形、渗漏等情况,或者发生超标准洪水、强烈地震、工程发

生重大事故等特别工况后,应及时开展安全鉴定工作;

c)上级临时要求的检查任务(如台风、洪水影响前后的检查)或特定技术的检查项目按其时限要

求开展。

6.5检查组织方式

6.5.1日常巡查由管理单位或责任主体组织,巡查人员开展,人员应相对固定。

6.5.2定期检查由管理单位负责人或工程管理负责人组织,管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工程管理人员、日

常巡查人员等参加。

6.5.3特别检查由管理单位负责人或工程管理负责人组织,管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工程管理人员、日

常巡查人员等参加。也可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管理单位或责任主体相关人员参与。

6.5.4专项检查由管理单位或责任主体组织,管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工程管理人员、日常巡查人员等

参加。根据检查的具体情况,可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管理单位或责任主体相关人员参与。

6.6检查重点

6.6.1日常巡查

6.6.1.1警戒水位以下应以检查工程设施的完整性为主,检查工程外观存在的缺陷和隐患;管理范围、

保护范围内有无危害堤防工程安全、影响工程运行的行为及其它禁止性行为。

6.6.1.2超警戒水位时,重点检查堤顶有无凹陷、裂缝,堤坡有无裂缝、塌坑、渗水散浸、滑坡,堤

脚有无淘刷,防冲结构有无变形、坍塌,堤防与交叉建筑物接合部位有无渗流、变形异常等。

6.6.2定期检查

6.6.2.1汛前检查除按本标准6.2的内容逐项检查外,还应对以下内容重点检查:工程维修养护情况

及整体度汛面貌;上年度汛后检查中发现问题的维修、处置情况;应急处置预案是否编制与报批;防汛

值班、水文监测和应急管理人员及责任人的落实情况;防汛物资的储备情况与设备完好情况;是否存在

影响工程安全的违章建筑、构筑物等。

6.6.2.2汛后检查重点检查:堤身、堤岸防护工程、交叉建筑物等损坏情况;堤脚冲刷及防冲结构有

无异常等情况;当年洪水记录、险情及处理记录;监测设施有无损坏等。

6.6.3特别检查

6.6.3.1当河道水位超过保证水位或历史最高水位,以及可能影响堤防工程安全的退水期,对堤防工

程的结构完整性进行检查;对河滩变化趋势进行检查;对历史出险点或可能的出险点等薄弱部位进行检

查;对交叉建筑物与堤防接合部进行检查;对新建、改建及除险加固而未经洪水考验的堤段进行检查等。

6.6.3.2当发生大暴雨、地震、重大事故等可能造成堤防工程受损时,应检查堤防工程及附属设施的

损坏情况等。

5

DB33/T2201—2019

6.6.4专项检查

6.6.4.1台风、洪水影响前检查的重点内容为:堤身结构的完整性及防汛抢险物资的完备性。

6.6.4.2台风、洪水影响后检查的重点内容为:堤身、防冲、护脚结构的损坏情况,并对防汛物资进

行清点和补充。

6.6.4.3其它专项检查根据要求检查的内容,依据相关规定开展。

7安全监测

7.1一般要求

7.1.1应根据工程级别、水文气象、地形地质条件、堤型和工程运用要求,设置水位、垂直位移、裂

缝、堤脚冲刷等监测。必要时可增加水平位移、渗透变形以及其他监测项目。

7.1.2监测项目的选择与布置应符合有效、可靠、牢固、方便、合理的原则,并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项目和监测点的布设应能反映工程运行的主要工作状况,并尽可能做到一种设施多种用

途;

b)监测断面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堤段,在特殊堤段或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堤段,可根据需要适当增

加监测项目和监测断面;

c)监测点应具有较好的交通、照明等条件,且应有安全保护措施;

d)应选择技术先进、实用方便、抗腐蚀的监测仪器、设备设施。

7.1.3应确定专人负责定期开展监测工作,有条件的可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并符合SL725的相关规定。

7.1.4堤防工程监测宜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

7.2水位监测

7.2.1应根据河道河势和工程情况合理布设水尺,一般应选择在靠水时间长、河势稳定、代表性强的

河段或重要工程位置,水闸、泵站等水利工程进出口附近,进洪、泄洪工程口门的上下游,其它需要监

测水位的位置。

7.2.2应在水尺附近适当位置标注警戒水位、保证水位、历史最高水位等特征水位。

7.2.3洪水影响时应进行洪水过程监测。

7.2.4水位监测应符合GB/T50138的相关规定。

7.3垂直位移监测

7.3.1垂直位移监测断面间距宜为300m~500m,每一代表性堤段布置的监测断面宜为1个~4个,

当地形地质无异常变化时,断面间距可适当扩大。重要或变形异常地段适当加密并补充水平位移监测。

7.3.2根据堤防工程结构型式,每一监测断面宜布置2个~6个测点。对于软弱基础上的堤防工程,

应在背水面坡脚线以外设置1个~2个测点。

7.3.3垂直位移一般每年观测1次~2次,当垂直位移变化异常时,应加密观测;当连续3年未测得

变形量时,可减少至2年~3年观测一次。

7.4裂缝监测

应对可能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的宽度、长度进行连续性监测,监测其发展变化情况。观测频次应根

据裂缝发展情况具体确定。一般裂缝发展初期每天观测1次,待裂缝趋于稳定后每月观测1次~2次。

7.5堤脚冲刷监测

6

DB33/T2201—2019

根据堤防工程安全和管理运行需要对堤脚外滩地进行冲刷监测,水流湍急、滩地易冲刷堤段重点监

测,监测范围一般为堤脚外口线以外0m~20m。根据冲淤实际情况确定观测频次,洪水过后加强监测。

7.6数据整理

应及时记录监测数据,并整理分析;发现异常应及时复核确认,有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应报告工程

主管部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必要时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分析,对发现的异常现象需专题分析、研究。

垂直位移、水位、裂缝、冲刷等监测记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