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3604-2023 甘薯地方种质资源普查、评价及离体保存技术规程

DB22/T 3604-2023 Cultivar survey, evaluation, and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for sweet potato local germplasm resources

吉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2/T 3604-2023
标准类型
吉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12-28
实施日期
2024-02-01
发布单位/组织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CCSB05

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3604—2023

甘薯地方种质资源普查、评价及

离体保存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investigation,evaluationand

invitroconservationoflocalsweetpotatogermplasmresources

2023-12-28发布2024-02-01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

DB22/T3604—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飞、张胜利、韩忠才、孙静、邱博妍、王中原、张倩、马艺荞、李天亮。

I

DB22/T3604—2023

甘薯地方种质资源普查、评价及

离体保存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甘薯地方种质资源普查、评价及离体保存技术流程,规定了普查准备、普查实施、鉴

定评价、离体保存的操作指示,描述数据库建立、记录与档案的追溯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甘薯地方种质资源普查、评价及离体保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9557.32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甘薯

NY/T402脱毒甘薯种薯(苗)病毒检测技术规程

NY/T1320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甘薯

NY/T2176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评价规范甘薯

NY/T2939甘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甘薯地方种质资源普查、评价及离体保存流程

甘薯地方种质资源普查、评价及离体保存由普查准备、普查实施、鉴定评价、离体保存和数据库建

立及档案管理5个阶段构成,其中普查准备分为3个步骤,普查实施分为4个步骤,鉴定评价分为2

个步骤,离体保存分为9个步骤,数据库建立及档案管理分为2个步骤。程序流程见图1。

1

DB22/T3604—2023

图1甘薯地方种质资源普查、评价及离体保存流程图

5普查准备

5.1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为行政区域内甘薯地方种质资源:

a)经过人类长期驯化,并经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形成的世代相传种植的具有不同特点的群体;

b)对本地区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强、抵抗力和忍耐能力好的甘薯地方种质资源;

c)优先普查特异的甘薯地方种质资源。

5.2普查内容

5.2.1普查区域内甘薯地方种质资源的种类、来源、数量(栽植面积)、分布、保存状况等,记录分

布地点的生态环境,采集样本。

5.2.2普查区域内甘薯地方种质资源的生长情况、生物学性状、抗逆性等。

5.3普查方法

5.3.1资料查阅

资料查阅包括不限于:

a)行政区划图、地形图、气候、地理、土壤和社会经济等资料;

b)农业年鉴、农业管理部门记录、地方志、县志、技术报告、论文、专著等;

c)地方及国家种质库(圃)资料。

5.3.2知情人访谈(走访)

2

DB22/T3604—2023

知情人访谈(走访)包括不限于:

a)通过会议、访谈或走访等形式,召集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熟悉情况的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以

此了解、询问和调查区域内的甘薯地方种质资源;

b)确定重点普查线路和重点普查区域。

5.3.3征集甘薯地方种质资源

征集未入地方及国家种质库(圃)保存的甘薯地方种质资源。

6普查实施

6.1实地普查

6.1.1在资料查询、访谈、征集的基础上,确定普查地点、普查路线,进行实地普查。

6.1.2普查小组由专业技术人员、当地向导人员等2人~4人组成。

6.1.3根据普查表内容开展普查,记录调查结果(见表A.1和表B.1)和普查报告。依据GB/T

19557.32、NY/T1320、NY/T2176和NY/T2939调查甘薯地方种质资源的生物学性状。

6.2样本收集

6.2.1收集地点

收集地点主要为田间、贮藏窖和农贸市场等。

6.2.2收集方法

按混合群体方式收集,即按群体内不同类型的比例取样。

6.2.3收集数量

从不同植株上收集10个~15个薯块(薯苗)。

6.2.4样本命名

6.2.4.1有名称的种质资源应采用原名称。

6.2.4.2无名称的种质资源可按县(市、区)名加某一特征或加作物名命名,如长白黄瓤甘薯。

6.2.4.3同一地区同一作物相同名称的不同种质材料,在名称后加符号“—”和数字(1、2、3等)

进行区别,如长白黄瓤甘薯—1、长白黄瓤甘薯—2。

6.2.4.4不同地区同一作物相同名称的不同种质材料,在名称前冠以县(市、区)名进行区别,如长

白黄瓤甘薯、靖宇黄瓤甘薯。

6.2.5样本编号

6.2.5.11份种质材料应给予1个唯一的编号。

6.2.5.2样本编号由字母P和9位数字组成:P+县(市、区)代码6位+顺序号3位。

6.2.5.3地区代码按GB/T2260执行。

6.2.6图像收集

6.2.6.1样本应及时拍照或录像,详细记录样本的编号、拍摄时间、地点、画面内容和拍摄人等。

3

DB22/T3604—2023

6.2.6.2每份种质图像资料应包括薯块或薯苗、完整植株、生境等的照片或录像,应反映种质材料的

典型特征特性。

6.2.6.3图片格式为“.jpg”,像素大小至少为1024×3648或600dpi。

6.2.6.4照片和录像的文件名应按样本编号加内容命名,同一份样本的照片和录像放在同一个文件夹

内,文件夹用样本编号命名。

6.3样本整理与处理

6.3.1整理

6.3.1.1收集的样本形成1份清单,逐份核对查看收集的样本、编号、图像、调查表是否完整。

6.3.1.2对缺失的样本应及时重新收集,对缺项或不一致的信息及时补充修订。

6.3.1.3为确保收集的种质资源可长期保存利用,将样本分成2份,1份用于鉴定评价,1份由具有

相应条件的薯类种质资源库长期保存利用。

6.3.2处理

薯块样品存放于阴凉通风处,温度在9℃以上;薯苗可在阴凉保湿处短时存放,应尽快假植或定

植。

6.4撰写与整理工作日志

6.4.1工作日志包括:普查时间、地点、经度、纬度、海拔、参加人员、行程路线、收集样本种类和

数量等情况;经验、体会、存在问题等。

6.4.2装订成册,保留原始记录;提炼数据,录入甘薯种质资源数据库。

7鉴定评价

7.1育苗、定植及田间管理

采用田间种植方式鉴定评价种质资源。育苗、定植及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

7.2鉴定与评价

7.2.1对每份种质进行基本的生物学性状鉴定评价并记录结果,填写表B.1。

7.2.2如有特殊性状,进行特殊性状鉴定。

7.2.3鉴定应连续2个生长周期。

7.2.4需种植对照品种。

8离体保存

8.1培养基制备、灭菌与存放

8.1.1制备

8.1.1.1组织培养中的基础培养基为MS培养基,其成分及配方见表C.1;固体基础培养基为:MS+30

g/L蔗糖+8g/L琼脂或6g/L卡拉胶。

8.1.1.2配置培养基时,培养基pH应为5.8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