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DEA 003-2022 大型调水工程渠道管理和维修养护规范
T/SDEA 003-2022 The specifications for channel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large-scale water diversion project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1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大学、南水北调(山东)机电维修有 限责任公司、南水北调(山东)土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起草人:
- 姜延国、张晴晴、牛政、朱海荣、赵然杭、祝令德、王兴菊、李继勇、林 云、 李冰冰、李 明、王淑澎、房玉龙、李永生、罗桂富、宋翔、范福军、李华兴、刘珺、安振亚
- 出版信息:
- 页数:16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160
CCSP55
团体标准
T/SDEA003-2022
大型调水工程渠道管理和维修养护规范
Specificationforchannelmanagementandmaintenanceoflarge-scalewater
diversionprojects
2022年11月23日发布2022年11月23日实施
山东省工程师协会发布
T/SDEA003-2022
目次
前言................................................................................III
引言.................................................................................I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2
5工程管理............................................................................2
5.1工程管理目标....................................................................3
5.2工程检查........................................................................3
5.2.1一般规定....................................................................3
5.2.2经常性检查..................................................................3
5.2.3定期检查....................................................................4
5.2.4特别检查....................................................................4
5.3安全观(监)测..................................................................4
5.3.1一般规定....................................................................4
5.3.2观(监)测项目..............................................................6
5.3.3监测精度....................................................................8
5.3.4资料整理与整编..............................................................8
5.4试验与检测......................................................................9
5.4.1电气设备试验................................................................9
5.4.2设备检测...................................................................10
5.4.3特殊检测...................................................................10
5.4.4设备台账管理...............................................................10
5.5工程项目划分...................................................................10
5.5.1一般规定...................................................................11
5.5.2建筑物划分.................................................................11
5.5.3设备划分...................................................................12
5.6工程项目评级...................................................................14
5.6.1一般规定...................................................................14
5.6.2建筑物评级.................................................................14
5.6.3设备评级...................................................................14
5.7安全鉴定.......................................................................15
6维修养护管理.......................................................................16
6.1一般规定.......................................................................16
6.2日常养护.......................................................................16
6 .2.1建筑物日常养护项目.........................................................16
6.2.2日常养护质量认定...........................................................16
6.3工程维修.......................................................................16
6.3.1一般规定...................................................................16
I
T/SDEA003-2022
6.3.2建筑物维修项目及要求.......................................................17
6.3.3维修项目质量认定...........................................................17
6.4维修养护项目管理...............................................................17
6.4.1一般规定...................................................................17
6.4.2计划编报与审批.............................................................17
6.4.3项目招投标.................................................................17
6.4.4实施过程管理...............................................................17
6.4.5维修养护项目验收...........................................................18
7工程评价...........................................................................19
7.1工程评价指标确定...............................................................19
7.2工程评价要求...................................................................19
8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20
9工程档案管理.......................................................................20
9.1一般要求.......................................................................20
9.2资料收集.......................................................................20
9.3档案整理与归档.................................................................21
9.4档案保管.......................................................................21
9.4.1档案室要求.................................................................21
9.4.2档案保管要求...............................................................21
附录A(资料性)定期检查项目和要求..................................................22
附录B(资料性)监测项目记录表......................................................41
附录C(资料性)电气设备定期试验项目和周期表........................................46
附录D(资料性)工程建筑物与资产类别的对应关系......................................49
附录E(规范性)渠道工程项目划分及评级标准表........................................54
附录F(资料性)渠道工程建筑物及设备日常养护项目及要求.............................127
附录G(资料性)渠道工程建筑物维修项目及质量要求...................................146
参考文献............................................................................162
II
T/SDEA003-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工程师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大学、南水北调(山东)机电维修有
限责任公司、南水北调(山东)土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姜延国、张晴晴、牛政、朱海荣、赵然杭、祝令德、王兴菊、李继勇、林云、
李冰冰、李明、王淑澎、房玉龙、李永生、罗桂富、宋翔、范福军、李华兴、刘珺、安振亚。
III
T/SDEA003-2022
引言
编制本文件的目的在于总结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工程运行期的管理经验,建立大型调水工程渠道
管理和维修养护标准体系,为大型调水渠道工程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填补
运行期大型调水渠道工程管理目标、组织体系、管理手段、管理标准不健全的短板,使运行期工程管理
和维修养护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确保大型调水渠道工程安全、持续、高效运行。
本文件从运行期管理的角度,将工程分类与固定资产分类进行衔接,提出运行期工程建筑物、设备
“完好率”的管理目标以及考核指标;建立“管理单位监督管理、现地管理机构责任管理、承包方维修养
护”的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组织体系;在工程分类的基础上引入并统一了项目划分,进行工程建筑物(设
备)评级,建立了评级与维修养护计划编制之间的联系,实现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项目管理的闭环管理,
完善了工程管理手段;结合现行规程规范要求,健全工程评级和维修养护管理标准,建立了维修养护项
目质量认定标准与单元评定项目标准之间的关系。
IV
T/SDEA003-2022
大型调水工程渠道管理和维修养护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型调水工程渠道管理的基本要求,包括工程管理、维修养护管理、工程评价、工程
信息化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类似大型调水工程渠道运行期的工程管理及维修养护,不含运行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1822-2008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
GB/T14885-2010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
GB50026-2007工程测量标准
GB/T50841-2013建设工程分类标准(附条文说明)
DA/T28-2002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
DL/T596-2019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DL/T5211-2019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规范
DL/T5308-201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197-2013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SL551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评级单位
独立(发挥作用)的设备(建筑物)。
3.2
分部分项
分部分项是评级单位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按照功能及结构型式、工程部位等进行划分,便于评级
单元的划分。
3.3
评级单元
各评级单位中可分解的部位、(构)部件。
3.4
建筑物完好率
评级单位中一类和二类单位建筑物数量之和与单位建筑物数量总和的比值。
3.5
1
T/SDEA003-2022
设备完好率
评级单位中一类和二类单位设备数量与单位设备数量之和的比值。
3.6
建筑物(设备)维修养护
建筑物(设备)日常养护和维修的统称,分为日常养护、维修两类。
3.7
建筑物(设备)日常养护
为保持建筑物(设备)设计标准和使用功能而采取措施进行的保养和防护。
3.8
建筑物(设备)维修
为恢复建筑物(设备)设计标准和使用功能而采取措施对发现或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的各种修
补、处理、加固;分为岁修、大修、抢修。
3.9
建筑物(设备)岁修
对每年或计划性的养护不能解决的建筑物(设备)损坏进行的修复;包括小修、中修。
3.10
建筑物(设备)大修
对建筑物、设备等出现影响使用功能和存在结构安全隐患时采取的重大修理措施;或在规定期限内
对设备定期进行全面检修(或对已带病运行的设备进行解体检修)。
3.11
建筑物(设备)抢修
建筑物(设备)遭受损坏、或超工况运行,危及建筑物(设备)安全或影响正常运行等重大险情时,
必须立即采取消除隐患的应急抢修。
3.12
试验
电气设备的预防性试验,为了发现运行中设备的隐患,预防发生事故或设备损坏,对电气设备进行
的检查、试验或监测,也包括取油样或气样进行的试验。
4基本要求
4.1管理单位应在工程投入运行前健全现地管理机构,明确分职责范围,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
4.2管理单位应制定工程管理目标,完善工程检查、安全观(监)测、试验与检测、工程评级、维修
养护、工程鉴定、工程评价、信息化建设等工程管理手段,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4.3管理单位应组织对所辖工程建筑物、设备进行全覆盖管理,定期进行工程评级,编制问题清单及
维修养护计划,确保工程建筑物、设备完好和安全运行。
4.4管理单位应组织制定工程防汛度汛方案及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保障工程安全度汛。
4.5管理单位应加强对工程建筑物、设备以及承包方的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工程管理资料。
4.6工程管理人员应按规定经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熟悉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除险加固
等情况,了解工程各部位结构,掌握技术管理业务知识。
4.7 鼓励管理单位应用和推广新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工程巡检、评级、维修养护计划编制等工
程管理工作。
5工程管理
2
T/SDEA003-2022
5.1工程管理目标
5.1.1建筑物完好率应达到85%及以上,其中主要建筑物的状况不应低于二类建筑物标。
5.1.2设备完好率不应低于90%,其中主要机电设备的状况不应低于二类设备标准。
5.1.3安全运行率不应低于98%。安全运行率即主机组安全运行台时数与主机组总工作台时数的比值。
5.2工程检查
5.2.1一般规定
5.2.1.1工程检查分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和特别检查。
5.2.1.2工程检查主要包括监视建筑物与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建筑物与设备异常现象,分析原
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
5.2.1.3工程检查由现地管理机构相关人员负责开展。应根据渠道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具体规定
工程检查的时间、部位、内容和要求,确定检查线路和检查顺序。
5.2.1.4工程检查工作要求
a)按照规定的项目和时间进行检查;
b)工程检查一般以巡查方式进行检查,调水期或汛期每天不宜少于1次,非调水期每月不宜少于
2次,工程检查由现地管理机构组织,工程管理和安全监测等相关岗位人员负责;
c)检查资料应进行详细记录,整理分析。
5.2.1.5工程检查记录要求
a)工程检查记录应真实、详细;
b)经常检查记录由现地管理机构整理存档;
c)定期检查记录由现地管理机构填写、汇总,并编写定期检查报告;
d)专项检查由现地管理机构填写规定表格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e)特别检查记录如无特殊要求可使用定期检查记录表,并整理编写特别检查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
由上级主管部门整理汇总上报管理单位;
f)定期检查记录、检查报告,专项检查记录和特别检查记录、报告均由现地管理机构及管理单位
分别存档。
5.2.2经常性检查
5.2.2.1检查要求
5.2.2.1.1现地管理机构应经常对对建筑物各部位、设备和管理范围内的河道、堤防、护坡和水流形
态等进行巡视检查。
5.2.2.1.2检查时应填写检查记录表,遇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若情况较为严重,
还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当工程处于运行状态或遭受不利因素影响时,对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应
加强巡视检查。
5.2.2.2建筑物巡查
a)渠道运行期间每日巡查1次,其他时间每周1次;
b)巡查内容主要为水闸、跨渠桥梁、隧洞、倒虹吸、涵洞及渠道两岸浆砌、干砌块石护坡的工程
状况,安全设施、观测设施等;
c )检查管理范围内有无违章建筑、违法施工、人员违法行为、违法排水、违法抽水等违法、违章
情况。
5.2.2.3设备巡查
a)运行期间,按运行规程规定的巡视内容和要求对设备每2小时进行1次巡视检查;
3
T/SDEA003-2022
b)非运行期,对设备每周巡查1次;
c)巡查内容主要为闸门、启闭机、清污机、备用发电机、变压器、供电线路、低压配电屏、PLC
柜、观测设施、安全及消防设施、水质监测设施和管理范围内的其他电气设备、电源设备等。
5.2.3定期检查
5.2.3.1定期检查项目
定期检查主要包括对渠道工程建筑物、设备的汛前检查、汛后检查和专项检查。定期检查项目和要
求见附录A。
5.2.3.2汛前检查
汛前检查应结合汛前保养工作同时进行,每年在4月底前完成。检查报告应于5月初上报上级主管
部门。检查要求如下:
a)着重检查维修项目和度汛应急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安全度汛措施的落实情况,包括对工程各部
位和设施进行详细检查,对低压电器设备,微机监控系统等进行全面检查;
b)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对影响工程安全度汛而一时又无法在汛前解决的问题,
制定应急抢险方案。
5.2.3.3汛后检查
汛后检查在每年10月底前完成,并将检查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要求如下:
a)着重检查建筑物、设备度汛后的变化和损坏情况;
b)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人员修复或作为下一年度的岁修项目上报。
5.2.3.4专项检查
渠道遭遇到强降雨、以及水位骤升骤降或持续高水位情况,发生比较严重的破坏现象或出现危险迹
象时,应组织专项检查,必要时进行连续监视。
5.2.4特别检查
5.2.4.1特别检查包括超标准运用、遭受强烈地震、持续降雨或暴雨和重大工程事故,出现运行异常
等特殊情况时,应对工程及设备进行全面检查。
5.2.4.2根据出现的特殊情况,参照定期检查内容和要求,进行有侧重性或全面性地检查。
5.2.4.3特别检查要求如下:
a)特别检查工作应精心组织,建立专门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职责,分工明确;
b)检查内容应全面,数据应准确。若发现安全隐患或故障,应汇总安全隐患或故障的地点、位置、
危害程度等详细信息;
c)当现地管理机构不具备特别检查技术能力时,可申请上级管理单位协调相关技术力量,或委托
专业单位进行;
d)对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或故障,现地管理机构应及时安排进行抢修,对影响工程安全运行一时
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制定好应急抢险方案,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e)检查后,技术人员参照定期检查格式填写特别检查记录表,对检查结果形成检查报告,并上报
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单位审核、汇总、归档。
5.3安全观(监)测
5.3.1一般规定
4
T/SDEA003-2022
5.3.1.1对于日常观(监)测项目及零星观(监)测测项目,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直接进行观(监)
测,并做好记录。对于较复杂的观(监)测工作,需按照图1所示程序进行。
现地管理机构按照《观测任务书》要求开展监测工作
垂直位移监测测压管监测河床断面监测伸缩缝监测混凝土裂缝监测
对现场记录资料进行计算整理
监测精度是否符合否
查明原因、重测或复测
规范要求
是
对监测成果进行初步分析
组织年度监测资料整编
管理单位组织监测资料审查
装订归档
图1工程观(监)测流程图
5.3.1.2应保持观(监)测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按照规定的项目、测次和时间,在现场进行观测。
应做到“四随”(随观测、随记录、随计算、随校核)、“四无”(无缺测、无漏测、无不符合精度、
无违时)、“五固定”(人员固定、设备固定、测次固定、时间固定、测量方法和路线固定)。
5.3.1.3观测成果应真实、准确和符合精度要求。所有资料应按规定签署姓名,切实做到责任到人。
5.3.1.4渠道工程监测项目包括对渠道、水闸、倒虹吸、涵洞等建筑物的垂直位移、水平位移、渗流、
伸缩缝、应力应变、环境量等。根据工程需要,必要时可开展其他专门性监测项目。
5.3.1.5现地管理机构应结合所管工程的结构布局、地基土质、已有的观(监)测设施、观(监)测
手段和工程控制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按照相关规范规定的频次及精度要求,制定年度《观(监)
测任务书》,《观(监)测任务书》应包括监测项目、观测方法、频次及精度要求、数据处理方法、人
员及设备投入、工期安排、措施保障等内容,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现地管理机构应按批准的《观(监)
测任务书》执行,不得擅自变更,如确需变更,应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5.3.1 .6每次监测结束后,应对记录资料进行计算和整理,并对监测成果进行初步分析。如发现观(监)
测精度不符合要求,应立即重测;如发现其他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复测,查明原因并报上级主管部门,
同时加强观(监)测,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严禁将原始记录留到资料整编时再进行计算和整理。
5.3.1.7人工监测的原始记录、整理核对成果等经有关人员和渠道现地管理机构技术负责人签字后,
5
T/SDEA003-2022
按月归档,同时录入电子文档。自动化采集的测点应每年进行1次人工比测,与人工比测的差值应符
合DL/T5211的要求。
5.3.1.8工程监测整编分析每年进行一次,整编工作应符合SL551的要求。整编成果应经技术负责人
签字后及时归档。整编分析中发现异常变化时,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析,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
施并做好记录。一时难以查明原因或工程已出现异常的,应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根据上级部门要求采取
相应措施。
5.3.1.9监测记录要求如下:
a)一切外业观(监)测值和记事项目均应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规定手簿中(数字式自动观(监)测
仪器除外),需现场计算检验的项目,应在现场计算填写,如有异常,应立即复测;
b)外业原始记录应使用硬度较高的铅笔记载,内容应真实、准确,记录应力求清晰端正,不得潦
草模糊;
c)手簿中任何原始记录严禁擦除或涂改;
d)原始记录手簿中,每册页码应予连续编号,记录中间不得留下空页,严禁缺页、插页;
e)如某一观(监)测项目观(监)测数据无法记于同一手簿中,在内业资料整理时可以整理在同
一手簿中,但应注明原始记录手簿编号。
5.3.1.10报表工作要求如下:
a)资料在初步整理、核实无误后,应将观(监)测报表于规定时间内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b)每年年初,应将上一年度的各项监测资料整理汇总,归入技术档案,永久保存。
5.3.2观(监)测项目
5.3.2.1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
5.3.2.1.1在进行水平、垂直位移观测时,应同时观测并记录上、下游水位等。
5.3.2.1.2水平位移量下游为正,上游为负;垂直位移量以向下为正,向上为负。
5.3.2.1.3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的时间与测次应符合《观(监)测任务书》的要求。
5.3.2.1.4观测人员组成。应配有观测1人、记录1人(使用电子仪器观测时不需要记录人员)、撑伞
1人。水平位移观测时还应配有定向点1人,目标点2人;垂直位移观测时还应配有扶尺2人、量距2
人。要求人员相对固定。
5.3.2.1.5各现地管理机构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设计水平、垂直位移观测线路,并绘制观测线路
图。图中要标明工作基点、位移标点、测站和转点的位置,以及观测路线的前进方向。线路组织设计原
则如下:
a)测站的选择应尽可能使测站少、测程短;
b)转点各站前后距离应尽量相等;
c)前后视距差及视距累计差应符合相关等级要求;
d)测站数应符合测量要求;
e)高低起伏时应保证最低读数满足规定要求。
5.3.2.1.6线路图一经确定,在地物、地貌未变的情况下不得擅自变动测量线路、测站和转点,并在
每次测量前复制1份线路图附于记录手簿的第一页。
5.3.2.1.7每次观测前应进行水准仪i角检测,并记录检测数据。
5.3.2.1.8每个工程均应单独设置工作基点和观测标点;工作基点和观测标点的埋设及观测精度均按
照GB 50026-2007、SL197-2013要求进行。
5.3.2.1.9水平、垂直位移观测应填写记录表(见附录B中表B.1-表B.6)包括:
a)考证表:
1)工作基点考证表;
6
T/SDEA003-2022
2)工作基点坐标、高程考证表;
3)观测标点考证表。
b)水平、垂直位移观测成果表。
c)水平、垂直位移量变化统计表。
5.3.2.1.10水平、垂直位移观测填表规定要求如下:
a)坐标及高程单位为m,大型工程精确至0.0001m,中型工程精确至0.001m;
b)坐标及垂直位移量单位为mm,大型工程精确至0.1mm,中型工程精确至1mm。
5.3.2.1.11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应绘制如下图形:
a)位移量横断面分布图:主要反映在同一横断面上相邻点位移情况。通过分布图可以看出基础是
否发生不均匀变形。该图包括上、下游两个横断面分布曲线图,图上应与两侧岸墙的垂直位移
量线相连;
b)位移量变化过程线图:一般将同一块底板各点的位移量变化过程线绘于一张图上,目的是分析
同一块底板位移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5.3.2.2测压管渗流观测
5.3.2.2.1观测的时间与测次应符合《观(监)测任务书》的要求。
5.3.2.2.2测压管渗流观测,对于管中水位低于管口的,一般采用测深钟、测钎法、电测水位计、示
数水位计等方法观测;对于管中水位高于管口的,一般采用压力表、压差计等方法观测。有条件的可采
用自动观测。
5.3.2.2.3测量精度要求如下:
a)采用测钟法、测钎法或电测水位计法观测时,测压管水位应连续独立观测两次,最小读数至
0.01m,两次读数差不得大于等于0.02m,取其平均值,成果取至0.01m;
b)采用示数水位计法观测时,最小读数取0.01m;
c)采用压力表法观测时,压力值应读至最小估读单位。
5.3.2.2.4测压管管口(压力表底座)高程考证每年应按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
应符合DL/T5308-2013要求,与上次观测相差1cm以内的可不作修正。
5.3.2.2.5测压管水位观测应填写如下表格(见附录B中表B.7-表B.10):
a)测压管考证表;
b)测压管灵敏度试验记录成果表;
c)测压管管口高程考证表;
d)测压管水位观测记录表。
5.3.2.2.6测压管水位的观测应绘制测压管水位过程线图,测压管水位过程线图为将测压管水位统计
表内数据按时间顺序点绘而成。一般在同一块底板内的1组测压管的水位过程线绘在同一幅图内,并同
时绘出闸上下游水位过程线,以便于比较分析。
5.3.2.2.7测压管水位资料整编后应及时分析测压管工作的性能及建筑物地基、岸墙、翼墙后的渗透
压力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
5.3.2.3应力应变观测
5.3.2.3.1应根据地质条件、工程布置、结构贴点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位置、数量和测点布置。
5.3.2 .3.2结构应力监测以钢筋应力监测为主,辅以混凝土应力应变监测。
5.3.2.3.3设置应变计时,数量和方向应根据应力状态确定,主应力方向明确的部位可布置单项或两
向应变计。每一应变计旁1.0-1.5m处应布置1支无应力计。
5.3.2.3.4预应力倒虹吸和涵洞,宜布置锚索测力计。
7
T/SDEA003-2022
5.3.2.3.5应力单位采用Pa或KPa。
5.3.2.3.6应力应变监测统计表见附录B中表B.11。
5.3.2.4伸缩缝
5.3.2.4.1监测的时间与测次应符合各工程《观(监)测任务书》的要求。
5.3.2.4.2监测标点的布置。宜设置在建筑物顶部、跨度(或高度)较大或应力较复杂的结构伸缩缝上。
测点的位置一般可设在岸、翼墙顶面、底板伸缩缝上游面和工作桥或公路桥大梁两端等部位;地基情况
复杂或发现伸缩缝变化较大的底板,应在底板伸缩缝下游面增设测点。
5.3.2.4.3监测标点的结构。一般在伸缩缝两侧埋设1对金属标点,也可采用三点式金属标点或型板
式三向标点。标点上部应设保护罩。
5.3.2.4.4监测宜使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
5.3.2.4.5建筑物伸缩缝监测标点三向尺寸及其变化量精确至0.1mm。
5.3.2.4.6建筑物伸缩缝监测应填写表格包括(见附录B中表B.12-表B.13):
a)建筑物伸缩缝监测标点考证表:监测岸、翼墙伸缩缝时应填写墙前水位,监测底板伸缩缝时应
填写上下游水位;
b)建筑物伸缩缝监测成果表。
5.3.2.4.7建筑物伸缩缝监测应绘制伸缩缝宽度与气温过程线图。
5.3.2.5环境量
5.3.2.5.1环境量监测按现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相关表格见附录B中表B.14-表B.15。
a)水位观测表;
b)降水量统计表。
5.3.2.5.2环境量监测填表要求:
a)流量填至lm3/s;
b)引(排)水量精确至0.01亿m3;
c)降水量精确至1mm。
5.3.3监测精度
5.3.3.1水位监测精度控制在±20mm之间。
5.3.3.2冲刷和淤积监测精度控制在±50mm之间。
5.3.3.3混凝土结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精度控制在±1mm之间。
5.3.3.4混凝土接缝和裂缝变形监测精度控制在±0.1mm之间。
5.3.3.5渗流量监测精度控制在±5%之间。
5.3.3.6测压管水位监测精度控制在±10mm之间。
5.3.3.7渗透压力监测精度控制在±0.5%之间。
5.3.3.8应变计精度控制在±0.25%之间。
5.3.4资料整理与整编
5.3.4.1每次监测结束后,应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并对原始资料进行校核、审查。
a )校核。对原始记录应进行一校、二校,内容包括:
1)记录数字无遗漏;
2)计算依据正确;
3)数字计算、观(监)测精度计算正确;
8
T/SDEA003-2022
4)无漏测、缺测。
b)审查。在原始记录已校核的基础上,由各现地管理机构分管监测工作的技术负责人对原始记录
进行审查,对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内容包括:
1)无漏测、缺测;
2)记录格式符合规定,无涂改、转抄;
3)观(监)测精度符合要求;
4)应填写的项目和观(监)测、记录、计算、校核等签字齐全。
5.3.4.2资料整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a)编制各项观(监)测设施的考证表、观(监)测成果表和统计表,表格及文字说明要求端正整
洁,数据上下整齐;
b)绘制各种曲线图,图的比例尺一般选用1:1、1:2、1:5或是1、2、5的10倍、100倍数。各
类表格和曲线图的尺寸应予统一,符合印刷装订要求,一般不宜超过印刷纸张的版心尺寸,个
别图形(如水下地形图等)如图幅较大,可按印刷纸张边长的1/4倍数适当放大。所绘图形应
按相关图例格式要求进行绘制,要求做到选用比例适当,线条清晰光滑,注字工整整洁;
c)编写年度观(监)测工作说明及工程大事记:
1)观(监)测工作说明。包括观(监)测手段、仪器配备、观(监)测时的水情、气象和工
程运用状况、观(监)测时发生的问题和处理办法、经验教训、观(监)测手段的改进和革新、
观(监)测精度的自我评价等;
2)工程大事记。应对当年工程安全监测维护管理中发生的较大问题,按记录如实汇编。可按
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填写,要求简明扼要。
d)观(监)测成果的初步分析。分析观(监)测成果的变化规律及趋势,与上次观(监)测成果
及设计情况比较应正常,并对工程的控制运用、维修加固提出初步建议。
5.3.4.3资料的整编工作,每年进行2次,由主管部门组织,对观(监)测成果进行全面审查。整编
资料应内容齐全、连续、准确,各类图表的内容、规格、符号、单位、标注方式和编排顺序应符合有关
规定和要求,各项监测资料整编的时间与前次整编衔接,监测部位、测点及坐标系统等与历次整编一致,
各监测物理量的计算和统计正确,有关图件准确、清晰,整编说明全面,资料分析结论、处理意见和建
议等符合实际,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无遗漏。主要内容包括:
a)检查观(监)测项目齐全、方法合理、数据可靠、图表齐全、说明完备;
b)对所填的各种表格进行校核,检查数据无错误、遗漏;
c)对所绘的曲线图逐点进行校核,分析曲线应合理,点绘应无错误;
d)根据统计图、表,检查和论证初步分析应正确;
e)填写与观(监)测资料分析有关的年度水情统计表。
5.3.4.4资料的刊印。刊印成册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L/T 5185-2004 水电水利工程地质测绘规程 2004-03-09
- GB 11342-1989 厂矿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员安全技术考核标准 1989-06-23
- HJ 1096-2020 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 陶瓷制品制造 2020-01-17
- YD/T 1161-2001 IP网络呼叫中心技术要求-基于IP Enable技术部分 2001-10-19
- HB/Z 198-2011 钛及钛合金电子束焊接工艺及质量检验 2011-07-19
- HG/T 20512-2014 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范 2014-05-06
- QJ 2113A-2005 海防导弹雷达导引头通用规范 2005-04-11
- GB 26452-2011 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2011-05-12
- HG/T 3042-1989 内燃机燃油系统输送常规液体燃油用纯胶管和橡胶软管 1989-02-10
- SJ 20137-1992 印制板组装件抗振动冲击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199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