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014-2016 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技术规范
DB61/T 1014-2016 Wheat variety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identif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6年0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杨凌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研究推广中心
- 起草人:
- 王保通、李强、姚撑民、康振生、周永明
- 出版信息:
-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31
DB61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61/T1014—2016
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技术规范
Ruleforresistanceevaluationofwheatpowderymildew
2016-02-24发布2016-05-01实施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1/T1014—2016
前言
本标准根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
本标准由陕西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杨凌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研究推广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保通、李强、姚撑民、康振生、周永明。
本标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
电话:029-87092601
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邰城路3号
邮编:712100
II
DB61/T1014—2016
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品种抗白粉病的鉴定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病原物制备、抗性评价及鉴定报告等内
容。
本标准适用于小麦生产品种、农家品种、高代品系及小麦近缘种的白粉病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613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规范
NY/T967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小麦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小麦品种Wheatvarieties
小麦品种指的是小麦生产品种、新育成品系、高代品系、农家品种和各类抗源材料等,根据需要可
以扩展至小麦的近缘种属。
3.2
反应型(侵染型)Infectiontype
根据寄主植物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反应程度来划分的病斑类型。
4病原物制备
4.1病原物菌种库建立
采自陕西省小麦产区不同生态区的小麦白粉病病株,经活体分离、纯化、毒性鉴定后,按毒性菌株
毒性谱建立菌种库。
4.2病原物选择
接种体一般为陕西省关中灌区、渭北旱塬和陕南等生态区内的小麦白粉病菌毒性谱较宽和毒性较强
的混合接种体,或用特定生态区的小麦白粉病菌优势毒性菌株作为接种体,也可以根据委托单位要求从
菌种库中选择。
1
DB61/T1014—2016
4.3病原物鉴定和制备
从发病植株叶片的典型病斑上进行分离纯化,经形态学鉴定确认为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单
孢子堆分离,经一套已知基因载体品种致病性测定后,进一步在感病品种陕225或京双16上扩繁,保存
备用。
5抗病性鉴定
5.1苗期鉴定
5.1.1盆栽法鉴定
在温室中进行,温度控制在17℃±1℃之间,自然光照。根据鉴定小麦品种(系)的数量将待测的
品种和感病对照(可用陕225或京双16)播种于直径10cm小花盆或50穴的育苗穴盘中,每品种播种1盆
(穴),5粒~8粒种子。播种后加盖透明塑料罩放在温室中培养。待小麦第一片叶完全展开后,用抖接
法或扫抹法充分接种白粉菌分生孢子。接种后加盖透明塑料罩放在温室培养,7d~10d待感病对照品种充
分发病后,按本标准5.3规定的方法记载第一片叶的反应型。
5.1.2离体叶段法鉴定
当温室培养的待测品种第一叶完全展开时,在超净台上选取麦苗第一叶,剪3cm长度叶段,每品种
剪3个叶片,整齐排列在直径10cm培养皿中的水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基含苯骈咪唑60μg/ml)。然后用
繁殖好的孢子粉在接种筒内对上述离体叶段进行接种,接种后盖上培养皿盖,置于17℃±1℃的光照培
养箱中培养(16h光照,8h黑暗)7d~10d后,按本标准5.3规定的方法调查、记载品种(系)的反应型。
5.2成株期鉴定
5.2.1鉴定圃设置
成株期抗性鉴定圃设置在小麦白粉菌人工诱发鉴定圃或病害常发区域自然诱发鉴定圃。品种种植采
用开畦条播、等行距配置方式(如图1所示)。畦埂宽50cm,畦宽250cm,畦长视地形、地势而定;距畦
埂125cm处顺畦种1行诱发行,品种可选用陕225或京双16,在诱发行两侧20cm横向种植鉴定品种,行
长100cm,行距33cm,每行播种1个品种(约5克~6克种子),每隔20行种植一行行感病对照品种,重复
1~3次。顺序排列、编号,鉴定圃四周设100cm宽的保护区。
田间鉴定病圃的栽培条件应均匀一致。田间管理上要多灌水,多施氮肥,创造有利于发病的环境。
注:实线表示诱发行和对照品种;虚线表示鉴定品种。
图1鉴定圃田间配置示意图
5.2.2接种时期和方法
2
DB61/T1014—2016
5.2.2.1接种时期一般在小麦拔节后期进行。
5.2.2.2接种前,根据鉴定需要选择小麦白粉菌菌株,菌种在感病品种幼苗上繁殖。当感病品种充分
发病后,采用扫抹法把病菌孢子接于病圃的诱发行上,每隔500cm接100cm诱发行。为确保发病充分
需在2天~3天后于不同接种点再接种一次。接种前(5天~7天)后田间需灌溉一次,确保田间湿度。
5.2.3调查时期和方法
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各调查一次,根据本标准5.3规定的方法每行随机选取10株左右进行调查并记
载病情级别(反应型或严重度)。
5.2.4最高病情级别确认
5.2.4.1每个品种取2次调查结果中的最大值。如果每个重复最高病情级别植株只有1株(叶),需
根据外部特征确定是否为杂株。如不是杂株则以该株小麦发病级别为准;如是杂株,应以其它植株的反
应型或严重度为准。
5.2.4.2若一个鉴定群体中出现明显的抗、感类型,应在调查表中注明“抗性分离”,用“/”表示。
5.3病情级别划分标准
5.3.1反应型分级标准
反应型分级标准见表1,该标准适合苗期和成株期鉴定用。
表1白粉病反应型分级标准
反应型级别症状
0级植株无病斑
0;级坏死反应,叶片有枯死斑
1级病斑小于1mm,菌丝稀薄透绿
2级病斑小于1mm,不透绿
3级病斑大于1mm,,病斑较多,菌丝层较厚,不连片
4级病斑大于1mm,,病斑多,菌丝层厚且连片
5.3.2成株期严重度划分标准
将植株由上而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CPHA 14.1-2022 集装箱电子单证 第1部分:电子设备交接单 2022-11-15
- T/CCAATB 0067-2024 航空器地面保障“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操作标准 2024-09-19
- T/SASJL 0047-2024 轻型载货汽车综合行驶路燃油消耗量试验方法 2024-08-17
- T/CIN 053-2024 琼州海峡滚装船载运危险货物车辆作业规程 2024-11-28
- T/CTS 25-2024 单位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内容和方法 2024-11-08
- T/CIN 052-2024 客滚船码头安检作业要求 2024-11-28
- T/CIN 048-2024 港口件杂货装卸作业操作规程 2024-11-08
- T/CIN 062-2024 港口自动化斗轮堆取料机安全作业操作规程 2024-11-28
- T/GITIF 019-2024 低空经济 基础术语 2024-11-08
- T/JSCTS 48-2024 航道建设桥梁工程智慧工地建设技术规范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