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01/T 151-2023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规程

DB2301/T 151-2023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dentifying physiological races of Phytophthora sojae causing root rot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301/T 151-2023
标准类型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12-25
实施日期
2024-01-22
发布单位/组织
哈尔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
起草人:
陈秋明、田甜、于松涛、王杰、盛慧、李慧、陈刚、李亮、张金凤、雷娜、刘斯斯、刘志洋、曹广禄、陈曦
出版信息:
页数:1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15

23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方标准

DB2301/T151—2023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规程

2023-12-25发布2024-01-22实施

哈尔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301/T15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部分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秋明、田甜、于松涛、王杰、盛慧、李慧、陈刚、李亮、张金凤、雷娜、刘

斯斯、刘志洋、曹广禄、陈曦。

I

DB2301/T151—2023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接种前准备、接种体制备、

鉴别寄主的培育、接种、病情调查、生理小种鉴定、灭活、建立鉴定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的室内鉴定与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2114大豆疫霉病菌检疫检测与鉴定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下胚轴伤口接种

大豆生长至真叶完全展开后,用灭菌解剖刀在大豆苗下胚轴处轻划1个伤口(宽度不超过茎粗1/3、

长度1cm左右),将接种体贴于伤口处。

4接种前准备

4.1蛭石的灭菌

新蛭石经121℃湿热灭菌2h。

4.2鉴别寄主准备

国际通用的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8个鉴别寄主为Harlon(Rps1a),Harosoy13XX(Rps1b),

Williams79(Rps1c),PI103091(Rps1d),Williams82(Rps1k),Chapman(Rps3a),Harosoy62XX

(Rps6)和Harosoy(Rps7),以Sloan(rps)为感病对照。

5接种体制备

5.1病样的采集

1

DB2301/T151—2023

在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或流行时期,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大豆疫霉根腐病病株茎部,用灭菌后牛皮

纸袋带回实验室,并将采样信息录入大豆疫霉根腐病田间病样采集信息表(见附录A表A.1)。

5.2培养基

V8培养基:100mlV8汁,去离子水900ml,碳酸钙0.2g,琼脂粉15g~20g,121℃灭菌20min。

5.3病原菌分离纯化

将采回的新鲜病组织用自来水冲洗干净,75%乙醇溶液浸泡30s~40s后取出,无菌水冲洗3次,

用灭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并在次氯酸钠消毒液中浸泡3min,再用灭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用灭菌解

剖刀切取0.5cm2大小的病健交界处组织置于V8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在培养皿上注明菌株编号、

培养日期。25℃培养箱内黑暗培养3d~5d后,取菌落边缘菌丝10×10倍显微镜下观察,若菌丝

无隔,直角分支,平均宽3.5μm,产生球形菌丝膨大体(平均直径23μm)和同宗配合卵孢子(直

径30μm~35μm),在水中产生无乳突、不脱落、倒梨形孢子囊(35μm~58μm×34μm~45μ

m),则认定为该菌丝为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无法判断的,按照NY/T2114的规定进行PCR检测。将目

标菌落转移至V8培养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