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01/T 0002-2018 沈阳市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2101/T 0002-2018 Shenyang Industrial and Construction Energy-saving Design Standards

辽宁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101/T 0002-2018
标准类型
辽宁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7-17
实施日期
2018-08-17
发布单位/组织
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市建筑节能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沈阳理工大学
起草人:
曹辉、杨德福、王 红、王蕾蕾、王晓东、张晓明、王少营、谢春清、贾 洁、王朝帅、马黎明、郭晓朝、孙胜进、尹志明、郝建军、徐云飞、那夏溦、杨雨铮、于 靓、王 维、张 闻、姚天舒、黄 欢、王 洋、孙 强
出版信息:
页数:11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3.080.01

CCS10

DB2101/T

沈阳市地方标准

DB2101/T0002—2018

沈阳市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Standardforenergyefficiencydesignofindustrial

buildingsofShenyang

2018-07-17发布2018-08-17实施

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

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DB2101/T0002—2018

前言

2009年颁布的《沈阳市工业建筑节能设计导则》SYJG2009-1

是我国关于工业建筑节能领域的第一部地方性节能设计推荐性标准,

对引导、推进本地区工业建筑节能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

支撑。根据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要求和编制计划,标准编制组

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技术

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沈阳市工业建筑节能设计导

则》SYJG2009-1进行修订,最终经审查定稿,形成《沈阳市工业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

本标准共分9章和6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

基本规定、建筑与建筑热工、供暖通风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给排水

设计、电气系统与照明节能设计、能量回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监

测与控制等。

本标准由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辽宁省建筑设计

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

见或建议,请寄送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沈

阳市和平南大街84号,邮政编码:110005)。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单位:沈阳市建筑节能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沈阳理工大学

5

DB2101/T0002—2018

主要起草人:曹辉杨德福王红王蕾蕾王晓东

张晓明王少营谢春清贾洁王朝帅

马黎明郭晓朝孙胜进尹志明郝建军

徐云飞那夏溦杨雨铮于靓王维

张闻姚天舒黄欢王洋孙强

主要审查人:陈志新任志生万沐冯国会考虑

郭晓岩徐煜姜雷张岩郑襄勤

DB2101/T0002—2018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3.1节能设计分类与基本原则........................4

3.2节能设计环境计算参数..........................4

4建筑与建筑热工....................................6

4.1总图与建筑设计................................6

4.2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7

4.3围护结构热工设计..............................8

4.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10

5供暖通风空调系统节能设计.........................13

5.1一般规定.....................................13

5.2供暖.........................................14

5.3通风除尘.....................................16

5.4空气调节.....................................17

5.5冷热源.......................................21

6给排水设计......................................27

6.1一般规定.....................................27

6.2给水系统.....................................27

6.3热水系统.....................................28

7电力系统与照明节能设计...........................30

7.1一般规定.....................................30

7.2电力.........................................30

7.3照明.........................................31

8能量回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33

8.1一般规定.....................................33

8.2能量回收.....................................33

8.3可再生能源应用...............................33

7

DB2101/T0002—2018

9监测与控制.......................................35

9.1一般规定....................................35

9.2监测........................................35

9.3控制........................................36

附录A工业建筑能耗的范围和计算....................39

附录B工业建筑节能设计判定表......................41

附录C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43

附录D墙体平均传热系数计算........................46

附录E建筑围护结构窗墙比、体积与面积计算原则......48

附录F建筑外窗热工性能............................50

本标准用词说明......................................55

引用标准名录........................................56

条文说明...........................................57

DB2101/T0002—2018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2

3BasicRequirements.................................4

3.1CategoryandBasicPrincipleofEnergyEfficiencyDesign....4

3.2EnvironmentCalculationParameterofEnergy

EfficiencyDesign................................4

4BuildingandBuildingThermal........................6

4.1GeneralDrawingandarchitectureDesign................6

4.2NaturalVentilationandDaylighting....................7

4.3BuildingEnvelopeThermalDesign....................8

4.4BuildingEnvelopeThermalPerformanceTrade-off.........10

5EnergyEfficiencyDesignonHVACSystem..............13

5.1GeneralRequirements.............................13

5.2Heating........................................14

5.3VentilationandDustRemoval........................16

5.4AirConditioning.................................17

5.5HeatingandCoolingSource.........................21

6WaterSupplyandDrainage...........................27

6.1GeneralRequirements.............................27

6.2WaterSupplySystem..............................27

6.3HotWaterSystem................................28

7EnergyEfficiencyDesignofElectricandLighting.........30

7.1GeneralRequirements.............................30

7.2ElectricPower...................................30

7.3Lighting.......................................31

8EnergyRecoveryandRenewableEnergyUtilization.......33

8.1GeneralRequirements.............................33

8.2EnergyRecovery.................................33

9

DB2101/T0002—2018

8.3RenewableEnergyUtilization.......................33

9MonitorandControl................................35

9.1GeneralRequirements.............................35

9.2Monitor.......................................35

9.3Control.......................................36

AppendixACalculationforEnergyConsumptionof

IndustrialBuildings........................39

AppendixBDecisionTableofefficiencydesignof

industrialbuildings........................41

AppendixCBuildingEnvelopeThermalPerformance

Trade-off................................43

AppendixDCalculationof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

WallofBuilding..........................46

AppendixECalculationofWindow-WallRatio、Volume

andArea................................48

AppendixFThermalPerformanceofExteriorWindow........50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55

ListofQuotedStandards................................56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57

DB2101/T0002—2018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辽宁省和沈阳市有关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和方

针政策,推进工业建筑节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工业建筑的建设和

运营过程中,做到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

率,结合沈阳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沈阳市新建、改建及扩建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

对生活、行政的辅助建筑的节能设计,应参照相关公共建筑或民用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特殊行业和有特殊要求的厂房或部位的节能

设计,应按其专项节能设计标准。

1.0.3本标准针对工业建筑中建筑与建筑热工、供暖通风空调、给

排水、电气、能量回收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专业提出通用性的节能

设计要求,规定相应的节能措施,指导工业建筑节能设计。通过改

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和隔热性能,合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提高供暖、空调、通风设备及其系统的能效,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1.0.4工业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

符合国家、辽宁省和沈阳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DB2101/T0002—2018

2术语

2.0.1工业建筑industrialbuilding

由生产厂房和生产辅助用房组成,其中生产辅助用房包括仓库

及公共辅助用房等。

2.0.2工业建筑能耗energyconsumptionofindustrialbuilding

工业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所消耗各类能源的总量。包括为保证工

业建筑中生产、人员所需的室内环境要求,及其为满足向室外大气

排放标准所产生的各种能源耗量,还包括建筑供水系统及其水处理

所产生的各种能源耗量等。

2.0.3工业建筑节能industrialbuildingenergyefficiency

在工业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在满足规定的建

筑功能要求和室内外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

手段,实现零能耗或降低运行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过程。

2.0.4余热强度intensityofwasteheat

室内人员、照明以及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并放散到室内空间环

境中的热量,以建筑单位体积热量计算(W/m³)。

2.0.5建筑物体形系数(S)shapefactor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

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面积。

2.0.6总窗墙面积比totalwindowtowallratio

建筑物各立面透光部分和非透光外门窗洞口总面积之和,与各

立面总面积之和的比值。

2.0.7工业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industrialbuilding

envelopethermalperformancetrade-off

当工业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或

DB2101/T0002—2018

计算条件时,而进行的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

或室内环境要求的计算。

2.0.8参照建筑referencebuilding

进行一类工业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满

足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暖和空调能耗用的基准建筑。

2.0.9设计工业建筑designindustrialbuilding

正在设计的(需要进行节能设计判定的)工业建筑。

2.0.10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building

envelope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在单位时间内通

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

2.0.11墙体主断面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φ)modification

coefficientofthemainsectionofthewall

受保温类型、主断面传热系数以及结构性热桥等因素影响的修

正系数。

2.0.12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mean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

externalwall

考虑了外墙存在的结构性热桥影响后得到的传热系数。

2.0.13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systemcoefficientof

refrigerationperformance

在名义工况下,以电为能源的空调冷源系统(包括制冷机、冷

却水泵及冷却塔或风冷式的风机)的额定制冷量与其净输入能量之

比。

3

DB2101/T0002—2018

3基本规定

3.1节能设计分类与基本原则

3.1.1工业建筑中节能设计应按表3.1.1进行分类设计。

表3.1.1工业建筑节能设计分类

环境控制及

类别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能耗方式

通过围护结构保温和供暖系统节能设计,降低冬季

一类

供暖、空调供暖能耗;通过围护结构隔热和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工业建筑

降低夏季空调能耗

二类通过自然通风设计和机械通风系统节能设计,降低

通风

工业建筑通风能耗

3.1.2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

有关规定,沈阳属于严寒C区。

3.1.3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有关

规定,沈阳的光气候分区属于Ⅲ类区。

3.1.4工业建筑能耗的范围和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3.2节能设计环境计算参数

3.2.1工业建筑中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可按照表3.2.1进行分类。

表3.2.1工业建筑中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体力劳动劳动强

职业描述

强度分级度指数n

坐姿:手工作业或腿的轻度活动;立姿:操作仪器,

I(轻劳动)n≤15

控制、查看设备,上臂用力为主的装配工作

DB2101/T0002—2018

续表3.2.1

体力劳动劳动强

职业描述

强度分级度指数n

手和臂持续动作(如锯木头等);臂和腿的工作(如

卡车、拖拉机或建筑设备等运输操作等);臂和躯干

II(中等劳动)15<n≤20

的工作(如锻造、风动工具操作、粉刷、间断搬运中

等重物等)

臂和躯干负荷工作(如搬重物、铲、锤锻、锯刨或

III(重劳动)20<n≤25

凿硬木、挖掘等)

IV(极重劳动)n>25大强度的挖掘、搬运,快到极限节律的极强活动

注:劳动强度指数(n)测量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

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189.10的有关规定。

3.2.2冬季室内节能设计计算温度应按表3.2.2确定。

表3.2.2冬季室内节能设计计算温度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温度(℃)

轻劳动16

中等劳动14

重劳动12

极重劳动10

3.2.3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节能设计计算参数应按表3.2.3确定。

表3.2.3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节能设计计算参数

参数计算参数取值

温度28℃

相对湿度≤70%

5

DB2101/T0002—2018

4建筑与建筑热工

4.1总图与建筑设计

4.1.1厂区选址应综合考虑区域的生态环境因素,充分利用有利条

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4.1.2建筑总图设计应避免大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向相邻建筑散

发而造成能耗增加,应采取控制建筑间距、选择最佳朝向、确定建

筑密度和绿化构成等措施。

4.1.3建筑总图设计应合理确定能源设备机房的位置,缩短能源供

应输送距离。冷热源机房宜位于或靠近冷热负荷中心位置集中设置。

4.1.4厂区总图设计和建筑设计应有利于冬季日照、夏季自然通风

和自然采光等条件,合理利用所在地区主导风向。

4.1.5在满足工艺需求的基础上,建筑内部功能布局应区分不同生

产区域。对于大量散热的热源,宜放在生产厂房的外部并与生产辅

助用房保持距离;对于生产厂房内的热源,宜采取隔热措施,并宜

采用远距离控制或自动控制。

4.1.6建筑设计应优先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根据气候条件,合理

采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与遮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措施,降低

建筑的供暖、空调、通风和照明系统的能耗。

4.1.7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行业特征和特殊性,统筹兼顾,积极采

用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4.1.8有余热条件的厂区应充分考虑实现能量就地回收与再利用

的设施。

4.1.9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工业厂区水、植被等自然条件,合理选

择绿化和铺装形式,营建有利的区域生态条件。

4.1.10一类工业建筑体形系数应符合表4.1.10的规定。

DB2101/T0002—2018

表4.1.10一类工业建筑体形系数

单栋建筑面积A(m²)建筑体形系数

A>3000≤0.3

800<A≤3000≤0.4

300<A≤800≤0.5

4.1.11一类工业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和总窗墙面积比(ML)

均不应大于0.50;屋面透光部分的面积与屋顶总面积之比不应大于

0.15。

4.1.12辅助生产建筑中的民用类建筑节能设计应按国家标准《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及现行地方相关标准执行。

4.2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

4.2.1工业建筑宜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消除工业建筑余热、余湿。

4.2.2对于二类工业建筑,宜采用单跨结构。

4.2.3在多跨工业建筑中,宜将冷热跨间隔布置,宜避免热跨相邻。

4.2.4在利用自然通风时,应避免自然进风对室内环境的污染或无

组织排放造成室外环境的污染。

4.2.5在利用外窗作为自然通风的进、排风口时,进、排风面积宜

相近;当受到工业辅助用房或工艺条件限制,进风口或排风口面积

无法保证时,应采用机械通风进行补充。

4.2.6当外墙进风面积不能保证自然通风要求时,可采用在地面设

置地下风道作为进风口的方式;对于年温差大、地层温度较低的地

区,宜利用地道作为进风冷却方式。

4.2.7热压自然通风设计时,应使进、排风口高度差满足热压自然

通风的需求。

4.2.8当热源靠近厂房的一侧外墙布置,且外墙与热源之间无工作

地点时,该侧外墙的进风口宜布置在热源的间断处。

4.2.9以风压自然通风为主的工业建筑,其迎风面与夏季主导风向

7

DB2101/T0002—2018

宜成60°~90°角,且不宜小于45°。

4.2.10自然通风应采用阻力系数小、易于开关和维修的进、排风

口或窗扇。不便于人员开关或需要经常调节的进、排风口或窗扇,

应设置机械开关或调节装置。

4.2.11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大跨度或大进深的厂房采

光设计时,宜采用顶部天窗采光或导光管采光系统等采光装置。

4.3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4.3.1工业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行围护结构热工计算时,外墙和屋面的传热系数(K)应

采用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传热系数(Km),应按照本标准附

录D进行计算。

2当工业建筑中的房间供暖温度≤10℃时,该房间与其他房间

之间的围护结构应按非供暖空调房间与供暖空调房间的隔墙或楼板

的传热系数限值设计。

4.3.2一类工业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分别符合表4.3.2-1

和表4.3.2-2的规定。

表4.3.2-1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

传热系数K或Km[W/(m²²K)]

围护结构部位

S≤0.100.10<S≤0.15S>0.15

屋面≤0.55≤0.50≤0.45

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0.65≤0.60≤0.50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

≤0.65≤0.60≤0.50

架空或外挑楼板

非采暖空调房间与采暖空调房间的

≤0.8

隔墙或楼板

总窗墙面积比≤0.20≤3.00≤3.00≤2.70

立面外窗

(包括透0.20<总窗墙面积比≤0.30≤3.00≤2.70≤2.70

明幕墙)

总窗墙面积比>0.3≤2.70≤2.50≤2.50

屋顶透明部分≤3.00

DB2101/T0002—2018

表4.3.2-2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热阻R(m²²K)/W

周边地面≥2.0

地面

非周边地面≥1.8

供暖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墙)≥1.8

注:1周边地面系指距外墙内表面2m以内的地面;

2地面热阻系指建筑基础持力层以上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

3地下室外墙热阻系指土壤以内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

4.3.3二类工业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宜符合表4.3.3-3的规

定。

表4.3.3-3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推荐值[W/(m²²K)]

余热强度q(W/m³)

换气次数围护结构q≤2020<q≤35

n部位35<

10<15<20<25<30<

q≤10q≤50

q≤15q≤20q≤25q≤30q≤35

屋面0.600.650.900.900.90

n=1外墙0.700.702.996.306.30

外窗3.003.005.006.506.50

屋面0.600.500.900.900.90

n=2外墙0.700.452.486.306.30

外窗3.003.003.506.506.50

4.3.4生产车间应优先采用预制装配式外墙围护结构,当采用预制

装配式复合围护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建筑功能和使用条件,应选择保温材料品种和设置相应

构造层次;

2预制装配式围护结构应有气密性和水密性要求,对于有保温

隔热的建筑,其围护结构应设置隔汽层和防风透气层;

3当保温层或多孔墙体材料外侧存在密实材料层时,应进行内

部冷凝受潮验算,必要时采取隔气措施;

4屋面防水层下设置的保温层为多孔或纤维材料时,应采取排

9

DB2101/T0002—2018

气措施。

4.3.5建筑围护结构应进行详细构造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外保温时,外墙和屋面宜减少出挑构件、附墙构件和屋

顶突出物,外墙与屋面的热桥部分应采取阻断热桥措施;

2有保温要求的工业建筑,变形缝应采取保温措施;

3地下室外墙及出入口应防止内表面结露,并应设防水排潮措

施。

4.3.6建筑围护结构采用金属围护系统且有供暖或空调要求时,构

造层设计应采用满足围护结构气密性要求的构造;恒温恒湿环境的

金属围护系统气密性不应大于1.2m³/(m²²h)。

4.3.7有保温或隔热要求的工业建筑,应采用防寒保温门或隔热门,

外门与墙体之间应采取防水保温措施。

4.3.8有保温要求的工业建筑,外门宜通过设门斗、感应门等措施,

减少冷风渗透。

4.3.9外窗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特殊工艺要求时,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宜小于窗面积的30%,

当开启有困难时,应设相应通风装置;

2外窗的安装宜靠近保温层位置,否则外门窗口外侧或内侧四

周墙体应有保温措施;

3有保温隔热要求时,外窗安装宜采用具有保温隔热性能的附

框,气密性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

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的有关规定。

4.3.10以排除室内余热为目的而设置的天窗及屋面通风器应采用

可关闭的形式。

4.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

4.4.1设计建筑的节能设计判定,应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围护结构性

能指标要求以及供暖、空调和通风指标、照明指标要求。

DB2101/T0002—2018

4.4.2当一类工业建筑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屋面透

明部分与屋面总面积比符合4.1.10和4.1.11的规定,外墙与屋顶

等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外窗的传热系数等各项指标分别符合

表4.3.2-1的要求,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符合表4.3.2-2的要求

时,可直接判定该设计建筑的围护结构为节能设计。

4.4.3当一类工业建筑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屋面透

明部分与屋面总面积以及各部位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中有任何一

项不满足4.1.10、4.1.11及表4.3.2-1和表4.3.2-2规定的指标限

值,则应按附录C的规定进行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计算,

判定设计建筑符合节能设计标准。

4.4.4进行权衡判断时,一类工业建筑的设计建筑的围护结构的传

热系数调整值不应超过表4.4.4的限值规定。

表4.4.4工业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最大限值

部位单位(W/(m²²K))

屋面0.60

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0.70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3.80

屋顶透明部分3.80

4.4.5在送入新风无法使房间维持足够正压的情况下,一类工业建

筑参照建筑的换气次数应按表4.4.5的规定取值。

表4.4.5一类工业建筑参照建筑的换气次数取值

房间容积

<500201~10001001~15001501~20002001~25002501~3000>3000

(m³)

换气次数

0.700.600.550.500.420.400.35

(次/h)

注:表中数据适用于一面或两面有门、窗、暴露面的房间,当房间有三面或四面有门、

窗、暴露面时,表中数值应乘以系数1.15。

4.4.6设计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4.4.2条或4.4.3条

规定,并应符合供暖、空调和通风节能设计的强制性条文规定要求,

11

DB2101/T0002—2018

则判定该设计为节能建筑设计。

4.4.7二类工业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计算可采用稳态计算方法,

当实际换气次数与余热强度等不符合表4.3.3-3的条件时,可根据

热量平衡关系式计算所对应的传热系数推荐值。

4.4.8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应向施工图审查单位提供完整的节能

设计文件。其中包含建筑节能专篇,说明设计中所采取的主要节能

措施,并根据具体设计情况按照附录的内容及格式提供计算资料。

DB2101/T0002—2018

5供暖通风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供暖通风空调方式应根据工艺需求、生产班制、建筑功能及

规模、气象条件、能源状况、能源政策、环保、经济等要求,通过

方案比较确定。

5.1.2供暖和空调施工图设计时,应对每一个房间进行热负荷和逐

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

5.1.3生产工艺余热宜进行热回收,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采用生产工艺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