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997-2021 自然保护地 监测和评估
DB63/T 1997-2021 Natural protection areas: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1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99
CCSB40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1997—2021
自然保护地监测和评估
2021-12-25发布2022-03-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3/T1997—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评估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评估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国家林业
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凯丽、陈君帜、郭玉琴、王澍、程琪、乔永强、曲家鹏、朱紫巍、徐峰、张
博琳、索南东主、王道阳、郑雪梅、赵思媛、秦冲、徐文彤、吴前英、刘宇衡、张青霞、李学武、欧智
布、党靖文、王乾、刘朝望、宋天宇、刘洋、叶菁、黄晗雯、群力。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
I
DB63/T1997—2021
自然保护地监测和评估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然保护地监测的基本要求、监测方法、监测内容、监测类型、监测要求、考核与评
价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自然保护地的监测和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4708湿地分类
GB/T2642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LY/T1725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类型划分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基本要求
4.1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布设样地、样线、样点,确定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监测结果应客观、
准确、实用。
4.2监测指标应在较大程度上能代表区域特征,并反映自然保护地的整体状况。
4.3监测指标应选择对环境变化反映敏感的重要指标。
4.4监测工作需要定期、连续、长期。
4.5宜选取典型的监测指标和易操的作监测方法。
5监测方法
5.1卫星遥感监测法
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及相关部门遥感监测数据,将不同时期
的遥感数据进行分类、解译和比较,分析各种资源的比例、分布变化。
5.2地面监测法
5.2.1实地调查
1
DB63/T1997—2021
选取典型样地进行实地调查,确定样地组成和结构,具体调查方法可采用样地法、样线法、样点法、
距离抽样法等。必要时采集动植物样品进行室内实验分析。
5.2.2定点监测法
在各出界口设置监测站(点),采用专业监测仪器设备,实时或定期进行数据测定。
5.3资料查询
利用不同渠道获取科研专项活动相关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活动类型和提取量,并及时更新,分析
资源变化。
5.4访问调查法
访问者与被访问者通过面谈或通讯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正式访问与非正式访问,正式访问应采用调
查表进行,非正式访问应采用问询方式。
5.5生态定位站
建立生态定位研究观测站,对水文、水质、大气、土壤、生物和生态状况等进行长期连续观测,收
集、保存、分析并定期提供数据信息。
6监测内容
6.1基础监测内容
监测工作应全面掌握资源状况、生态状况和干扰状况。主要包括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湿地资源、
荒漠/沙漠资源、水资源、生态状况、持续利用、社区参与和人为活动等。有条件的可以增加地质遗迹
资源、冰川冻土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文化遗产资源等基本情况。
6.2国家公园重点监测内容
国家公园重点监测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旗舰物种相关数据,同时进行长期、
连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和利用的监控测定。
6.3自然保护区重点监测内容
自然保护区重点监测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珍稀濒危物种的相关数据,同时进
行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监控测定。
6.4自然公园重点监测内容
自然公园重点监测自然资源人为活动的利用与管理相关数据。
7监测类型
7.1森林资源
森林覆盖率、各林种面积、蓄积量、林龄、起源森林类型、覆盖面积、天然林比例等。
7.2草原资源
2
DB63/T1997—2021
包括但不限于草原类型及面积、草原植被综合盖度、单位面积产草量、牧草高度等。
7.3湿地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湿地类型及面积、湿地植被碳储量、泥炭地面积及储量、湿地植被类型、盖度、高度
等。
7.4荒漠/沙漠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荒漠/沙漠类型及面积。
7.5地质遗迹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地质遗迹的类型、范围、特征、价值和保护现状等。
7.6冰川冻土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储量、面积、海拔高度、温度和主要地物类型等。
7.7水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水资源总量、各类型水资源量、进出界径流量、水质和地下水位等。
7.8动植物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动植物多样性、植被状态、重要物种栖息地面积及分布和遗传资源情况等。
7.9景观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自然景观破碎化程度、景观利用类型及情况、文化遗产资源完整度、原真度和利用关
联度等。
7.1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包括但不限于水源涵养量、防风固沙量、土壤保持量、固碳释氧量、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和土壤肥力
等。有条件的保护地可进行物种保育、气候调节、蓄水防洪、生态修复、生态退化等内容的监测。
7.11气候
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速、风向等。
7.12物候
包括但不限于林线高度、雪线高度、植物物候期等。
7.13人为干扰
包括非法的采伐、盗猎、开矿,开垦、占地、建设、捕捞,违规放牧以及传统利用超量等类型及规
模。包括但不限于废弃物产生量和垃圾、废水无害化/达标处理率等。
7.14自然灾害
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火灾、地质灾害、沙尘暴、洪水和极端天气发生频度及强度、灾害情况和造成的
危害等;包括但不限于病虫害、鼠害、疫源疫病等的次数、种类、面积和程度,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及程
度;包括但不限于生态退化类型和面积等。
3
DB63/T1997—2021
7.15持续利用
7.15.1传统利用
包括但不限于原住居民生产生活中的草场载畜量、水产捕捞量、木材砍伐量、水资源用量、林草特
产品采集量等,以及必要基础设施建设等类型和规模等。
7.15.2专项活动
包括但不限于科研等专项活动类型及资源提取量;自然保护地内的国内外交流项目类别、数量和效
果;监督检查和调查统计特许经营类型及规模。
7.15.3生态体验
包括但不限于访客影响方式及程度、自然教育人次和类型及质量等。
7.15.4公益岗位和社区能力建设
采用社区申报方式了解已开展的公益岗位和社区能力建设活动情况,并将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储存和
管理。可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
8监测要求
8.1自然资源
8.1.1监测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湿地资源、荒漠/沙漠资源、地质遗迹资源、冰川冻土资源、水资源、
动植物资源、景观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变化与各类资源质量。
8.1.2以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为主,每2~3年监测1次。监测设备参见附录A。
8.2生态状况
8.2.1监测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植被状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修复、生态退化、
气候与物候等监测,分析了解大气、水、土壤质量以及各类生态系统及其内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性和演替
状况。
8.2.2使用遥感监测、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等方式,除气候物候定期连续监测外,其余指标每2~3
年监测1次。监测设备参见附录A。
8.3干扰监测
8.3.1监测生物干扰、自然灾害、极端天气、人为干扰、废弃物处理、持续利用、生态体验、交流与
合作、社区参与对保护地的影响。
8.3.2以统计调查和访问调查为主,每年监测1次。
8.4其它监测
8.4.1监测自然保护地基础信息、地理标识、保护管理、社会经济、便捷度等。
8.4.2以资料查询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为主,每5年监测1次。监测设备参见附录A。
9考核与评价
4
DB63/T1997—2021
9.1考核评价流程
分为准备阶段、现场考核评价阶段、考核评价结果分析与反馈阶段。
9.2准备阶段
9.2.1成立专家组
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组织成立考核评价专家组,专家组成员不少于5人,由相关专业人员专业构成。
9.2.2资料收集
专家组收集与预评价各项指标相关的凭证、总结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提交的自我考核评价报告。
9.2.3实地调研
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拟定实地调研方案,对照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和自我
考核评价报告,实地调查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档案、台账材料,并向相关部门、社区群众等利益相关
者了解情况并征求意见。
9.3现场考核评价
9.3.1评价内容
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状况、科学利用和保护管理4项内容:
a)自然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湿地资源、水资源、自然景观资源、气候与物候;
b)生态状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6/ 331-1998 40%异·瘟灵乳油 1998-08-10
- DB36/T 336-1998 无公害农业环境质量 1998-12-14
- DB36/ 330-1998 30%异·噻乳油 1998-08-10
- DB63/T 361.7-2000 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检查验收标准 2000-04-18
- DB36/T 327-1998 稻板麦栽培操作规程 1998-07-03
- DB36/T 334-1998 沼肥养鱼生产技术规程 1998-12-14
- DB36/ 328-1998 25%杀·噻可湿性粉剂 1998-08-10
- DB36/T 326-1998 优质油菜栽培技术规程 1998-07-03
- DB63/T 361.1-2000 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综合体规划 2000-04-18
- DB36/ 332-1998 40%福·多可湿性粉剂 199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