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2557-2023 160km/h短定子磁浮交通设计技术要求

DB43/T 2557-2023 Desig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short stator magnetic levitation traffic at 160km/h

湖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4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3/T 2557-2023
标准类型
湖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2-17
实施日期
2023-05-17
发布单位/组织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4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3.220.30

CCSP65

43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T2557—2023

160km/h短定子磁浮交通设计技术要求

Technicalrequirementsfordesignof160km/hshortstatormaglevtraffic

2023-02-17发布2023-05-17实施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3/T2557—2023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车辆.................................................................................3

6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4

7限界.................................................................................5

8线路.................................................................................8

9轨道................................................................................10

10高架结构...........................................................................12

11低置结构...........................................................................15

12地下结构...........................................................................18

13车站高架结构.......................................................................19

14车站建筑...........................................................................19

15供电...............................................................................20

16通信...............................................................................22

17信号...............................................................................22

18通风、空调与采暖...................................................................24

19给水与排水.........................................................................24

20电梯、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24

21门禁...............................................................................24

22站台门.............................................................................24

23自动售检票系统.....................................................................24

2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24

25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24

26综合监控系统.......................................................................24

27运营控制中心.......................................................................24

28车辆基地...........................................................................24

I

DB43/T2557—2023

29防灾...............................................................................25

30环境保护...........................................................................25

附录A(资料性)车辆限界和直线地段设备限界计算方法...................................26

附录B(资料性)曲线地段设备限界的计算方法...........................................31

附录C(资料性)车辆限界图及坐标.....................................................34

II

DB43/T2557—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

本文件由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轨道技术应用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

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磁浮交通

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蒋涤非、梁潇、龙志强、林国斌、钟虞全、靖仕元、佟来生、胡海、戴旺、徐

杰、杨勇、陈峰、高尚康、苏军贵、邱冰、吉文、胡伟、何小俊、牟翰林、黄冬亮、陈汉波、谯春丽、

郜洪民、曾国锋、向湘林、李晓龙、司恩、傅庆湘、金阁、周玲玲、袁钊、郑春晓、袁建军、徐俊起、

袁亦竑、徐钦、户磊、蒋天滋、窦庆山、邓钰军、冯丹岱、蒋戈、刘立军、盛蓉蓉、龙潭、高慧翔、金

城、袁文烨。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III

DB43/T2557—2023

160km/h短定子磁浮交通设计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160 km/h短定子磁浮交通车辆、行车组织和运营管理、限界、线路、轨道、高架结构、

低置结构、地下结构、车站高架结构、车站建筑、供电、通信、信号、通风空调与采暖、给水与排水、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门禁、安防系统、站台门、自动售票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环境与设备

监控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运营控制中心、车辆基地、防灾、环境保护等内容的设计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120 km/h~160 km/h的短定子磁浮交通运输方式的新建项目,既有线路改造及延伸线

项目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0411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

GB/T2027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

GB/T24338.5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4部分:信号和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

GB/T2507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GB/T32578轨道交通地面装置电力牵引架空接触网

GB/T40484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

CJ/T412中低速磁浮交通道岔系统设备技术条件

DBJ43/T007湖南省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60 km/h短定子磁浮交通160 km/hshortstatormaglevtraffic

采用直线异步电机驱动,定子设在车上,最高运行速度160 km/h的短定子磁浮交通。

设计使用年限designedlifetime

对构筑物由设计规定的在一般维护条件下不需大修仍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

[来源:DBJ43/T007-2017,2.0.4]

轨道梁及下部结构railgirderandsubstructure

由轨道梁、直接支撑轨道梁的桥墩、台及基础组成的轨道支撑结构。

限界envelopeclearance

1

DB43/T2557—2023

保障160km/h短定子磁浮交通安全运行、限制车辆断面尺寸、限制沿线设备安装尺寸及确定建筑结

构有效净尺寸的图形及相应定位坐标参数称为限界。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三类。

[来源:DBJ43/T007-2017,2.0.8,有修改]

轨道结构trackstructure

轨道设备或设施中用于车辆支撑和导向并将列车载荷传向下部结构的组合体。

低置结构at-groundstructure

轨道梁梁底接近地面线,介于高架线与地下线之间的线路结构。

[来源:DBJ43/T007-2017,2.0.10]

感应板reactionplate

车辆牵引用直线感应电机次级的组成部分,是非磁性导电材料,安装在F型钢上。

[来源:DBJ43/T007-2017,2.0.12]

轨距trackgauge

轨道梁两侧“F”型轨磁极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来源:DBJ43/T007-2017,2.0.13]

轨排railassembly

构成160km/h短定子磁浮线路的基本单元,具有支撑磁浮车辆、承受车辆的悬浮力和导向力及牵引

力的功能。轨排由F型钢轨、轨枕及紧固件等组成。可包括:

a)直线轨排,中线为直线的轨排;

b)圆曲线轨排,中线为圆曲线的轨排;

c)缓和曲线轨排,中线为缓和曲线的轨排。

注1:轨排长度指轨排的中线长度。

注2:轨排中线指轨排的两F型导轨对称中心线。

[来源:DBJ43/T007-2017,2.0.13,有修改]

接触轨contactpowerrail

设在轨道梁侧面,通过受流器向160 km/h短定子磁浮列车供给电能的导电轨。

[来源:DBJ43/T007-2017,2.0.17,有修改]

4总则

工程设计年限分为初期、近期、远期,其中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1~3年,近期为第4~10年,远

期为第11~25年。

初期、近期、远期列车编组和行车密度,应分别根据预测的初期、近期和远期客流量、车辆定员

确定。

建设规模、车辆编组、设备容量以及车辆段和停车场等的用地面积,应按预测的远期客流量和线

路通过能力确定。车辆段和停车场按远期预留。对于可分期建设的工程和配置的设备,应预留分期建设

和增容的条件分期扩建和增设。

2

DB43/T2557—2023

主体结构工程,以及因结构损坏或大修对系统运营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

为100年,除此以外的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应按相关规范的规定确定。

工程设计应根据其功能定位,科学论证线路的设计速度、敷设方式、车站分布及车辆类型等,合

理确定桥梁刚度、隧道断面、路基工后沉降及车站建筑规模等,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标准与投资。

线路开行跨线列车时,其设计应适应列车跨线运行的有关技术和要求。

工程设计应逐步实现以行车指挥与列车运行为核心的机电设备综合自动化。

工程设计应与周边环境协调,并结合城市规划,综合考虑地下、地上空间的合理利用。

路基、桥梁、隧道和轨道等线下基础设施设计应采用与行车速度相匹配的技术标准。

工程设计应针对自然灾害、异物入侵等灾害及次生灾害采用风险防范措施。

5车辆

一般规定

5.1.1车辆供电电压宜采用直流1500 V。

5.1.2车辆车体结构材料宜采用铝合金材料及复合材料。

5.1.3车辆种类可分为端车(Mc)和中车(M)。

车辆主要技术规格

5.2.1车辆主要技术规格应符合表1的相关规定。

表1车辆主要技术规格

车辆型式

序号技术项点

端车中车

车体基本长度(mm)15000+△a15000

车体基本宽度(mm)2800

车辆最大高度a(mm)≤ 3700

车体地板面高度b(mm)≥ 880

车辆(AW0)重量(t)≤26.5≤25

车辆悬浮能力(t)≤ 35

悬浮架模块数量(个)5

悬浮架模块长度(mm)≤ 2800

轨距(mm)1860

额定悬浮间隙(mm)8±2

车钩中心线高度c(mm)600±10

车辆每侧车门数(对)2

启动加速度d≥0.7 m/s2

常用制动减速度≥0.8 m/s2

紧急制动减速度≥1.0 m/s2

a司机室加长量,宜不大于1000mm;

b以F轨垂向滑橇支承面为基准面;

c车辆在悬浮和支撑轮支撑两种工况下车钩中心线的高度应相同;

d从0到35 km/h的加速度值。

3

DB43/T2557—2023

安全与应急设施

5.3.1组成列车的车辆之间应贯通。

5.3.2车辆应配置防漏电保护装置,车体上应设置与车站和车辆段内接地轨相匹配的接地装置。车辆

电气设备应采用可靠的保护接地措施,接地线应具有足够的截面积。

5.3.3列车应配置停车制动装置。停车制动能力应能够使列车在超员(AW3)条件下在线路最大坡道上

的可靠停车。

5.3.4列车应配置报警系统,客室内应设有乘客紧急报警装置。

车辆与相关系统

5.4.1车辆主保护系统与变电站保护系统应相互协调,在故障情况下车辆应能够安全分断。

5.4.2160km/h短定子磁浮交通应采用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宜采用地面设

置。

5.4.3列车应配置广播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信息显示系统和乘客紧急对讲装置。

5.4.4列车应装设车载信号设备。

5.4.5当列车(AW0)悬浮失效时,应释放支撑轮,按5~10 km/h运行至下一站。

5.4.6列车损失一节牵引动力,维持本趟运行后维修;列车(AW0)损失全部动力时,应能由一列空载

(AW0)列车牵引至下一车站。

6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

一般规定

6.1.1磁浮运营规模应在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原则下,根据预测客

流数据和线路服务需求综合分析确定。

6.1.2行车组织设计应满足正常运营、非正常运营和紧急运营的要求,合理确定系统的运输规模和运

输模式。

6.1.3系统的设计输送能力应满足预测的远期单向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的需求,并留有不小于

10%的运能储备。

6.1.4正线与配线的设置应在满足线路运营、管理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工程条件综合确定。

6.1.5列车编组辆数应根据预测的客流量,结合车辆选型、运输组织方案,经济性比选后确定。

行车组织

6.2.1正线应采用双线、右侧行车制。南北向线路应以由南向北为上行方向,由北向南为下行方向;

东西向线路应以由西向东为上行方向,由东向西为下行方向;环形线路应以列车在外侧轨道线的运行方

向为上行方向,内侧轨道线的运行方向应为下行方向。

6.2.2列车的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160 km/h,旅行速度不宜低于80 km/h。

6.2.3全日行车计划应根据全日分时断面客流量计算,每小时开行的列车对数应满足该时段各区间断

面客流量的需求。

6.2.4各设计年度的行车间隔,应根据高峰小时客流断面、列车编组及定员、系统服务水平及运输效

率等因素综合确定。高峰时段列车运行间隔不宜大于10 min(6对/h),平峰时段列车运行间隔不宜大

于20 min(3对/h)。

线路配线

4

DB43/T2557—2023

6.3.1线路的起、终点站或区段折返站应设置折返线或折返渡线。特殊情况下不能设置时,应提出保

证车站通过能力和运行可靠性的技术措施,并出具相关论证意见。折返线的折返能力应与正线设计行车

密度相匹配。

6.3.2当两个具备临时停车条件的车站相距过远时,应根据运营需求和工程条件设置停车线。

6.3.3列车从支线或车辆基地出入段线进入正线前应具备一度停车条件,经过核算不能满足信号安全

距离要求时,应设置安全线。

6.3.4车辆基地出入段线应连通上下行正线,其列车通过能力应根据远期线路的通过能力和运营要求

计算核定,特殊困难条件下,可采用单线。

运营管理

6.4.1运营管理机构应满足系统运营管理的要求。根据依靠科技发展、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则,结合车

站设置数量,合理设置机构和人员。

6.4.2线路的运营服务时间应与该线的客流特征相适应,一般不宜小于13 h,并保证晚间养护维修作

业有效时间不少于4 h。

7限界

一般规定

7.1.1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应根据车辆轮廓线和车辆有关技术参数确定,可参照本文件附录A、附录B

所规定的计算方法进行设计。

7.1.2建筑限界是在设备限界基础上,考虑了设备和管线安装尺寸后的最小有效断面。在运行速度大

于100 km/h时,还应考虑空气动力学的影响,必要时增加限界断面尺寸。建筑限界和设备限界之间的间

隙不宜小于200mm;困难条件下不得小于100 mm。

7.1.3相邻区间线路,当两线间无墙、柱或设备时,按两设备限界之和加不小于100 mm的安全间隙确

定;当两线之间有墙或柱时,应按基本建筑限界加上墙或柱的宽度并考虑施工误差确定。

7.1.4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应采用统一的坐标系。

制定限界的主要技术参数

7.2.1制定限界的车辆基本参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车辆基本参数

序号项目名称参数(mm)

1计算车辆车体长度(Mc/M)15700/15000

2车辆宽度2800

3车顶距F轨滑橇支承面高度≤3700

4轨距1860

5悬浮架2、5滑台中心纵向间距8400

6悬浮架模块有效长度≤2800

7受流器中心线至F轨滑橇支承面高度650

8接地轨中心线至F轨滑橇支承面高度450

9客室地板面距F轨滑橇支承面高度882

5

DB43/T2557—2023

7.2.2制定限界的其它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a)水平曲线最小半径:(正线)100 m;

b)最小竖曲线半径:1500 m;

c)轨道横坡角:最大6º(以轨道中心线旋转);

d)线路缓和曲线扭转率:最大0.1 º/m;

e)高架线或地面线侧风载荷600N/m2;

f)疏散平台高度(距F轨滑橇支承面)应不大于680 mm,且大于600 mm。疏散平台最小宽度应

符合表3要求。

表3疏散平台最小宽度

隧道里(mm)隧道外(mm)

设置位置

一般情况困难情况一般情况困难情况

单线(设于一侧)700550700700

双线(线路中央)10009001000900

7.2.3限界基准坐标系为垂直于直线轨道线路中心线的二维平面直角坐标,横坐标轴(X轴)与F轨滑

橇支承面相切,纵坐标轴(Y轴)垂直于F轨滑橇支承面,该基准坐标系的原点为轨距中心点。

建筑限界的确定

7.3.1建筑限界宜分为矩形隧道建筑限界、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形隧道建筑限界、高架及地面线

建筑限界、车站、车辆基地车场线建筑限界。建筑限界应在基本建筑限界的基础上,并考虑空气动力学

影响及其他有关要求确定。基本建筑限界的确定方法可按本文件7.3.3、7.3.4的有关要求执行。

7.3.2建筑限界的坐标系在曲线超高地段应采用直线地段的基准坐标系,不应随超高角旋转。

7.3.3矩形隧道基本建筑限界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7.3.3.1.1直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计算方法:

a)建筑限界宽度:

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

𝐵𝑆𝐵𝑅𝐵𝐿(1)

线路中心线至隧道左侧墙净空距离:

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

𝐵𝐿𝑋𝑆𝑚𝑎𝑥𝑏1𝐶(2)

线路中心线至隧道右侧墙净空距离:

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

𝐵𝑅𝑋𝑆𝑚𝑎𝑥𝑏2𝐶(3)

式中:

𝑋𝑆𝑚𝑎𝑥——直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宽度值(mm);

𝑏1、𝑏2——左侧、右侧设备、应急疏散平台或支架最大安装宽度值(mm);

𝐶——设备安装误差和安全间隙,取100(mm);

b)建筑限界高度:在设备限界的基础上,在上部宜加高200 mm,最小加高不得小于100 mm;底

部向下扩大至少100 mm。

7.3.3.2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计算方法:

a)曲线建筑限界外侧宽度:

6

DB43/T2557—2023

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

𝐵𝑎𝑋3𝑐𝑜𝑠𝛼𝑌3𝑠𝑖𝑛2𝛼𝑏或𝑏1𝑐(4)

b)曲线建筑限界内侧宽度(𝐵𝑖):

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

𝐵𝑖𝑋2𝑐𝑜𝑠2𝛼𝑌𝑠𝑖𝑛1𝛼𝑏或𝑏2𝑐(5)

c)曲线建筑限界高度:

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

𝐻𝑢𝑋1𝑠𝑖𝑛𝛼𝑌1𝑐𝑜𝑠𝛼ℎ'(6)

式中:

𝛼——曲线地段横坡角(°)

𝑋3——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外侧最大宽度计算点的横坐标值(mm);

𝑌3——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外侧最大宽度计算点的纵坐标值(mm);

𝑋2——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内侧最大宽度计算点的横坐标值(mm);

𝑌2——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内侧最大宽度计算点的纵坐标值(mm);

𝑋1——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高度计算点的横坐标值(mm);

𝑌1——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高度计算点的纵坐标值(mm);

ℎ'——建筑限界与设备限界之间预留空间的高度(mm)。

7.3.3.3缓和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按所在曲线位置的曲率半径和横坡角等因素计算确定。

7.3.4圆形隧道应按全线采用盾构施工地段的最小平面曲线半径确定建筑限界。

7.3.5圆形隧道在曲线超高段,应采用隧道中心线向线路基准中心线内侧偏移的方法解决轨道超高造

成的内外侧不均匀位移量。

a)采用绕中心旋转设置超高时:

'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

𝑥ℎ0𝑠𝑖𝑛𝛼(7)

'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

𝑦ℎ01𝑐𝑜𝑠𝛼(8)

b)采用提高F轨一侧设置超高时,采用公式(7)计算方法:

'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

𝑦ℎ𝑎𝑐/2ℎ01𝑐𝑜𝑠𝛼(9)

式中:

𝑥'——圆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的水平位移量(mm);

𝑦'——圆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的竖向位移量(mm);

ℎ0——直线地段圆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距F轨滑橇支承面的高度(mm);

ℎ𝑎𝑐——轨道超高值(mm)。

7.3.6地面线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a)高架线、地面线的区间和车站建筑限界,宜按本文件附录A、附录B确定的设备限界及设备安

装尺寸计算确定;

b)线路一侧无维护通道或人行通道时,建筑限界与设备限界之间的最小间隙不得小于200 mm;

有维护通道或人行通道时,人行通道和设备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应不小于50 mm;

c)线路一侧设置声屏障时,声屏障与设备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应不小于200 mm;

d)建筑限界的高度应按矩形隧道建筑限界的高度计算确定。

7.3.7道岔区的建筑限界应在直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的道岔和车辆技术参数分别

7

DB43/T2557—2023

按超高和曲线轨道参数计算后进行加宽。

7.3.8车站路段限界应满足下列要求:

a)站台面应不高于车辆空气弹簧无气时的客室地板面。当采用塞拉门时,应检查车门与站台边

缘的安全间隙,必要时修正站台高度或站台边缘距线路中心线距离以满足限界要求;

b)站台计算长度内的站台边缘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按设备限界向外扩大10 mm安全间隙确定,

站台边缘距车辆轮廓的横向间隙不得大于100mm;

c)站台计算长度外的站台边缘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宜按设备限界另加不小于100 mm的安全间隙;

d)车站内设置站台门时,站台门安装尺寸应使站台门最外突出点至车辆限界之间留有不小于

25 mm的安全间隙;

e)车站范围内其他部位建筑限界按区间建筑限界的规定执行。

7.3.9曲线车站站台边缘与车辆轮廓线之间的间隙不应大于180 mm。

7.3.10车辆基地库内检修高平台及安全栅栏与车辆轮廓线之间应留有80 mm安全间隙,低平台按站台

限界缩小20mm。

7.3.11车辆基地建筑限界应满足的要求:

a)车辆基地库外限界应按区间限界规定执行;

b)车辆基地车库大门与设备限界的横向间隙不应小于100 mm;

c)车辆基地车库大门最小高度应按车辆高度加不小于200 mm安全间隙;

d)库内检修线上部不得侵入车辆限界,横向及下部以满足车辆检修拆装设备所需工作空间为前

提确定。

轨道区管线设备布置原则

7.4.1轨道区内安装的设备和管线(含支架)与设备限界应保持不小于50 mm的安全间隙(接触轨除

外)。

7.4.2强、弱电设备宜分别布置在线路两侧,若必须布置在同侧时,其间隔距离应符合强、弱电干扰

距离的规定。区间内的各种管线布置宜保持顺直,并避免车辆电磁对其干扰。

7.4.3高架区间管线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当采用车辆侧门疏散模式时,双线高架区间宜在两线间布置疏散平台;

b)信号机宜安装在两线之间。

7.4.4车站范围内管线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岛式车站的广告灯箱、信号机和弱电电缆宜布置在站台对侧,强电电缆布置在站台板下的结

构墙上;

b)侧式车站的广告灯箱宜布置在两线之间,信号机宜布置在站台侧,弱电电缆宜布置在站台内

电缆通道中,强电电缆宜布置在站台板下的结构墙体外侧。

8线路

一般规定

8.1.1线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旅客乘坐舒适度要求,圆曲线和竖曲线、竖曲线和缓和曲线不宜

重叠;

b)车站及两端正线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标准应与区间正线相同,困难条件下位于车站两端的

减、加速地段可采用与行车速度相适应的标准。

8

DB43/T2557—2023

8.1.2线路敷设应优先选用高架线路或低置线路。在特殊地段,可采用局部地下线路。线路在低置线

路和高架线路过渡段、地下线路与低置线路过渡段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

8.1.3车站间距应根据线路性质、客流、旅客乘坐舒适度要求确定。且应遵循下列原则:

a)车站分布应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沿线客流分布、设计速度、运输组织及工程条件等因素综合

确定,中心城区的平均站间距不宜小于2 km,其他路段平均站间距不宜小于4 km;

b)串接的其他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铁路客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应设置车站。

8.1.4设计速度应根据功能定位、出行时间、线路条件、车站分布及运输组织方案等因素综合比选确

定,可分路段采用不同的设计速度。

线路平面

8.2.1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结合车辆类型、行车速度、周边地形、地质等条件,以及对工程、运营的

影响确定,线路正线最小曲线半径不得小于100 m,线路配线最小曲线半径不得小于75 m;最高设计速

度160 km/h时最小曲线半径不得小于1300 m,并应优先选取大半径曲线。

8.2.2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根据线路性质、设计速度、工程难易程度,并结合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合

理选用。最小曲线半径应按下式计算:

𝑉2𝑐𝑜𝑠𝛼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

𝑅𝐻𝑚𝑖𝑛(1)

12.96𝑎𝑦𝑚𝑎𝑥𝑔𝑠𝑖𝑛𝛼

式中:

𝑅𝐻𝑚𝑖𝑛——满足舒适度要求的最小平曲线半径;

𝑉——设计速度(km/h);

𝛼——横坡角(°);

𝑎𝑦𝑚𝑎𝑥——允许最大未被平衡横向离心加速度(m/s2)。

8.2.3在曲线地段按应根据设计速度和曲线半径大小设置横坡。横坡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横坡角应按下式计算:

𝑉2

𝛼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