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3024-2023 人工繁育中国大鲵野化放归技术规程

DB51/T 3024-2023 Artificial breeding and wild release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technical regulations

四川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1/T 3024-2023
标准类型
四川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2-07
实施日期
2023-04-08
发布单位/组织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野化放归人工繁育中国大鲵的选择标准、野化训练、放归时间、以及放归监测的过程要求和相关技术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人工繁育中国大鲵野化放归。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起草人:
谢锋、江建平、李成、王杰、赵天、舒国成
出版信息: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150

CCSB52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3024—2023

人工繁育中国大鲵野化放归技术规程

2023-02-07发布2023-04-08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1/T3024—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示例...............................................................................1

附录A(资料性)野化放归数据记录表格.................................................5

I

DB51/T3024—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归口并解释。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谢锋、江建平、李成、王杰、赵天、舒国成。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本次为首次发布。

II

DB51/T3024—2023

人工繁育中国大鲵野化放归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野化放归人工繁育中国大鲵的选择标准、野化训练、放归时间、以及放归监测的过程

要求和相关技术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人工繁育中国大鲵野化放归。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SC/T9401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国大鲵chinesegiantsalamander,Andriusdavidianus(Blanchard,1871)

中国特有,生活于我国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的世界最大的两栖动

物。学名:中国大鲵,隶属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大鲵属Andria

3.2

野化rewild

是指人工繁育的家养个体通过技术手段恢复自然野性,提高其在野外生存能力的过程。

3.3

放归reinforcement

是指人工繁育个体放入自然栖息地的过程。本规程所规定的放归reinforcement:即人为的将动物

个体迁徙和放入现存的同种种群中,以提高原自然种群生存能力为目的。属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一种

方式,受《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的约束。

[来源:SC/T9401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4示例

4.1图示例

头体长为吻端到尾端的距离,其测量应符合图1的规定。

无线射频标记(PIT)植入区选择皮肤最松弛的区域,统一为左侧肩后部图1椭圆形圈所示区域。

放归个体测量和PIT标记植入示意图见图1。

1

DB51/T3024—2023

图1放归个体测量和PIT标记植入示意图

4.2条示例

4.2.1放归选择标准

4.2.1.1放归位点的选择

放归位点原则上为中国大鲵的原产地,具有适宜中国大鲵生存需要的气候条件。海拔200m~1200m,

全年水温范围在0℃~24℃,冬季水体不冰冻,自然降水充足,枯水期不断流。具有充足的饵料来源,

小型脊椎动物蛙类和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虾和蟹等饵料生物资源丰富。水质符合GB11607的要求。

4.2.1.2放归种源的选择

放归苗种供应站要能够提供放归所需要的不同规格大鲵,作为提供放归大鲵的苗种供应站,需具有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珍贵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名单资质,以及《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苗种供应站应对自身提供的苗种遗传来源建立生产档案,保证放归个体遗传源的清晰性和一致性。

原则上要求放归野生原种或者人工繁殖的子一代,种群遗传背景与放归地原生种群相一致。对于遗

传背景不清晰的种源,宜运用线粒体基因或者核基因进行,从而对放归苗种的遗传背景进行准确的识别。

遗传检测的建议基因和记录内容见附录A表2。

4.2.1.3放归数量规模选择

放归适合用不同年龄段个体同时进行,以便构建能自我维持的功能种群,放归个体体全长最小需在

10厘米以上,测量标准和个体大小规格分别见4.1图1和附录A表1所示。

为保证放归的成功率,每一区域放归总量需达到1000尾以上,可一次或多次放归。放归区域河段大

于2公里,平均密度不超过0.5尾/m河段。

4.2.1.4放归个体的选择

幼体选择:幼体要求完全完成变态;发育良好,肥满度高,运动正常,体长10cm~15cm为宜;至少

完成2次规定疫病的检测,经检测确认无规定疫病病原后,方可放流。

亚成体和成体个体选择:亚成体要求发育正常,体况良好,精神、食欲及排泄正常;体长15cm~25cm

为宜;至少完成2次规定疫病的检测,经检测确认无规定疫病病原后,方可放流。

成体身体健康,亲本性强、参与过繁殖、雄鲵有育幼经验;体长40cm以上;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正

常;规格整齐,健康无损伤、无病害、无畸形,游动活泼,经过活饵驯化、摄食良好;无重大疾病及传

染病史;至少完成2次规定疫病的检测,经检测确认无规定疫病病原后,方可放流。

2

DB51/T3024—2023

野化放归个体大小组成:为了快速完成功能种群的构建,单点放归需要1000尾以上,多年龄组按照

金字塔设计,即不同年龄组按年龄从小到大,放归数量从多到少的方式组成,其中50%的幼体,30%的亚

成体,20%的成体,成体中雌雄性比宜按照1:1.5~1:3的区间进行配置。放归个体规格及密度记录内

容见附录A表4。

4.2.2野化训练

4.2.2.1饲养方式

人工繁育个体放归自然之前,进行自主觅食训练,将活饵料投入饲养池内,让大鲵进行主动捕食,

饵料投放量宜低于常规养殖中的投食量的60%。

采用半人工养殖生境方式或者仿生态方式饲养,使培养苗种在生境选择、摄食、占区、筑巢和护卵

等行为方面更加接近于野生个体。

对于室内集约化繁育的大鲵群体要进行放归,需按上述要求在放归前半年开展野化训练。

4.2.2.2野化训练环境

按照中国大鲵野化放归的进程,野化环境分为小型人工模拟环境和大型野化训练环境。

训练场环境布设:小型人工模拟生境主要在河道附近进行构建,形成有掩体、有饵料来源,有独立

空间的仿自然小环境,面积100m2~200m2,作为中国大鲵25cm以上个体的野化培训场所;大型野化训练

场面积为面积200m2~400m2,作为中国大鲵从40cm以上个体到放归前的野化训练场所。培训场内坡度要

小于30°,并且有适宜植被、岩石以及水源分布。饵料以鱼、虾、蟹等活饵为主,可以适当投喂放归地

两栖动物,以便培养动物的主动摄食行为。天然水源不少于1处,具备较为复杂的生境结构(特别是洞

穴结构)。

需具有防逃逸和防天敌的围栏设施;铁网围栏的安全巡护≥1次/周,可配置监控保障,如果发现树

枝、倒木搭在围栏上要及时清理;如果有破损或啮齿类洞穴,需要及时补修或填埋。

4.2.2.3数据监控

数据监控在动物活动区域进行,重点在于收集记录动物环境变化、动物存活情况、动物摄食、筑巢、

求偶繁殖情况等数据。

4.2.3放归时间

制定野化放归时间规划,一次放归或多次连续放归均可,放归季节以春季2月~4月和秋季9月~

11月、水温在10℃~24℃为宜。放归数据记录内容见附录A表3。

4.2.4放归监测

4.2.4.1个体标记方法

对于放归个体,须对其进行标记,以便后期监测和评估放归结果。

个体标记宜采用无线射频标记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