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344-2020 辽宁省河流营养物基准制定技术
DB21/T 3344-2020 Establishing technical criteria for nutrients in riv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1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10
Z50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3344—2020
辽宁省河流营养物基准制定技术指南
Technicalguidelinederivingfornutrientcriteriaofstreamsandrivers
inLiaoningprovince
2020-11-30发布2020-12-30实施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营养物基准制定技术流程...............................................................3
5基准制定候选指标及选取...............................................................3
6数据收集与补充监测...................................................................6
7基准推导方法.........................................................................6
8基准值审核..........................................................................10
9基准值后续评估......................................................................11
附录A(资料性)......................................................................12
附录B(资料性)......................................................................13
附录C(资料性)......................................................................14
附录D(资料性)......................................................................15
附录E(资料性)......................................................................16
附录F(资料性)......................................................................17
附录G(资料性)......................................................................18
i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辽宁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
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佳勃、李法云、王艳杰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通讯地址:辽宁省生态环境厅(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双园路30号),联系电话:
024-62788591
标准起草单位通讯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西段1号,联系电话:18841310869
ii
辽宁省河流营养物基准制定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河流营养物基准制定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候选指标及选取、数据收集与补充监测、基
准推导方法、基准值审核和基准值后续评估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内河流营养物基准制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893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50179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GB/T11891水质凯氏氮的测定
GB/T13200水质浊度的测定
GB/T6920水质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GB/T7480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GB/T7489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碘量法
GB/T7493水质亚硝酸盐氮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水质总有机碳(TOC)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HJ506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
HJ535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536水质氨氮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HJ636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3-2-2-
HJ84水质无机阴离子(F、Cl、NO2、Br、NO3、PO4、SO3、SO4)的测定离子色
谱法
HJ897水质叶绿素a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HJ/T196水质凯氏氮的测定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HJ/T197水质亚硝酸盐氮的测定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HJ/T346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HJ494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1
HJ493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
HJ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柱动物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营养物nutrient
为维持有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是评价河流水质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
3.2
营养物基准nutrientcriteria
属于生态学基准,是指对水体产生的生态效应不危及其功能或用途的营养物浓度或水平,可体现受
人类开发活动影响程度最小的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应体现区域特征差异和水体类型。
3.3
候选变量candidatevariable
有助于评估或预测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可测量的变量指标,例如总氮、总磷和藻类生物量等。
3.4
参照状态referencecondition
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受人类活动影响非常小、在控制人类活动情况下可达到的最佳状态,是接近河
流生态系统的自然营养状态。
3.5
生态阈值ecologicalthreshold
依据生态系统中某一个或多个关键生态因子(营养物等)与生物之间的胁迫响应关系确定的河流生
态系统受损发生风险较低的生态临界条件。
3.6
参照河段referencereach
2
河段生境(河床、堤岸和缓冲带等)和所在流域未受或极少受人类活动影响,水环境中营养物和藻
类生物量水平接近自然原始状态的河段,可作为区域河流生态系统自然生物完整性的参照。
4营养物基准制定技术流程
技术流程见图1。
图1河流营养物基准制定流程
5基准制定候选指标及选取
3
候选指标包括基本变量和辅助性响应变量两大类。
5.1基本变量
包括营养物等基本原因变量和着生/浮游藻类生物量、浊度和透明度等响应变量。
5.1.1氮
水体中总氮(TN)主要包括所有溶解性无机氮、颗粒态和溶解性有机态组分,分析方法采用HJ636,
单位为mg/L;溶解性无机氮(DIN)包括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3
-N);DIN、NO3—N(分析方法采用GB/T7480、HJ84或HJ/T346,下同)、NO2—N(HJ84、HJ/T
197或GB/T7493)、NH3—N(HJ535或HJ536)和总凯氏氮(TKN,HJ/T196或GB/T11891)可作
为可选指标。
5.1.2磷
水体中TP包括所有溶解性无机磷、颗粒态磷和溶解性有机磷,分析方法采用GB11893,单位为μg/L
或mg/L,溶解性正磷酸盐(SRP)和溶解性总磷酸盐(TSP)可作为可选指标。
5.1.3土地利用
流域土地利用情况在河流参照河段选取和营养状态早期预警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可通过收集区域
近年土地利用类型图或解译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软件水文分析功
能进行流域划分,生成矢量图并进一步计算各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百分比。
5.1.4藻类生物量(叶绿素a)
叶绿素a(Chla)是估算藻类生物量及水体初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水体富营养化相关问题
最重要的生物响应变量,包括悬浮和着生藻类Chla,单位分别为μg/L和mg/m2,水质Chla的分析方法
采用HJ897。
5.1.5浊度
表示水对光的吸收和散射程度,一般是由水中泥沙、粘土、浮游生物、微细的有机物与无机物和可
溶的有色有机化合物等悬浮物质造成的,分析方法采用GB13200,单位为NTUs。
5.1.6透明度
可作为河流藻类爆发的预测指标。透明度需现场测定,分析方法采用塞式盘法,单位为cm。
5.1.7流速
对河流着生/悬浮藻类、底栖动物等水生生物生长有影响。流速通常用横断面平均流速表示,测定
4
方法采用GB50179,单位为m/s。
5.1.8流量
影响河流营养物的浓度与分布,测量方法采用GB50179,单位为m3/s。
5.2辅助性响应变量
辅助性响应变量包括河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参数。
5.2.1溶解氧
属敏感型反应变量,可作为水体营养状态变化的指示指标。分析方法采用GB7489或HJ506,单位
为mg/L。
5.2.2pH值
是水化学中常用的监测指标,藻类生物量高于有害水平的水体通常会在pH值上产生较大的日变化,
该指标需现场测定,分析方法采用GB6920。
5.2.3电导率
对盐度变化非常敏感,可作为水体营养状态变化指示指标,不适用于含碳酸钙或溶解盐浓度高的区
域。分析方法为电导率仪法,现场测定为宜,标准单位为S/m,一般实际使用单位为μS/cm。
5.2.4可溶性有机碳
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可影响河流的藻类生长繁殖,可溶性有机碳是水化学指标,水样过0.45μm微孔
滤膜,分析方法采用HJ501,单位为mg/L。
5.2.5着生藻类无灰分干重
无灰分干重(AFDM)是测量包括细菌、真菌、小型动物类群和碎屑等有机物质生物量的方法,经
干燥和有机物煅烧成灰之后,测量样品质量上的变化,单位为mg/m2。
5.2.6碱性磷酸酶活性
碱性磷酸酶是藻类对磷限制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酶,碱性磷酸酶的浓度可用来评估水体磷限制的
程度。
5.2.7河床着生藻类覆盖度
河床着生藻类覆盖度(%)是表征藻类生长的重要指示指标,可评价河流(河床基质为砂砾和鹅卵
石)中藻类繁殖强度和河流美观程度。
5
5.2.8水生生物群落特征指数
水生生物群落特征指数可提供较为可靠的河流营养状态指示。测定河流着生藻类、底栖大型无脊椎
动物及鱼类等水生生物物种组成,计算水生生物群落特征指数,包括物种丰度、香浓多样性指数、均匀
度指数等。部分水生生物群落特征指标及指数计算方法见附录A、B和C。
5.2.9水温
水温可以影响水体中藻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指标需要现场测定,单位为℃。
5.3指标选取
(1)总氮、总磷、藻类生物量、透明度和浊度为首选指标,其它为参选指标;
(2)优先选取有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的候选指标;
(3)尽量增加响应变量指标(包括指示生物种类),使制定的营养物基准值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6数据收集与补充监测
6.1监测点要求
河流水质监测点应分布相对均匀且具有代表性,生物指标采样点尽可能与水化学监测点相一致,以
利于时空同步采样。
6.2采样频率要求
根据地区河流特征、可用数据质量和数量及对待分析指标时间多变性的估计来确定最佳的采样频率,
若条件限制采样频率和/或分析指标数,则应考虑保持更长的监测时段。
6.3采样方法要求
水质采样按HJ494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执行。河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鱼类及着生硅
藻调查方法分别采用HJ710.8、HJ710.7和《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水生态调查记录表见附录D、
E、F和G。
6.4数据质量要求
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和分析等过程应采用国家统一的标准方法且具有一致性,没有国家标准方法
的应采用行业内公认的广泛使用的方法;若使用不同方法获得的某一变量指标数据,应保证不同方法获
得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7基准推导方法
主要分为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和公开资料法三大类方法,方法与适用条件详见表1。
6
表1河流营养物基准主要推导方法
分类主要方法适用条件
参照河段专业判断法该方法在区域内特定河流类别有参照河段时采用。
参照河段频率分布法该方法优先考虑,适用条件同上。
化学方法河流群体分布二分法特别是在区域特定类别河流缺少参照河段时采用。
河流群体分布三分法在基准制定方面希望拥有更大的灵活性时采用。
Y截距法特别是在区域特定类别河流缺少参照河段时采用。
响应变量有限值和响应变量与营养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性关系描
线性回归分析法
述时使用。
生物学方法响应变量(例如河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等水生生物群落特征指数)没
分类回归树模型法有限值且响应变量指标与营养物指标显著相关时(p<0.01;0.41<r
<0.66)采用
应用已发表文献估算特征在难以确定区域河流参照河段或作为参照河段充分描述前的临时措施
公开资料法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SSEA 0252-2022 软磁材料 居里温度测量 电磁感应法 2022-12-10
- T/SSEA 0150-2021 高压锅炉用不锈钢无缝钢管圆管坯 2021-11-22
- T/CFA 0102031-2019 铝合金挤压铸造件 2019-12-12
- T/CSTA 0049-2023 钢铁企业碳排放监测与计量技术规范 2023-10-30
- T/CNIA 0145-2022 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铸造用锌合金锭 2022-08-03
- T/CISA 022-2019 08Cr19Mn6Ni3Cu2N高强度含氮奥氏体不锈钢钢板和钢带 2019-10-08
- T/SSEA 0285-2023 城市公共汽车车体用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冷轧钢带 2023-03-20
- T/CFA 0102012-2021 耐热低合金铁素体球墨铸铁件 2021-03-25
- T/SSEA 0126-2021 钢铁企业烧结-高炉流程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技术规范 2021-07-30
- T/SSEA 0187-2022 碳信贷评价要求 第 1 部分 长流程特钢联合企业 202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