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02/T 63-2023 稻田主要害虫监测技术规范

DB3402/T 63-2023 Main monitoring techniques for rice field pests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02/T 63-2023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12-18
实施日期
2024-01-01
发布单位/组织
芜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芜湖市农业农村局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对稻田主要害虫进行监测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阴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安徽省紫云英产业协会、南陵县紫云英产业协会、南陵县种植业服务中心
起草人:
汪玮、朱国萍、孙洋、王旭、韩阳春、任平、姜斌、谭小娟 、高轩、郭圣辉、蒋立平、朱咏萍、程诚、高毛健、黄谊、丁建英、朱玲、李敏、郭明宝
出版信息: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CCSB16

3402

芜湖市地方标准

DB3402/T63—2023

稻田主要害虫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monitoringmajorpestsinricefields

2023-12-18发布2024-01-01实施

芜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402/T63—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阴海关综合技术服务

中心、安徽省紫云英产业协会、南陵县紫云英产业协会、南陵县种植业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汪玮、朱国萍、孙洋、王旭、韩阳春、任平、姜斌、谭小娟、高轩、郭圣辉、

蒋立平、朱咏萍、程诚、高毛健、黄谊、丁建英、朱玲、李敏、郭明宝。

I

DB3402/T63—2023

稻田主要害虫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稻田主要害虫的监测对象、监测周期、监测方法、鉴定统计及危害等级评定。

本文件适用于对稻田主要害虫进行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792—2009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监测对象

稻田主要害虫分为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两大类。咀嚼式口器类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大螟等;

刺吸式口器有稻蓟马、灰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其形态特性及危害见附录A。

5监测周期

5.1从水稻播种到成熟收割,每隔15天调查一次发生量,各地根据气候条件和不同品种水稻成熟时期

适当调整监测时期和频次。

5.2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大螟、稻飞虱等稻田虫害有爆发趋势时,应增加调查点次和调查频率。

6监测方法

6.1调查田块确定

按GB/T15792—2009中3.2.1的规定选取调查田块。对于迁飞性较强的稻田害虫监测,应当增加调

查田块的数量。

6.2幼虫监测

6.2.1踏查法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在每个调查田块利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每块田取样点5个,每个点选取区

域2m×2m并进行编号,测查每个样方中受害植株的数目和幼虫的数目并记录,记录表见附录B。

1

DB3402/T63—2023

6.2.2样品保存

采集的样品保存于装有无水乙醇的标本瓶中,瓶内放置内标签,瓶外贴好外标签,然后拍照,在-20℃

环境下保存。

6.3成虫监测

6.3.1马来氏网法

6.3.1.1每个调查田块设置一个马来氏网样点(两块调查田块相邻可只设置一个马来氏网样点),马

来氏网应安装在光照条件较好、地面杂草较多及四周无遮挡的稻田周边。

6.3.1.2马来氏网的组成包括网罩1个,500mL马来氏网标本瓶1个,固定绳索若干,固定桩5个,

其结构见图1。同时应向马来氏网标本瓶中加注无水乙醇至瓶身2/3处。

标引序号说明:

1——树;

2——固定桩;

3——绳索;

4——马来氏网标本瓶。

图1马来氏网装置

6.3.1.3每年调查时应更换新的马来氏网。每收集一次样品应更换新的马来氏网标本瓶,瓶内无水乙

醇持有量应保持在2/3以上。

6.3.1.4每隔15天收集一次样品,样品的保存参照6.2.2执行。

6.3.2灯诱法

6.3.2.1每个调查田块设置两个引诱灯装置。引诱灯装置应安装在四周开阔、无遮挡的地段,与其他

诱捕设备的间距不应低于200m,并应设置安全用电标识。

6.3.2.2设置1台20W黑光灯或200W白炽灯,灯管下端与地表垂直距离为1.5m,上方设置太阳能板,

下方装集虫漏斗,其结构见图2。

2

DB3402/T63—2023

图2引诱灯装置

6.3.2.3每天上午收集一次样品,样品保存参照6.2.2执行。

7鉴定统计

7.1鉴定

对收集的昆虫样本应依次使用形态和生殖器鉴定方法确定害虫种类。如出现鉴定冲突,应以生殖器

鉴定结果确定种类。鉴定操作应按附录C的要求执行。

7.2统计

对收集的害虫数量及种类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及时登记,记录表见附录D。

8危害等级评定

8.1幼虫密度

8.1.1将单次调查田块内全部幼虫植株,按8.1.2计算幼虫密度,按8.1.3计算加权平均累计幼虫密

度。

8.1.2每个田块累计幼虫密度计算公式:

K=························································(1)

LC∙SC

CMC

式中:

——每个田块累计幼虫密度;

L——查得累计幼虫数;

𝐾𝐶

SC——每个田块稻丛总数;

MC——调查水稻丛数。

8.1.3C当地加权平均累计幼虫密度计算公式:

K=(LP)···················································(2)

式中:R∑R∙R

——当地平均幼虫密度;

L——田块平均每m2幼虫密度;

𝐾𝑅𝑅

R

3

DB3402/T63—2023

P——田块对应的面积百分率。

8.2R成虫数量

8.2.1按所有调查田块分别采用单次马来氏网法、灯诱法获得单一害虫成虫数量之和计算该种害虫成

虫总数。

8.2.2马来氏网法获得的种群数量计算公式如下:

K=··························································(3)

LC

CSC

式中:

——马来氏网法监测获得的种群数量,单位为头;

L——所有调查田块设置的马来氏网收集的单一害虫的累计数量,单位为头;

𝐾𝐶

SC——所有调查田块设置的马来氏网个数,为无量纲。

8.2.3C灯诱法获得的种群数量计算公式如下:

K=··························································(4)

LE

ESE

式中:

——灯诱法监测获得的种群数量,单位为头;

L——所有调查田块设置的引诱灯装置收集的单一害虫的累计数量,单位为头;

𝐾𝐸

SEE——所有调查田块设置的引诱灯装置个数,为无量纲。

8.3危害评级

幼虫危害等级按表1划定,成虫危害等级按表2划定。

表1幼虫危害等级评定表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