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01/T 649-2021 武汉市排水管网建设管理技术规程
DB4201/T 649-2021 Wuhan Urban Drainage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1年1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7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140.80
CCSP41
4201
武汉市地方标准
DB4201/T649—2021
武汉市排水管网建设管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ofWuhandrainagenetwork
2021-11-12发布2021-12-13实施
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201/T649-2021
目次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3
5排水管网规划........................................................................4
5.1一般规定........................................................................4
5.2雨水管网规划....................................................................5
5.3污水管网规划....................................................................7
5.4截流管网规划....................................................................8
6排水管网设计........................................................................8
6.1一般规定........................................................................8
6.2水力计算........................................................................9
6.3市政排水管网...................................................................10
6.4雨污分流改造...................................................................11
6.5排水管材选取...................................................................12
6.6附属构筑物.....................................................................13
6.7管网综合.......................................................................15
7排水管网建设.......................................................................16
7.1一般规定.......................................................................16
7.2排水管网施工...................................................................16
7.3附属构筑物施工.................................................................19
7.4质量验收.......................................................................20
7.5竣工验收.......................................................................21
7.6管网迁改.......................................................................22
8排水管网接管.......................................................................22
8.1一般规定.......................................................................22
8.2接管的要求.....................................................................23
8.3接管的审查.....................................................................24
8.4后期监管.......................................................................25
9排水管网运行与维护.................................................................26
9.1一般规定.......................................................................26
9.2排水管网运行...................................................................26
9.3排水管网维护...................................................................27
I
DB4201/T649-2021
9.4排水管网调度....................................................................30
9.5事故抢修和紧急预案..............................................................31
9.6安全文明作业....................................................................31
10排水管网信息平台维护...............................................................31
10.1一般规定.......................................................................32
10.2排水管网数据收集...............................................................32
10.3排水管网数据更新...............................................................32
附录A(规范性)武汉市排水设施资料交接清单.....................................34
附录B(规范性)管线动态维护工作日志...........................................35
参考文献........................................................................36
条文说明..............................................................................38
II
DB4201/T649-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武汉市水务局、武汉市城乡建设局与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
本文件由武汉市水务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中国市
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城市排水发展有限
公司、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青山区水务和湖泊局、武汉市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站、武汉市城
市规划协会、上海申排成套装备产业有限公司、福建纳川管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河马井股份有限
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敏、王宏彦、李华成、王芳、王莉、王晓晖、万帆、方知、石亚军、高艳、
向菲、沈文、何灵聪、吴志高、乔才良、金桥、张晓辉、金卫华、陈建福、成小溪、李丽蓉、赵红兵、
袁尚、梅子凡、张媛、张建光、岳源、徐念勇、阮英、崔现军、邵义安、周敏伟、曾燕飞、蒋佳鑫。
本文件主要审查人员:王赤兵、张文春、姜应和、黄鹄、陈雄志、陈岩、熊剑、殷雄、陈敏、曾之
俊、王庆辉。
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地址:武汉市江岸区六合路28
号,邮编:430014,邮箱:61750935@)。
III
DB4201/T649-2021
IV
DB4201/T649-2021
武汉市排水管网建设管理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武汉市排水管网规划、设计、建设、接管、运维及信息化建设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武汉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永久性室外排水管网工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1836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GB/T13663.2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
GB/T17456.1球墨铸铁管外表面锌涂层第1部分:带终饰层的金属锌涂层
GB/T17456.2球墨铸铁管外表面锌涂层第2部分:带终饰层的富锌涂料涂层
GB/T17457球墨铸铁管和管件水泥砂浆内衬
GB18466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
GB/T23257埋地钢制管道聚乙烯防腐层
GB/T23858检查井盖
GB/T24596球管和管件聚氨酯涂层
GB/T26081污水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
GB/T31962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GB/T36172现场安装聚乙烯套球墨铸铁管线
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8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CJJ181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CJ/T121再生树脂复合材料检查井盖
CJ/T130再生树脂复合材料水箅
CJ/T511铸铁检查井盖
JC889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
SY/T0315钢制管道熔结环氧粉末外涂层技术规范
DB4201/T650武汉市排水管网隐患数据库标准
3术语和定义
3.1术语和定义
1
DB4201/T649-2021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排水管网设施drainagenetworkandfacilities
排水工程中各类管道及检查井等附属设施的统称,其中管网主要包括分流制中重力流或压力流的雨
水管(涵、渠)和污水管(涵)、合流制中重力流或压力流的排水管(涵)、明渠、盖板沟等;设施主
要包括各类型检查井(接户井、截流井、限流井、闸槽井、阀门井、跌水井、监测或检测井等)、雨水
口,排水出口等附属设施,不包括雨水、污水及排水提升泵站、调蓄池及污水处理厂(站)等大型排水
设施。
3.1.2
合流制combinedseweragesystem
用同一管网系统收集、输送雨水和污水的排水方式,也称为完全合流制,合流制又分为直泄式合流
制和截流式合流制两种形式。
3.1.3
分流制separatedsystem
用不同管网系统分别收集、输送雨水和污水的排水方式,也称为一般分流制。分流制有分为一般分
流制和截流式分流制两种形式。
3.1.4
截流式合流制interceptingcombinedsystem
在合流制地区内,在管网中的来水进入水体排放前先通过截流干管,把旱流污水或当降雨量较小时
的雨水和污水通过截流干管一起进入污水处理厂;当降雨量较大时,超出管道排水能力的水量通过溢流
管道进入水体的排水方式。
3.1.5
截流式分流制interceptingseparatedsystem
在分流制地区内,另外再增设一套截流管网系统,主要用来截流雨水管网中降雨量较小时的(或降
雨初期一定时间段内的)雨水以及混流的污水,并将来水排往污水处理厂或初雨处理厂的排水方式。
3.1.6
水环境敏感区waterenvironmentsensitiveregion
根据排水系统所属地区功能定位、系统特点等综合分析后确定的区域,或根据排水系统排放出口的
湖泊或河道的水质管理目标为地表水Ⅲ类水体以上的区域,以及在水环境保护规划或水功能区规划中确
定的水体保护要求高的区域。
3.1.7
污水排放系数wastewaterdischargecoefficient
在一定的计量时间内(年)的污水排放量与用水量之比。该值应根据城市历年用水量和污水量排放
量资料经统计计算后确定。
3.1.8
总变化系数peakingfactor
最高日最高时污水量与平均日平均时污水量的比值。
3.1.9
径流系数runoffcoefficient
一定汇水面积内地面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
3.1.10
2
DB4201/T649-2021
径流量runoff
降落到地表的雨水,由地面和地下汇流到管渠至受纳水体的流量的统称。径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
径流等。在排水工程中,地表径流量指降水超出一定区域内地面渗透、滞蓄能力后多余水量在地面产生
的径流量。
3.1.11
开槽施工trenchconstruction
从地表开挖沟槽,在沟槽内敷设管道(渠)的施工方法。
3.1.12
非开挖施工trenchlessconstruction
在管道沿线地面下开挖成形的洞内敷设或浇筑管道(渠)的施工方法,有顶管法、盾构法、浅埋暗
挖法、定向钻法、夯管法。
3.1.13
施工降水constructionprecipitation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开挖深基坑,由于含水层被切断,在压差作用下,地下水不断地渗流入基坑,
为确保基坑施工安全采取的有效的降水和排水措施。
3.1.14
排水户drainageentity
向城镇污水管网排放污水的工业、建筑、餐饮、医疗等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3.1.15
排水许可证drainagelicense
城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规定程序向排水户颁发的同意排放污水的证书。
3.1.16
化粪池septictank
将生活污水分格沉淀,并对污泥进行厌氧消化的小型预处理构筑物。
3.1.17
隔油沉淀池deoilingsedimentationtank
进行油分上浮分离及与重油、杂质下沉分离的含油废水处理构筑物。
3.1.18
排水管网信息平台drainagenetworkinformationplatform
建立排水管网的数据库,实现排水管网系统基础资料的数字化动态管理的管网信息系统。
3.1.19
PE100实壁塑料管PE100consistantthicknesspipe
材料符合GB/T13663.2的规定,且最小要求强度(MRS)为10MPa的均质实壁聚乙烯管材。
4总则
4.1本文件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武汉市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建设、接管、运维及信息化建
设等各阶段的工作水平,统一武汉市排水管网建管工作相关的标准体系,促进排水系统提质增效,做到
规划引领、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科学经济、系统高效。
3
DB4201/T649-2021
4.2武汉市排水管网的建管工作应结合所在区域系统存在的实际问题及需求,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谋
划的系统理念,在相关规划的指导下兼顾水污染控制、水环境改善、水系统安全以及海绵城市建设、内
涝防治等要求综合施策,实现高质量发展。
4.3武汉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城市排水系统构建的责任主体,负责全市排水管网建设的统一管理和综
合协调。武汉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城市排水管网的规划管理,武汉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建立
排水管网与市政道路及其它市政管网的统筹管理协调机制。
4.4城市新建的排水管网工程应协同给水、燃气、热力、电力、照明、信息、绿地、环保、综合管廊
及地下空间等与道路工程同步规划、同步立项、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
4.5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其他市政工程如涉及现状排水管网设施,应征求所属区域水行政主管部门的
意见。
4.6武汉市排水管网设施的平面坐标系统应采用全市统一的武汉2000坐标系(WH2000),高程基准采
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7武汉市排水管网设施的运维应满足平疫结合、安全韧性的功能及要求,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紧急事故、自然灾害等,宜提前制订排水管网设施运维的应急预案,并加强对排水管网设施的监管。
4.8本文件系统总结武汉市排水管网的相关经验,具备地域特色,鼓励各相关单位在工作中积极采用
经检验鉴定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和新设备。
4.9武汉市排水管网建管工作除应按本文件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及武汉市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
定。
5排水管网规划
5.1一般规定
5.1.1武汉市水行政、规划及城建等主管部门应在市、区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下,组织开展流域
综合治理、排水防涝、污水收集与处理等规划的编制工作,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保障水安全、改善
水环境。排水管网规划期限宜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期限一致,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和适应性,近、远期结
合并兼顾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
5.1.2城市排水管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规划目标与标准,排水体制、排水系统分区和管网系统布
局,预测城市排水量,确定排水管网设施的规模、布局和竖向等。
5.1.3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应与城市防洪、河湖水系、道路交通、用地竖向、环境卫生、给水、燃气、
电力、通信、综合管廊、地下空间、生态空间等规划相协调。
5.1.4城市排水体制应结合区域环境保护要求、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及气候)、受纳水体条件和
原有排水设施情况等,经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城市新建地区的排水
体制应采用雨、污分流制,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地区的排水体制应以地区排水规划要求为依据,对于规
划拟改造成分流区的合流区,可分期分片进行;对于规划保留的截流式合流制地区,可结合实际条件,
因地制宜施策,应提高合流区的截流效能,有效控制溢流污染或面源污染。
5.1.5根据武汉市现状排水体制分区及管网系统特点,分流制地区应包括雨水系统规划、污水系统规
划,城市新开发区域以及对水体保护要求高、水环境敏感的地区应增设初雨截流系统规划;截流式合流
制地区宜包括排水系统规划和截流系统规划,其中排水管网系统应与截流管网系统有效衔接。
5.1.6城市排水管网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根据地形、地质、地下水位、道路情况、原有的和规划的
地下设施、接户需求、施工条件以及运维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与其他各类市政管线间距宜满足管线综
合的要求,并兼顾与海绵设施的合理衔接。
4
DB4201/T649-2021
5.1.7城市排水管网应相互统筹、有效衔接,沿城市道路敷设的排水管网走向原则上应平行于道路中
线或道路红线,雨水管网宜优先布置在便于雨水汇集的慢车道或非机动车道下;污水管网宜优先布置在
慢车道、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下,当道路布置双侧雨、污水管时,污水管宜布置在雨水管外侧更靠近道
路红线或便于接户的一侧。
5.2雨水管网规划
5.2.1雨水管网系统的规划分区应根据城市水脉格局、地形地势、用地布局等因素,结合道路网系统、
竖向规划及受纳水体位置,遵循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确定。雨水管网系统的汇水范围应包括规划
范围及其上游汇流区域,并与河流、湖泊、港渠等自然流域的汇水分区相协调。
5.2.2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布局应按照就近排放、适度分散的原则,结合区域地形地势、路网格局、
场地竖向及用地规划等进行,有效利用道路地下空间并宜与城市其它市政管网均衡、错位布置,避免在
同一道路红线内过于集中布置市政管网,以减少管线事故的关联影响。
5.2.3雨水管网的主干通道宜布局在区域地势较低或便于雨水汇集的地带,布局宜适度分散,并与地
表的超标雨水径流通道做好统筹衔接;当雨水主干通道为现状明渠时,宜保留利用,明渠改暗应以武汉
市相关管理规定或上位规划为依据进行。
5.2.4雨水管网应以重力流为主,宜顺道路纵坡敷设,不设或少设泵站;当无法采用重力流或重力流
不经济时,可设置提升泵站或削峰调蓄措施。
5.2.5人口密集、地下管道复杂、内涝易发及现有雨水系统改造难度较高的地区,可设置调蓄池或深
层调蓄隧道系统,用于削减峰值流量、控制初雨径流污染或控制合流区的溢流污染。
5.2.6雨水管网的断面尺寸应根据雨水管网汇水面积的设计秒流量确定,主干管网系统宜兼顾城市远
景发展的需要。
5.2.7鉴于降雨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管网系统汇流的差异性,雨水管网的规划设计流量宜优先采
用数学模型法进行模拟计算。当汇水面积不超过2km2时,可采用公式(1)计算;当有允许排入雨水管
道的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
=···········································································(1)
式中:𝑄𝑄𝑠𝑠𝑞𝑞𝛹𝛹𝐹𝐹
——雨水设计流量(L/s);
——设计暴雨强度[L/(s·hm2)];
𝑠𝑠
𝑄𝑄——径流系数;
𝑞𝑞——汇水面积(hm2)。
5.2.8𝛹𝛹武汉市中心城区采用统一的暴雨强度公式,详见公式(2)和公式(3),适用范围为:5min≤t
𝐹𝐹
≤1440min,2a≤P≤100a;武汉市内的其他区域可参考使用。
()
=..·····································································(2)
(.).
96861+0887lgP
0658
𝑖𝑖𝑡𝑡+(1123)
=.·····································································(3)
(.).
16141+0887lgP
0658
𝑞𝑞𝑡𝑡+1123
式中:
——设计暴雨强度(mm/min);
P——设计重现期(a);
𝑖𝑖
——降雨历时(min);
——设计暴雨强度[L/(s·hm2)]。
5.2.9𝑡𝑡设计重现期应根据系统实际情况、汇流时间、管网形式、环境特征、地形条件和地区(或防护
𝑞𝑞5
DB4201/T649-2021
对象)重要性等因素综合分析后确定,宜采用数学模型法按内涝标准进行校核,海绵城市建设地区不应
降低市政雨水管网系统的规划设计标准。雨水管网的设计重现期取值参见表1和表2,应根据管网汇流
时间长短并结合所处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有利、一般或不利)以及地区或防护对象的重要性(一般、
重要)队形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选定。
表1雨水管网设计重现期取值
设计重现期P(a)
汇流时间T(min)
一般地区及路段不利地区及路段重要地区及路段
T≤6035~108~10
60<T≤12046~109~15
120<T57~1010~20
表2立体交叉工程雨水管网设计重现期取值
立体交叉工程等级(或类型)设计重现期P(a)
城市重大立交下穿工程100
城市地下通道及下沉广场30~50
与地铁及商业设施相连的地下通道30~50
无下穿式的立交工程10~30
5.2.10雨水管网的规划断面及形式应根据设计流量、埋设深度、工程环境条件,并结合施工工法、运
维要求等综合确定,宜优先选用成品管涵;大型和特大型管渠断面应重点考虑水力条件经济合理、运维
方便,有条件时宜选用复合断面。
5.2.11当雨水管网出水口易被受纳水体顶托时,应根据地区重要性和积水所造成的后果,设置拍门、
闸门或泵站等设施,并在设计阶段校核高水位时的运行工况及效能。
5.2.12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雨水管网不应设置倒虹管,中心城区以外区域的雨水管网可根据实际需要酌
情设置。
5.2.13立体交叉工程的排水管网系统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1)立体交叉工程应考虑排放其汇水范围的地面径流雨水和影响道路功能的地下水,其排水系统
形式根据上位规划、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立交组织形式等工程特点确定;
2)立体交叉工程应合理控制立交下穿段的汇水面积,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且互不连通的系
统,并具有防止高水进入低水系统的可靠措施;
3)立体交叉工程的下穿低洼段和路堑段应设独立的排水分区,严禁排水分区之外的雨水汇入并
保证出水口的安全可靠;
4)下穿式立体交叉道路引道两端应采取挡水、坡道、梯级、踏步等人工措施,有效封闭和控制
汇水面积,减少坡底的汇水量;
5)立体交叉工程的设计重现期应满足表2的要求,同一立体交叉工程的不同部位可采用不同的
排水重现期;
6)立体交叉工程的地面集水时间应根据道路坡长、坡度和地面粗糙度等经计算后确定,一般为2
min~10min,径流系数宜为0.8~1.0;
7)当立体交叉地道工程的最低点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排水或控制地下水的措施;
8)立体交叉工程中的下穿低洼段和路堑段应设置沿车道边的排水边沟及横向的截水沟,排水边
沟和截水沟的盖板应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并提升行车舒适度;
6
DB4201/T649-2021
9)下穿式立体交叉地下通道的排水应设独立的排水系统,其出水口必须可靠,不发生倒灌、顶
托等现象;
10)下穿式立体交叉道路的雨水宜就近排入水体、周边市政雨水管网或调蓄池,当出水管排入水
体时,管末端应设防倒流装置;当出水管接入雨水管渠时,出水流量不应超过受纳的雨水管
渠的排水能力,管末端宜设防倒流装置;
11)下穿式立体交叉道路宜对下穿低洼段和路堑段设置挡雨设施或雨棚以减少其汇水量,并设置
地面积水深度标尺、标识线和提醒标语等警示标识和积水自动监测及报警等装置。
5.3污水管网规划
5.3.1污水管网系统的服务范围应根据城市用地规模、规划布局,结合地形地势、风向、受纳水体位
置与环境容量、再生利用需求、污泥处置出路以及经济因素等综合分析后确定。污水管网系统的服务范
围除规划范围外,还应兼顾距离污水处理厂较近、地形地势允许的相邻地区,包括乡镇或农村集中居民
点等。
5.3.2城市污水量可根据城市各类用水量指标和污水排放系数确定,各类污水排放系数应根据城市历
年用水量和污水量资料确定;当资料缺乏时,城市分类污水排放系数可根据城市居住和公共设施水平以
及工业类型等按表3确定。
表3城市分类污水排放系数
城市污水分类污水排放系数
城市污水0.70~0.85
城市综合生活污水0.80~0.90
城市工业废水0.60~0.80
5.3.3污水管网的规划设计流量分为旱季设计流量和雨季设计流量,分流制污水管网的旱季设计流量
应按下列各项进行加和计算,分流制污水管网的雨季设计流量为旱季设计流量加上截流的雨水量。
1)综合生活污水量;
2)工业废水量;
3)入渗地下水量;
4)未预见水量。
5.3.4综合生活污水量为综合生活污水指标乘以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综合生活污水指标应根据
综合生活给水量指标并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确定,一般可按综合生活给水量指标的90%确定。
5.3.5工业废水量为工业废水量指标乘以工业废水量变化系数,工业废水量指标应根据工业企业的工
艺特点确定,其生活污水量应符合GB50015的要求。
5.3.6入渗地下水量一般应根据地下水位情况和管网的健康程度经测算和研究后确定,当资料不足时,
新开发地区的入渗地下水量一般按综合生活污水量与工业废水量之和的15%计,旧城改造及城市更新地
区的入渗地下水量宜根据实测资料确定。
5.3.7未预见水量一般可按综合生活污水量、工业废水量与入渗地下水量三项之和的10%~15%计,并
兼顾城市远景发展需求。
5.3.8城市新开发地区的污水管网系统规划在符合上位规划的前提下,应结合区域开发建设时序统筹
主干管网系统布局,提早发挥工程效益,保护区域水环境。
5.3.9污水管网应以重力流为主,宜顺道路纵坡敷设;当遇有翻越高地、穿越河流、软土地基、长距
离输送污水等情况而无法采用重力流或重力流不经济时,可设置提升泵站采用压力流。
5.3.10污水管网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统筹布置,分期建设;污水管网的规划断面尺寸应按远期
7
DB4201/T649-2021
最高日最高时流量确定,并预留城市远景发展需求。
5.3.11城市污水的收集、输送应采用管道或暗涵,严禁采用明渠,污水管网宜结合雨水管网布局走向
及地形地势进行布置,减少埋深。
5.3.12当污水管网系统接纳的污水易造成沉析时,污水管网的断面应考虑淤积的影响,其路由和断面
形式应便于维护和检修。
5.4截流管网规划
5.4.1截流式合流制地区应优先通过海绵城市源头减排系统构建,减少进入合流制排水管网系统的雨
水量,降低截流式合流制地区的溢流总量和溢流频次。
5.4.2截流式合流制应结合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及城市排水规划要求,经方案比较后实施雨污分流改
造;对不具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的区域,宜采取提高截流倍数、增设源头减排系统、过程调蓄、末端处
理等措施,控制径流污染。
5.4.3截流管网的规划设计流量分为旱季设计流量和雨季设计流量,旱季设计流量为服务范围内晴天
时最高日最高时的城市污水量;雨季设计流量为降雨期间依据截流倍数截流后的合流污水量;分流制地
区截流管网的规划设计流量为旱季污水设计流量加上截流的初期雨水量。
5.4.4城市新开发区域以及对水体保护要求高、水环境敏感的地区,宜设置初雨截流管网系统,通过
截流、调蓄和处理等综合施策,达到对初期雨水及面源污染的管控要求。
5.4.5截流管网系统宜按污水管网相关要求执行,干管布置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统一布置;截
流管网与合流管网之间可根据需要设置连通管,截流管网不得直接接入雨水管网系统;雨水管网系统接
入截流管网时,应设置防倒灌设施;截流管网系统的规划设计应考虑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的能力,并兼
顾排涝安全及调度要求。
5.4.6截流管网系统宜在检查井内设置拦污格栅、水力旋流分离器及限流等设施,每隔适当距离在管
网或检查井内宜设置冲洗设施,间距应根据工程特点及要求、设施性能参数等因素综合分析后确定。
5.4.7截流管网系统宜结合规划确定的重要地区及路段或内涝高风险区的监控要求,在管网主要节点、
支干管交汇点、溢流出口处等位置设置水位、流量、水质等在线监测设施。
6排水管网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排水管网设计应根据所属行政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修建规划及城建计划等进行,排水管
网及相关附属设施的布局、断面尺寸等应根据规划确定的路由、规格及规模等进行细化设计,并按相关
规范要求进行流量复核。
6.1.2排水管网设计应与道路工程、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管廊工程、交通工程、景观工程、照明工
程及其它市政管线工程的设计相统筹协调。
6.1.3新建市政道路的排水管网应协同道路工程及路下的其它市政管线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落
实管线综合要求,避免反复开挖、节约工程投资。
6.1.4城市新开发地区的排水管网系统不完善时,设计雨水管网应通过设置临时排水通道或利用现状
洼地或坑塘等作为临时蓄水空间等措施,解决近期出路问题;设计污水管网宜优先考虑重力流接入周边
市政污水系统,如重力流无法接入时,应考虑设置临时污水泵站提升后接入周边市政污水系统;市政污
水管网系统尚未覆盖的地区,应考虑建设临时污水转输系统或按照环保部门要求设置分散式或临时污水
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
8
DB4201/T649-2021
6.1.5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地区的雨水管网设计重现期达标困难时,应采取路面排水升级改造、控制
地表径流、设置调蓄池、增加临时强排等设施综合措施,以确保设计重现期标准下地区不产生严重内涝
并保障地区排水防涝安全。
6.1.6市政排水管网设计规格应根据修建规划及设计计算后确定,雨水干管管径不应小于800mm,支
管(含接户管)管径不宜小于600mm,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不应小于300mm;污水干管管径不应小于500
mm,支管(含接户管)管径不宜小于400mm。
6.1.7市政排水管网设计应防止在产生压力流情况下使接户管发生倒灌;污水及合流管网宜根据工程
实际情况设置节制、通风排气及监测设施。
6.1.8市政雨水管网、污水管网或合流管网,其系统内部可根据需要设置连通管,必要时可在连通管
处设闸槽井或闸门井,闸槽井或闸门井应考虑维护管理的方便。
6.1.9当工程不具备开挖条件或开挖施工不经济时,市政排水管网设计宜优先选用顶管法、水平定向
钻、盾构法等非开挖工艺。
6.1.10市政排水检查井、跌水井、消能井、截流井等应优先采用球墨铸铁材料或钢筋混凝土结构;钢
筋混凝土检查井应采用抗渗混凝土,并根据检查井深度、土壤环境和地下水等因素确定抗渗等级。
6.1.11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市政排水管网系统应有防止内水外渗和外来水入渗的措施,提高管网系统
严密性;市政合流、截流及污水管网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其接口及附属构筑物应采取防腐及防渗措施。
6.1.12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市政合流、截流及污水管网,应考虑运维和接驳时对止水的要求,当管径
大于800mm时,宜在管道交汇处和每隔一定距离处设置闸槽井。
6.1.13市政排水管网上宜考虑设置拦蓄冲洗设施,一般设置在管网系统的上中游,间距应根据管道规
格、管材类型,水力坡度,布置方式等计算后确定。
6.1.14工业园区的污、废水应优先考虑单独收集、处理,位于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区排水管网断
面形式及路面排水,设计应考虑维护检修及清淤操作的方便。
6.1.15城镇已建有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设施时,分流制地区不应设置化粪池;对于雨污分流较为完善
的区域,宜随同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经综合分析后逐步取消化粪池。
6.1.16市政排水管网采用化学管材时,应随管道同步埋设金属示踪线(带),以便于后期管道探测和
维护。
6.1.17市政排水管网和附属构筑物宜设置铭牌、二维码或电子芯片等备注相关信息,以利后期排查检
测及运维等工作开展,相关附属设施宜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
6.2水力计算
6.2.1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流量及断面尺寸等宜根据排水专项规划或修建性规划进行设计并参照相
关规范要求进行复核,设计流量和断面等可按公式(4)进行计算。
=·············································································(4)
式中:𝑄𝑄𝐴𝐴∙𝑣𝑣
——设计流量(m3/s);
——水流有效断面面积(m2);
𝑄𝑄
——流速(m/s)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SSEA 0301-2023 摩托车链轮用热轧钢带 2023-05-20
- T/CSTM 00377-2021 钒钛磁铁矿 钒、锰、磷、铜、钴、镍、铬、钼、铅、砷、锡、镉、钡、锌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2021-10-26
- T/CNIA 0106-2021 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电解铜箔 2021-03-19
- T/CGA 014-2019 黄金行业水质化学分析方法 氰化物的测定 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 2019-02-01
- T/CIPR 0010-2023 铝合金模板 2023-02-15
- T/CSTM 00769-2021 铍及铍合金 银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2021-08-09
- T/CSTM 00775-2021 一般强度船体结构用耐蚀钢板 2021-10-26
- T/CASME 523-2023 热挤压铝材及其加工技术规范 2023-07-07
- T/SSEA 0212-2022 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要求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热轧钢板及钢带 2022-08-10
- T/ZZB 2768-2022 富镍型镍钴锰酸锂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