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2022-2012 无公害甜叶菊生产技术规程

DB37/T 2022-2012 DB37/T 2022-2012 Non-polluting stevia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1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2022-2012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2-01-10
实施日期
2012-02-01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2022—2012

无公害甜叶菊生产技术规程

2012-01-10发布2012-02-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2022-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石岩、孙景文、谢淑娟、李国清。

I

DB37/T2022-2012

无公害甜叶菊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甜叶菊生产的产地环境、繁育技术、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采

收、干制加工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无公害甜叶菊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5332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甜叶菊

甜叶菊(SteviarebaudianaBertoni)别名甜菊、糖草,为菊科斯台维亚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原产地在南美洲亚热带地区。

3.2

安全间隔期

甜叶菊最后一次施用某种农药至采收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

4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NY5332的规定。

5甜叶菊苗繁育

生产上以种子育苗繁育、老根越冬育苗繁殖及扦插育苗繁殖为主。

5.1品种选择

应根据市场要求选择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品种。

5.2种子繁殖

1

DB37/T2022-2012

5.2.1育苗地选择

选排灌良好、土壤pH值在7.0为好。

5.2.2育苗地整理

每667m2基施腐熟土杂肥1000-1500kg,按畦面宽1.5m左右,床面比四周低0.20m,长20m左右,整出

种植畦,地块四周建排水沟。

5.2.3种子处理

选择饱满、发芽率高的种子。在播种前应将种子晒干,用手轻轻将冠毛搓掉。

5.2.4育苗操作

地温稳定在15℃左右时进行。将苗床灌足水,水渗完后将甜叶菊种子和细沙混匀后撒播于床面,再

薄薄的撒一层细土,以种子似露非露为宜。

5.2.5育苗地管理

保持畦面湿润,遇寒流加盖草帘保温,如气温高于30℃则应遮荫。注意病虫草害防治,幼苗5对叶

时,可浇施一次沼液等腐熟肥料,并进行间苗、炼苗。

5.3老根越冬育苗繁殖

大田甜叶菊老根宜在温度低于5℃时离地3cm-4cm割茎后将根挖起,排列在苗床上并覆土。整理好后

适量浇水,使老根与覆土接触紧密,待覆土半干后盖上塑料薄膜。使床内温度保持在-3℃以上,遇到严

寒可在塑料薄膜上再覆盖草苫、稻草或玉米秸秆等防寒物,防止寒流侵入而引起冻害。

5.4扦插育苗繁殖

5.4.1扦插育苗地选择与整理

同5.2.1和5.2.2。

5.4.2扦插时间

从3月到11月都可进行,一般进行秋季和春季两次扦插,但以温度在20℃左右成活率最高。

5.4.3扦插条的选取

秋季扦插时可选甜叶菊收获后的老根上发出的芽,春季扦插可截取年前扦插苗或过冬老根上的新

芽,按6cm-8cm剪下。

5.4.4扦插操作

扦插应做到即剪即插。扦插时先将扦插条下端在生根剂溶液中浸泡2分钟。株、行距一般为3cm×4cm

为宜。插后需压实土壤,并及时浇水。

5.4.5扦插管理

扦插后应及时搭棚覆盖塑料薄膜、加盖遮阳网遮阳,切忌光线直射,保持畦土湿润,注意病虫害防

治与除草松土,10天左右生根。秋季,扦插苗生根后揭去遮阳网,待茎叶开始生长后揭去小棚塑料薄膜;

冬季,繁殖苗需在小棚外加盖大棚,以提高温度。

2

DB37/T2022-2012

5.5甜叶菊苗出圃标准

健壮无病虫,株高12cm-15cm,茎粗3mm以上,茎部半木质化;5-6对真叶,叶片肥厚、叶色深绿、根

条数5-7条、第2-3对真叶的叶腋有分枝萌发。

6种植技术

6.1大田要求

甜叶菊栽培要选择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地块。在土壤较黏时,地势要高、防止大田积水或涝害;

以土壤pH值在7.0左右为好。

6.2整地

春栽冬闲田,在秋冬应深耕冻垡,春季开沟做畦。夏栽田应选早熟夏熟作物的茬口田抢栽。在施足

底肥的前提下,深翻20cm-25cm,整地要精细,以利定植和活棵。黏土宜采用窄畦深沟,沙土宜采用宽

畦浅沟。

6.3定植密度

春栽种植密度一般在1.0万株/667m2、夏栽1.2万-1.4万株/667m2、老根越冬苗以8000株/667m2

为宜。

6.4移栽定植

春栽甜叶菊当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2℃-15℃,地温达到10℃以上时即可移栽。栽苗时最好选择阴天

或晴天的15时后进行。栽后应浇足定根水,并在栽后1周内浇2-3次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利成活,切忌移

栽后大水漫灌。

6.5查苗补苗

甜叶菊移栽后要及时查苗补苗,以免缺苗断垄,影响产量。

7田间管理

7.1土壤管理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采用合

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状况,防止水土流失。

7.2摘心

7.2.1摘心时间

一般在移栽后长出第1片新叶时进行,第2次摘心应在甜叶菊株高1m左右时根据长势进行。

7.2.2标准要求

每次摘心打顶均需选择晴天进行,摘下的顶芽全部带出甜叶菊地销毁。

7.3灌溉与排水

3

DB37/T2022-2012

7.3.1灌水

要求合理灌溉,以保持土壤干湿适当。凡植株出现嫩叶凋萎、顶梢下垂,特别是夏季高温干旱季节,

中上部茎叶出现萎垂时,应及时浇灌。高温干旱季节浇水应在傍晚进行。

7.3.2排水

雨水过多或暴雨积水时应及时排除,做到田间无积水,以防积水涝害。

7.4中耕除草

以10-15天1次为宜,直至封行前。前期中耕时宜浅不宜深,后期要培土壅根,保护根系防倒伏。有

条件的地方可用作物秸秆覆盖地面。

7.5施肥

7.5.1基肥:应重施基肥,每667m2施用腐熟厩肥3m3-5m3或饼肥150kg。

7.5.2追肥:5月-7月份,分3-5次施沼液等腐熟肥料。第1次为甜叶菊栽种后即施入作为活苗肥,

其余摘顶后进行,每667m2每次100kg~150kg沼液等腐熟肥料兑水浇施;6月初施氮、磷、钾复合肥

10kg左右。肥料使用参照附录A、附录B、附录C。

8病虫害防治

8.1主要病虫害

8.1.1主要病害:叶枯病、白绢病、叶斑病、花叶病毒病。

8.1.2主要虫害:地老虎、蛴螬、蚜虫、斜纹叶蛾、红蜘蛛。

8.2加强检疫

从国外或外地引种时,必须进行植物检疫。

8.3防治准则

在甜叶菊病虫防治中,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将农

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附录D中的农药以及含有其所列成分的农药及复合制剂禁止使用。

8.4农业防治

8.4.1应筛选抗病虫害强的品种进行栽培,选用健壮植株,培育健壮菊苗。

8.4.2实行轮作,合理间作,加强土、肥、水管理。耕作时清除前茬甜叶菊宿根和枝叶,有条件时实

行秋冬深翻,减轻病虫害危害基数。

8.5物理防治

8.5.1采用人工捕捉害虫,摘除病叶集中销毁。

8.5.2利用害虫的趋避性,使用灯光、色板、异性激素等诱杀,或有色地膜、防虫网等拒避害虫。

8.6生物防治

8.6.1保护和利用甜叶菊地中的瓢虫、蜘蛛、草蛉、寄生蜂、鸟类等有益生物,防治害虫。

8.6.2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4

DB37/T2022-2012

8.7化学防治

8.7.1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

8.7.2每种化学农药在甜叶菊生长期内避免重复使用。允许使用的农药及使用准则参照附录E。

8.7.3主要病虫害发生条件及特征、防治方式参见附录F、附录G。

9采收晾晒

9.1采收

9.1.1适时收获,以10%植株现蕾作为标准收割期,收割应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

9.1.2种植密度过大或生长茂盛时,可将分枝下部的老叶分期摘下晒干。

9.1.3收割时以留茎基1-2对绿叶为宜,防止留叶太少,造成老根死亡。采收时最好使用锋利的枝剪,

以免造成根系松动、收割后植株死亡。

9.1.4收割后将叶片和嫩茎摘下晾晒。

9.2晾晒

9.2.1晾晒前应将晒场打扫干净以免混入杂质,不宜堆放过厚,不要见露水。

9.2.2收割后应及时晾干,当不能立即晾干时一般采用搭棚架晾晒的方法,注意通风避光,堆积不得过

紧过密,严禁捆绑以防霉烂变质。

9.3包装

9.3.1应选择晴天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时进行压缩包装。

9.3.2甜叶菊叶必须达到安全贮藏的含水量标准(10%)。叶片晒干后放置一段时间吸潮或水分过高

时,应再晒干后才可压缩包装,以防发热霉变。

9.3.3贮藏和运输过程中,严禁与化肥、农药等物混放。

5

DB37/T2022-2012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肥料中主要重金属含量的限量指标

表A.1肥料中主要重金属含量的限量指标

单位:mg/kg

项目指标

砷(以As计)≤20

镉(以Cd计)≤200

铅(以Pb计)≤100

6

DB37/T2022-2012

BB

附录B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