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07/T 73-2018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DB3307/T 73-2018 Rice pests, diseases, and weeds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8年08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金华市植物保护站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
DB3307
浙江省金华市地方标准
DB3307/T73—2018
代替DB3307/T73-2014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2018-08-09发布2018-08-09实施
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07/T73—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代替了DB330700/T73-2014。与DB330700/T73-201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4.1.1生态培肥和化肥使用原则”内容;
——修改了“4.1.2改变水稻育秧方式避虫”内容;
——删除了“增强水稻抗病虫能力,抑制纹枯病、稻飞虱的发生”;
——修改了“4.1.4.1春季灌水翻耕杀灭螟虫、除草”;
——修改了“4.2.1选用抗病虫的品种”内容;
——修改了“4.2.3种植诱虫植物”内容;
——完善了“4.2.5稻鸭共育”内容;
——补充了“4.3.3.1释放寄生蜂”内容;
——修改了附录A中表A.1的内容。
本标准由金华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金华市植物保护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桂华、吕仲贤、朱平阳、徐红星、盛仙俏、郑许松、张发成、刘莉。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307/T73-2014。
1
DB3307/T73—2018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金华市区域内水稻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15790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GB/T15791稻纹枯病测报技术规范
GB/T15792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GB/T15793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规范
GB/T15794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NY/T59水稻二化螟防治标准
NY/T5117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生态调控
基于对农田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有机协调系统各
组成成分,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系统对有害生物种群的自然调控功能,最大限度制约有害生物
种群发展潜能,确保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2绿色防控
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为有效控
制农作物病虫草害而采取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
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营造不利于病虫草害的生存环境,提高农作物抗病虫能力,在必要时科
学地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草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4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4.1健身栽培
4.1.1生态培肥和化肥使用原则
2
DB3307/T73—2018
冬季种植豆科作物紫云英,加强对紫云英的越冬管理,及时灌排水,确保每667m²鲜草达1500kg
以上,翌年(3月下旬~4月初)翻耕灌水腐熟;冬闲田每667m²施500kg经有效生物菌群(EM菌)发酵
处理的有机肥作基肥。
在生态培肥的基础上,化肥的使用要求控制氮肥使用量,增施磷钾肥和硅肥。根据目标产量和地力
水平确定总施肥量及氮磷钾比例,施肥量以施氮肥为标准,按氮∶磷∶钾=1∶0.3∶(0.6~0.8)来确
定磷钾肥的用量。移栽前1天~3天施用基肥,移栽后15天~18天施保蘖肥,幼穗分化二期施穗肥,
破口抽穗期看苗施用施粒肥。
4.1.2改变水稻育苗方式避虫
改变育苗方式,可有效避虫,减轻危害程度。根据金华市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单季稻和晚稻采用
工厂化育秧和防虫网育秧的方式,使水稻秧苗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敏感期与白背飞虱的入侵期错
开,以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4.1.3改善稻田水生环境
按水稻生理需求,建立优良的稻田水生环境,在水稻移栽后的返青期实行寸水护苗、控虫、控草;
在水稻分蘖基数达到预期苗数后及时搁田;拔节后至孕穗期保持薄水层;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
结实期间歇灌薄水,保持土壤湿润,防止断水过早。
4.1.4降低病虫草种群基数
4.1.4.1春季灌水翻耕杀灭螟虫、除草
在4月中下旬越冬二化螟化蛹高峰期灌水7天以上,杀灭越冬螟虫,降低螟虫发生基数。稻田耕翻灌
水诱发杂草萌发,在插秧前进行二耕二耙、清草灭草,降低水稻田杂草基数。
4.1.4.2种子消毒
采用药剂浸种进行消毒处理(见附录A),控制水稻恶苗病等苗期种传病害的发生。
4.1.4.3清除稻田菌核
在大田平整灌水后、水稻移栽前全面清捞在水面的菌核(浪渣),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控制纹枯
病发生。
4.2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措施
4.2.1选用抗病虫的品种
根据GB4404.1及金华市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合法的、适宜本地种植并对主要病虫害抗性
较好的合格水稻种子。
4.2.2生物多样性调节和保护
水稻田边留草、冬季种植绿肥、田块间插花种植茭白等措施,保护和调节稻田区域生物多样性,为
天敌提供越冬栖境、替代寄主、食料和庇护所,保护和促进天敌种群稳定增长。
4.2.3种植诱虫植物
稻区道路和沟渠边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丛间距3m~5m,诱杀螟虫(二化螟和大螟)。在螟虫发
生前适量施用氮肥以增强香根草对螟虫的引诱能力。
3
DB3307/T73—2018
4.2.4种植显花植物
5月中下旬,田埂种植芝麻或大豆、田块间插花种植芝麻等显花作物,田边留草花和撒种草花等,
确保水稻生育期有显花植物,为寄生性天敌提供蜜源,以保育和促进天敌种群发展。
4.2.5稻鸭共育
在水稻移栽后15d,每667m²放入绍兴麻鸭、半番鸭等小中型个体的鸭12只~15只,至水稻齐穗
期移出,起到除虫、除草、控制病害、增肥和刺激水稻生长的作用。也可采用稻鳖、稻鱼等共育。
4.2.6蛙类养殖和保护
在水稻生产区域,保留沟渠水草和稳定水域,或通过间作茭白等水生作物,提供有利于青蛙生存繁
育的环境条件,保护青蛙种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施人工养殖青蛙,提高水稻生产区域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J/T 10635-1995 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 空白详细规范 直流金属化纸介固定电容器 评定水平E(可供认证用) 1995-04-22
- HB 6739-1993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后压缩试验方法 1993-11-05
- HB 6-61-1970 固定导线的弓形夹和卡箍 1970-06-01
- HB 6445.2-1990 飞行动力学 概念、量和符号 飞机和大气相对于地球的运动 1990-09-18
- QJ 2440-1993 航天器回收系统总装通用技术要求 1993-03-29
- QB/T 3564-1999 搪瓷浴盆 1999-04-21
- JY/T 0400-2007 红外线作用演示器 2008-01-21
- HB 6960-1994 数控机床用可转位螺钉夹紧95°盲孔镗刀 1994-06-01
- GB/T 11297.4-1989 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棒长脉冲激光阈值及斜率效率的测量方法 1989-03-31
- YBB 00202004-2015 玻璃纸/铝/聚乙烯药用复合膜、袋 201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