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411-2017 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建设规范

DB11/T 1411-2017 Energy-saving Monitoring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5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1411-2017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06-29
实施日期
2017-10-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5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告

2023年标字第22号(总第340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北京市标准化办法》和《北

京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2023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复

审结果,现公布现行有效北京市地方标准目录。

附件:现行有效北京市地方标准目录2023年标字第22号

(总第340号)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12月29日

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行业主管部门备注

农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编制技术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

1153.DB11/T1406-2017

规范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

1154.DB11/T1407-2017农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通则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

1155.DB11/T1408-201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现场评价导则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

1156.DB11/T1409-2017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协议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

1157.DB11/T1410-2017宾馆饭店单位综合能源消耗限额

(1)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的“GB9254信息技术设备的

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更新为“GB/T9254.1信

息技术设备、多媒体设备和接收机电磁兼容第1部分: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

1158.DB11/T1411-2017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发射要求”、“DB11/T976-2013用能单位能效对标指南”

更新为“DB11/T1557能效对标实施规范”。

(2)将正文中的“GB9254”更新为“GB/T9254.1”、

“DB11/T976-2013”更新为“DB11/T1557”。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

1159.DB11/T1412-2017区域规划节能评估技术规范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

1160.DB11/T1413-2023民用建筑能耗标准

委员会

清洁生产方案产生与效益计算技术要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

1161.DB11/T1414-2017

求会

114

ICS27.010

F10

备案号:56033-2017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411—2017

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建设规范

TheRulesforConstructingMonitoringandServicePlatformofEnergy

Conservation

2017-06-29发布2017-10-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1411—2017

目次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与定义.........................................................................2

4总体结构与要求.....................................................................4

5技术要求...........................................................................5

6功能要求...........................................................................7

7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要求.............................................................9

8人机交互界面要求...................................................................9

9软硬件、数据库要求.................................................................9

10安全性要求.......................................................................11

11运行维护管理要求.................................................................12

12文档和档案要求...................................................................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区域信息编码对照表.............................................13

附录B(规范性附录)行业领域信息编码对照表.........................................14

附录C(规范性附录)平台信息编码对照表.............................................15

附录D(规范性附录)能源分类编码及其计量单位对照表.................................16

附录E(规范性附录)用能单位信息采集表.............................................18

附录F(资料性附录)能源折标系数参考...............................................19

附录G(规范性附录)能耗数据采集频率及上传要求.....................................22

附录H(规范性附录)领域和行业指标编码.............................................23

附录I(规范性附录)平台数据交换传输协议...........................................38

附录J(资料性附录)平台项目建设管理过程文档.......................................44

参考文献.............................................................................48

I

DB11/T1411—2017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北京硕人朗坤能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

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永光、杨霞、张希庆、杜林芳、甄玮、杨震、刘大为、张道山、孙干、韩辉、

崔兰清、安宴辉。

II

DB11/T1411—2017

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结构与要求、技术要求、应用功能要求、资源共享和数

据交换要求、人机交互界面要求、软硬件数据库要求、安全性要求、运行维护管理要求以及文档和档案

要求等一般性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区域、行业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475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9254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13234-2009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GB/T15587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T16260.1软件工程产品质量第1部分:质量模型

GB/T16260.4软件工程产品质量第4部分:使用质量的度量

GB17167-2012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17618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实验

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8905.1软件工程产品评价第1部分:概述

GB/T18905.6软件工程产品评价第6部分:评价模块的文档编制

GB/T22239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2240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指南

G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B/T2505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GB/T29873能源计量数据公共平台数据传输协议

GB50093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DL/T904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YD/T1099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要求

YD/T1255具有路由功能的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要求

DB11/T858用能单位能源计量评价技术规范

1

DB11/T1411—2017

DB11/T976-2013用能单位能效对标指南

3术语与定义

GB/T2589、GB/T13234、GB/T29873、GB/T23331和DB11/T97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

于本文件。为了方便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上述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

3.1

能源计量器具measuringinstrumentofenergy

测量对象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和载能工质的计量器具。

[GB17167-2012,定义3.1]

3.2

数据集中采集终端dataconcentratedcollectionterminal

安装在用能单位,通过内部网络与能源计量仪表连接,获取各种能源的计量数据,能够完成数据累

计、存储,并具有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远程传输功能的数据设备(以下简称采集终端)。

3.3

节能监测服务平台monitoringandserviceplatformofenergysaving

指在完善能源计量管理的基础上,集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用能单位能耗、水耗数据进行实时采集、

汇总、分析,对能源利用状况进行数字化、可视化管理的系统(以下简称平台)。

3.4

能源管控中心energymanagementandcontrolcenter

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对用能单位能源的购入存储、输配、消耗环节及能源计量器具实施集中

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通过能效分析、管理、考核,实现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系统。

3.5

综合能耗comprehensiveenergyconsumption

用能单位在统计报告期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后的总

和。

对企业,综合能耗是指统计报告期内,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的综合能耗总

和。企业中主要生产系统的能耗量以实测为准。

[GB/T2589-2008,定义3.5]

3.6

单位产值综合能耗comprehensiveenergyconsumptionforunitoutputvalue

统计报告期内,综合能耗与期内用能单位产值或工业增加值的比值。

2

DB11/T1411—2017

[GB/T2589-2008,定义3.6]

3.7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comprehensiveenergyconsumptionforunitoutuputofproduct

统计报告期内,用能单位某种产品或者提供某种服务的综合能耗与同期该合格产品产量(工作量、

服务量)的比值。

[GB/T2589-2008,定义3.7]

3.8

企业节能量energysavedofenterprise

企业统计报告期内实际能源消耗量与按比较基准计算的能源消耗量之差。

[GB/T13234-2009,定义2.2]

3.9

产品节能量energysavedofproductions

用统计报告期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量与基期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量的差值和报告期产品产量

计算的节能量。

[GB/T13234-2009,定义2.3]

3.10

产值节能量energysavedofoutputvalue

用统计报告期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与基期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的差值和报告期产值计算的节能量。

[GB/T13234-2009,定义2.4]

3.11

能源管理体系energymanagementsystem(EnMs)

用于建立能源方针、能源目标、过程和程序以实现能源绩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

素的集合。

[GB/T23331-2012,定义3.9]

3.12

能源效率energyefficiency

输出的能源、产品、符合或绩效,与输出的能源之比或其他数量关系。如:转换效率,能源需求/

能源实际使用,输出/输入,理论允许的能源量/实际运行的能源量。

[GB/T23331-2012,定义3.8]

3.13

能效对标energyefficiencybenchmarking

用能单位采取的对其能源效率及能源利用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与组织内外能效标杆进行对

比分析、寻找差距和持续改进的提高能效水平的方法。

3

DB11/T1411—2017

[DB11/T976-2013,定义3.1]

4总体结构与要求

4.1总体结构

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总体结构

4.2总体要求

4.2.1计量要求

应安装煤、电、油、气、热和水等能源或耗能工质的能源计量器具。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应符合GB17167和DB11/T858规定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

求。

4.2.2采集要求

能源计量器具应自动采集计量数据并规范化处理后传递至平台。

对无法自动采集的数据,应按照填报周期要求通过平台人工采集方式手工录入平台。

4

DB11/T1411—2017

对于已经由其他系统或平台采集的数据,宜通过第三方系统集成共享接入至平台。

人工采集和第三方系统集成数据应与节能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统计部门的上报数据保

持一致。

4.2.3传输要求

应实现计量数据从能源计量器具到采集终端的采集传输

应实现计量数据从采集终端到平台的传输。

应实现平台对平台、能源管控中心或其他能源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

具有远程传输功能的能源计量器具宜与平台直接传输。

4.2.4应用功能要求

实时监测

实时监测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

a)实现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实时监测;

b)实现对所辖行政区划、以及所辖行业实时监测数据的分类汇总、分析和展示。

节能综合管理服务

节能综合管理服务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

a)能源数据统计分析;

b)能效对标;

c)节能目标管理;

d)预测、预警和报警;

e)节能分析;

f)用能单位服务。

5技术要求

5.1基础信息编码

5.1.1区域信息及其编码应按照附录A的要求编制。

5.1.2行业分类和代码应按照GB/T4754-2011执行。

5.1.3行业领域信息及其编码应按照附录B的要求编制。

5.1.4平台信息及其编码应按照附录C的要求编制。

5.1.5能源分类信息编码及其计量单位应按照附录D的要求编制。

5.1.6用能单位信息及其编码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采集。

5.1.7能源和耗能工质参考折标系数参照附录F。

5.2数据采集

5.2.1采集边界

采集对象应为平台监测的法人单位及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

按“法人经营地”统计原则,对京内具备条件的应采用计量器具采集,京外能耗数据可人工

采集。

5

DB11/T1411—2017

5.2.2采集要求

应满足能源分类、分级、分项统计要求。

应满足GB/T2589对综合能耗计算范围要求。

能耗数据和产品产量、产值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应对应。

采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应附加其用能单位、区域、行业属性编码和标识。

5.2.3采集内容

应采集能耗数据、产品产量和产值等能源消耗、产出和经济指标数据。

应采集能源效率指标数据。

5.2.4采集频率及时间要求

能耗数据采集频率及其向平台传输的时间要求宜按照附录G执行。

5.3采集终端要求

5.3.1应根据用能单位的现场环境、能源计量器具点位及传输安全等要求合理选配采集终端。

5.3.2应支持多台不同能源种类的计量器具同时进行数据采集。

5.3.3宜对数据包进行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处理。

5.3.4宜选用具有数据存储和断点续传功能的采集终端。

5.3.5应支持将计量数据同步传输到多个平台。

5.3.6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T17626.23级或以上、GB/T17626.32级或以上、GB/T17626.43级

或以上、GB/T17626.5-19983级或以上要求。

5.3.7设备无线电骚扰限值应符合GB9254-1998要求。

5.3.8设备抗扰度限值应符合GB/T17618要求。

5.3.9安装施工应符合GB50168和GB50093的要求。

5.4数据传输要求

5.4.1能源计量器具与采集终端间传输要求

能源计量器具与采集终端间数据传输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应实现能源计量器具与采集终端之间可靠通信;

b)应支持多种网络传输通信方式;

c)应采用符合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通信协议;

d)宜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传输。

5.4.2采集终端与平台间传输要求

采集终端与平台间数据传输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采集终端基于IP协议的有线或者无线方式接入网络,在传输层使用TCP协议;

b)当网络发生故障时,采集终端应存储未能正常实时上传的数据,待网络连接恢复正常后进行续

传;

c)当能源计量器具或采集终端故障未能正确采集能耗数据时,采集终端宜向服务器发送故障信

息;

6

DB11/T1411—2017

d)平台和采集终端间应具备身份认证机制,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5.4.3平台间传输要求

平台间数据传输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应有数据推送或者数据请求协议;

b)应具有数据传输异常处理机制;

c)应对数据传输的范围进行授权,并记录传输事件;

d)应按照平台规定的数据内容、格式及编码要求,实现数据的平台间、平台和能源管控中心间的

数据交换;

e)数据交换传输协议见附录I。

5.4.4采用物联网技术的传输要求

采用物联网技术的能源计量器具的计量数据直接上传或者通过物联网平台上传至平台,应满足本标

准5.4.2、5.4.3的要求。

5.5数据管理要求

5.5.1采集终端应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过滤无效数据,补充缺失数据。

5.5.2应采用专用服务器或存储设备,数据存储5年以上。

5.5.3应定期备份数据,周期应不超过7天。

5.5.4平台对实时采集数据、人工采集数据和第三方系统集成共享数据规范化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合

法性验证、汇总、计量单位换算、数据完整性判断处理。

5.6数据应用要求

5.6.1应满足各级各类用户访问量的需求。

5.6.2应满足区域、行业及用能单位考核要求。

5.6.3宜采用多种终端访问形式。

6功能要求

6.1能源数据统计分析

6.1.1应具备对区域、行业及用能单位能源消费量按能源/资源种类和一定周期进行汇总、定比、环比

等统计和分析功能。统计周期宜以年、月、周、日、小时为单位,统计结果应以图、表方式展示。

6.1.2应具备对区域、行业及用能单位综合能耗计算汇总分析功能,统计计算方法参照GB/T2589执

行。

6.1.3应具备用能单位能源效率计算分析功能;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和单位产值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应参

照GB/T2589执行,其他能效指标计算方法参照DL/T904、NECC-NHJC-11-2014、NECC-NHJC-12-2014、

NECC-NHJC-13-2014等相应行业指标计算方法要求执行。

6.1.4应具备对区域、行业及用能单位节能量计算、汇总和分析功能,计算方法应参照GB/T13234

执行。

6.2能效对标

7

DB11/T1411—2017

6.2.1应按照DB11/T976规定的对标类型、方法、技术要求及组织管理要求实现能效对标功能,能效

指标对标项参考附录H。

6.2.2应建立能效指标数据库、能效标杆数据库和能耗限额定额数据库,实现数据管理功能。

6.2.3应具备限额执行情况分析功能。

6.2.4应具备定额执行情况分析功能。

6.2.5宜建立最佳节能实践库,相关要求参照DB11/T976执行。

6.3节能管理

6.3.1应具备区域、行业及用能单位的完成目标责任考核功能。

6.3.2应具备区域、行业及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考核预警功能。

6.4预测、预警和报警

6.4.1应具备通过分析模型对区域、行业及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费趋势进行预测功能。

6.4.2应具备区域、行业及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费预警功能。

6.4.3应具备采集终端、能源计量仪表的运行异常报警功能。

6.4.4应具备数据采集异常报警功能。

6.4.5宜具备多种形式的报警通知功能。

6.5节能分析报告

6.5.1应具有按照不同时间周期完成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功能。

6.5.2应具备区域、行业及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管理功能。

6.6用能单位服务

6.6.1应为用能单位提供监测数据查看功能。

6.6.2应为用能单位提供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6.6.3应为用能单位提供能效对标和排名信息。

6.6.4应为用能单位提供异常报警信息。

6.7设备管理

6.7.1宜具备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功能。

6.7.2应具备能源采集终端管理功能。

6.8系统管理

6.8.1应具备用户管理、日志管理、信息录入、参数配置、通讯设置、标准值和预警值设置等功能。

6.8.2用户可根据权限进行增加、编辑、修改、删除等维护和操作。

7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要求

7.1实现与其他平台、能源管控中心的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

7.2数据交换传输应遵守5.4.3条款规定的传输要求。

7.3数据交换传输协议符合附录I的要求。

8

DB11/T1411—2017

7.4数据交换服务接口应基于SOA架构开发,满足多点部署、灵活扩充的需求。

7.5数据交换服务接口应使用XML、FTP、HTTP、JMS、Socket和WebService等开放标准开发。

7.6数据交换服务接口应通过数据压缩、数据加解密、传输中间件技术实现数据高效安全传输。

7.7数据交换服务接口应实现同步数据传输和异步数据传输两种传输方式。

8人机交互界面要求

8.1易用性

应界面简单清晰,操作方便。

8.2规范性

应界面风格一致,布局、模块设计合理。

8.3容错性

应具有容错机制,避免操作失误。

9软硬件、数据库要求

9.1系统软件要求

9.1.1操作系统应选用主流操作系统。

9.1.2系统软件应和系统硬件匹配,达到系统最佳性能。

9.2应用软件开发要求

9.2.1宜采用B/S或C/S和B/S结合的软件架构,应满足系统扩展及二次开发的需要。

9.2.2应符合但不限于本标准的功能要求。

9.2.3宜按照GB/T16260.1和GB/T16260.4的要求建立使用质量的质量模型和选择度量。

9.2.4宜按照GB/T18905.1和GB/T18905.6的要求确定评价模块。

9.3数据库要求

9.3.1选型要求

选型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应根据系统规模配置实时数据库和关系型数据库,与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良好匹配,能达到系

统最佳性能;

b)应具有开放硬件平台上的并行处理功能,能在系统资源低负担的条件下提供高并发度和吞吐

量;

c)宜支持在线备份与恢复、多级增量备份、基于磁盘的备份、基于时间点的快速恢复和多种数据

复制方式;

d)宜提供日志镜像、自动恢复、数据一致性校验和集群机制的数据库容错机制。

9.3.2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9

DB11/T1411—2017

a)应命名规范;

b)应实现数据完整性设计;

c)应实现安全性设计;

d)应避免影响系统性能和正常运行的SQL语句,防止SQL注入式攻击。

9.3.3优化策略

优化策略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策略:

a)应具有数据库优化参数配置;

b)宜少用触发器,多用存储过程;

c)应按频繁访问和频繁修改两种类型组织数据存储。

9.4硬件要求

9.4.1服务器

应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架构配置节能型服务器,宜单独配置数据采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

服务器,并根据需要采用冗余和备份措施。

9.4.2存储设备

根据用能单位应配置长周期连续存储设备,以增加数据安全和系统可靠性。

9.4.3路由器

网络接入采用路由器,应根据平台规模及节点功能选配不同级别的路由器。

9.4.4交换机

交换机技术性能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应根据内外网信息交换、网络汇聚层和接入层架构和性能设计要求选配相应级别的交换机;

b)交换机的端口密度、数据帧转发功能、数据帧过滤功能、数据帧转发及过滤的信息维护功能、

运行维护功能、网络管理功能及性能指标应符合YD/T1099、YD/T1255的规定和产品要求。

9.4.5网络安全设备

平台与外网之间应采用硬件防火墙隔离、部署入侵检测设备和数据库或网络审计设备,发现和阻止

网络入侵和攻击行为。

10安全性要求

10.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10.1.1平台宜达到GB/T22240第二级及以上标准要求。

10.1.2应根据GB/T25058的要求实施平台相应信息安全保护等级的信息保护工作。

10.1.3应符合GB/T22239规定的相应信息安全保护等级的信息安全保护基本要求。

10.1.4应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数据安全管理系统,确保网络传输和信息安全。

10.1.5局域网与互联网应实现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

10

DB11/T1411—2017

10.1.6关键数据应加密存储、传输,并对访问权限进行控制。

10.1.7能耗数据存储应满足冗余要求,数据应定期备份。

10.2传输过程中的安全要求

10.2.1计量器具采集时,计量表计和采集终端之间的物理连线应该采用锡封、塑管、盖板、机箱等形

式防止线路改动、串接、接触不良等问题。

10.2.2数据传输应采用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技术,平台应能发现和记录传输异常。

10.3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10.3.1安全计算环境设计技术要求

平台计算环境安全宜实现以下设计,包括但不限于:

a)用户身份鉴别;

b)自主访问控制;

c)标记和强制访问控制;

d)系统安全审计;

e)用户数据完整性保护;

f)用户数据保密性保护;

g)客体安全重用;

h)程序可信执行保护。

10.3.2安全区域边界设计技术要求

平台建设安全区域边界宜实现以下安全设计,包括但不限于:

a)区域边界访问控制;

b)区域边界包过滤;

c)区域边界安全审计;

d)区域边界完整性保护。

10.3.3安全通信网络设计技术要求

平台通信网络宜实现以下安全设计,包括但不限于:

a)通信网络安全审计;

b)通信网络数据传输完整性保护;

c)通信网络数据传输保密性保护;

d)通信网络可信接入保护。

10.3.4安全管理中心设计技术要求

安全管理中心宜实现以下安全管理,包括但不限于:

a)系统管理;

b)安全管理;

c)审计管理。

11运行维护管理要求

11

DB11/T1411—2017

11.1应制定运行维护管理方案。

11.2应定期对用能单位数据参照GB/T15587进行分析评价,实现对区域、行业的能源利用评价。

11.3应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和网络完好,使系统软件正常运行、升级和维护,实现系统持续、

安全、可靠运行。

11.4应按国家相关计量法规对能源计量器具进行定期检定、校准、评估,建立相应的能源计量器具管

理档案及制度。

11.5应对文件定期整理、备份、存档,并根据情况对文件设置权限和保密等级。

12文档和档案要求

12.1应参照GB/T8567等国家、行业标准编制平台开发文档,文档目录参见附录J。

12.2应建立档案管理规范。

12

DB11/T1411—2017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区域信息编码对照表

A.1区域信息编码

区域信息编码如表A.1所示。

表A.1区域信息编码对照表

区域代码

北京市110000

市辖区110100

东城区110101

西城区110102

朝阳区110105

丰台区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