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476-2021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

DB11/T 476-2021 DB11/T 476-2021 Planting seedl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orest trees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476-2021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12-28
实施日期
2022-04-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CCSB62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476—2021

代替DB11/T476—2007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cultivationoftreeseedlings

2021-12-28发布2022-04-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476—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苗圃建立............................................................................2

5制定年度生产计划....................................................................2

6圃地准备............................................................................2

7作业方式............................................................................3

8苗木繁育............................................................................4

9苗木移植............................................................................9

10苗期管理..........................................................................10

11灾害防除..........................................................................12

12苗木调查..........................................................................13

13苗木出圃..........................................................................13

14良种选育..........................................................................14

15苗圃档案..........................................................................14

附录A(资料性)林木育苗常用农药....................................................16

附录B(资料性)苗圃常用肥料........................................................18

附录C(资料性)种子催芽方法........................................................20

附录D(资料性)苗圃地有害生物防治常见药剂..........................................21

参考文献.......................................................................23

I

DB11/T476—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11/T476—2007《林木育苗技术规程》。与DB11/T476—2007相比,除结构调整和

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删除部分术语和定义,并对术语和定义进行调整(见3);

b)修改了苗木繁育、苗木移植、苗期管理等技术内容(见8、9、10);

c)删除了附录E、附录G,并对其他附录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见附录,2007版附录)。

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园林绿化资源保护中心(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审批服务中心)、北京林业

大学、北京京彩弘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姜英淑、刘勇、单军、王开勇、沙海峰、张运忠、李国雷、周晓杰、赵素敏、

钟翡、刘欣欣、任慧朝、彭祚登、王佳茜、鲜李虹、常笑超、王佳良、张冀、彭奎莉、刘丹、陈志刚、

刘永光。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11/T476—2007;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11/T476—2021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园林绿化所用苗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苗圃建立、制定年度计划、圃地准备、作业方

式、苗木繁育、苗木移植、苗期管理、灾害防除、苗木调查、苗木出圃、良种选育、苗圃档案等技术

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地区园林绿化及造林苗木的繁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2772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8822.1中国林木种子区油松种子区

GB/T8822.4中国林木种子区华山松种子区

GB/T8822.10中国林木种子区华北落叶松种子区

GB/T8822.11中国林木种子区侧柏种子区

GB/T8822.12中国林木种子区云杉种子区

GB/T8822.13中国林木种子区白榆种子区

GB/T10016林木种子贮藏

GB/T14071林木良种审定规范

GB/T14175林木引种

GB/T23473林业植物及其产品调运检疫规程

LY/T1185苗圃建设规范

DB11/T211园林绿化用植物材料木本苗

DB11/T22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DB11/T748大规格苗木移植技术规程

DB11/T1090观赏灌木修剪规范

DB11/T1184城市绿地土壤施肥技术规程

DB11/T1499节水型苗圃建设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层积催芽stratification

将种子与湿沙分层交替或混合放置进行催芽的方法。

3.2

1

DB11/T476—2021

种条fecundshoot

扦插、压条、埋条等繁殖苗木时所用的茎条或根条。

4苗圃建立

4.1选址

4.1.1宜建在交通方便,具备良好水、电、设施设备和充足劳力的地方。

4.1.2山地临时苗圃宜选址在造林地附近或周围。

4.1.3宜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方,坡度以1°~3°为宜;山地可选择坡度在5°以下的

缓坡地;选择坡度过大的地方时,应具备修建梯田的条件。

4.1.4宜靠近水源,如无天然水源时,应具有打井取水条件。灌溉用水含盐量不应超过0.15%。苗圃

地地下水位不应超过1.5m。

4.1.5土壤宜选择团粒结构,质地宜为沙壤土、壤土或粘壤土,有机质含量不应低于2.5%,土层厚

度不小于50cm,土壤pH值以6.5~8为宜。

4.1.6不宜建在山顶、风口、山谷、洼地。

4.1.7不宜建在容易产生霜冻、焚风等极端天气的地方。

4.2区划

4.2.1根据苗圃建设目标和定位,结合苗圃所在地位置、地形地势等,合理安排功能区及其布局,在

充分利用好土地的前提下,做好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的区划。圃地规划按LY/T1185执行。

4.2.2生产用地比例不应少于苗圃总面积的75%,生产用地划分为播种育苗区、无性繁殖区、移植区、

采穗圃、设施培育区、科学实验区等。各区之间应用道路或排灌渠间隔开。

4.2.3辅助用地比例不应超过苗圃总面积的25%,辅助用地包括道路、排灌水渠、积肥场、管理区等,

区划应便于灌溉排水系统的布设及交通运输,主干道宽度应视苗圃规模或使用机械设备情况而定。

4.3设施设备

根据区划和生产需要,应配备必要的生产设施,宜配备用于气象观测、土壤测定、种子质量测定、

植物检疫、科学试验等仪器设备。

5制定年度计划

5.1育苗前应制定苗木繁育、移植、养护、出圃、用工、科研等年度计划,规划育苗树种、数量、作

业区、面积、作业方式、技术细则和质量指标。

5.2统计种子(条)、农药、肥料、工具材料等其他物品需要量、人员组织、劳动定额和育苗成本等。

6圃地准备

6.1平整土地

2

DB11/T476—2021

6.1.1育苗前应清除草根、石块,做到地平土碎。

6.1.2育苗地前茬是农作物的,宜先浅耕灭茬。

6.1.3大量出圃土球苗或草皮的地块应及时补填质量和数量相当的土壤。

6.1.4山地育苗地应在主要杂草种籽成熟前开垦,并在育苗前整地。

6.2土壤消毒

育苗前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药剂消毒,常用药剂见附录A表A.1。

6.3土壤改良

6.3.1应依据圃地土壤特性,采用无害化处理方式进行改良:

——瘠薄的逐年增施有机肥料;

——偏沙的混拌壤土,偏粘的混拌沙土,也可添加粉碎的树枝、树叶、秸秆,稻壳、泥炭等有机

物;

——偏碱的混拌泥炭、腐熟的有机质等有机物或适量的硫磺粉。硫磺粉施用量宜为30kg/667m2~

60kg/667m2,分2~3年施用,撒施后深翻。盐碱地区的圃地应修筑台、条田及挖排水沟;

——土壤紧实的应深翻松土,或添加泥炭、腐叶土、粉碎的树叶等有机物。

6.3.2应根据育苗树种的特性和圃地肥力,实行不同树种苗木的轮作或苗木与绿肥、牧草、农作物轮

作。

6.4施基肥

6.4.1在播种或移植前,可采用撒施、条施、穴施等施肥方式。操作时可单层或分层施肥。

6.4.2苗圃宜常年积肥和种植绿肥,施肥应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结合耕翻,均匀

施入深土层中。

6.4.3土壤瘠薄或培育需肥较多的树种时,耕翻施入70%的基肥,剩余30%在作床(垄)前施入上层

土壤。

6.4.4盐碱地应以施有机肥为主,不宜使用含氯复合肥。

6.4.5堆肥、厩肥、饼肥、粪尿肥等有机肥料应经过充分腐熟后施用,苗圃常用肥料见附录表B。

6.5耕地

应根据所处季节及圃地土壤情况酌情耕地:

——秋、冬季翻耕深度以25cm以上为宜,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方应避免秋、冬季耕地;

——冬季无积雪的地区随耕随耙,圃地湿润或土壤粘重或冬季有积雪的地区,耕后可不耙,翌年

早春耙地;

——春季翻耕深度以20cm以上为宜,随耕随耙,及时平整。

7作业方式

7.1高床

3

DB11/T476—2021

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或地下水位高的苗圃宜用高床,床面应高出步道15cm~30cm,床宽为1.0

m~1.5m,步道宽度30cm~50cm。人工作业时床长为10m~20m,机械作业可适当增加床长。

7.2低床

水源不好、灌溉条件差的苗圃宜用低床,床面应低于步道15cm~25cm,床面宽度1.0m~1.5m,

人工作业床面宽度以1m为宜,步道宽度30cm~50cm,床长根据地形和灌溉方式确定。

7.3垄作

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或地下水位高的苗圃宜用垄作,垄作的垄底宽60cm~80cm,垄面宽30cm~

40cm,垄高20cm~25cm。垄长根据地形确定,垄向南北走向为宜。

7.4平作

水源不好、灌溉条件差的苗圃宜用平作,在育苗前,将苗圃地整平后直接进行播种和移植育苗,

苗圃地形应平坦,且具备灌溉条件。育苗地宜带状作业,带间留30cm~50cm宽步道,培育大苗可不

留步道。

8苗木繁育

8.1播种育苗

8.1.1播种地选择

应选择在土质好、灌溉方便、排水良好、便于管理的生产区内。松类树种宜连作,不能连作时,

有条件的应人工接种菌根菌。

8.1.2种子来源及检验

8.1.2.1宜采用林木种子区内优良种源的种子和种子园、母树林以及优良林分的种子或良种基地的种

子。其中,油松、华山松、华北落叶松、侧柏、云杉和白榆的种子来源应分别符合GB/T8822.1、GB/T

8822.4、GB/T8822.10、GB/T8822.11、GB/T8822.12和GB/T8822.13的规定。

8.1.2.2省际间种子调入应符合植物检疫要求。

8.1.2.3从国外及境外引进种子应当按规定进行检疫。

8.1.2.4种子检验程序应按照GB2772执行。种子质量应按GB7908划分等级。

8.1.2.5若需保存种子,应按GB/T10016执行。

8.1.3种子处理

8.1.3.1播种前应做好种子处理。处理程序主要有消毒、催芽。

8.1.3.2种肥可使用含磷为主的颗粒肥料和种子混拌均匀后一起播入土中,也可使用微量元素(或用

菌肥、ABT生根粉)溶液浸种后播种。

8.1.3.3经过催芽的种子,不可与种肥混拌,应于播种前将种肥施于播种沟内。

8.1.3.4不同树种、品种、批号的种子,不能混杂处理。用不同方法处理的种子不能混播。

8.1.3.5种子消毒常用药剂见附录A表A.2。

4

DB11/T476—2021

8.1.3.6种子催芽方法见附录表C。

8.1.4播种期

8.1.4.1根据树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播种期。

8.1.4.2春季应适时早播,当土壤5cm深处的地温稳定在10℃左右或旬平均气温5℃时,即可播

种。北京平原地区一般在3月上旬到4月上旬,山区较晚些。

8.1.4.3夏季成熟易丧失发芽力的种子,宜随采随播。

8.1.4.4对晚霜敏感的树种应适当晚播。

8.1.4.5种皮坚硬或较厚等深休眠的种子宜在秋季土壤封冻前播完。

8.1.5播种量

按公式(1)计算播种量:

A↔W

X=(1+C)…………(1)

P↔G↔10002

式中:

X——实际播种面积所需的播种量,单位为千克(kg);

W——种子千粒重,单位为克(g);

A——单位播种面积计划产苗数;

1/10002——将千粒重换算为每粒种子的转换系数;

P——种子净度(%);

G——种子发芽率(%);

C——损耗系数,根据种粒大小、圃地环境条件、育苗技术和经验确定。大致数值如下:千粒重

在700g以上的大粒种子,C接近0;千粒重在3g以上,700g以下的中、小粒种子,0<C≤4;

例如油松种子1<C<2,榆树种子3<C<4,白蜡树种子2.5<C<4;千粒重在3g以下的极

小粒种子,C>4。

8.1.6播种

8.1.6.1播种宜使用播种机具。

8.1.6.2播种分为撒播、条播和点播三种方法:

——撒播:把种子均匀地撒到苗床,微、小粒种子宜用撒播;

——条播:把种子均匀地播成长条,根据留苗密度确定播幅和行距,中、小粒种子宜用条播;

——点播:把种子按照一定株行距,均匀地摆放在播种行(沟)或播种穴,大粒种子宜用点播。

8.1.7覆土

8.1.7.1覆土厚度应根据种粒大小,发芽类型,育苗地土质,播种季节和覆土材料确定。

8.1.7.2大、中、小粒种子覆土厚度应为种子横径的1~3倍,微粒种子应为覆土后隐约可见的程度。

8.1.7.3子叶出土的树种应覆薄土,子叶留土的树种应覆厚土。

8.1.7.4土壤粘重的圃地应覆薄土,土壤较干的圃地应覆厚土。

8.1.7.5春播应覆薄土,秋播应覆厚土。

5

DB11/T476—2021

8.1.7.6覆土后应进行镇压。

8.1.7.7播种微、小粒种子和发芽出土缓慢的种子,覆土、镇压后应及时覆盖。

8.1.8播种苗管理

8.1.8.1幼苗出土前应保持土壤湿润。

8.1.8.2发芽出土难或种子紧缺的树种宜采取芽苗移栽,先播种于沙床中,子叶出土后,移植于圃地。

8.1.8.3幼苗期苗木宜用稻草、麦秸、塑料薄膜或地膜覆盖。

8.1.8.4不耐阳光直射的苗木应在苗床上搭遮荫棚。

8.1.8.5播种当年主根长、侧根少或苗木分化程度大的树种可采取小苗分床移植,先密播于圃地或沙

床中,苗木进入生长初期后,分床移植。

8.2扦插育苗

8.2.1采穗圃的建立

8.2.1.1选用优树和优良无性系种条建立采穗圃,繁殖材料应提前进行幼化处理。

8.2.1.2采穗圃应细致整地,施足基肥,精心栽植。及时做好中耕、除草、追肥、排灌、除蘖、定干

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及时绘制品系排列图,防止采集穗条时品种、系号混杂。

8.2.1.3采穗圃的作业方式,应根据树种特性决定,采用灌丛式或乔林式。栽植密度应根据作业方式

和经营年限确定。

8.2.1.4采穗圃每隔3~5年更新一次。

8.2.2种条的采集与插穗制作

8.2.2.1硬枝插条

宜从采穗圃采集一年生苗木茎干的中段,也可采取幼龄优树的枝条或母株基部的萌蘖条、根萌条等

作插穗。枝条应生长健壮、充分木质化和无病虫害。落叶树种采条在秋季落叶后到春季树液开始流动

前的休眠期进行,采条后低温沙藏或窖藏。

8.2.2.2嫩枝插条

宜从生长健壮的幼年母树上采集当年生半木质化的枝条,采条适宜期为6~8月,剪下的枝条应立

即放在容器中保湿并覆盖遮荫。

8.2.2.3种根

扦插应随剪随扦插,采集自根际萌蘖的长根,长度宜为10cm~20cm,粗度宜为0.5cm~2cm,

珍稀树种可用细根段。

8.2.2.4插穗制作

8.2.2.4.1插穗切口应平滑、不破皮、不劈裂、不伤芽。下切口呈斜面并靠近腋芽。插穗截制后,按

粗度分级捆扎,及时扦插或妥善假植。

8.2.2.4.2插穗制作应视树种特性而定:

6

DB11/T476—2021

——插穗长5cm~20cm,乔木树种插穗粗0.8cm~2.5cm,灌木树种插穗粗0.3cm~1.5cm;

——插穗至少有2个节间,具有2~3个饱满芽;

——针叶树种的插穗,除下部插入基质部分的叶片应除去外,尽量保留上部叶片;阔叶树种的嫩

枝插穗保留顶端1~3个叶片。

8.2.2.5插条生根处理

可选用ABT生根粉、萘乙酸、吲哚丁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采用速蘸和水浸等方法处理插穗后扦插,

见附录A表A.3。

8.2.3扦插方法

8.2.3.1硬枝扦插

8.2.3.1.1室外硬枝扦插应在早春土壤解冻后或晚秋土壤上冻前进行。扦插易成活的树种可采用大田

扦插育苗,成活率较低的树种及灌木可采用设施扦插育苗,插后遮盖塑料小棚。

8.2.3.1.2扦插的深度依树种而异,扦插时应按一定株行距插于土中,插穗形态学上、下端不应颠倒。

8.2.3.1.3插后压实插缝并充分灌水,插穗不应在土壤中悬空,扦插后可根据土壤的干湿情况调整灌

水(喷水)的次数。

8.2.3.2嫩枝扦插

8.2.3.2.1宜在6~8月进行。

8.2.3.2.2宜在早晚或阴天进行,插前剪去插穗入土部分的枝叶。

8.2.3.2.3扦插选用的床面地势应略高,易排水,扦插前使用高锰酸钾对基质或床土进行消毒,插深

因树种及枝条长短不同而异。

8.2.3.2.4宜采用自动间歇喷雾保持插穗叶面湿度和降温,露地嫩枝扦插应保持扦插床湿润,若采用

全光雾插,应配备蓄水池。

8.2.3.3根段扦插

8.2.3.3.1以植物根段作为扦插材料,适用于枝插成活困难而根插较易成活的树种。宜在树木休眠期

采根,在初春解冻后扦插。根长5cm~15cm,粗0.5cm~2cm。

8.2.3.3.2根段扦插分插根和埋根,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插根:插根的上端与地面平,或露出地面1cm~2cm。根段近端剪成直口,根段远端剪成斜

口,近端朝上竖直插入。肉质根树种,应在扦插前将根段在阴凉通风处放置1d~2d。扦插

后至幼芽出土前,土壤应保持湿润且不积水;

——埋根:将根段水平放置在土壤表面,用土或沙子覆盖1cm,浇透水后用地膜覆盖,插床应设

在背阴处。

8.2.4扦插苗管理

8.2.4.1硬枝扦插:插后压实插条周围土壤,随即灌水。每3d~5d灌水1次,连续灌2~3次,直

至愈合生根后再每隔1~2周灌水1次。插条成活后,应及时选留1枝新梢培养苗干,除掉基部多余的

萌生枝。随着插条苗的生长,应及时抹除苗干下部的侧芽和嫩枝。雨季注意排水、防涝。

7

DB11/T476—2021

8.2.4.2嫩枝扦插:插后初期应在插床上方适度遮荫,透光量控制在30%~50%。每天应多次喷雾或

喷水,使空气湿度保持在95%以上,可采用自控定时、间歇喷雾装置。温度宜18℃~28℃。不定根

大量形成后,去掉遮荫。

8.2.4.3根段扦插:在根段出芽前应经常检查覆土情况,去除厚土,掩埋露出的穗条。插后应立即灌

水,宜在出芽前每5~6天灌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