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159-2019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监管信息化技术规范(路基、路面、桥梁工程)

DB36/T 1159-2019 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supervis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roadbed, pavement, bridge engineering)

江西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8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6/T 1159-2019
标准类型
江西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11-05
实施日期
2020-05-01
发布单位/组织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8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200

P66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1159—2019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监管信息化技术规范

(路基、路面、桥梁工程)

Standardforinformationtechnologyofconstructionqualitysupervisionof

expresswayengineering(partsofengineering:subgrade、pavement、bridge)

2019-11-05发布2020-05-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6/T1159—201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路基连续压实控制系统..............................................................4

5沥青路面质量信息系统.............................................................11

6桥梁结构物质量信息系统...........................................................23

附录A(规范性附录)沥青路面质量监管关键指标阈值控制范围...........................30

附录B(规范性附录)桥梁结构物质量监管关键指标阈值控制范围.........................33

附录C(资料性附录)沥青路面质量监管关键指标分级控制阈值...........................34

附录D(资料性附录)路基压实信息管理平台输出报告...................................35

附录E(资料性附录)沥青路面施工信息管理平台输出报告...............................37

附录F(资料性附录)桥梁结构物施工信息管理平台输出报告.............................39

附录G(资料性附录)接口代码示例...................................................41

条文说明......................................................................43

I

DB36/T1159—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方兴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中路信息

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创华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江西天驰高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柏殿、张龙生、李刚、唐建亚、许兵、颜庆华、刘泳、鄢智锋、熊晨曦、李

振宇、刘令君、叶剑勇、陈广辉、李卫江、吴忠、高林、周昌、石梦、陆大为、廖焕旺、熊一帆。

II

DB36/T1159—2019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监管信息化技术规范(路基、路面、桥梁工

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速公路路基、沥青路面、桥梁结构物预制安装部分施工过程关键环节质量监管信息

化的术语与定义、系统组成、系统功能、施工准备、数据采集与传输、平台功能与性能、质控预警及处

理。为路基连续压实,沥青路面混合料拌和生产、运输、摊铺与压实,桥梁预制安装工程混凝土拌和生

产、试验检测与运输等方面的数据采集、传输与交换接口、数据存储提供了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高速公路路基、沥青路面、桥梁结构物预制安装部分施工过程关键环节质量监

管信息化。

本规范的目的并非限制系统组成与功能、采集设备、开发语言,建议使用本规范及实践规则共同帮

助参建单位实现最佳质量监管信息化。本规范中未涵盖的内容,请参照国家、行业相关规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080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GB/T22081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控制实践指南

GB/T24405.1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一部分:规范

GB/T29264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

GB/T31168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能力要求

GB/T35319物联网系统接口要求

JTGB0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F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T1127公路路基填筑工程连续压实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JTGF4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TF50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

JTG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E2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E30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JTGE4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E51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E60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SJ/T11440卫星导航差分格式

3术语和定义

1

DB36/T1159—2019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信息系统集成服务informationsystemintegrationservice

基于业务需求提供的信息系统设计服务、集成实施服务,以及软硬件系统及业务正常运行提供的支

持服务。

3.2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

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行为科学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在定性分析和不确定推力方面的优

势,有效地支持决策过程中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的求解,主要以数据库、知识库、方法库、模型

库、推理机等子系统为基础构成多库系统结构。

3.3

范例推理CBRcasebasedreasoning

根据目标范例获取历史源范例,并由源范例来指导目标范例求解的一种策略,是一种重复学习的方

法。

3.4

质量预警qualityearlywarning

属于质量风险管理的一个部分,通过采用合理的质量标准对项目质量进行预估与判断,对超出质量

标准范围的内容及时向有关人员通过通信方式发出警告提示。

3.5

阈值threshold

临界值,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3.6

可用性availability

在规定时刻或规定时间范围内,部件或服务执行要求功能的能力。

注:可用性通常使用机构所使用的时间实际可用服务时间与约定服务时间的比例表示。

3.7

坐标系统coordinatesystem

用于描述物质存在的空间位置(坐标)的参照系。描述位置的一组数值,按坐标的维度一般分为一

维坐标(公路里程碑)、二维坐标(笛卡尔平面直角坐标、高斯平面直角坐标)、三维坐标(大地坐标、

空间直角坐标)。通过坐标系统,利用坐标描述或确定一个点独一无二的位置。

3.8

2

DB36/T1159—2019

地理坐标系统geographiccoordinatesystem

真实世界的坐标系统,确定地理空间实体在地区表面上位置的空间参考系统。

3.9

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UTMuniversaltransversemercator

一个基于度量的地理坐标系统,使用二维(2D)卡迪尔坐标系给地球表面确定位置。该系统将南

纬80°和北纬84°N之间的地球分为60个区,经度宽度每6度为一个带,每个区使用割线横墨卡托投影(尺

度减少导致圆筒可以穿过地球模型)。从180°到西经174°是1区;从174°到东经180°,区域编号逐渐向

东增加。

3.10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三维坐标和速度、

时间信息的空间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3.11

定位精度positionalaccuracy

空间实体位置信息(通常为坐标)与其真实位置之间的接近程度。

3.12

实时动态RTKreal-timekinematic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是实时处理两个测量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

发给用户接收机,进行求差解算坐标。

3.13

车辆身份识别单元vehicleidentificationunit

结合短程通信技术DSRC(DedicatedShortRangeCommunications)技术识别车辆身份,通过定位系统

配合定位,跟踪车辆位置等信息的获取。

3.14

短程通信技术DSRCdedicatedshortrangecommunications

智能运输系统领域中专门用于机动车辆在高速公路等收费点实现不停车自动收费EFC(Electronic

FeeCollection)的技术,长距离RFID射频识别(又称电子标签E-tag)。

3.15

温度采集单元temperaturegatheringunit

通过温度采集设备采集当前作业面或者拌和站各材料温度等一系列数据进行传输分析。

3.16

3

DB36/T1159—2019

集成数据远程采集单元remoteterminalunit

从传感器和其它待测设备等模拟和数字被测单元中自动采集非电量或者电量信号,送到上位机中进

行分析、处理。集成数据远程采集单元是结合基于计算机或者其他专用测试平台的测量软、硬件产品来

实现灵活的、用户自定义的测量系统。

3.17

数据传输datatransmission

在数据源和数据宿之间传送数据的过程,也称数据通信。

3.18

压实轨迹rollingtrack

压路机在压实作业时的行走轨迹。

4路基连续压实控制系统

4.1系统组成

4.1.1总则

连续压实控制系统由采集设备、路基压实信息管理平台组成。

4.1.2采集设备组成

采集设备由物联采集模块、定位模块、信号处理模块、网络传输模块、分析处理装置、显示装置等

组成。

4.1.3信息管理平台组成

路基压实信息管理平台由压实信息接收软件、数据库、计算机和网络等组成。

4.2系统功能

4.2.1采集设备功能

采集设备应具备下列功能:

a)物联采集模块对振动压路机的振动频率进行实时监测;

b)定位模块对压实速度、压实位置、压实遍数进行实时监测;

c)定位模块具备接收机状态查询、网络客户端、移动网络、有线网络/蓝牙、服务器配置等功能;

d)信号处理模块、网络传输模块对压实监控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存储、分析,生成不可修

改的电子数据包,实现振动压路机群的压实数据数据共享,并以一定形式传输给路基连续压实

信息管理平台;

e)显示装置对采集设备实时采集的参数进行显示,给操作手提供施工指导;

f)分析处理装置具备检验监控结果与常规检验结果一致性的功能;

g)采集设备的系统接口应包括通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协议转换等功能。

4.2.2信息管理平台功能

4

DB36/T1159—2019

路基连续压实信息管理平台应具备下列功能:

a)接收采集设备实时传输的压实相关信息;

b)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压实相关信息;

c)对现场记录的压实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处理;

d)以数字和图形方式实时显示和管理压实度分布图、压实均匀性分布图、压实稳定性分布图和

压实状态分布图等;

e)回放现场压实过程;

f)将试验结果生成试验报告,报告内容应符合输出报告的要求,详见附录D;

g)平台接口应包括通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协议转换等功能。

4.3技术要求

4.3.1采集设备技术要求

采集设备的模/数转换位数应不小于16位,采样频率应不小于400Hz。

采集设备采用按键开机方式,外接直流电压使用范围为12DCV~36DCV。

采集设备的振动压路机设备应满足以下条件:

a)振动压路机的工作质量、振动轮分配质量、激振力、振动频率、振幅及压实速度等振动压实工

艺参数应明确标识;

b)振动压路机压实时的振动频率应保持稳定,波动范围不宜超过稳定值±0.6Hz;

c)振动压路机的动态性能应稳定,线形范围振动幅值在(5~100)m/s2时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

0.5%,振动频率在(5-120)Hz时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0.5%。

采集设备的振动传感设备应满足以下条件:

a)振动压路机的振动传感器输出的振动压实值与常规检验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应不小于0.70;

b)振动压路机的振动传感器应紧密牢固地垂直安装在振动压路机振动轮的内侧机架中心位置上,

振动传感器安装位置示意如图1;

图1振动传感器安装位置示意

c)振动传感器信号连接线应牢固地固定在振动压路机的机架上;

d)振动传感器宜采用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应不小于10mV/(m/s2),频率响应应不大于5kHz。

采集设备的定位模块应满足以下条件:

a)定位传感器应支持实时动态RTK,尽可能采用高精度定位设备,动态测量精度在x、y和z各

方向应小于3cm;

b)定位设备的RTK基准站布设应不少于3个,且地理数据的传输应遵守RTCM协议;

c)采集设备的定位数据格式按照表1的要求显示存储日期、时间和X、Y、Z坐标;

d)定位模块接收机状态一般包括可见卫星数、经纬度、高程、差分状态(差分、浮动、固定),

一般在路基压实过程中,采集设备的卫星定位固定状态率≥99%;

e)定位模块网络客户端通过网络接口协议设置,支持获取差分数据源。

5

DB36/T1159—2019

表1数据格式要求

描述数据格式举例

日期戳,MDDYY3/19/13

时间戳,HHMMSS.SS21:46:22.96(21小时46分22.96秒)

经度94.85920403

纬度45.22777335

高度909.85

采集设备的网络通信模块应满足以下条件:

a)网络通信模块支持全网通;

b)移动网络可实现移动网络模块当前拨号状态;

c)有线网络用于设置采集设备的网络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DNS。设置完成后,实现压实

引导屏与其余采集设备之间数据的通信;

d)服务器配置根据不同的服务器地址设置不同的数据传输路径,实现采集设备向服务器发送传感

器数据;

e)网络通信模块应包括以下接口:

1)GNSS天线口连接外置GNSS天线;

2)GPRS天线接口;

3)数据输入/输出接口,一般包括RS232、RS485、CAN总线;

4)RJ45网络接口,可通过网络对机器进行配置;

5)SIM卡槽,实现数据传输。

f)网络传输接口应受限于国家远程通信及信息传输的相关协议。

采集设备显示装置采用压实引导屏,应满足以下要求:

a)显示装置应牢固地安装在振动压路机驾驶室内的前侧,方便操作;

b)设置压实引导屏的与采集设备RJ45网络接口的IP地址,实现数据可视化交互;

c)压实引导屏应符合国家通用规范,能够承受车载运输过程中受到的振动,在所安装设备中正常

工作,且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不低于10000h。

路基压实数据采集设备的安装位置如图2所示。

图2采集设备安装位置示意

4.3.2信息管理平台技术要求

信息管理平台采用B/S架构,能够保证数据的实时采集、交换、监控、处理。

6

DB36/T1159—2019

数据交换方式满足现有网络(固定网络、GPRS、3G、4G、5G等)条件下的数据传输,传输过

程进行加密处理,并保证传输过程的稳定,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硬件设备和服务器的时钟同步误差≤1s;采集到的实时监测数据发送给服务器时长≤3s;网时发

送到服务器上的时长≤24h。

实时数据处理响应时间≤5s。

数据处理后预警发送时间≤5s。

统计分析界面响应时间≤5s。

数据存储实现异地、双备份。平台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双机备份的方式实现高可靠性高

并发性,当一台服务器发生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备份主机,并由备份主机提供服务。

信息管理平台数据库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设备信息、地理数据、过程监控数据等,数据库的保

存期限不少于15年,同时可备份到硬盘上永久保存。

需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只有特定的技术人员才能看到原始施工数据。不允许在任何形式上修

改施工过程原始数据。

0信息管理平台应具备断电续传、断电续存的应对机制。

1考虑并发处理最大用户数,保证并发处理上限的可靠性。

2信息管理平台应具备以下基本性能原则:

a)适用性: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及行业需求相适应;

b)安全可靠性:确保软件运行环境、网络和数据安全,符合国家信息安全标准相关内容。应做到

定期备份、分级权限访问;

c)可扩展性:软件设计留有升级接口和升级空间,可以方便的与其他系统或平台对接;

d)可维护性:采用模块化、组件化、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具备兼容性,便于程序修改与优化,

并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对系统结构、承载能力、响应速度进行调整。

4.4信息化监控准备

4.4.1路基工程坐标系建模

定位参考基站安装,设置本地基站或附近的CORS站。

定位参考基站的定位数据格式应符合表的数据格式要求。

定位参考基站采用的坐标系一般为WGS-84坐标系。

获得路基压实试验段落的工程坐标控制点、直线、曲线及转角等信息表。

针对设计单位提供的项目平面坐标等信息进行项目工程坐标系与WGS-84坐标系之间的空间转

换,具体步骤如下:

a)获取项目道路设计线形坐标的平面坐标系统(X、Y、Z),包含设计的独立坐标系统;

b)根据设计的坐标系统的中央子午线对测量工具进行设置;

c)选取路线当中3~4个坐标点,作为计算七参数的数据源;

d)通过建立的定位参考基站向移动端提供相对位置的坐标差分数据,实地测量出步骤c)中选取的

坐标点;

e)获取已知点与实测点后,进行七参数计算(△X,△Y,△Z,△α,△β,△γ,K):通过计

算三个坐标之间的平移量,获取到不同坐标原点之间的差值△X、△Y、△Z;通过计算三个

坐标之间坐标系统的x、y、z三轴之间的对应关系,计算出不同坐标轴之间的旋转角度△α、

△β、△γ;通过计算任意两坐标之间的距离因素,求得两坐标系之间的尺度因子K;

f)在求得七参数后,通过既定公式(1),则可以获得自建基站模式下坐标系统的道路线形平面

坐标系统(X1、Y1、Z1);

7

DB36/T1159—2019

....................................(1)

g)通过获得基站下坐标系统中道路线形平面坐标系统(X1、Y1、Z1),根据国标设计标准,采

用的是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UTM投影技术和中央子午线,将平面坐标换算成椭球大地经纬度

坐标,即道路线形上的点坐标。

4.4.2相关性校验

选择30m~50m的路段,在振动压路机正常振动压实状态下,打开采集设备的频率测试功能,

对其振动频率进行量测,记录实测频率值,记录数量应不少于30个。

比较实测振动频率与额定振动频率的差值,应该符合中c)的要求。

振动压路机的振动频率也可采用通用的频率计进行检验。

同样在选择30m~50m的路段上,对振动压路机的压实速度进行校验。振动压路机以施工压实

的速度行驶,采用秒表记录行驶时间t,采用钢尺量测其行走距离L,计算压实速度,并对定位设备获

得的压实速度进行校准。

根据速度公式(2),计算得到振动压力机的压实速度。

................................................................(2)

式中:

v—振动压路机压实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L—压实行驶距离,单位为千米(km)

t—压实行驶时间,单位为小时(h)

采集设备的振动传感器的性能参数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核实,应符合的要求。

采集设备的数据采集装置的模/数转换位数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核实,采样率通过开启系统控制

软件的数据采集菜单进行采集,再根据单位时间内采集的数据数量进行检验,应符合的要求。

采集设备振动幅值特性和振动频率特性的检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采用符合JG676要求的标准振动台,将采集设备的振动传感器安装在振动台上,开启量测设

备的数据采集功能进行振动试验;

b)将振动台的振动频率调整到5Hz,然后将振动幅值从5m/s2开始,按照极差为5m/s2的幅度进

行逐级调整至100m/s2,观查设备屏幕上显示的实际振动幅值输出,其相对误差与标准值比较,

应符合中c)的要求;

c)重复b)步骤,直至调整到振动频率为120Hz,其实际振动幅值与标准值的相对误差应符合

中c)的要求;

d)调整振动台的振动幅度值到5m/s2,然后将振动率从5Hz开始,按照极差为5Hz的幅度进行逐

级调整至120Hz,观测设备屏幕上显示的实际振动频率输出,与标准值比较,其相对误差应符

合中c)的要求;

e)重复d)步骤,直至调整到振动幅值为100m/s2,其实际振动频率与标准值的相对误差应符合

中c)的要求。

振动压实值与常规检验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按相关性校验试验进行检验,其操作见条文说明。

4.5数据采集与传输

4.5.1路基压实关键指标

8

DB36/T1159—2019

路基压实关键指标采集、传输方法及频率见表2。

表2关键指标采集、传输方法及频率一览表

序号检查项目关键技术指标采集、传输方法采集频率

1振动压实值VCV

在压路机上安装GNSS定位天线、高精度

2压实高程

路基压实定位传输模块、VCV传感器,通过各类传1Hz

3压实速度

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至服务器

4压实轨迹

4.5.2振动压实值VCV的采集方法

振动压实值VCV的采集方法见如下步骤:

a)安装在压路机上的振动传感器自动采集并计算振动压实值VCV;

b)然后与压路机的坐标信息经串口协议模式储存,通过移动网络发送至远程服务器数据库中,供

后续分析使用。

4.5.3压实高程的采集方法

压实高程定位的主要技术手段是载波相位差分测量的技术。

4.5.4压实速度的采集方法

高精度定位传输模块提供了实时经纬度坐标信息,系统收集一分钟内采集的样本数目,得出振动压

力机的行驶路径里程。依据速度公式(2)。

4.5.5压实轨迹的采集方法

压实轨迹的采集方法如下:

a)通过对高精度定位设备实时数据的解析,获得压路机在WGS-84大地坐标系下的大地坐标。

绘制振动压路机在压实过程中的压实轨迹,实现振动压路机压实轨迹的实时监控;

b)利用高斯投影算法得到压路机所需的施工坐标,并建立压路机的施工平面坐标系,实现压路机

在压实过程中的压实轨迹的采集。

4.5.6采集频率考虑因素

为确保路基压实关键技术指标参数为有效的对应,各参数数据采集频率需保持一致性。同时为确定

合适的采样频率,需对以下几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a)采集设备的特性;

b)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计算采样率的最高及最低界限;

c)在最高和最低界限之间确定均衡点;

d)按均衡点优先次序在最高和最低界限间确定采样率。

4.6数据查询与分析

4.6.1实时数据查询

在信息管理平台中可以查询当前实时采集的施工桩号、振动压实值、压实高程、压实速度、压实轨

迹、压实遍数。

4.6.2历史数据查询

9

DB36/T1159—2019

在信息管理平台中可以查询到路基压实质量的历史数据,包括施工时间、施工桩号、振动压实值、

压实高程、压实速度、压实轨迹、压实遍数。

4.6.3分层压实查询

在信息管理平台中可以查询到所采集的路基压实93区、94区、96区的关键技术指标。具体区分内容

如表3所示。

表3结构层区划表

结构层部位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备注

上路床0~0.396区

下路床0.3~0.896区

上路提0.8~1.594区

下路提>1.593区

4.6.4施工日报查询

信息管理平台提供逐日工作面的施工质量数据,评价路基压实质量效果,路基压实信息管理平台功

能架构见图3。

路基压实质量监管信息化平台

实时数据查询历史数据查询分层压实查询施工日报查询

施工日期工程名称

施工桩号

施工桩号开始、结束施工时间

振动压实值

振动压实值93碾压区开始、结束施工桩号

碾压高程

碾压高程94碾压区施工面积

碾压速度

碾压速度96碾压区碾压遍数

碾压轨迹

碾压轨迹压实均匀性

碾压遍数

碾压遍数碾压云图

图3路基压实信息管理平台功能架构

4.6.5数据接收与存储

信息管理平台与采集设备对接,接收采集设备上传的数据,数据长期保存和调用。数据采集接口代

码示例可以参考附录G。

4.6.6数据开放共享

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开放性数据接口,便于其它平台系统互通共享。

4.6.7输出报告

连续压实控制系统试验完成后应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编制相应的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由设

备性能试验报告、相关性校验试验报告和压实过程控制试验报告组成。

连续压实控制系统的试验报告应由压实信息管理平台自动生成,并符合下列要求:

a)试验报告应以图形和数字方式显示;

10

DB36/T1159—2019

b)试验报告包含的压实状态分布图和压实程度分布图所显示的压实面长度宜为100m,压实面长

度不足100m按实际长度显示;

c)试验报告相关信息应采用易于读取和存储的数据格式;

d)试验报告除应进行常规存档外,尚应进行电子数据存档。

设备性能试验报告应包括振动压路机振动率测试曲线、采集设备振动幅值特性测试曲线和振动

频率特性测试曲线等。

连续压实控制系统试验报告除应提供图形方式的压实状况外,还应包括下列与其相关的附加信

息:

a)工程信息:工程名称、文件编号、压实段起止里程、填筑宽度、填筑厚度、填筑层位、填料类

型、压实面积、压实遍数、压实日期与时间等;

b)加载信息:振动压路机工作质量、振动轮分配质量、激振力、振动频率、振幅、行驶速度等;

c)质量信息:常规检验指标的合格值及对应的目标振动压实值,试验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极

差、平均值、变异系数等统计量,振动压路机工作频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压实状态

分组数及组间距统计直方图等。

平台可输出报告见附录D。

5沥青路面质量信息系统

5.1系统组成

5.1.1总则

沥青路面质量信息系统由采集设备、沥青路面信息管理平台组成。

5.1.2采集设备组成

采集设备由物联采集模块、定位模块、网络传输模块、信号处理模块、显示模块、控制模块等组成。

5.1.3信息管理平台组成

远程沥青路面信息管理平台由接收软件、数据库、计算机和网络等组成。

5.2系统功能

5.2.1采集设备功能

改性沥青生产数据采集设备应具备下列功能:

a)温度传感器:采用耐磨式热电耦式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沥青发育温度;

b)液位传感器:采用液位传感器测量沥青存储罐中沥青液位的变化,实时采集沥青工作罐的液位

变化;

c)SBS称重传感器:通过称重传感器获取SBS改性剂重量,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到聚合物与道路

石油沥青的比例,即SBS掺量,实现实时采集批次改性沥青SBS掺量;

d)与生产控制信息系统相联接的数据采集系统以及无线传输装置:改性沥青生产线上配有一套生

产控制信息系统,将改性沥青生产过程中的信息通过生产控制信息系统进行采集、控制,获取

监控沥青发育时间。生产控制信息系统加装无线传输装置,将有效信息进一步通过网络通信模

块传输给信息管理平台;

e)视频监控系统及无线传输装置:在生产现场按照视频监控设备,通过无线传输装置采集监控画

面信息,并进一步通过网络通信模块传输给信息管理平台,实时监控、采集生产图像;

11

DB36/T1159—2019

f)网络传输模块:遵从TCP/IP协议进行网络数据传输。

沥青运输数据采集设备应具备下列功能:

a)定位模块:实时定位沥青运输车的地理位置,实时获取车辆位置信息、行驶速度;

b)地磅称重系统:当运输车过磅时,通过地磅称重系统实时获取运输车重量记入磅房管理系统,

自动采集运输车过磅重量,进一步传输至质量信息管理平台;

c)网络通信模块满足中的f)部分。

沥青试验检测数据采集设备应具备下列功能:

a)沥青三大指标(针入度、软化点、延度)试验仪器:仪器自动采集沥青软化点、沥青针入度、

沥青延度检测结果数据。仪器内置平板电脑或者配有计算机控制软件,内置试验数据处理软件,

试验检测数据结果显示在内置平板电脑中,并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增加试验数据输出接

口,通过网络传输至信息管理平台;

b)网络传输模块:满足试验检测采集数据通过电脑连接装置,将测试结果向电脑客户端、信息管

理平台传输。遵从TCP/IP协议进行网络数据传输。

水稳混合料拌和生产数据采集设备应具备下列功能:

水稳拌和站数据采集系统以及无线传输装置。水稳拌和站都配有一套拌和生产控制信息系统,通过

生产控制信息系统进行实时采集拌和生产过程中的水泥剂量、用水量、各料仓计量、水稳混合料拌和生

产时间数据。并且通过在数据采集系统加装网络通信模块传输给信息管理平台,网络通信模块满足

中的f)部分。

沥青混合料拌和生产数据采集设备应具备下列功能:

a)沥青混合料拌和楼数据采集系统以及无线传输装置。沥青混合料拌和楼都配有一套拌和生产控

制信息系统,实时采集拌和生产过程中的沥青混合料油石比、各材料用量、混合料级配、沥青

集料加热温度、沥青混合料拌和生产时间、通过网络通信模块传输给信息管理平台;

b)温度传感器:出料口安装温度传感器,采集混合料出料温度;

c)网络通信模块满足中的f)部分。

混合料运输数据采集设备应具备下列功能:

a)射频识别技术设备(RFID)以及电子标签:自动获取并记录装料时间、运输时间、卸料时间、

开始摊铺时间、开始摊铺桩号、结束摊铺时间、结束摊铺桩号;

b)定位模块:实时采集车辆运输位置信息、行驶速度;

c)网络通信模块满足中的f)部分。

沥青混合料摊铺数据采集设备应具备下列功能:

a)红外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摊铺机熨平板后侧,多个温度传感器横向分布,实时采集摊铺温度;

b)激光测距传感器:一段钢制支架垂直固定于摊铺机熨平板上,顶端设有弹簧装置,可随着熨平

板高度的变化进行伸缩;另一段钢制支架与垂直钢制支架以∂角度固定于摊铺机上,且末端存

在2个固定点,随着垂直钢制支架的伸缩,与摊铺机连接部位处角度不变化。激光测距传感器

固定于垂直安置的钢制支架上,实时采集摊铺厚度;

c)智能压实控制系统:获取压实遍数、振动频率数据;

d)定位模块:安装在摊铺机上,获取摊铺的位置信息、摊铺速度;

e)网络传输模块:在摊铺机械上安装网络模块,包括定位接收电线、GPRS天线,将摊铺机械的

定位信息传输至网络服务器,进一步传至信息管理平。网络通信模块满足中的f)部分。

沥青混合料压实数据采集设备应具备下列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