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 458-2023 规模奶牛场生产管理规范
DB12/T 458-2023 Scale Dairy Farm Production Management Standard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2年11月
-
2023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 起草人:
- 王鸿英、郭爽、张盛南、王永颖、王海敏、李怀安、于化福、孙守强、王煦、李亚东
- 出版信息:
-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30
CCSB43
12
天津市地方标准
DB12/T458—2023
代替DB12/T458-2012
规模奶牛场生产管理规范
Demonstrationdairyfarmproductionmanagementstandard
2023-12-28发布2024-02-01实施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DB12/T458—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12/T458-2012《示范奶牛场生产管理规范》,与DB12/T458-2012相比,除结构调整
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修订了本管理规范名称;
b)修订了“1范围”中的规定和适用范围;
c)增加了“2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用文件;
d)修订了“4奶牛场建设与布局”中选址要求(见4.1、2012版3.1);
e)修订了“5投入品管理”中兽药管理内容(见5.2、2012版6.2);
f)修订了“6牛群管理”中饲养工艺、繁殖管理、饲喂管理的内容(见6.1、6.2.1、6.3和6.4,
2012版4.1、4.2.1、4.3和4.4);
g)增加了“6牛群管理”中育种管理内容(见6.5);
h)修订了“7全混合日粮配制”中配制要求相关内容、增加了混合要求(见7.1、7.3,2012版
5.1);
i)修订了“8生鲜乳质量安全控制”中挤奶管理、冷却温度和生乳质量要求(见8.1、8.2.1、
8.2.4和2012版7.1、7.2.1、7.2.4);
j)删除了“疫病防控”中检疫章节内容(见2012版9.3);
k)修订了“疫病防控”中免疫相关内容(见10.2.2、2012版9.2.2)。
本文件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鸿英、郭爽、张盛南、王永颖、王海敏、李怀安、于化福、孙守强、王煦、
李亚东。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2年首次发布;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
DB12/T458—2023
规模奶牛场生产管理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规模奶牛场的建设与布局、投入品管理、牛群管理、全混合日粮配制、生鲜乳质量安
全控制、人员管理、疫病防控、环境控制、生产记录。
本文件适用于年存栏300头奶牛以上规模化奶牛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4143牛冷冻精液标准
GB7959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16568奶牛场卫生规范
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93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
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
NY/T34奶牛饲养标准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奶牛场建设与布局
4.1选址
4.1.1新建、扩建奶牛场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4.1.2场址选择和环境设计应符合GB16568的规定。
4.2场区布局
4.2.1奶牛场应划分为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隔离区和粪污处理区。
4.2.2奶牛场的生活管理区应位于场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处或侧风处,地势高于其他各区域。并在
场区入口处设置外来人员消毒设施。
4.2.3辅助生产区主要布置供水、供电、供热、设备维修、物资仓库、饲料贮存及TMR(全混合日粮)
1
DB12/T458—2023
制作等设施。
4.2.4生产区与其他区之间应用围墙或相当于围墙功能设施严格分开,在生产区入口处设置第二次人
员更衣消毒室和车辆消毒设施。生产区布置成母牛舍、后备牛舍、犊牛舍、挤奶厅及附属设施。奶牛场
生产区应设两条通道即净物通道和污物通道。
4.2.5隔离区主要布置隔离舍和牛场废弃物的处理设施,该区应位于场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处和场
区地势最低处。隔离区与生产区有专用道路相通,与场外有专用大门相通。
4.2.6粪污处理区主要布置牛场粪污等废弃物的处理设施,该区应位于场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处和
场区地势最低处。
4.2.7各类建筑物布局要遵守卫生防疫及防火要求,隔离区和粪污处理区距最近牛舍不下于50m。
4.2.8饲喂通道要与饲料搅拌设备相匹配,清粪通道要与清粪机械相匹配,挤奶厅挤奶能力及贮奶设
施要与泌乳牛总数相匹配。牛舍功能与奶牛生理阶段和头数相匹配。
5投入品管理
5.1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
5.1.1各种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有关规
定。
5.1.2在饲料和奶牛饮用水中不应添加《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中所列的
药物。
5.1.3在奶牛饲料中不应添加和使用除乳以外的动物源性饲料。
5.2兽药管理
5.2.1应使用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获得GMP认证的生产厂家的兽药。
5.2.2每批兽药应由供应商提供产品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单。
5.2.3兽药应按产品说明书在有效使用期内使用,存放、领取、使用环节要做好记录,并按规定执行休
药期。
5.2.4兽药应贮存于独立的兽药间(库),贮存环境应满足药物贮存的规定要求。
6牛群管理
6.1后备牛管理
6.1.1分类
犊牛(出生~6月龄)、育成牛(7月龄~17月龄)、青年牛(18月龄~分娩前)。
6.1.2犊牛饲养工艺
犊牛出生2h内饲喂第一次初乳,4d后开始训练采食开食料,至60天左右,犊牛颗粒料采食量1.5kg/d
以上、生长良好的犊牛可以断奶。从出生至断奶的日增重不低于850g/d。3月龄至6月龄饲喂颗粒料和优
质干草,按营养标准投放日粮。
6.1.3育成牛饲养工艺
7月龄~17月龄分群饲养,按营养标准投放TMR(全混合日粮)日粮。
2
DB12/T458—2023
6.1.4青年牛饲养工艺
18月龄~分娩前25天分群饲养,按营养标准投放TMR(全混合日粮)日粮。分娩前25天的青年牛进
入围产圈饲养。
6.2成母牛管理
6.2.1分类
新产牛期(围产后期:分娩~产后21天)、泌乳前期(产后22天~100天)、泌乳中期(产后101
天~200天)、泌乳后期(产后201天~产前60天))、干乳前期(产前60天~产前22天)和干乳后期(围
产前期:产前21天~分娩)。
6.2.2成母牛饲养工艺
宜采用散栏式饲养工艺,按泌乳阶段、产量、体况进行分群饲养。头胎牛与经产牛分群饲养。满足
奶牛自由采食、饮水、休息的要求。在成母牛饲养中,提高舒适度,减少各类应激。
6.2.3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奶牛场应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对测定的数据用于科学指导生产决策和种公牛后裔评估。
6.3繁殖管理
6.3.1应记录母牛的发情、配种、妊娠、产犊、流产等情况。
6.3.213月龄起体重达380kg、体高达128cm即可配种。成母牛在分娩后21天进行子宫检查和治疗,
在分娩后60天参加配种。
6.3.3冷冻精液应符合GB4143牛冷冻精液标准的规定。配种后30天~60天进行初检,180天~210
天进行复检。
6.3.4青年牛的年情期受胎率≥60%,成母牛的年情期受胎率≥40%。
6.4饲喂管理
6.4.1每月不应少于2次对TMR料进行滨州筛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微调日粮配方。
6.4.2每次发料后应及时推料,每天的推料次数不少于10次。
6.4.3每天的剩料率不应高于3%。每天至少一次对料槽进行彻底清理。
6.4.4每周不应少于2次对饮水槽进行清洗。
6.5育种管理
6.5.1引进种牛应有详实记录的牛籍卡,有不少于3代的系谱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53/T 249-2008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 2008-02-16
- DB53/T 247.2-2008 肉牛养殖综合标准 第2部分: 牛舍建设 2008-02-16
- DB44/T 489-2008 尖吻鲈养殖技术规范 2008-02-04
- DB31/T 401.1-2008 城市建设空间信息基础数据规范 第1部分: 分类与代码 2008-02-19
- DB44/T 483-2008 四大家鱼养殖技术规范 2008-02-04
- DB44/T 491-2008 蓝鳃太阳鱼养殖技术规范 2008-02-04
- DB44/T 486-2008 斑鳢养殖技术规范 2008-02-04
- DB53/T 247.4-2008 肉牛养殖综合标准 第4部分: 饲草饲料 2008-02-16
- DB44/T 487-2008 红鳍笛鲷养殖技术规范 2008-02-04
- DB53/T 247.3-2008 肉牛养殖综合标准 第3部分: 繁殖技术 2008-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