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ECCPA 025-2024 绿氢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

T/CIECCPA 025-2024 Qua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for Carbon Footprint of Green Hydrogen Products

团体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T/CIECCPA 025-2024
标准类型
团体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6-28
实施日期
2024-07-05
发布单位/组织
-
归口单位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
适用范围
主要技术内容:本文件界定了绿氢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附加环境信息及评价报告。本文件适用于绿氢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锥宇能源科技(嘉兴)有限公司、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浙江省环保集团生态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浙江环研碳集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省数据管理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浙江菲达电气工程有限公司
起草人:
刘含笑、辛昆、宋卿尧、钟建英、刘涛、朱海舰、林建成、张力、黄宇轩、丁希晖、张久明、潘军、孙赵鑫、刘美玲、刘彪、田昕、李洋、董越、杨利鸣、陈亚临、方翔、孙立、崔文会、于立元、刘小伟、郝润龙、龚勋、崔盈、王帅、梁军、刘忠、王发鹏、陈定晖、薛建仓、杨虎林、张建华、檀相闽、张峰、林青阳、杨莉、赵飞、方雁惠、刘鹏举、唐勋、范涛、何璐、罗象、杜建军、胡骞明、周号、汤丰、陈伟强、朱前林、彭政康、翟云飞、单思珂、贡玉萍、张娟娟、林熙、江珊
出版信息:
页数:2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27.180

CCSF10/19

团体标准

T/CIECCPA025—2024

绿氢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

Carbonfootprintquantificationandassessmentmethodforagreenhydrogen

product

2024-06-28发布2024-07-05实施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发布

T/CIECCPA025—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产品描述..............................................................................................................................................................3

5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3

5.1评价流程.......................................................................................................................................................3

5.2目的和范围的确定.......................................................................................................................................3

5.3产品功能单位...............................................................................................................................................4

5.4产品系统边界...............................................................................................................................................4

5.5生命周期清单分析.......................................................................................................................................5

5.6生命周期影响评价.......................................................................................................................................9

5.7生命周期解释...............................................................................................................................................9

5.8碳足迹量化评价.........................................................................................................................................10

6附加环境信息....................................................................................................................................................10

7评价报告............................................................................................................................................................10

7.1报告的要素.................................................................................................................................................10

7.2报告的发布.................................................................................................................................................11

附录A(资料性)绿氢产品典型生产工艺流程...............................................................................................12

附录B(资料性)绿氢产品碳足迹量化数据清单...........................................................................................15

参考文献..................................................................................................................................................................23

图1绿氢产品生命周期系统边界图.....................................................................................................................4

图A.1绿氢产品典型生产工艺流程图................................................................................................................12

表1现场数据质量评价表.....................................................................................................................................6

表2背景数据质量评价表.....................................................................................................................................6

表3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势...............................................................................................................................10

表B.1上游环节数据清单....................................................................................................................................15

表B.2核心环节数据清单....................................................................................................................................20

I

T/CIECCPA025—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菲达环保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锥宇能源科技(嘉兴)有限公司、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易碳

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浙江省环保集团生态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

浙江环研碳集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环保集团有限公

司、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省数据管理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浙江菲达电气工程

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含笑、辛昆、宋卿尧、钟建英、刘涛、朱海舰、林建成、张力、黄宇轩、丁希

晖、张久明、潘军、孙赵鑫、刘美玲、刘彪、田昕、李洋、董越、杨利鸣、陈亚临、方翔、孙立、崔文会、

于立元、刘小伟、郝润龙、龚勋、崔盈、王帅、梁军、刘忠、王发鹏、陈定晖、薛建仓、杨虎林、张建华、

檀相闽、张峰、林青阳、杨莉、赵飞、方雁惠、刘鹏举、唐勋、范涛、何璐、罗象、杜建军、胡骞明、周

号、汤丰、陈伟强、朱前林、彭政康、翟云飞、单思珂、贡玉萍、张娟娟、林熙、江珊。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II

T/CIECCPA025—2024

绿氢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绿氢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附加环境信

息及评价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绿氢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24025环境标志和声明III型环境声明原则和程序

GB/T2404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

GB/T24044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

GB/T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3术语和定义

GB/T24044和GB/T3215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氢greenhydrogen

通过太阳能电力、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或核电进行电解水制备的氢气。

3.2

生命周期lifecycle

产品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从自然界或从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

[来源:GB/T24040−2008,3.1]

3.3

产品碳足迹carbonfootprintofaproduct

CFP

产品系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温室气体清除量之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

使用气候变化单一影响类别。

注1:产品碳足迹可分解成一组数字,确定具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产品碳足迹也可被分解成生命周期的各

个阶段,例如各个过程所处的空间范围。

注2:产品碳足迹研究报告中记录了产品碳足迹的量化结果,以每个功能单位的二氧化碳当量质量表示。

[来源:ISO14067:2018,3.1.1.1]

3.4

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

1

T/CIECCPA025—2024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波

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分。

注: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件中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

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与三氟化氮(NF3)。

[来源:GB/T32150−2015,3.1]

3.5

全球变暖潜势globalwarmingpotential

GWP

将单位质量的某种温室气体在给定时间段内辐射强迫的影响与等量二氧化碳辐射强迫影响相关联的

系数。

[来源:GB/T32150−2015,3.15,有修改]

3.6

二氧化碳当量carbondioxideequivalent

CO2e

在辐射强度上与某种温室气体质量相当的二氧化碳的量。

注:二氧化碳当量等于给定温室气体的质量乘以它的全球变暖潜势值。

[来源:GB/T32150−2015,3.16]

3.7

III型环境声明typeIIIenvironmentaldeclaration

提供基于预设参数的量化环境数据的环境声明,必要时包括定性或定量的附加环境信息。

注:预设参数基于GB/T24040和GB/T24044。

[来源:GB/T24025−2009,3.2,有修改]

3.8

功能单位functionalunit

用来作为基准单位的量化的产品系统性能。

[来源:GB/T24044−2008,3.20]

3.9

系统边界systemboundary

通过一组准则确定哪些单元过程属于产品系统的一部分。

注:在本文件中,系统边界与LCIA无关。

[来源:GB/T24044−2008,3.32]

3.10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lifecycleinventoryanalysis(LCI)

生命周期评价中对所研究产品(或服务)整个生命周期中输入和输出进行汇编及量化的阶段。

[来源:GB/T24044−2008,3.3]

2

T/CIECCPA025—2024

3.11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ifecycleimpactassessment(LCIA)

生命周期评价中理解和评价产品(或服务)系统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潜在环境影响大小和重要性的

阶段。

[来源:GB/T24040−2008,3.4]

3.12

生命周期解释lifecycleinterpretation

生命周期评价中根据规定的目的和范围的要求对清单分析和(或)影响评价的结果进行评估以形成结

论和建议的阶段。

[来源:GB/T24040−2008,3.5]

3.13

产品碳足迹量化quantificationofthecarbonfootprintofaproduct

quantificationoftheCFP

确定产品碳足迹或部分产品碳足迹的活动。

注:产品或部分产品碳足迹的量化属于产品碳足迹研究的一部分。

[来源:ISO14067:2018,3.1.1.6]

4产品描述

4.1绿氢产品应考虑实际评价要求、不同工艺、物理状态等差别,比如用碱性电解水制氢(ALK)、质

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PEM)、固体高分子电解质电解水制氢(AEM)。

4.2本文件中涉及的绿氢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均以描述的具体产品为对象。

4.3绿氢产品典型生产工艺流程见附录A。

5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

5.1评价流程

绿氢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基本程序应包括:目的和范围的确定、产品功能单位、产品系统边界、生

命周期清单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生命周期解释和产品碳足迹量化评价。

5.2目的和范围的确定

5.2.1评价目的

通过量化绿氢产品生命周期或选定过程中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计算绿氢产品对全球变暖

的潜在影响。

5.2.2评价范围

绿氢产品评价范围的确定应满足以下要求:

a)每种绿氢产品为同一企业在同一产地生产的产品;

b)对于同一企业不同工艺的绿氢产品,或同一规模但不同产地生产的绿氢产品,分别核算碳足迹;

c)对于同一企业在同一产地生产的绿氢产品,如采用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或原辅材料供应商有差

3

T/CIECCPA025—2024

异时,在进行数据调查时,原则上按产品比例进行加权平均。

5.3产品功能单位

功能单位宜选取单位产品1千克(1kg)纯度大于等于99%,压力大于等于3MPa的氢气。若实际

产出氢气与上述功能单位的纯度或压力不一致时,需将氢气换算至3MPa、纯度提高至99%状态所对应的

碳排放量纳入到评价范围内。

5.4产品系统边界

5.4.1总则

通过太阳能电力、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或核电进行电解水制备的氢气,在氢气生产和利用过程中

均无碳排放。因此,本文件针对整个绿氢产业链,以太阳能、风能、核能为例,界定的绿氢产品生命周期

系统边界,包括上游环节、核心环节和下游环节,(其中下游环节使用场景复杂,不纳入计算范围)。

绿氢产品生命周期系统边界见图1。

电解设备制造与安装废

建筑材料供给处

水源获取与处理

电力转换

可再生或清洁能与

与运输

源供给电解水制氢利

辅料供给

提纯与压缩

运输

储存绿氢使用

上游环节核心环节下游环节

图1绿氢产品生命周期系统边界图

5.4.2上游环节

上游环节具体应包括以下过程:

a)建筑材料供给;

b)可再生或清洁能源供给;

c)辅料供给;

d)电力转换与运输。

5.4.3核心环节

核心环节具体应包括以下过程:

a)电解设备制造与安装;

b)水源获取与处理;

4

T/CIECCPA025—2024

c)电解水制氢;

d)提纯与压缩;

e)储存;

f)废物处置与利用。

5.4.4下游环节

a)绿氢运输;

b)绿氢使用(合成甲醇、工业源燃烧、氢能建筑等)。

5.4.5数据的描述

数据应包括现场数据和背景数据。

现场数据包括绿氢产品生产阶段的原辅料消耗、电力输入和消耗、取水和消耗、污染物排放、废物综

合利用以及运输(包括运输形式、运输距离和运输量)、危险废物处理(碱液、催化剂等)等数据,对数

据的获得方式和来源均应予以说明。

背景数据包括与生产的生命周期清单数据以及原辅料运输所需的运输生命周期清单数据,不同来源的

新能源如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的电力,作为上游环节的输入,其二氧化碳当量,也作为背景数据纳入

评价范围。所有数据应予以详细说明,包括数据来源、数据时间和数据类型等。

5.5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5.5.1数据质量要求

5.5.1.1现场数据的质量要求

现场数据的质量要求应包括:

a)代表性:现场数据应为企业生产单元或上游工业生产范围内的生产统计数据;

b)完整性:现场数据应满足5.5.3.2的取舍原则;

c)准确性:现场数据中的资源、电力和原材料消耗数据应来自于生产单元的实际生产统计记录,所

有现场数据需要详细记录相关的原始数据、数据来源、数据时间和计算过程等;

d)一致性:企业现场数据收集时应保持相同的数据来源、统计时期和处理规则等。

5.5.1.2背景数据的质量要求

背景数据的质量要求应包括:

a)代表性:背景数据应优先选择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提供的符合GB/T24044要求的、经第三方独立

验证的上游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报告中的数据。若无,应优先选择代表中国国内平均生产水平的公开生命周

期评价数据,数据的参考年限应优先选择近年数据。在没有符合要求的中国国内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选择

国外同类技术数据作为背景数据;

b)完整性:背景数据的系统边界应该从资源开采到这些原辅材料或能源产品出厂为止;

c)一致性:所有被选择的背景数据应完整覆盖本文件确定的量化数据清单,并且应将背景数据转换

为一致的物质名录后再进行计算。同一第三方机构对同类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背景数据选择应该保持一致,

如果背景数据更新,则生命周期评价报告也应更新。

5.5.1.3不符合项

不符合数据质量要求的数据应在生命周期解释部分说明合理性。

5

T/CIECCPA025—2024

5.5.2数据质量评价体系

5.5.2.1本文件采用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价,进行5分制评分,数据保留1位小数。现

场数据质量评价表见表1,背景数据质量评价表见表2。该评价体系对数据评价指标有3个:来源、类型

和时间,通过计算每个数据的得分来判断单个数据的质量(最高总分15分),并以平均分(最高5分)

记为该数据的数据质量。

表1现场数据质量评价表

数据来源数据类型数据时间

现场其它实测、统计估算其它≤1年1~3年>3年

51531541

表2背景数据质量评价表

数据来源数据类型数据时间

现场实验、测量、5~10

文献、报告其它平均估算未知≤1年1~5年>10年

供应商计算年

53153215431

5.5.2.2对所有工序单元过程数据(即一组具有匹配关系的现场数据和背景数据组合)分别做现场数据

和背景数据的质量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