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100-2023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范

DB63/T 2100-2023

青海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3/T 2100-2023
标准类型
青海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2-09
实施日期
2023-03-01
发布单位/组织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31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2100—2023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范

2023-02-09发布2023-03-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3/T2100—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白惠义、刘景莉、张增艺、张优良、张玮、蔡立群、王生、张云杰、李继发、

王炜、邓银珍、王麦芬、何迎昌、霍建强、金小川。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监督实施。

I

DB63/T2100—2023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术语和定义、内容与方法、等级评价及评价结果。

本文件适用于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乡镇级行政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可参照执

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7141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296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GB/T22105.1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

GB/T22105.2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

GB/T25413农田地膜残留量限值及测定

GB/T33469耕地质量等级

HJ491土壤和沉积物铜、锌、铅、镍、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295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NY/T889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NY/T890土壤有效态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

NY/T1121.2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1121.4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1121.5土壤检测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NY/T1121.6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1121.7土壤检测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1121.8土壤检测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NY/T1121.9土壤检测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NY/T1121.11土壤检测第11部分:土壤总砷的测定

NY/T1121.12土壤检测第12部分:土壤总铬的测定

NY/T1121.14土壤检测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NY/T1121.15土壤检测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的测定

NY/T1121.24土壤检测第24部分:土壤全氮的测定自动定氮仪法

NY/T291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1

DB63/T2100—202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耕地地力

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自然属性、立地条件等相关要素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3.2

有效土层厚度

作物能够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当有障碍层时为障碍层以上的土层厚度。

3.3

耕层厚度

经耕种熟化而形成的土壤表土层厚度。

3.4

耕地健康状况

耕地作为一个动态生命系统具有的维持其功能的持续能力,用清洁程度、生物多样性表示。

3.5

耕地质量

由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

3.6

耕地质量等级

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通过综合指数法对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

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的等级。

3.7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在基础资料收集、调查点布设、调查采样、样品检测基础上,构建耕地质量基础数据库,形成耕地

质量评价单元,利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划分耕地质量等级并进行验

证,形成最终耕地质量等级的过程。

4内容与方法

4.1评价流程

评价流程图按照附录A规定执行。

4.2基础资料准备

2

DB63/T2100—2023

4.2.1图件资料

图件资料包括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类型分布图、行政区划图、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等相关资

料。

4.2.2文本资料

评价区域土壤普查成果报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区划情况,近年作物类型、种植面积、

单产、总产统计资料,土壤典型剖面照片及其对应的景观照片,历年肥料投入情况等资料。

4.3布点原则

按照附录B划分。按照NY/T2911规定的方法执行。

4.4调查与检测

4.4.1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实地走访调查和土壤剖面调查,按照附录C规定执行。

4.4.2采样方法

按照NY/T2911规定的方法执行。

4.4.3样品检测

调查点土壤样品检测项目及方法,按照附录D规定执行。

4.5基础数据库构建

4.5.1数据库系统

采用农业农村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4.5.2数据库录入

数据按数据库要求录入、复核。

4.5.3数据复核

县级专人复核,省级汇校与复核。

5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5.1评价指标

各区域耕地质量指标由基础性指标和区域性补充指标组成。基础性指标包括地形部位、有效土层厚

度、有机质含量、耕层质地、土壤容重、质地构型、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生物多样性、清洁程度、

障碍因素、灌溉能力、排水能力、农田林网化率等14个指标;黄土高原区需补充海拔和pH值,青藏区需

补充海拔和盐渍化程度。各县(市、区)所属二级农业区按照附录B规定执行。

5.2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省级和各县按照专家确定的权重进行赋值,按照附录E规定执行。

3

DB63/T2100—2023

5.3评价指标的计算

5.3.1隶属度计算

按GB/T33469规定的方法执行,对数值型评价指标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方法确定评

价指标隶属函数,对定性概念型评价指标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出隶属度,按照附录F规定执行。

5.3.2耕地质量综合指数计算

以赋值后的耕地资源管理单元图为基础,按照GB/T33469规定的方法执行,采用累加法进行耕地质

量综合指数计算。

5.4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根据不同区域按照耕地质量由优到劣分为十级,按照附录G规定执行。

5.5结果验证

依据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结果,结合评价区域土壤普查成果报告、历年肥料投入情况、作物类型、产

量对比进行验证。

5.6更新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未发生较大变化时,利用更新的耕地质量基础数据重新开展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发生

较大变化时,需重新生成耕地资源管理单元,再利用更新的耕地质量基础数据重新开展评价。

6评价结果

6.1数据库

包括耕地土壤类型、耕地质量调查点位、耕地质量等级结果、耕地质量主要性状等数据库。

6.2图件

包括耕地土壤类型分布图、耕地质量调查点位分布图、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图、耕地质量主要性状专

题图等图件。

6.3文字

包括耕地质量基础数据、耕地质量等级数据、耕地质量主要性状数据、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

报告、技术报告与成果报告等。

4

DB63/T2100—2023

AA

附录A

(规范性)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流程

图A.1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流程图。

布点

调查采样

检测清洁程度检测

耕地质量基础数据库

耕地质量调查点位图

土壤类型分布图

更新

土地利用现状图

耕地资源管理单元图

叠加

行政区划图

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划分耕地质量等级

结果验证

耕地质量综合评估

成果表达

年度更新

图A.1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流程

5

DB63/T2100—2023

BB

附录B

(规范性)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划分区域

表B.1为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区域。

表B.1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区域

一级农业区二级农业区县(市、区)

西宁市郊、湟中、大通、湟源、民和、乐都、平安、互助、循化、化隆、同

黄土高原区青东丘陵农牧区

仁、尖扎、贵德

泽库、共和、贵南、兴海、同德、祁连、刚察、海晏、门源、天峻、都兰、

青海牧农区

乌兰、格尔木、德令哈、河南

青藏区

玉树、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玛多、玛沁、甘德、达日、班玛、久治、

青藏高寒地区

囊谦

6

DB63/T2100—2023

CC

附录C

(规范性)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内容

表C.1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内容。

表C.1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内容

项目项目项目项目

统一编号土类有效土层厚度(cm)盐化类型*

固定编号亚类耕层厚度(cm)地下水埋深(m)

省(市)名土属耕层质地障碍因素

地市名土种耕层土壤容重(g/cm3)障碍层类型

县(区、市)名成土母质质地构型障碍层深度(cm)

乡镇名地貌类型常年耕作制度障碍层厚度(cm)

村名主栽作物名称熟制灌溉能力

采样年份地形部位生物多样性灌溉方式

经度(度)海拔高度(m)农田林网化程度水源类型

纬度(度)田面坡度(度)年产量(kg/亩)排水能力

注1:经纬度:根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填写,以度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五位。

注2: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土壤分类命名采用GB/T17296进行填写,表格上记载的土壤名称应与土壤图

一致。

注3:地貌类型: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

注4:地形部位:山间盆地、宽谷盆地、平原低阶、平原中阶、平原高阶、丘陵上部、丘陵中部、丘陵下部、

山地坡上、山地坡中、山地坡下。

注5:海拔高度: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现场测定填写,单位为米,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注6:田面坡度:实际测定田块内田面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度数,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注7:耕层质地:砂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