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935-2019 华山松低质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DB53/T 935-2019 Mount Hua Pine Low-Quality Low-yield Forest Regener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T 935-2019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09-23
实施日期
2019-12-23
发布单位/组织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4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935—2019

华山松低质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2019-09-23发布2019-12-23实施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T935—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云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2)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品荣、李贵祥、蔡雨新、孟广涛、方向京、尹艾萍、柴勇、和丽萍、武力、

张正海、毕波、邵金平、马赛宇、杨倩、常恩福、鲁发松、李国昌、肖桂英。

I

DB53/T935—2019

华山松低质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华山松低质低产林的评判、改造方式、作业设计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华山松低质低产林改造。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3评判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林分判定为低质低产林,评判指标及所用改造方式见表1。

表1华山松低质低产林评判表

林分类型评判标准改造方式

种源或树种不适,生长缓慢的林分;幼龄林树高生长量<0.4

m/a,蓄积生长量<3m3/hm2.a;中龄林树高生长量<0.3m/a,

不适地适树,生长不良林分更替改造、抚育改造

蓄积生长量<2.5m3/hm2.a;生长量较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

平低30%以上的林分

郁闭度≥0.8的林分抚育改造

郁闭度过大或过小林分

郁闭度<0.3的林分补植补造、更替改造

未抚育过林分从未抚育过或离上次抚育已超过10a的林分抚育改造

受灾害林分受害死亡木(含濒死木)比重占单位面积株数>30%的林分更替改造、补植补造

4改造方式

4.1更替改造

4.1.1改造方法

4.1.1.1块状更替

采伐后块状整地,整地规格40cm×40cm×30cm,株行距2m×2m。更替面积一般不超过小班面

积,改造连片作业面积≤20hm2。作业地块之间的距离>20m,及时更新。

1

DB53/T935—2019

4.1.1.2带状更替

沿等高线设置采伐带,采伐后穴状整地,整地规格40cm×40cm×30cm,株行距2m×2m。采伐

带宽度<50m,采伐带间隔距离不小于采伐带宽,及时更新。

4.1.2树种及密度

根据立地条件、经营方向和混交方式选择树种,适宜树种参见附录A。密度控制按GB/T15776规

定。

4.1.3保留带设置

改造地块的山脊、沟谷两侧应保留原有植被,其宽度≥20m。

4.1.4限制条件

位于下列区域或地带的林分不宜采取更替改造方式:

a)生态重要等级为Ⅰ级及生态脆弱性等级为Ⅰ、Ⅱ级区域(地段);

b)交通主干道、江河、水库等重点区域的林分;

c)坡度≥25°的区域;

d)石质山地、干热河谷、土壤厚度<40cm(薄层以下)等自然条件恶劣及造林困难的区域。

4.2抚育改造

4.2.1改造方法

按GB/T15781规定。

4.2.2抚育强度

抚育强度<30%,抚育后林分郁闭度0.6~0.7。

4.2.3栽植树种

抚育后在林窗内见缝插针栽植旱冬瓜、川滇桤木、麻栎、栓皮栎、槲栎、滇青冈等乡土阔叶树种,

培育为针阔混交林。适宜树种参见附录A。

4.3补植补造

4.3.1补植方法

a)均匀补植:对现有林分林木分布比较均匀的疏林地和灌木林地,按每间隔3m补植1株,5m

补植2株的方式进行补植;

b)块状补植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