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8515.1-2012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测试方法 第1部分:基于SDH的ASON

GB/T 28515.1-2012 Test specifications for 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ASON)—Part 1:Test specifications for SDH-based ASON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11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8515.1-2012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2-06-29
实施日期
2012-10-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的本部分规定了基于SDH的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传送平面、控制平面、管理平面、信令通信网(SCN)、保护恢复、ASON网络业务、与传统SDH网络的互通、规划模拟软件等方面的测试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基于ITU-T G.783定义的SDH设备功能为传送平面的ASON网络。
注: 与传统SDH网络互通的测试见附录A,规划模拟软件的功能验证见附录B。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起草人:
张海懿、荆瑞泉、张国颖、徐云斌、胡昌军、王郁、高建华、汪学蓉、许宗幸、魏学勤
出版信息:
页数:117页 | 字数:22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33.040.01

M33S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彖标准

GB/T28515.1—2012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测试方法

第1部分:基于SDH的ASON

Testspecificationsforautomaticallyswitchedopticalnetwork(ASON)—

Part1:TestspecificationsforSDH-basedASON

2012-06-29发布2012-10-01实施

GB/T28515.1—2012

目次

前言m

i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缩略语1

4ASON测试参考模型2

4.1ASON网络参考点2

4.2测试组网配置原则3

5传送平面测试3

5.1SDH光接口测试3

5.2电接口测试4

5.3以太网接口测试4

5.4交叉连接验证4

5.5开销测试7

5.5设备的冗余保护功能测试7

5.7单机抖动和转接时延测试9

5.8传送平面性能测试9

5.9时钟功能/性能测试10

6控制平面功能测试19

6.1信令功能测试19

6.2路由功能测试28

6.3自动发现功能测试32

6.4分布式控制验证35

6.5ASON控制平面可靠性测试36

7控制平面性能测试40

7.1连接建立与拆除时间40

7.2路由协议收敛时间42

8ASON控制平面协议测试43

8.1E-NNI协议测试43

&2UNI接口协议测试48

9信令通信网(SCN)测试58

9.1SCN传送方式测试58

9.2SCN的保护恢复测试60

10ASON管理平面测试61

10.1传送平面管理功能测试61

10.2控制平面管理功能测试61

T

GB/T28515.1—2012

10.3SCN管理功能测试72

10.4管理平面维护73

11ASON网络保护恢复测试73

11.1基于传送平面的保护测试73

11.2基于控制平面的保护测试74

11.3网络恢复测试78

11.4保护与恢复的结合82

11.5在线更改业务的保护恢复属性90

11.6大业务量保护和恢复测试90

11.7以太网业务的LCAS与保护恢复相结合92

11.8VC12/VC3低阶业务保护恢复功能测试94

11.9域间保护恢复95

12业务测试97

12.1按需带宽业务(BoD)97

12.2光虚拟专用网(OVPN)业务98

12.3定时预约业务102

12.4PC业务迁移为SPC业务103

12.5SPC业务迁移为PC业务103

附录A(资料性附录)传统网络与ASON网络结合示例104

A.1域间1+1/1:1线性复用段保护104

A.2ASON和传统网络通过二纤复用段环方式互通105

A.3ASON和传统网络通过SNCP方式互通(方式一)106

A.4ASON和传统网络通过SNCP方式互联(方式二)107

A.5ASON网络利用传统网络资源108

附录B(资料性附录)规划优化工具功能验证109

B.1网络规划和业务设计功能109

B.2故障模拟分析功能109

B.3网络优化功能110

B.4数据导入功能110

B.5数据导出功能111

B.6业务增量设计功能112

B.7网络容量分析112

B.8数据输出和报表功能113

n

GB/T28515.1—2012

■ir■■i

刖吕

GB/T28515《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测试方法》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测试方法第1部分:基于SDH的ASON;

一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测试方法第2部分:基于OTN的ASON;

本部分是GB/T28515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丁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

份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海懿、荆瑞泉、张国颖、徐云斌、胡昌军、王郁、高建华、汪学蓉、许宗幸、

魏学勤。

m

GB/T28515.1—2012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测试方法

第1部分:基于SDH的ASON

1范围

本标准的本部分规定了基于SDH的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传送平面、控制平面、管理平面、信令

通信网(SCN)、保护恢复.ASON网络业务、与传统SDH网络的互通、规划模拟软件等方面的测试

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基于ITU-TG.783定义的SDH设备功能为传送平面的ASON网络。

注:与传统SDH网络互通的测试见附录A,规划模拟软件的功能验证见附录B。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814—2008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测试方法

GB/T21645.1—2008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要求第1部分:体系结构与总体要求

YD/T900—1997SDH设备技术要求——时钟

YD/T974—1998SDH数字交叉连接设备(SDXC)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YD/T1238—2002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要求

YD/T1267—2003基于SDH传送网的同步网技术要求

YD/T1276—2003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测试方法

YD/T1289.2—2003同步数字体系(SDH)传送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2部分:网元管理系统

(EMS)功能

ITU-TG.781同步层功能(Synchronizationlayerfunctions)

ITU-TG.783SDH设备功能块特性(Characteristicsof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SDH)

equipmentfunctionalblocks)

3缩略语

AIS告警指示信号AlarmIndicationSignal

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AutomaticallySwitchedOpticalNetwork

BoD带宽按需分配BandwidthonDemand

CE客户设备ClientElement

CoS业务等级ClassofService

CTP连接终端点ConnectionTerminationPoint

DCC数据通信通路DataCommunicationsChannel

ECC嵌入式控制通路EmbeddedControlChannel

1

GB/T28515.1—2012

GMPLS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eneralized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

GoS服务等级GradeofService

I-NNI内部网络-网络接口(参考点)InternalNetwork-NetworkInterface(referencepoint)

IPCCIP控制通路IPControlChannel

LCAS链路容量调整方案LinkCapac让yAdjustmentScheme

LMP链路管理协议LinkManagementProtocol

LoF帧丢失LossofFrame

LoS信号丢失LossofSignal

MS复用段MultiplexSection

MSP复用段保护MultiplexSectionProtection

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

OSI开放系统互联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

PPP点到点协议PointtoPointProtocol

QoS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

RSVP-TE资源预留协议一流量丁-程ResourceReservationProtocol-TrafficEngineering

SC交换连接SwitchedConnection

SCN信令通信网络SignallingCommunicationNetwork

SDH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

SLA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LevelAgreement

SNCP子网连接保护SubnetworkConnectionProtection

SNP子网点SubnetworkPoint

SNPP子网点池SubnetworkPointPool

SPC软永久连接SoftPermanentConnection

SRLG共享风险链路组SharedRiskLinkGroup

SSM同步状态信息SynchronizationStatusMessage

STM同步传送模块SynchronousTransportModule

TNE传送网络设备TransportNetworkEquipment

UNI用户-网络接口(参考点)User-NetworkInterface(referencepoint)

UNI-CUNI客户侧User-NetworkInterface-Client

UNI-NUNI网络侧User-NetworkInterface-Network

VPN虚拟专用网VirtualPrivateNetwork

WTR恢复等待时间WaitTimetoRestore

4ASON测试参考模型

4.1ASON网络参考点

ASON按照不同管理职责、信任关系、控制功能分布等可划分为不同控制域。控制域内部以及控

制域之间的互连通过参考点来描述,如图1所示。控制平面参考点包括NNKE-NNI/I-NNI)和UNI。

其中,控制域内部通过I-NNI互连,不同控制域之间通过E-NNI互连,用户与ASON控制域之间通过

UNI互连。控制平面测试主要是在NNI和UNI上完成功能、性能和协议的测试。

2

GB/T28515.1—2012

EKXI

图1ASON网络参考点示意图

4.2测试组网配置原则

ASON测试的组网配置应能体现网状网结构,并能满足ASON路由多样性,抗多重故障的特性。

因此,ASON测试配置的节点和链路应满足以下配置条件:

1)节点数量应至少配置4个以上;

2)每节点的连通度应大于或等于3;

3)节点间应配置足够数量的链路连接(至少有一对节点间链路数量$2),接口速率应包括系统支

持的最高速率。

遵循上述测试配置条件,本部分采用的测试配置如图2所示。

注:图2为ASON测试的最小测试配置,仅为测试配置举例,但并不限于此。

0已【3节戍C

图2ASON测试配置示例

5传送平面测试

5.1SDH光接口测试

ASON传送平面的SDH光接口测试项目包括平均发送光功率、消光比(EX)、发送信号波形(眼

图)、激光器T作波长、最大均方根谱宽<7曲、最大-20dB谱宽、最小边模抑制比(SMSR)、接收机灵敏

度、接收机过载功率、光通道代价、接收机反射系数、光输入口允许频偏、光输出口AIS速率。

3

GB/T28515.1—2012

ASON传送平面的SDH光接口测试见GB/T16814—2008中6.2〜6.12、6.18.6.190

5.2电接口测试

ASON传送平面的电接口测试项目包括输出口信号(包括AIS)比特率、输出口波形和参数、STM-1输

出口信号眼图和功率、输入口允许频偏、输入口接收灵敏度、输入口抗干扰能力、输入/输出口反射衰减。

ASON传送平面的电接口测试方法见GB/T16814—2008中7.1-7.7。

5.3以太网接口测试

5.3.1以太网物理接口测试

ASON传送平面的以太网物理接口测试项目包括最大传输距离、平均发送光功率、中心波长、消光

比、接收机灵敏度、过载光功率、千兆/万兆输出光眼图、千兆/万兆输出光口波形参数测试、千兆/万兆输

出均方根谱宽、千兆/万兆输出抖动测试、千兆/万兆接收机反射系数。

ASON传送平面的以太网物理接口测试方法见YD/T1276—2003中6.5.1-6.5.11。

5.3.2以太网接口功能测试

ASON传送平面的以太网接口功能测试主要包括吞吐量、过载丢包率、时延、背靠背。

ASON传送平面以太网接口功能测试方法见YD/T1276—2003中6.1-6.2。

5.4交叉连接验证

5.4.1交叉连接方式

测试项目交叉连接方式

测试目的测试设备的交叉连接方式

测试依据YD/T974—1998中4.3

测试仪表SDH分析仪

测试配置如图3所示。

son分听仪

测试配置

图3交叉连接方式测试配置

1)配置VC4-nC业务,测试环回、广播、单向、双向等不同交叉连接方式;

2)业务应正常工作;

测试步骤

3)配置VC4-nC业务,测试支路到支路、支路到群路、群路到支路、群路到群路等交叉连接能力;

4)业务应工作正常。

注意事项

4

GB/T28515.1—2012

5.4.2交叉连接容量

测试项目交叉连接容量

测试目的验证设备的高阶和低阶交叉连接容量

测试依据

测试仪表SDH分析仪

测试配置见图4、图5。

测试配置

图4交叉连接容量测试配置(方法一)

图5交叉连接容量测试配置(方法二)

5

GB/T28515.1—2012

表(续)

a)高阶交叉能力测试方法一(线路卡板满配):

1)按图4进行配置连接;

2)系统业务满配置,即按照系统线路槽位的交叉总线最大容量配置相应类型(接入容量)的

线路板;

3)线路板1从SDH分析仪上下业务,其余线路板都光口自环;

4)业务配置如下:从线路板1上业务,交叉到线路板2输出;线路板2的输入业务交叉到线

路板3输出;最后线路板n的输入业务交叉到线路板1输出接到仪表进行监控;

5)观察仪表的接收业务情况,应该无任何告警和误码;

测试步骤

6)拔掉线路板1〜n中任一块线路板,业务不通,证明所有的线路业务都是串接起来的;计算

所有接入业务的总量即为系统总的交叉容量。

b)高阶交叉能力测试方法二(线路卡板不满配):

1)按图5进行配置连接;

2)通过网管将所有卡板的光口经过交叉矩阵配置为端口环冋;

3)撤掉网管;

4)将线路卡板逐个插入到各个板位槽中,接tSDH仪表,观测业务是否正常。

c)低阶交叉能力通过网管验证,验证被测设备是否支持低阶交叉能力和2M上下功能。

注意事项这里的VC4-nC中的n应该包括系统支持的级联业务类型,后面部分汕现的VC4-nC与之相同。

5.4.3交叉连接矩阵容量升级

测试项目交叉连接矩阵容量升级

测试目的验证设备的交叉连接容量升级能力

测试依据

测试仪表SDH分析仪

测试配置如图6所示。

测试配置

图6交叉连接矩阵容量升级测试配置

6

GB/T28515.1—2012

表(续)

1)按照图6配置业务;

2)根据所配置的STM-N的端口连接SDH测试仪表,此时业务应显示正常;

3)根据厂家交叉连接矩阵容量升级方案,开始交叉连接矩阵容量升级;

测试步骤

4)记录交叉矩阵升级过程中对于已建立业务的影响;

5)对测试升级后的交叉连接矩阵容量按照前节的测试步骤.确认交叉连接矩阵容量升级是否

成功。

注意事项当节点设备可提供多种具有不同交叉连接容量的交叉单元时,此项为必选。

5.5开销测试

5.5.1再生段开销

见GB/T16814—2008中14.1。

5.5.2复用段开销

见GB/T16814—2008中14.2。

5.5.3高阶通道开销

见GB/T16814—2008中14.3。

5.5.4低阶通道开销

见GB/T16814—2008中14.4。

5.5.5开销透传功能

测试项目开销透传功能

测试目的验证设备对于特定SDH开销的透传支持能力

测试依据

测试仪表SDI-I分析仪

测试配置同图3。

1)按图3连接好测试配置;

测试步骤

2)根据所支持的透传开销字节进行开销字节透传的相关功能验证。

注意事项

5.6设备的冗余保护功能测试

5.6.1交叉矩阵冗余特性

见GB/T16814—2008中12.7.3.2。

5.6.2管理单元冗余特性

见GB/T16814—2008中12.7.3.3。

7

GB/T28515.1—2012

5.6.3控制单元冗余特性

测试项目控制单元冗余特性

测试目的验证设备控制单元的1+1热备份功能

测试依据GB/T21645.1—2008中16.1

测试仪表SDI-I分析仪

测试配置如图7所示。

AB

测试配置

图7控制单元冗余特性测试配置

1)按图7连接好测试配置;

2)设置被测设备A控制单元为1+1备份保护,建立被测设备A到被测设备B的VC4-nCSPC

业务后,拔掉此时被测设备A的控制单元1,业务不受影响。此时可以用控制单元2进行业务

测试步骤

的配置;

3)插回被测设备A的控制单元1,建立和删除业务正常;

4)拔出被测设备A的控制单元2,建立和删除业务正常。

注意事项

5.6.4同步定时单元保护倒换

见GB/T16814—2008中12.7.3.4。

5.6.5电源系统保护倒换测试

测试项目电源系统保护倒换测试

测试目的验证手动断开或闭合任意一路接入电源不影响系统正常T•作,业务不受影响

测试依据

测试仪表SDI-I分析仪

测试配置同图3。

1)按图3连接好测试配置;

测试步骤2)网管系统配置业务,通过SDII分析仪监控业务;

3)启动电源保护方案(根据厂家具体设置),观察并记录电源在保护切换时对于已有业务的影响。

注意事项

5.6.6支路端口主/备保护倒换

见GB/T16814—2008中12.7.3.1。

8

GB/T28515.1—2012

5.7单机抖动和转接时延测试

5.7.1SDH和PDH输入口抖动容限

见GB/T16814—2008中&5和&6。

5.7.2设备的抖动产生

见GB/T16814—2008中8.30

5.7.3设备的转接时延测试

见YD/T974—1998中15.7。

5.7.4PDH接口的映射和结合抖动

见GB/T16814—2008中&8和&9。

5.8传送平面性能测试

5.8.1端到端误码/丢包率性能测试

5.8.1.1VC4-nC业务的长期误码性能测试

测试项目VC4-nC业务的长期误码性能测试

测试目的验证设备工作稳定性能

测试依据YD/T1238—2002中6.2.6

测试仪表SDH分析仪

测试配置如图8所示。

分*仗

A

测试配置

AMtit备

r>

图8VC4-nC业务长期性能测试配置

9

GB/T28515.1—2012

表(续)

1)按照图8连接好光路;

2)建立一个A-B^C-D的VC4-nC业务,并在被测设备处进行环回;

测试步骤

3)将SDII分析仪连接到相应的VC4-nC光口进行误码测试,连续测试24h以上,记录误码

情况。

注意事项

5.8.1.2以太网业务的长期丢包率性能测试

测试项目以太网业务的长期丢包率性能测试

测试目的在止常负荷的情况下,设备长时间运行下的丢包性能

测试依据YD/T1238—2002中6.3

测试仪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

测试配置如图9所示。

测试配置

图9以太网业务长期性能测试配置

1)按图9建立测试连接;

2)配置被测试设备正常业务;

测试步骤

3)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发送等于吞吐量90%的固定流量;

4)测试持续12h以上,记录丟包结果。

注意事项

5.8.2系统输出抖动

见GB/T16814—2008中8.1。

5.9时钟功能/性能测试

5.9.1时钟性能——噪声产生

测试项目时钟性能——噪声产生

测试目的在输入理想信号的情况下,测试被测设备的输出噪声(漂动/抖动)

测试依据YD/T900—1997第7章

测试仪表SDI-I分析仪、漂动分析仪、测试基准

10

GB/T28515.1—2012

表(续)

测试配置如图io所示。

测试配置

图10时钟性能——噪声产生测试配置

1)在被测设备正常锁定于来自测试基准的外定时输入信号2h之后,开始测量;

2)设置漂动分析仪以50Hz(即0.02s/抽样值)的抽样率对外定时输出信号进行测量,连续测量

测试步骤12000s;

3)设置传输分析仪的抖动测量带宽为20kHz〜100kl-Iz,测量时长为60s,对2048kb/s外定时

输出信号进行测量,至少测试3次。

注意事项

5.9.2时钟性能——噪声容限/转移特性

测试项目时钟性能——噪声容限/转移特性

在输入信号中叠加噪声(止弦漂动/抖动噪声和TDE模板白噪声),观测设备的工作状态,同时

测试目的

测量输出信号的漂动,推算等效时钟带宽

测试依据YD/T900—1997第8章和9章

测试仪表SDI-I分析仪、漂动分析仪、测试基准

测试配置如图11所示。

测试配置

图11噪声容限/转移特性测试配置

11

GB/T28515.1—2012

表(续)

1)在被测设备正常锁定于来自SDH分析仪的外定时输入信号2h之后,开始测量;

2)按标准要求设置传输分析仪在输出信号中叠加正弦漂动的频率及幅度,至少选择10Hz、

5Hz、3Hz、lITz、130mHz、16mHz进行测量。同时设置漂动分析仪以50Hz(即0.02s/抽

样值)的抽样率对外定时输川信号进行测量,每个频率点至少测量300s;

测试步骤

3)按标准要求设置传输分析仪在输汨信号中叠加正弦抖动的频率及幅度,至少选择100Hz、

1kHzJOkHz、100kHz进行测量。同时观察被测设备的工作状态,每个频率点至少观察300s;

4)按标准要求设置漂动分析仪在输川信号中叠加TDE模板漂动噪声,同时观察被测设备的T.

作状态,至少观察12000s。

注意事项

5.9.3时钟性能——牵引入/牵引出范围

测试项目时钟性能——牵引入/牵引出范围

改变被测设备输入信号的频偏,观察被测设备的工作状态,同时测量被测设备输出信号的频偏,

测试目的

以确认被测设备的T.作状态

测试依据YD/T900—1997第6章

测试仪表SDI-I分析仪、通用计数器、测试基准

测试配置如图12所示。

测试配置

图12时钟性能一牵引入/牵引出范围测试配置

1)在被测设备正常锁定于来自传输分析仪的外定时输入信号后,开始测量;

2)将传输分析仪输汨信号的频偏慢调至所要求的正向牵引出范围(例如4.6E-6),宜到被测设备

时钟出现失锁现象,从通用计数器上可渎出输出信号频偏已经跟踪上输入信号频偏.重复上

述步骤,可以得到反向牵引川范围;

如、亠-卅3)将传输分析仪输出信号的频偏慢调至0,断掉被测设备的定时输入信号,使时钟处于保持状态

测试步骤,

至少1000s;

4)设置传输分析仪输出信号的频偏为规范要求的正向牵引入范围(例如4.6E-6),并重新恢复被

测设备的外定时输入。观察被测设备的T.作状态和测试数据,在1000s内被测设备应能跟踪

外定时输入信号并进入锁定状态,此时得到正向牵引人范围,否则减小传输分析仪输出信号

的频偏。重复上述步骤,可以得到反向牵引入范围。

注意事项

12

GB/T28515.1—2012

5.9.4时钟性能——保持性能

测试项目时钟性能——保持性能

改变被测设备输入信号的频偏,观察被测设备的工作状态,同时测量被测设备输出信号的频偏,

测试目的

以确认被测设备的T.作状态

测试依据YD/T900—1997中10.2

测试仪表通用计数器、测试基准

测试配置如图13所示。

VLAlOfS■

测试配置通电计■[覇-——2MbA1

图13时钟性能一保持性能测试配置

1)在被测设备正常锁定于来自饨钟的外定时输入信号约半天之后,开始测量;

测试步骤2)断掉被测设备的外定时输入信号,使被测设备时钟进入保持状态;

3)连续测试1d,得到频率变化曲线,测试结果应满足标准的要求。

注意事项

5.9.5时钟性能——频率准确度

测试项目时钟性能——频率准确度

测试目的在被测设备时钟在重新上电后,设置工作模式为自由振荡,测试设备输泪信号的频率偏差

测试依据

测试仪表通用计数器、测试基准

测试配置

图14时钟性能——频率准确度测试配置

1)在被测设备时钟模块重新上电并丁作在自由振荡状态后,开始测量;

测试步骤

2)连续测试约1h,得到频率变化曲线。

注意事项

13

GB/T28515.1—2012

5.9.6时钟性能——相位瞬变/相位不连续性

测试项目时钟性能——相位瞬变/相位不连续性

在设备正常丁作的情况下,当进行参考定时源的倒换、进行冗余时钟卡板(或该功能对应的卡

测试目的

板)的倒换时,测试被测设备输出信号的相位变化

测试依据YD/T900—1997中10.1,10.3和10.4

测试仪表SDI-I分析仪、漂动分析仪、测试基准

测试配置如图15所示。

测试配置

图15相位瞬变/相位不连续性测试配置

1)设置被测设备的定时源分别来自外定时输入口、STM-1支路、STM-N线路,在被测设备止常

锁定于来自铠钟的外定时输入信号约1000s后,开始测量;

2)设置漂动分析仪以50Hz(即0.02s/抽样值)的抽样率对外定时输出信号进行测量,每次倒换

测试步骤的测试时间至少为1000s;

3)通过网管或人工插拔完成以下定时源间的倒换测试:外定时输入信号-STM-1支路信号、

STM-N线路信号〜外定时输入信号、STM-1支路信号fSTM-N线路信号;

4)通过网管或人T•插拔完成冗余时钟卡板间的倒换测试。

注意事项

5.9.7时钟基本功能——同步参考源

测试项目时钟基本功能同步参考源

测试目的验证被测设备同步参考源的种类和数量

测试依据YD/T1267—2003中10.2

测试仪表SDI-I分析仪

测试配置如图16所示。

2K

SOH

STMN

测试配置

图16时钟基本功能一同步参考源测试配置

14

GB/T28515.1—2012

表(续)

1)设置SDII分析仪产生2Mb/s信号,设置线路频偏为5X1O-,设置被测设备跟踪于外定时信

号;若被测设备可以配置2Mb/s支路盘,设置测设备跟踪于某个2Mb/s支路信号;

2)设置SDH分析仪产生STM-N信号,设置线路频偏为5X10-',设置被测设备跟踪于STM-N

测试步骤信号;

3)通过网管确认被测设备时钟的工作状态,以及各种同步参考源的数量;

4)通过SDH分析仪观察返回的STM-N信号的频偏,确认被测设备时钟可以止常跟踪并锁定于

各种同步参考源。

注意事项

5.9.8时钟基本功能——时钟结构

测试项目时钟基本功能——时钟结构

测试目的验证被测设备的时钟结构是否符合ITU-TG.783中的规定

测试依据YD/T1267—2003中10.2

测试仪表SDI-I分析仪

测试配置如图17所示。

2Mhs«SlMN

SLMI

5FMN

测试配置

图17时钟结构测试配置

1)选择器A应具有对所有STM-N线路/支路信号进行优先级设置及闭塞/打开设置的功能;应

具有按照所有选择的输入信号的SSM质量等级和预置的优先级进行排序的功能;

2)选择器B应具有对所有STM-N线路/支路信号进行优先级设置及闭塞/打开设置的功能;应

具有对至少1路PDH支路信号进行SSM质量等级预置、优先级设置及闭塞/打开设置的功

能;应具有对所有外同步输入信号进行优先级设置、SSM质量等级识别、SSM质量等级预置及

测试步骤

闭塞/打开设置的功能;应具有按照所有选择的输入信号的SSM质量等级和预置的优先级进

行排序的功能;

3)选择盎C应具有从STM-N线路/支路信号宜接导泪或经过SETG输出的功能;对于2Mb/s

接口,应具有按照设置的SSM门限在T4定时输出信号中插入AIS信息或闭塞的功能;对于

2MHz接口,应具有按照设置的SSM门限闭塞T4定时输出信号的功能。

注意事项在时钟结构要求中,T2为可选。

5.9.9时钟基本功能——导出功能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