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640-2017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规程

DB33/T 640-2017 Forest Resources Plan Design Investigation Procedures。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640-2017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03-13
实施日期
2017-04-13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1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60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640—2017

代替DB33/T640-2007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规程

Codeforforestmanagementinventory

2017-03-13发布2017-04-13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640—2017

目次

前言................................................................................I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7

4.1调查目的任务与作用.............................................................7

4.2调查范围与内容.................................................................7

4.3调查方法.......................................................................8

4.4调查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要求.....................................................8

4.5目测调查精度与准确度要求.......................................................9

4.6界线调绘与转绘精度要求........................................................10

4.7调查质量管理要求..............................................................10

4.8调查间隔期....................................................................10

4.9调查组织方式与调查资质要求....................................................10

4.10调查会议制度.................................................................11

4.11调查工作程序.................................................................11

4.12调查成果使用管理.............................................................11

4.13信息系统建设.................................................................11

5分类与调查标准....................................................................11

5.1地类..........................................................................11

5.2林地和森林类别................................................................14

5.3林种..........................................................................15

5.4树种(组)....................................................................20

5.5树种组成、优势树种(组)与树种结构............................................22

5.6龄级、龄组、生产期与竹度......................................................23

5.7林分起源......................................................................25

5.8林地管理类型..................................................................25

5.9林地保护等级..................................................................25

5.10交通区位.....................................................................26

5.11立地质量等级.................................................................26

5.12林地质量等级.................................................................26

5.13造林保存率等级...............................................................26

5.14天然更新等级.................................................................26

5.15林木质量等级.................................................................27

5.16林分出材率等级...............................................................27

5.17可及度.......................................................................27

5.18径阶与径级组.................................................................27

I

DB33/T640—2017

5.19大径木蓄积比等级..............................................................28

5.20林层..........................................................................28

5.21郁闭度、覆盖度等级............................................................28

5.22群落结构类型..................................................................28

5.23自然度........................................................................28

5.24灌木层和草本层植被种类........................................................28

5.25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种类..........................................................29

5.26森林火灾等级..................................................................29

5.27危害程度......................................................................29

5.28散生木、散生竹和四旁树........................................................29

5.29林分蓄积量起测标准............................................................29

5.30零星四旁树占地面积折算标准....................................................29

5.31权属..........................................................................30

5.32立地因子......................................................................30

6公式...............................................................................31

6.1森林覆盖率与林木绿化率.........................................................31

6.2小班目测调查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株数计算...........................................32

6.3散生木与四旁树蓄积量计算.......................................................32

6.4标准地或标准段蓄积量计算.......................................................33

6.5角规测树计算...................................................................33

6.6活立木蓄积净增量与活立木蓄积年净增率...........................................34

7准备工作...........................................................................34

7.1组织准备与工作计划.............................................................35

7.2技术资料准备...................................................................35

7.3仪器工具物资准备...............................................................36

7.4技术培训.......................................................................36

8森林经营区划.......................................................................37

8.1森林经营区划系统...............................................................37

8.2林班区划.......................................................................38

8.3小班区划.......................................................................38

9小班调查...........................................................................42

9.1调查对象.......................................................................42

9.2小班调绘.......................................................................42

9.3小班调查因子与调查记载.........................................................44

9.4小班外片林调查.................................................................51

9.5小班界线清绘...................................................................51

9.6外业调查底图及调查簿整理.......................................................51

10树带与四旁树调查..................................................................52

10.1调查对象......................................................................52

10.2树带调查......................................................................52

10.3零星四旁树调查................................................................54

11专项调查..........................................................................56

11.1专项调查种类..................................................................56

II

DB33/T640—2017

11.2专项调查方法.................................................................56

12内业统计与制图...................................................................56

12.1调查底图扫描与配准...........................................................56

12.2图面资料矢量化...............................................................56

12.3属性数据录入.................................................................56

12.4图斑和属性数据检查...........................................................56

12.5面积求算与平差...............................................................57

12.6小班面积、蓄积计算登记.......................................................57

12.7编制森林资源统计表的要求.....................................................58

12.8表格统计说明.................................................................58

12.9制图.........................................................................60

13质量管理.........................................................................63

13.1质量管理制度.................................................................63

13.2调查队伍及调查员资格.........................................................63

13.3调查质量管理组织与程序.......................................................63

13.4检查验收与评价方法...........................................................64

13.5检查结果的处理...............................................................67

13.6质量检查书面报告.............................................................67

13.7成果审核.....................................................................67

14调查成果报告.....................................................................67

14.1森林资源调查成果报告编写.....................................................67

14.2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资料.........................................................68

14.3成果资料发送单位及数量.......................................................69

15森林经营单位区划及森林调查因子编码...............................................69

15.1森林经营单位区划编码方法.....................................................69

15.2森林调查因子编码.............................................................69

附录A(资料性附录)植物拉丁名......................................................70

附录B(资料性附录)浙江省各树种疏密度1.0每0.0667hm2(亩)株数(蓄积)表..............75

附录C(资料性附录)各种调查记载表样式..............................................78

附录D(资料性附录)统计表格式......................................................86

附录E(资料性附录)森林资源报告参考提纲............................................93

附录F(资料性附录)各类代码表......................................................94

III

DB33/T640—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3/T640-2007《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规程》,与DB33/T640-2007相比,除编辑性

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调查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要求(见4.4,2007年版的4.4);

——修改了调查资质要求(见4.9,2007年版的4.9);

——修改了信息系统建设(见4.13,2007年版的4.2.2.1);

——修改了地类、优势树种等技术标准(见5.1、5.5.2,2007年版的5.1、5.2);

——增加了与林地变更调查相关的林地管理类型、林地保护等级、林地质量等级、交通区位、立地

质量等级等内容(见5.8至5.12);

——修改了小班区划和调绘方法(见8.3,9.2,2007年版的4.3.1、7.4.3、9.5、10.2.1);

——修改了检查验收与评价方法(见13.4,2007年版的14.3)。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吉兴、季碧勇、张国江、吴伟志、徐达、王文武、王剑武、张瑜飞、林太本。

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3/T640-2007。

IV

DB33/T640—2017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程序、方法,分类与调查标准、准备工作、森林经营区划、

外业调查、统计与制图、调查质量管理、调查成果报告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森林经营单位或具体项目涉及范围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97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2642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LY/T1185苗圃建设规范

LY/T1821林业地图图式

LY/T1955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

LY/T1957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处理统计规范

DB33/T379(所有部分)公益林建设规范

DB33/T641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

林业专业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林资字[86]便字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林木目录(第一批)(国家林业局令第3号)

3术语和定义

3.1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forestmanagementinventory

森林经理调查

小班调查

二类调查

以森林经营管理单位或行政区域为调查总体,查清森林、林木和林地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和质

量,客观反映调查区域森林资源状况,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开展林业区划规划、指导森林经营管理等

需要进行的调查活动。

[GB/T26424—2010,定义3.1]

注:小班属性调查与小班图斑区划结合进行,二者不可分开,它是要求将森林资源的各项调查因子落实到具体地块

的一种调查,小班调查的详细程度主要取决于森林调查设计等级的要求。

1

DB33/T640—2017

3.2

森林调查设计等级forestmanagementgrade

森林经理等级

根据林区的经济条件、林种、林业经营水平和自然历史等,规定森林区划和资源清查细致程度的等

级指标。

3.3

地类landgroups

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特征进行划分的土地类型。

3.4

林种forestcategory

按经营目的不同而划分的森林类别,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类。

3.5

林权forest-property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依法对森林、林木、林地享有占用、使用、收益和处理的权

利。

3.6

公益林(地)non-commercialforest

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的生态、社会需求和经济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为主导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

3.7

商品林(地)commercialforest

以满足经营者经济需求、人类社会对木材、非木材林产品的物质需求为主导功能,以提供木材和林

副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

3.8

公益林(地)界定definitionofnon-commercialforest

以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为依据,在森林分类区划基础上,根据经营者自愿原则,以合同

形式现场确定公益林(地)的范围、面积、事权等级、保护等级、权利与责任的管理活动。

3.9

森林经营区划forestdivision

把林地划分为若干层次的森林经营单位,便于林地定位测量,调查森林状况、立地条件,规划和设

计各项营林措施,为科学地组织森林经营、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奠定基础。

3.10

林班compartment

2

DB33/T640—2017

为便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合理组织林业生产而划分的一种长期性的、最小的森林经营管理区划单

元。

[GB/T26424-2010,定义3.2]

3.11

小班subcompartment

内部特征基本一致,与相邻地段有明显区别,而需要采取相同经营措施的森林地块或小区。是森林

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和森林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

[GB/T26424-2010,定义3.3]

3.12

林分stand

林木起源、林相、林木组成、年龄、地位级、疏密度、出材级、林型或林况等内部结构特征相同的

森林地块。

3.13

林分调查因子standdescriptionfactor

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主要有起源、树种组成、年龄、疏密度、平均胸径、平均高、株数、蓄积量

等。

3.14

林分起源standorigin

林分生成的方式,一般分为天然林、人工林、飞播林。

3.15

地位级siteclass

依据林分平均高与林分平均年龄的关系,按相同年龄时林分平均高的变动幅度划分为若干个级数,

反映既定树种所在林地的立地条件优劣和林分生产能力相对高低的一种指标。根据既定林分的平均高与

林分平均年龄,可查得地位级。

3.16

地位指数siteindex

以既定树种林分优势木平均高与林分平均年龄的关系为依据划分的林地生产力等级,用标准年龄时

林分优势木平均高表示。根据既定林分的优势木平均高与林分平均年龄,从地位指数表中查得地位指数。

3.17

同龄林even-agedforest

年龄相同或同一龄级的林木所组成的林分。

3.18

异龄林uneven-agedforest

不同年龄或不同龄级的林木所组成的林分。

3

DB33/T640—2017

3.19

郁闭度canopydensity

林分整个林木林冠的投影面积与所占林地总面积的比值,用十分法表示。

3.20

疏密度standdensity,densityofstocking

林木对其所占空间利用程度的指标,用单位面积上林木蓄积量,或胸高总断面积对在相同条件下的

标准林分的每hm²蓄积量,或胸高总断面积的十分比表示。林分疏密度为1.0的林分称标准林分,是衡量

疏密度的标准。

3.21

林龄standage

通常用林木的平均年龄代表整个林分的年龄,称林分的平均年龄。

3.22

龄级ageclass

林木或林分年龄的分级。即根据森林经营要求及树种生物学特性,按一定年数作为间距划分成若干

个级别。每一龄级所包括的年数称为龄级期限,常用的有20年、10年、5年、2年,各龄级期限的中值

为该龄级的平均年龄。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表示龄级的大小,数

字越大,表示龄级越高、年龄越大。

3.23

龄组agegroup

林分或小班根据主伐年龄龄级的不同,划分的年龄组别。通常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

林和过熟林五个龄组。

3.24

胸高直径breast-heightdiameter

胸径

树木胸高(距离地面1.3m)处的直径。

[GB/T26424-2010,定义3.11]

3.25

起测直径measurablediameter

在林分或伐区调查时,规定每木检尺的最小径阶或用材材种起测(商用材界限)的最小径阶的下限

值。小于起测胸径的林木则不进行检尺。

3.26

平均胸径meanbreast-heightdiameter

林分中同一树种起测直径以上所有树木平均断面积对应的胸径。以胸径的平方平均数表示,即各树

木胸径平方值的算术平均数所求出的平方根。

4

DB33/T640—2017

3.27

径阶diametergrade;diameterclass

为了测量大量林木或原木及数据统计的方便,将直径按照一定间隔分组,并以组中值作为径阶组内

的直径测定值,组间的临界值采取上限排外法。

示例:

如间隔为1cm,以5cm、6cm、7cm等径级值表示直径的大小;如间隔为2cm,以6cm、8cm、10cm、12cm等径级

值表示直径的大小。

3.28

胸高断面积basalarea;cross-sectionalareaatbreast

根据立木胸高直径算出的胸高处的横断面积。

3.29

平均高meanheight

反映林分高度平均水平的调查因子,通常以具有平均直径的林木的高度作为平均高。

[GB/T26424-2010,定义3.14]

3.30

形数formfactor

树干实际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的比值。比较圆柱体高度为树高、断面为树干上某一固定位置的断

面。

3.31

实验形数experimentalform-factor

树干材积与其胸高处的横断面积为横断面积和其树高加3m为高度的圆柱体体积的比值。

3.32

形率formquotient;formratio;diameterquotient;girthquotient

树干任何高度处的直径与胸高直径的比值。

3.33

立木蓄积(量)growingstock

蓄积量

一定面积森林中现有林木的材积总量。主要是指树干的材积,以m3为单位。

3.34

出材率percentofmerchantablevolume

林分中经济材蓄积量与林分蓄积量的百分比,是反映林分质量的因子之一。

3.35

生长量incrementgrowth

5

DB33/T640—2017

单株树木或林分的直径、断面积、树高、材积等测树因子,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数量。

3.36

生长率incrementpercentage;growthpercentage

树木某一定期间的生长量与已有总生长量相比的百分率,用来说明树木生长过程某一期间的相对速

度。生长率计算公式有复利公式、单利公式、普雷斯勒公式。

3.37

目测调查inventoryocularestimation

凭借测树经验和简单工具、仪器和数表,对林木、林分和地段的特征或指标进行估测的森林调查方

法。主要用于森林经理小班调查、航空目视调查和抽样调查的预备性调查等。

3.38

标准地standardplot

在林分内,为了测定林分调查因子,按照平均状态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

平而典型选取的样地。

3.39

每木检尺completeenumeration;tally;scaling

对全林分或标准地内的林木进行逐株调查测量,测定树木的胸径、树高,并记载树种、年龄和林层

等。

3.40

角规测树angle-gaugemethod;angle-countmethod

利用角规抽样设置半径可变的圆形样地,测定每hm²立木胸高断面积的方法。

3.41

林业遥感remotesensingusedinforestry

利用光学的、电子学的和电子光学的遥感仪器,从高空或远距离处,接收林区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

磁波信息加工处理为能识别的图像,调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自然灾害。

3.42

立木材积表treevolumetable

按立木材积与立木计测三要素(直径、树高和形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编制的数表。

[GB/T26424-2010,定义3.18]

3.43

山林现状图subcompartmentstatemap

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位编制,图面上有各种境界线、林班和小班注记、地形(等高线)、地物、村

庄等,详细反映森林经营区划结果和调查结果、以及地形情况,为各种林业规划设计、林业专项调查提

供底图材料。

6

DB33/T640—2017

3.44

林相图stockstatemap

反映森林经营单位的地物、地类及森林按优势树种及龄组分布特征的图。其特点是按不同的地类、

不同的优势树种、不同的龄组进行着色。

[GB/T26424-2010,定义3.19]

3.45

森林分布图forestdistributionmap

以林相图为基础,反映地类和林班内优势林分空间状况的图件资料。

[GB/T26424-2010,定义3.20]

4总则

4.1调查目的任务与作用

4.1.1目的任务

查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查清林地地类、林地保护利用以及林地管

理属性等现状情况;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建设更新“一张图”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和统一平

台;综合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及经营管理成效,提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利用意见,提

出森林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建议。

4.1.2调查成果作用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的作用如下:

——营造林设计、森林采伐作业设计等林业规划设计的依据;

——制定森林采伐限额,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森林经营方案、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依

据;

——开展森林资源实物量管理和资产化管理,实行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依据;

——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森林生态建设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

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

——公益林区划界定、森林火灾调查、森林病虫害调查等工作的依据;

——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开展林地变更调查、森林增长指标监测或县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

制定森林采伐限额,进行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

——与国土部门的土地调查成果衔接,为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行政许可、林地执法管理和不动产统一

登记提供基础;

——其它作用。

4.2调查范围与内容

4.2.1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如下:

——森林经营单位应调查该单位所有和经营管理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县级行政单位应调查县级行政范围内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7

DB33/T640—2017

——县级行政界线范围采用经有关部门确定的行政界线。此后因行政范围调整等原因导致县级行政

界线变动的,需经相关主管部门确认后调整县级调查界线,确保全省范围内国土面积不重不漏。

注:在县级行政范围外的插花山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确定调查范围,并单独统计。

4.2.2调查内容

4.2.2.1调查基本内容

规划设计调查的基本内容如下:

——核对调查范围的各级境界线,并在经营管理范围内区划或调整经营区划界线;

——调查各类林地面积及其权属、森林类别、林地管理类型等管理属性;

——调查各类森林、林木蓄积和毛竹株数;

——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

——调查森林经营条件、主要经营措施与经营成效;

——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包括森林资源小班属性数据库和图斑矢量数据库;

——建立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4.2.2.2专业调查内容

依据各地的森林资源特点、经营目标、调查目的,以及以往资源调查成果的可利用程度等情况,研

究确定专项调查内容。

4.3调查方法

4.3.1空间和属性因子调查

4.3.1.1图斑信息调查

外业以近期(不超过两年)空间分辨率优于2.5m的遥感影像数据叠加1:10000地形图等高线为基

础,全面实地区划调查;或先在室内预区划小班(包括片林、林带)界线,再进行全面实地调查。空间

分辨率劣于2.5m的遥感影像只能作为调绘辅助用图,不能直接用于小班勾绘。

4.3.1.2属性信息调查

采用全面实地直接调查方式,进行目测法或标准地实测法调查全部小班属性因子。

4.3.2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审核程序

鼓励充分利用高清遥感影像和移动GPS等3S技术、移动端数据智能采集等“互联网+”技术、海量

数据存储加工等大数据技术,用于小班区划、野外数据采集与内业数据处理工作,减少外业调查工作量,

提高内业工作效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调查时,调查单位应事先提出实施细则(或实施方案),经试点

调查确认方法可行、结果可靠并报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在调查实践中应用。使用新技术新方

法调查的成果和质量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

4.4调查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要求

4.4.1抽样控制调查单位

调查单位是否实施抽样控制调查的要求如下:

——活立木蓄积量3000000m³以上的县(市、区,以下简称“县”),应进行抽样控制调查。

8

DB33/T640—2017

4.4.2抽样控制精度要求

各类总体的抽样控制精度(可靠性95%):

——活立木蓄积大于8000000m³的县级行政单位,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抽样精度分别要求达到

95%和90%(含)以上;

——活立木蓄积3000000m³~8000000m³的县级行政单位,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抽样精度分别

要求达到90%和85%(含)以上。

4.4.3抽样方法与精度计算

在抽样总体内,采用机械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抽样方法进行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调查,样

地数量要满足抽样控制精度要求。样地实测采用每木检尺方法。根据样地样木测定结果计算样地蓄积量,

并按LY/T1957相应的抽样理论公式计算总体蓄积量、蓄积量标准误和抽样精度。

4.4.4抽样控制结果处理

4.4.4.1精度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处理

当抽样精度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时,要重新布设和计算样地数量,重新计算抽样精度,直至抽样精度

达到规定的要求。

4.4.4.2精度达到规定要求的处理

将各小班蓄积量汇总计算的林地面积、总体蓄积量(包括林网蓄积量和四旁树蓄积量)与以总体抽

样调查方法计算的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进行比较:

——当两者差值不超过±1倍标准误时,即认为由小班调查汇总的林地面积、总体蓄积量符合精度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