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9782-1999 植保机械 通用试验方法

JB/T 9782-1999 Pest control machinery general test methods

行业标准-机械 简体中文 废止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JB/T 9782-2014 | 页数:3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B/T 9782-1999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机械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
发布日期
1999-08-06
实施日期
2000-01-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机械工业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40.40

B91

JB/T9782999---1

植保机械通用试验方法

Equipmentforcropprotection—Generaltestmethods

1999-08-06发布2000-01-01实施

国家机械工业局发布

JB/T9782----1999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引用标准··················································································································································1

3试验条件··················································································································································1

4试验方法··················································································································································1

5田间生产试验········································································································································18

6试验报告················································································································································21

I

JB/T9782----1999

前言

本标准是对NJ204—80《喷雾喷粉机试验方法》的修订。修订时,标准名称改为《植保机械通

用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NJ204—80相比,主要技术内容改变如下:

1.增加了激光粒谱仪、计算机图像分析仪作为雾滴测量仪器,同时按国际惯例,以雾滴体积直径

代替雾滴算术平均直径。

2.增加分光光度计作为测量雾滴分布的仪器。

3.考虑到农药的不断发展,删去了用普通化学试剂进行材料耐腐蚀性能试验的方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NJ204—80。

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建康、傅锡敏、严荷荣。

本标准于1980年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

II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9782----1999

植保机械通用试验方法

代替NJ204—80

Equipmentforcropprotection—Generaltestmethods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植物保护机械的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的通用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喷雾、喷粉机具及其部件的试验。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236—1985通风机空气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GB/T3216—1989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和旋涡泵试验方法

JB/T6664.3—1993自吸泵自吸性能试验方法

3试验条件

3.1凡喷雾、喷粉机具“试验大纲”或“技术条件”中规定的试验项目,应参照本标准的方法进行。

3.2试验用设备、仪器、仪表应定期进行检定、标定或校正。试验时,所有测量仪器、仪表应在计量

部门或有关部门检定(或校正)合格的有效期限内。

3.3除另有规定外,性能试验是在产品技术条件或使用说明书所规定的额定工况下进行。

3.4田间生产试验用介质,必须是按农业生产防治要求稀释后的农药液剂或粉剂。发动机试验时用燃

油、润滑油应符合其使用说明书要求。

3.5当用陶土粉作喷粉试验时,陶土粉含水率应小于4%,应能通过200目标准筛,无杂物,无结块。

3.6性能试验用常温清水,常温指0℃~40℃范围,清水的单位体积质量可视为1kg/L。

4试验方法

4.1水平射程、喷幅、垂直射程的测定

4.1.1测定风送喷雾时,在室内进行。喷射部件按实际使用高度和能达到最大射程或喷幅的角度配置,

用风速仪测其喷气状态下,气流达到2m/s流速的最远边界到喷口的水平距离即为水平射程,与射程相

垂直方向的最大距离即为喷幅。重复三次。测定结果记入表1。

4.1.2测定液力喷雾的水平射程或喷幅时,在室内或室外零级风的环境中进行。喷射部件按实际使用

高度和能达到最大射程或喷幅的角度配置,将方型杯式雾滴承接器(上口面积为10cm×10cm)置于射

程或喷幅的估计区间,喷雾2~3min,计算每分钟每平方厘米面积上的喷雾量。凡喷雾量等于0.04

m/(min·cm2)的最远边界到喷嘴的水平距离即为水平射程,与射程相垂直方向的最大距离即为喷幅。

重复三次。测定结果记入表1。

国家机械工业局1999-08-06批准2000-01-01实施

1

JB/T9782----1999

4.1.3测定薄膜管喷粉时,在室外进行。水平射程以薄膜管两端孔均匀出粉的工作长度确定。

4.1.4垂直射程在室内或室外零级风情况下进行测试,但不应在易于产生强上升气流的高建筑群内进

行。测定连续稳定的流束顶端距喷口高度,重复三次,测定结果记入表1。

4.1.5喷杆喷雾机喷幅测定

试验时,喷雾机上的喷头离地高度500mm,在额定工作压力时,进行喷雾,测量喷头喷洒到地面

上的药液实际幅宽,如图1所示。测定结果记入表2。

图1喷杆喷雾机喷幅测定示意图

4.2雾滴直径测定

4.2.1雾滴直径的激光粒谱仪测定

a)定期校正激光束对探测靶的同心度,使得靶心的信号达到最大值,每次测量前都应测量光背景

值。

b)测量雾流粒径时,应确保激光束通过雾流的被测部位。如雾流宽度较大则应采取束流措施,使

通过激光束的雾流宽度在100~300mm之间。

4.2.2水剂雾滴的油盘法测定

a)测定远程(或宽幅)雾流的雾滴直径,在空气相对湿度不小于80%的环境中进行。在直径为50

mm的取样皿底部均匀涂布一层凡士林,加温化匀,再加入10号车用机油,厚度2~3mm,置于高15cm

的撑架上。取样皿沿雾流轴向,在射程(或喷幅)范围内放十处,均匀分布。取样后,用测量显微镜观

察或接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统计,每个取样皿测量雾滴数不少于100个,总数不少于1000个雾滴,测

量误差不大于±5m,测定结果记入表3。

b)测定单喷头雾滴直径时,向下喷雾,在离喷头600mm的平面上均匀分布3~5个取样皿,快速

取样,喷头的最大移动速度为3m/s,统计观测方法同上。

4.2.3油剂雾滴的载玻片法测定

在室内10~30℃情况下进行测定,以二线油(240~290℃)馏份的催化裂化轻柴油二线芳烃)作为

室内超低量喷雾试验用油剂。

测定前,制备阿拉伯树胶采样垫,采样垫制作方法如下:

将甘油、蒸馏水、阿拉伯树胶粉按1∶6∶3(重量比)依次混合,并加入少量苯酚红粉末搅匀,静

置一天后,去掉上部泡沫与下部沉渣,用玻璃胶溶液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置于专用的盒子内阴干。

测定时,将采样垫置于沉降筒中央(沉降筒直径30cm×高45cm),将其沿雾流轴向,在射程(或

喷幅)范围内放十处,均匀分布,喷雾10~20s,停喷后沉降筒加盖,静置20min后将采样垫逐一取出,

立即用测量显微镜观测,每片测定100个雾滴,测量误差不大于±5m。以校正系数校正为球体直径,

按式(1)计算:

2

JB/T9782----1999

D=kd………………(1)

式中:D——校正后的雾滴直径,m;

d——显微镜下的读数,m;

k——校正系数,k=0.42(指二线油)。

将不同大小雾滴分级统计,测定结果记入表3。

4.2.4计算

a)体积中值直径

按下列公式计算各级雾滴体积平均直径,结果记入表3。

n

33/1……()

di=(∑dij/ni)2

j=1

式中:di——第i的雾滴体积平均直径,m;

dij——第i的各雾滴直径,m;

ni——第i的雾滴个数。

π

V=d3n…………(3)

i6ii

式中:Vi——第i的雾滴体积。

k

π3……()

V=∑Vi=∑dini4

i=16

式中:V——雾滴总体积;

k——分级数。

将所得的各级雾滴的体积从小(或大)到大(或小)累积起来,用插入法或作图法计算累积量为总

体积的50%时的雾滴直径,即为试验样机雾滴体积中值直径。

b)雾滴分布

在高斯对数曲线坐标纸上画出雾滴分布曲线图(图2)。注明累积体积为10%、50%(体积中值直

径)和90%处相应的直径数值。

图2为每一累积体积给出了相应的雾滴直径,图上的累积体积以它占雾滴样品总体积的百分数表

示。Y轴是对数分度,表示雾滴直径;X轴是高斯分度,表示累积体积值。

图2雾滴分布曲线

3

JB/T9782----1999

4.3喷雾(粉)量测定

4.3.1液力喷雾的喷头、喷枪的喷雾量测定,在额定压力下以容器承接雾液,每次测量时间1~3min,

重复三次,计算每分钟平均喷雾量。

4.3.2测量小型机具的整机喷雾量时,可用以下方法测定:药箱装入适量清水并称出其重量W1,测定

喷雾1~3min后机具重量W2,计算出每分钟喷雾量,重复三次,求出每分钟平均喷雾量。若有调节喷

量的开关,应分别测定在开关不同大小时每分钟平均喷雾量。

4.3.3喷粉量测定

喷粉量测定时,粉箱内装入适量陶土粉。测定全开粉门状态下喷完粉剂所需时间,重复三次,求出

每分钟平均最大喷粉量。若有不同粉门开度要求时,应测定其各开度时每分钟平均喷粉量。测定结果记

入表4。

4.4喷雾角测定

4.4.1间接测量法:将喷射部件安装在支架上,喷头向下,在额定的工作压力下喷雾,用摄影法拍下

喷雾角的正投影,然后在照片上确定喷雾直线部分,如图3,在直线部分用量角器测量其角度。

图3喷雾角测量方法示意图

4.4.2直接测量法:在喷雾器喷头正前方的水平面上铺一张毫米格纸(喷头高出纸面5~10mm),喷

射方向与地面平行,当正常喷雾时,连续喷射两次,用量角器直接测量喷雾角。

4.4.3计算法:将喷射部件安装在适当高度的支架上,喷头向下,在额定的工作压力下喷雾,用喷雾

器喷头的高度和在地面上喷出的雾迹的宽度通过式(5)求得:

α=2tan−1b2/h……………(5)

式中:h——喷雾器喷头的高度,cm;

b——地面上喷出的雾迹的宽度,cm。

4.5药箱内残留液(粉)量测定

残留液(粉)量测定可与喷雾(粉)量测定相结合进行,即在测量喷雾(粉)量之前,将空的机具

置于台秤上测出机具的重量W1,在喷雾(粉)结束后再称出机具的重量W2,两者相减就是机具的残留

液(粉)量,如机具附有油箱则应在计算时去掉油耗。结果记入表4。

4.6喷雾量分布均匀性测定

4.6.1测定方法

a)测定液力远程或长喷杆喷雾时,在雾流范围,沿射程方向和喷幅方向,间隔(不大于0.5m)或

连续放置方型杯式雾滴承接器(上口面积为10cm×10cm),或放置相应长度的集雾槽,喷雾时间3~5

min,停喷后称量。

4

JB/T9782----1999

b)测定风送喷雾时,采用纸卡法(3×5cm2的毫米格纸),喷雾液用清水加1%(重量比)黑色染

料配成。试验时将纸卡水平夹持在0.15~1m高的支架上,在雾流范围内沿射程方向和喷幅方向,将其

间隔(不大于0.5m)或连续排列,喷雾时间2~3s,喷后用放大镜在纸卡上观察计数,全数或随机在其

3个平方厘米面积上统计雾滴总数,或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其上的染料含量。

c)测定液力单喷头喷雾时,用V型喷雾槽取样,如图4,喷头离槽面按规定高度配置,在额定的

工作压力下,喷雾若干秒钟,量取每个槽内承接的雾量,测定结果记入表5。

图4喷雾槽示意图

d)喷杆喷雾机喷雾量分布均匀性测定

将喷雾机喷杆上喷头装在离集雾槽的高度为500mm处。必要时,也可在300、700、800mm下进

行。在额定工作压力时,进行喷雾,测定时间为1~5min,收集每条槽内流出的液体,应避免接液筒内

药液溅出或外流,用量筒测出药液量,测定值记入表5。

4.6.2统计方法

a)喷雾量分布均匀性

求其在雾流范围内各测点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喷雾量,以mL/(min·cm2)表示。用变异

系数表示喷雾量分布均匀性。必要时绘制喷雾量分布图。

b)沿雾流轴向喷雾量均匀性

求其沿雾流轴向不同距离各横截面处单位时间沉积的雾量,并除以承接器宽度(10cm),以

mL/(min·cm)表示。用变异系数表示沿雾流轴向喷雾量均匀性,绘制喷雾量沿雾流轴向分布图。

4.6.3计算平均数q,标准差S,变异系数V。

q+q+KK+q∑q

q=12n=………………(6)

nn

2

2(∑q)

2∑q−

∑(q−q)

S==n…………(7)

n−1n−1

5

JB/T9782----1999

S

V=×100%………………(8)

q

式中:q1、q2……qn——各测定点的喷雾量或沿雾流轴向各截面内雾量总和;

n——测定点数沿雾流轴向的截面数。

4.7出粉均匀性测定

对于小型机具,可将机具置于台秤上,分别对粉门全开和粉门三分之一开度两种工作状态下,在喷

撒完Nkg(N取整数)陶土粉的过程中,测定每喷出1kg所需时间T(s),每种工作状态重复测定3箱,

统计3箱的全部测定数值。对于大型机具,可用4.3.3给出的细则进行测定。按4.6.3给出的公式进行计

算。结果记入表6。

4.8搅拌器搅拌均匀性测定

4.8.1搅拌均匀性的重复性测定:在额定工作条件下,用可湿性粉剂与水混合,加入药液箱内至额定

液面高度,浓度为2%,先经3min搅拌,在开始喷雾半分钟后到药箱中药液排净前的等时间间隔内,

于药箱排液口均匀取样五次,测出样品浓度,重复测定3箱,统计3箱的全部测定数值。测定结果记入

表7。

4.8.2喷头处的药液搅拌均匀性测定:测定时,先将药液箱加1/3的水,然后边加水边加陶土粉至药

液箱额定液面高度,药液箱内试验液体浓度为2%,开机进行搅拌。5min后,在三个不同的液位(液

面下50mm,液面一半的位置,及药箱底部上150mm)处,由喷杆的喷头口处取样,在每个液位上,

根据喷杆的长度,10m或10m以上在5个喷头上取样,10m以下在3个喷头上取样,取样时间1min,

将取样的药液倒入量筒中,取出其中的300mL,放入铝盒或陶瓷器皿内。将铝盒或陶瓷器皿放入烘干

箱内,在105~110℃温度下干燥,取出干物质,用天平称出物质重量,测定结果记入表7。

4.8.3搅拌均匀性计算

按4.6.3给出的公式进行计算,结果记入表7。

4.9射流式混药器的吸药量稳定性测定

对于容积式泵或离心泵喷雾机,在配套的胶管情况下,在泵的额定转速和工作压力下进行(泵出口

处截止阀全开)。

试验母液采用可湿性粉剂与水均匀混合,其混合比(水与粉剂的重量之比)为8∶1。

将15~20kg试验母液均分五次连续测定。当调量开关分别为全开或1/3开度时,测出各次吸入等

量母液的时间,求其流量。重复三次,统计三次的全部测定数值,用变异系数表示其吸药量稳定性。按

4.6.3给出的公式进行计算,测定结果记入表8。

4.10安装射流式混药器的喷枪喷雾浓度测定

4.10.1试验要求

a)安装混药器、泵与喷枪等部件。如图5、图6。经运转正常后方能进行试验。

b)单位时间内的吸药量和喷雾量应在同一时间内测定。

c)试验母液,采用可湿性粉剂与水均匀混合,其混合比(水:药按重量计)按实际要求配制。

6

JB/T9782----1999

图5用于出水管路时的示意图

图6用于吸水管路时的示意图

4.10.2试验方法

在调量开关每一开度,同时测定射流器每分钟吸药量和喷枪每分钟喷雾量,按式(9)计算浓度。

A1

a=××100%……(9)

B1(+e)

式中:a——喷雾浓度,%;

A——吸药量,kg/min;

B——喷枪喷雾量,kg/min;

e——试验母液的混合比。

将15~20kg试验母液均分三次连续测定,求其某一开度时的平均浓度。测定结果记入表9。

4.11自动吸水时间和自吸高度的测定

a)自吸式离心泵的自吸高度和自吸时间,按JB/T6664.3的规定。

7

JB/T9782----1999

b)除另有规定外,容积式泵的自吸高度、自吸时间的测定按JB/T6664.3的规定,但不允许加注

引水起动。

4.12噪声试验

4.12.1测量仪器:声级计、转速表、皮尺等。

4.12.2测试条件

a)测量场地应平坦、空旷,在距测试中心25m半径范围内,不得有大的反射物。

b)测量时,本底噪声(包括风噪声)应比被测机具噪声低10dB(A),并保证测量不被偶然的其

它声源峰值干扰。

注:本底噪声系指被测机具噪声不存在时,周围环境的噪声。

c)为避免风噪声干扰,可采用防风罩。

d)被测机具应保持额定工作状态。

e)测试时,声级计附近不应有其他人员。其传声器应对准机具表面,排气噪声测点应在排气口轴

线45°方向上,进气噪声测点取进气口轴向。

f)用简图表示机具与测点位置。

g)背负机在实际背负操作状态下,测定与操作者的正面成45°,与人耳等高,距入耳前方10cm处

(见图7)噪声的A计权声压级。

图7耳旁噪声测量点示意图

4.12.3测试方法

a)声级计频率计权用“A”计权网络。

b)耳旁噪声的测试。背负式和担架式喷雾喷粉机应模仿工作状态时的机具高度,在操作者(被测

者)耳边测量;对拖拉机配套喷雾喷粉机组,机具应在额定工作状态下,拖拉机在平坦路面上以常用工

作档行驶(发动机在额定转速下运转),备有驾驶室的拖拉机,其通风口均应关闭,于驾驶员和操作者

耳边测量。测试结果记入表10、表11。

机具的耳感噪声特性,以两耳处最大值表示。

c)机具噪声的测定,背负式和担架式喷雾喷粉机应置于高1m重量较大的台子上,机具与台面间

垫以减震材料,以减少机具的振动。沿机具主体表面1m远,在机具半高度处均布选取4个测点;拖拉

8

JB/T9782----1999

机配套喷雾喷粉机组,机组不动,机具保持工作状态位置,测点高度应在机具的半高度处,但最少要求

距地面0.5m,并沿其表面1m远,均布选取4个测点。测试结果记入表12。

机具噪声特性以测点中噪声最大值表示。

d)测量风机噪声时,声级计应放在试验风管中心的水平面内,与风机轴线成45°夹角,距风机进口

1.5m处。

4.13振动试验

4.13.1测量仪器:测振仪、加速度计、转速表等。

4.13.2测试条件:被测的背负式或担架式喷雾(喷粉)机应在额定工况下进行。如机具有药液箱则应

测定药液在满箱、半箱和空箱三种状态时的振动加速度值(m/s2)。

4.13.3测试方法

a)背负式机具振动测试:整机呈喷雾(喷粉)状态。试验时将手油门固定在额定转速位置,用振

动仪测定半箱时背垫上均布6~9处的振动加速度值。在海绵减振垫上测量时,加速度传感头对测点的压

紧力不小于50N。试验重复三次,计算其算术平均值,结果记入表13。

b)担架式机具振动测试:分别测定在前后手把共四处的振动加速度值,记入表13。

4.14拖拉机配套机组的稳定性测定

测定拖拉机悬挂喷雾喷粉机时,机组应保持在额定状态,按机具技术条件或使用说明书要求的规定,

在拖拉机前(后)轮加上相应的配重;驾驶座上加60kg重块,分别测定机具药箱装满额定量药剂和空

载时的稳定性。

机组重心可用测得各轮胎支承面重量,列出力矩方程式算得。重心位置用坐标a、e、h表示。a为

重心到通过后轮(手扶拖拉机为驱动轮)轴线垂直平面的距离;e为重心对左右轮胎(履带)对称平面

的偏移量,注明偏于拖拉机前进方向的左侧或右侧;h为重心到硬地面的距离。

四轮拖拉机配套悬挂机组纵向及横向稳定性是以拖拉机停住而不致翻倾的上坡、下坡、横向极限角

表示,如图8和图9,按下列公式计算:

−1a

α上=tan………………(10)

h

−1L−a

α下=tan……………(11)

h

−15.0B±e

α横=tan…………(12)

h

注:当重心偏移量e为翻倾方向相反时为正;

当重心偏移量e为翻倾方向相同时为负。

式中:α上——上坡极限角,(°);

α下——下坡极限角,(°);

α横——横向极限角,(°);

L——轴距,m;

B——轮距,m。

对于履带、手扶及各种三轮变型拖拉机组可采用相应的拖拉机试验方法中稳定性计算公式求得。测

定结果记入表14。

9

JB/T9782----1999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