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501/T 040-2022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指南
DB6501/T 040-2022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乌鲁木齐市建设局(人民防空办公室)、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交通项目研究中心(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中心)、乌鲁木齐市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心、乌鲁木齐市建筑市场运行服务中心、乌鲁木齐市城建设计研究院。
- 起草人:
- 谢民、黄鸥、杨京生、孙亮、刘晓龙、马正慧、王国惠、闫玉慧、赵强、未碧贵、高蕾、刘玉东、徐海源、马龙、马勤、张曼、徐玮、马林斌、李雪、李俊辉。
- 出版信息:
- 页数:2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
CCSP41
6501
乌鲁木齐市地方标准
DB6501/T040—2022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技
术指南
TechnicalguidelineofbioretentionsystemforspongecityconstructioninUrumqi
2022-12-15发布2023-01-01实施
乌鲁木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501/T040—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符号................................................................................2
5基本规定............................................................................3
5.1纵向结构和附属设施..............................................................3
5.2生物滞留设施的分类..............................................................3
5.3生物滞留设施的选型..............................................................4
5.4设计的基本要求..................................................................4
6设施规模............................................................................5
7设施设计............................................................................8
7.1进水口..........................................................................8
7.2预处理..........................................................................9
7.3蓄水层..........................................................................9
7.4覆盖层..........................................................................9
7.5种植土层........................................................................9
7.6过渡层.........................................................................10
7.7排水层.........................................................................10
7.8排水管.........................................................................10
7.9防渗层和隔离层.................................................................11
7.10溢流井........................................................................12
7.11植物选型......................................................................13
附录A(资料性)生物滞留设施纵向结构的主要功能.................................14
附录B(资料性)生物滞留设施典型结构图.........................................15
附录C(规范性)降雨量........................................................16
附录D(规范性)暴雨强度公式...................................................17
附录E(资料性)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18
附录F(资料性)初期雨水径流水质参考值.........................................19
参考文献.......................................................................20
I
DB6501/T040—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乌鲁木齐市建设局(人民防空办公室)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乌鲁木齐市建设局(人民防空办公室)、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交通项目研究中心(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中心)、乌鲁木齐市政府投资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心、乌鲁木齐市建筑市场运行服务中心、乌鲁木齐市城建设计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谢民、黄鸥、杨京生、孙亮、刘晓龙、马正慧、王国惠、闫玉慧、赵强、未碧
贵、高蕾、刘玉东、徐海源、马龙、马勤、张曼、徐玮、马林斌、李雪、李俊辉。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请咨询乌鲁木齐市建设局(人民防空办公室)。
对本文件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乌鲁木齐市建设局(人民防空办公室)(乌鲁木齐市水磨沟
区新兴街29号)、乌鲁木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山路33号)、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
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
乌鲁木齐市建设局(人民防空办公室),电话:0991-4619200,传真:0991-4619200,邮编:830000。
乌鲁木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山路33号),电话:0991-2815191,传真:
0991-2819924,邮编:830000。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电话:
010-82216600,传真:010-82216600,邮编:100082。
II
DB6501/T040—2022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乌鲁木齐市生物滞留设施的基本规定、设施规模、设施设计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划内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5176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
GB/T31755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置和应用技术规程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51222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
GB/T51345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GB/T5140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GB55027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
CJ/T340绿化种植土壤
T/CUWA40052雨水生物滞留设施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system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径流雨水和雪融水的设施。
[来源:GB∕T39599-2020,定义3.1.2,有修改]
3.2
雨水花园raingarden
利用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洼地形种植耐旱耐涝植物的生物滞留设施。
3.3
生物滞留带bioretentionzone
设在市政道路红线范围内或两侧地势低凹区域,收集汇流道路雨水和雪融水的生物滞留设施。
3.4
高位花坛highplanter
利用高于地面的花坛收集汇流屋面雨水和雪融水的生物滞留设施。
1
DB6501/T040—2022
3.5
生态树池ecologicaltreepit
利用树池收集汇流雨水和雪融水的生物滞留设施。
3.6
土壤渗透系数permeabilitycoefficientofsoil
单位水力坡度下水在土壤中的稳定渗透速度。
[来源:GB51222-2017,定义2.1.7]
3.7
汇流比ratioofcatchmentareatobioretentionarea
生物滞留设施的汇水面积与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积之比。
3.8
雨水排空时间rainwaterdraintime
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蓄水层蓄满的水全部下渗所需时间。
3.9
集水半径collectingradius
排水管中心与生物滞留设施排水层边缘的水平距离,或者相邻排水管管中心水平距离的一半。
4符号
——安全系数;
𝛼𝛼——径流总量控制率;
𝛽𝛽——生物滞留设施设计年径流污染物总量(以SS计)削减率;
𝛾𝛾——综合流量径流系数;
𝜓𝜓——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𝜑𝜑——介质层的平均孔隙率;
𝜀𝜀——生物滞留设施出水SS平均浓度去除率;
𝜔𝜔——生物滞留设施的汇水面积,包括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积;
𝐴𝐴——孔口面积,即为竖管横截面积;
𝐴𝐴or——生物滞留设施表面积;
𝐴𝐴bio——阻塞系数;
𝐵𝐵C——堰长度,即为溢流竖管周长;
——孔口排放系数;
𝐶𝐶Cd——堰流系数;
w——竖管直径;
𝐷𝐷——进水口的汇水面积;
𝐹𝐹——植株横截面面积占蓄水层面积的百分比;
𝑓𝑓——重力加速度;
𝑔𝑔——设计降雨量;
2
𝐻𝐻
DB6501/T040—2022
——竖管管口以上水头;
ℎ——雨水蓄水层设计水深;
ℎpond——介质层总平均厚度;
ℎmedia——路面横向坡度;
——道路纵向坡度;
𝑖𝑖h
𝑖𝑖z——水力坡降;
𝐽𝐽——土壤渗透系数;
𝐾𝐾——开口总长度;
𝐿𝐿——汇流比,指汇水面积与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之比;
——曼宁系数,沥青和水泥路面取0.013;
𝑁𝑁
𝑛𝑛——设计重现期;
𝑃𝑃——进水口设计进水流量;
𝑄𝑄——排水管出流量;
𝑄𝑄dr——溢流井设计流量;
𝑄𝑄——ov设计暴雨强度;
𝑞𝑞——排水管所需总开口面积;
𝑆𝑆——降雨历时;
𝑡𝑡——雨水排空时间;
𝑡𝑡0——场降雨时长;
𝑡𝑡c——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径流总量控制容积;
𝑉𝑉——降雨期间生物滞留设施的下渗量;
𝑉𝑉infiltration——介质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层)的滞蓄容积;
𝑉𝑉media——雨水蓄水层设计水深;
ℎpond——生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
𝑉𝑉storage
5基本规定
5.1纵向结构和附属设施
5.1.1生物滞留设施的纵向结构可包含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排水层、防渗层和隔离
层,其中蓄水层又可分为雨水蓄水层和雪融水蓄水层。生物滞留设施各纵向结构的功能见附录A,典型
结构图见附录B。
5.1.2生物滞留设施的附属设施包括进水口、预处理、排水管和溢流井。
5.2生物滞留设施的分类
5.2.1按布置形式可分为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5.2.2按入渗程度可分为防渗型、部分入渗型和全入渗型:
3
DB6501/T040—2022
a)防渗型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排水层、防渗层;
b)部分入渗型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排水层,宜设置隔离
层;
c)全入渗型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
5.3生物滞留设施的选型
5.3.1按布置形式分类的生物滞留设施,选型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不同布置形式的生物滞留设施的适用性
类型适用性
雨水花园适用于自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浅凹绿地
生物滞留带适用于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或两侧地势低凹区域的带状绿地
高位花坛适用于将屋面径流通过雨落管流入的高于地面的花坛
生态树池适用于城市交通车流量较大的街道、停车场和其他大面积不透水区域的树池
5.3.2按入渗程度分类的生物滞留设施,选型应符合T/CUWA40052以及表2的要求。
表2不同入渗程度的生物滞留设施的适用性
类型适用性
下列场地应选用防渗型生物滞留设施:
a)径流污染严重;
b)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地下水季节性高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
c)距离建筑物基础水平距离小于5m;
防渗型d)有自重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的区域;
e)径流雨水入渗对道路路基造成影响的城市道路;
f)径流雨水入渗对地下管线造成影响的场地。
注:径流污染严重的场地包括加油站、车辆维修场所、垃圾转运或填埋场、有毒有害化学品储
存场所、水泥或沥青生产场所等。
部分入渗型设施结构底部以下原有土层的土壤渗透系数小于5×10-6m/s时,应选用部分入渗型。
全入渗型当设施结构底部以下原有土层的土壤渗透系数不小于5×10-6m/s时,应选用全入渗型。
5.4设计的基本要求
5.4.1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应采用生物滞留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削减高频次中小降雨和融雪
水带来的径流污染与合流制溢流,涵养城市地下水资源,维系城市生态本底的水文特征。
5.4.2生物滞留设施的建设与运行不得对地质安全、地下水水质、建(构)筑物安全、公众健康和环
境卫生等造成危害。
5.4.3生物滞留设施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应在竖向、平面
和蓄排能力上相互衔接,保证各类设施充分发挥效能,应满足GB55027和GB50014的规定。
5.4.4生物滞留设施的布置应与汇水面径流组织设计相结合,合理分析和设计地面高程,有效布置截
流和转输设施,明确汇水面径流收集、处置和排放的路径,确保生物滞留设施汇水范围内的径流能进入
设施。
5.4.5屋面和高架桥的径流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和雪融水可通过路缘石开口
4
DB6501/T040—2022
进入。
5.4.6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沉淀池对雨水和融雪水径流进行预处理;应采取弃流等措施防止
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注:预处理的作用是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同时兼具减缓流速的作用。
5.4.7生物滞留设施的雨水排空时间不应大于48h,对环境品质和安全要求较高的地区,宜取24h。
5.4.8生物滞留设施所处场地应有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内土壤种类、渗透系数、孔隙
率、蓄水层分布、地下水埋深等,并应收集地下建(构)筑物与管网位置、埋深,及雨水口、雨水检查
井井底高程等资料。
5.4.9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底部以下原有土层的土壤渗透系数应通过试坑渗透试验进行实地勘测。每个
生物滞留设施建设范围内宜至少布设1个勘测点,试坑应开挖至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底部,试验方法应符
合GB/T50123的规定,并应取各勘测点实测值中的最小值作为设计依据。
5.4.10城市道路边的生物滞留设施的纵向坡度应与道路坡度方向一致。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
挡水堰或台坎。
5.4.11生物滞留建设应积极采用经济实用、绿色低碳的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和新工法。
5.4.12生物滞留设施应定期进行检查和运行评估,并应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维护、改造或更新。
6设施规模
6.1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径流总量控制容积应按照公式(1)计算:
=10········································································(1)
−3
式中:𝑉𝑉𝜑𝜑𝜑𝜑𝜑𝜑
——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径流总量控制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³);
——生物滞留设施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应满足GB/T
𝑉𝑉
51345的规定。乌鲁木齐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可参考附录C。
𝐻𝐻
——生物滞留设施的汇水面积,包括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生物滞留设施汇水面积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可根据附录E规定的雨量径流系数,按照汇水
𝐴𝐴
面种类的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得到,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按水面计。
𝜑𝜑
6.2生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不应小于设计径流总量控制容积。
6.3生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应包含雨水蓄水层容积、介质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层)
滞蓄容积以及降雨期间的下渗量。
6.3.1蓄水层容积应扣除植株占用容积,并应按照公式(2)计算:
=(1)·····························································(2)
式中:𝑉𝑉pond𝐴𝐴bioℎpond−𝑓𝑓
——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³);
——生物滞留设施表面积,应为蓄水层除边坡外的底面水平投影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𝑉𝑉pond
——雨水蓄水层设计水深,单位为米(m);
𝐴𝐴bio
——植株横截面面积占蓄水层面积的百分比,可取0.1~0.2。
ℎpond
6.3.2介质层滞蓄容积应为介质层的孔隙容积,并应按照公式(3)计算:
𝑓𝑓
=·································································(3)
式中:𝑉𝑉media𝐴𝐴bioℎmedia𝜀𝜀
——生物滞留设施介质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层)的滞蓄容积,单位为立方
米(m³);
𝑉𝑉media
5
DB6501/T040—2022
——介质层总平均厚度,应按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层的厚度之和计算,单位为
米(m);
ℎmedia
——介质层的平均孔隙率,对土壤可取0.05,未过筛炉渣可取0.15。
6.3.3降雨期间生物滞留设施的下渗量应按照公式(4)计算:
𝜀𝜀
.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QB/T 1776-2014 异戊酸乙酯 2014-05-06
- QB/T 4642-2014 l-薄荷醇1,2-丙二醇碳酸酯 2014-05-06
- JB/T 20044-2014 回流式提取浓缩机组 2014-07-15
- QB/T 4640-2014 艾薇醛 2014-05-06
- QB/T 1771-2014 丙酸乙酯 2014-05-06
- JB/T 11325-2013 内燃机涡轮增压器执行器 技术规范 2013-12-31
- QB/T 1774-2014 丁酸丁酯 2014-05-06
- QB/T 4669-2014 家居画饰 2014-05-06
- CB 4294-2013 船舶试航安全管理规定 2013-12-31
- JB/T 7076-2013 YEZS系列起重用双速锥形转子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条件 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