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114-2014 毛竹笋早出培育技术规程

DB34/T 2114-2014 Th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s for early emergence of moso bamboo shoots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2114-2014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6-01
实施日期
2014-07-01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毛竹笋早出培育技术的术语与定义、产地环境条件、基础培育、覆盖早出培育、退化竹林改造等。 本标准适用于毛竹早出覆盖笋用林的无公害生态高效培育。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广德县林业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广德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起草人:
赖广辉、罗双林、傅乐意、张卉、汪厚喜、邹官辉、傅明宏、孙斌、万阳。
出版信息: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6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2114—2014

毛竹笋早出培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early-shootingcultivationofMosobamboo

文稿版次选择

2014-06-01发布2014-07-01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2114—2014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广德县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广德县林业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广德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赖广辉、罗双林、傅乐意、张卉、汪厚喜、邹官辉、傅明宏、孙斌、万阳。

I

DB34/T2114—2014

毛竹笋早出培育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毛竹笋早出培育技术的术语与定义、产地环境条件、基础培育、覆盖早出培育、退化

竹林改造等。

本标准适用于毛竹早出覆盖笋用林的无公害生态高效培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5569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

HJ/T332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定义和术语适用于本文件。

3.1

毛竹

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植物,又名楠竹、孟宗竹,学名:Phyllostachysedulis(Carr.)H.deLehaie;

英文名:Mosobamboo,为我国最重要的笋材两用竹种。

安徽境内主产于长江以南各地和大别山区,通常生长于低山丘陵,平原地区也习见栽培。

3.2

竹笋早出

在竹林内适时加铺一定厚度的增热与保温材料,使土壤增温,促其笋芽萌动提前出笋的措施。

3.3

整齐度

立竹个体大小差异的程度,用下列公式(1)计算。整齐度越大,竹株个体的差异越小。

D

U........................................(1)

δ

1

DB34/T2114—2014

式中:

U——整齐度;

D——平均胸径;

δ——标准差。

3.4

均匀度

立竹在竹林中分布的均匀程度,用下列公式(2)计算。均匀度越大,立竹分布越均匀。

N

E........................................(2)

δ

式中:

E——均匀度;

N——平均株数;

δ——标准差。

3.5

立竹年龄

单株立竹存活的时间,用“度”表示。新竹长至第2年换叶前为1度,以后每2年换叶1次增

加1度。

3.6

花年竹林

有30%~50%的竹株与其余竹株生长规律相异的连片毛竹林(即同片毛竹林在1年中部分竹株为

小年竹,部分竹株为大年竹)。

3.7

覆盖物

为促进竹笋早出,用于覆盖竹园地表以提高和维持林地土壤温度、短期内可以降解的有机物,如谷

壳、稻草、竹叶、菜籽饼等。

3.8

两锄法

竹林林地垦复时为防止伤及鞭与芽,采用先试探性浅挖一锄,无鞭则再深挖一锄的做法。

3.9

三头

竹林地中的伐桩、树蔸、石块的统称。

3.10

2

DB34/T2114—2014

冷刀竹

不按竹子的生长节律和采伐季节要求随意砍伐竹株。

3.11

梅花刀

从5个不同方向持续5刀砍断竹秆,伐蔸截面约在同一水平面上且略呈梅花形,称之为“梅花刀”。

3.12

笋锹

用来挖掘覆盖竹林中竹笋的专用铁制工具,先端狭而锋利且稍弯,具长柄。

3.13

退化竹林

因过度经营导致林地土壤和林分质量劣变、母竹留养困难,笋年产量下降至其峰值1/2以下的竹

林。

4产地环境条件

4.1产地立地条件要求

4.1.1气候条件

年均气温15℃~16℃,极端低温≥-10℃,≥10℃的年活动积温4900℃~5300℃,年均日照>1

800h,年均降水量1200mm~1800mm,春雨期、梅雨期和秋雨期明显,年均相对湿度70%~80%。

4.1.2地形条件

海拔<300m,坡度<15°,背风向阳、光照充足的丘岗地、山麓缓坡地或平地。

4.1.3土壤条件

黄红壤、黄棕壤或潮土,土层深>80cm,石砾含量<10%,pH值5~7,疏松、透气、肥沃,且

排水良好。

4.1.4水源条件

附近有充足的优质水源,确保秋冬覆盖时林地一次性灌透所需用水量。

4.1.5交通条件

交通便利,与主干道有道路连接,至少可通达中型机动车辆。

4.2产地环境质量要求

4.2.1产地环境质量

4.2.1.1生态环境要求

3

DB34/T2114—2014

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的区域内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竹林。

4.2.1.2土壤环境质量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限值应符合HJ/T332中蔬菜的规定。

4.2.1.3灌溉用水质量

灌溉用水质量评价指标限值应符合HJ/T332中蔬菜的规定。

4.2.1.4环境空气质量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限值应符合HJ/T332中适于敏感作物的规定。

4.2.2监测

按照HJ/T332第5条的方法执行。

4.2.3检验规则

须符合生产无公害毛竹笋环境质量要求,凡应测项目中,有1项不符合本标准4.2.1.2、4.2.1.3、

4.2.1.4项指标限值规定的,即不能作为毛竹笋早出培育地。

5基础培育

作为早出覆盖用毛竹林,覆盖前2年需进行基础性培育,实现林地水肥精细化管理、林分结构趋

于合理。

5.1林分选择

竹林立地条件符合本标准4.1款的规定,环境质量要求符合本标准4.2款的规定。宜选择10

年~30年生的青壮年花年竹林作为培育对象,改造前立竹密度≥1500株/hm2,平均胸径≥8cm,无

严重的病虫为害,无开花衰败现象。

5.2培育技术

5.2.1土壤管理

5.2.1.1垦复

每年6月全垦1次,垦复深度以不伤及竹鞭为准,可采用“两锄法”,有鞭处垦挖深度略小于鞭

的分布深度,无鞭处垦挖深度30cm~35cm。初次垦复重点是挖除“三头”,并培埋浮鞭、跳鞭;以

后年份的垦复除去伐蔸、死鞭、老鞭,适当培埋浮鞭、跳鞭,深埋幼、壮龄鞭,保护新鞭和壮龄鞭免遭

损伤。

5.2.1.2松土除草

每年9月进行1次,松土深度15cm,杂草埋入土中。禁用除草剂。

5.2.1.3施肥

5.2.1.3.1施肥原则

4

DB34/T2114—2014

以有机肥、生物肥为主,适当配合施用化肥。农家肥应充分发酵腐熟后施用。商品肥(包括有机肥、

生物肥)必须是通过国家登记认证及有生产许可证的产品。禁止施用含有毒害物质的垃圾、污泥等,也

不宜过多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的化学肥料。

5.2.1.3.2施肥种类及施肥量

宜使用的肥料种类见附录A。根据土壤的肥力和竹林的产量指标来决定施肥量,适合实施覆盖的毛

竹林实际净施肥量中,大量元素N、P、K分别为380kg/年·hm2、152kg/年·hm2、76kg/年·hm2,

微量元素视测土结果而定。

5.2.1.3.3施肥方式

a)撒施

将肥料均匀地撒在地面,垦复时翻入土中。

b)穴施

在距竹秆基部30cm处的坡上方开挖约深15cm、宽20cm的半月形沟,施入肥料并随之盖土。

c)沟施

沿等高线水平开沟,深15cm~20cm,宽20cm,沟间距2m~3m,施入肥料并随之盖土。

5.2.1.3.4施肥时间

见表1。

表1施肥时间及方式

名称施肥时间种类用量施肥方式

行鞭肥6月有机肥或复合肥总量的40%翻垦前撒施

孕笋肥9月有机肥或复合肥总量的30%沟施或穴施

长笋肥翌年2月~3月含氮素的复合肥总量的30%笋穴施

5.2.1.4浇灌排水

6月行鞭期和9月~10月笋芽分化期,遇持续干旱,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应进行浇灌,

用水量约150t/hm2,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浇灌后耕作层(厚40cm)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85%以

上。出笋之前15天至出笋期间遇持续干旱,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也应进行浇灌,浇透耕作

层。6月~7月梅雨期遇洪涝,及时排掉积水。

5.2.2林分结构管理

通过留养竹笋、砍伐立竹及钩梢进行林分结构调整。实施覆盖前的毛竹林分结构因子指标见表2。

表2实施覆盖前的毛竹林分结构因子指标

结构因子指标

物种组成10

立竹密度(株/hm2)1950~2100

平均胸径(cm)9.0~9.5

1度16.7

年龄组成(%)

2度33.3

5

DB34/T2114—2014

表2(续)

结构因子指标

3度33.3

年龄组成(%)

4度16.7

立竹整齐度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