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1241-2010 草地螟防控技术规范

DB13/T 1241-2010 Grass Blight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河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3/T 1241-2010
标准类型
河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
发布日期
2010-07-20
实施日期
2010-08-10
发布单位/组织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5

B16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1241—2010

草地螟防控技术规范

2010-07-20发布2010-08-10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3/T1241—201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张家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张家口市植保植检站、河北省植保植检站、康保县植保植检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成、康爱国、张莉萍、杨彦杰、张玉慧、勾建军、张利增、

任自忠。

I

DB13/T1241—2010

草地螟防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草地螟名词术语、调查方法、防治指标、防控技术和防治效果检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辖区范围内草地螟适生区的综合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lisL.)

又称黄绿条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完全变态昆虫,发育过程经历4种虫态:卵、幼

虫、蛹、成虫。以幼虫危害,取食藜科、菊科、蓼科、豆科、茄科等16个科近300种植物。

河北省主要在北部发生和危害。

3.2

草地螟虫茧

草地螟老熟幼虫入土后在土中结成丝质袋状的茧,长20mm~50mm,直径3mm~4

mm,中部略粗,一般在土质坚硬处结茧较短,土质松软处结茧较长。茧外面粘有细土或细

沙粒,外观颜色与结茧处的土壤颜色一致。茧垂直于土壤表层,羽化口与地面平行,状似小

的枯草(木)棍。

3.3

发生世代

采用以一个世代卵开始出现时间,作为一个世代的始期。对全年成虫、蛹发生世代的表

述,分别为“越冬代,第一代”;对全年卵、幼虫发生世代的表述分别为“第一代,第二代”。

4调查方法

1

DB13/T1241—2010

4.1成虫调查

4.1.1灯光诱蛾

在常年适于成虫发生的场所,设置1盏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或20瓦黑光灯诱蛾。要求

其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或树木遮挡,灯管下端与地表面垂直距离为1.5m。诱蛾时间从越冬

代成虫始见期(一般为4月下旬)开始,到末代成虫终见期(一般为9月30日)结束。定时检

查诱到的成虫,辨别雌、雄蛾并计数。

4.1.2百步惊蛾

在各世代成虫发生期,于上午9时~10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草地和林地等不同类型

生态环境,正常步幅百步,目测统计惊起的蛾量。

4.2卵的调查

选择草地螟成虫产卵田块作物和杂草,每种作物类型各选择2块~3块田进行调查。于各

代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3天进行一次。每块田随机取10个样点,密植作物和杂草每点330

mm×330mm;稀植作物每点5株~10株,最后按株距和行距折算1m2的卵量。

4.3幼虫调查

选择草地螟幼虫为害作物田,每种作物类型各选择2块~3块田进行调查。于各代卵孵化

期开始至老熟幼虫入土作茧,每3天调查一次。每块田随机取10个样点,每点330mm×330

mm;稀植作物每点5株~10株,最后按株距和行距折算1m2的幼虫量。

4.4虫茧调查

草地螟老熟幼虫入土结茧后,在不同生态环境区域,选择适合草地螟幼虫越冬的各种寄

主植物田进行。每种寄主植物至少取5块田,按田块大小、地形或地貌及草地螟越冬虫茧的

发生分布特点(参考因素见附录A),每块田随机选取4个点。每点按330mm×330mm取样,

将样点内0mm~60mm深的土壤挖出过筛,拣出虫茧,计数。

5防治指标

5.1亚麻田草地螟幼虫15头/m2以上。

5.2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