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89-2021 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技术规程
DB15/T 389-2021 DB15/T 389-2021 Forest Planting Technology Code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3年12月
-
2021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6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05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389—2021
代替DB15/T389-2003
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技术规程
AfforestationtechnicalregulationsofInnerMongoliaAutonomousRegion
2021-12-10发布2022-01-10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5/T389—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造林作业设计........................................................................2
6造林分区............................................................................2
7树种选择............................................................................2
8树种组成和密度......................................................................3
9种植的配置..........................................................................5
10种子和苗木.........................................................................5
11整地...............................................................................6
12造林方法...........................................................................8
13未成林抚育管护.....................................................................9
14四旁植树..........................................................................11
15林冠下造林........................................................................12
16造林地生境保护....................................................................13
17造林成效评价......................................................................13
18档案..............................................................................13
附录A(资料性)内蒙古自治区造林分区示意图...........................................14
附录B(资料性)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造林树种适宜生境及特性表.............................15
附录C(资料性)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造林树种区域划分及初植密度表.........................23
附录D(资料性)不同整地方式整地规格表..............................................53
附录E(资料性)造林技术档案........................................................54
I
DB15/T389—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代替DB15/T389-2003《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技术规程》,与DB15/T389-2003相比,除结构调整
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修改了范围(第1章,见2003版第1章);
b)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第2章,见2003版第2章);
c)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第3章);
d)修改了总则(第4章,见2003版第3章),补充了坚持良种优先、优质种苗造林等原则,突出以水
定树、量水造林、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原则;
e)修订了造林作业设计(第5章,见2003版第4章);
f)增加了造林分区(第6章,附录A);
g)删除了林种确定(见2003版第5章);
h)修订了树种选择(第7章,见2003版第6章);
i)删除了混交造林(见2003版第7章);
j)修改了树种组成和密度(第8章,见2003版第8章);
k)修订了造林模式配置(第9章,见2003版第9章);
l)修订了种子和苗木(第10章,见2003版第10章);
m)修订了整地(第11章,见2003版第11章);
n)修订了造林方法(第12章,见2003版第12章);
o)修订了未成林抚育管护(第13章,见2003版第13章);
p)增加了四旁植树(第14章);
q)增加了林冠下造林(第15章);
r)增加了造林地生境保护(第16章);
s)修订了造林成效评价(第17章,见2003版第14章);
t)修订了档案(第18章,见2003版第15章);
u)增加了“内蒙古自治区造林分区示意图”(附录A);
v)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造林树种适宜生境及特性表”(附录B,见2003版附录C);
w)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造林树种区域划分及初植密度表”(附录C,见2003版附录A、附录B、
附录D);
x)修订了“不同整地方式整地规格表”(附录D,见2003版附录E);
y)修订了“造林技术档案”(附录E,见2003版附录F)。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
原局、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工作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晓江、李梓豪、宿胜华、张雷、高岗、李爱平、洪光宇、李卓凡、高孝威、王
云霓、刘辰明、张根喜、鲍金山、范明浩、吴建新。
II
DB15/T389—2021
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造林作业设计、造林分区、树种选择、树种配置、造林模式配置、种子和苗木、整地、
造林方法、未成林抚育管护、四旁植树、林冠下造林、造林地生境保护、造林成效评价和档案等方面的技
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的人工造林、更新造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LY/T2356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LY/T1000容器育苗技术
LY/T1607造林作业设计技术规程
LY/T1880木本植物种子催芽技术
LY/T2083全国营造林综合核查技术规程
DB15/281主要造林树种种子质量分级
DB15/374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3术语和定义
GB/T15776、LY/T235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困难立地difficulthabitat
盐碱地、石质山地、矿山废弃地等造林难度较大的立地。
3.2
作业设计施工率jobdesignconstructionrate
符合作业设计的施工面积占作业设计面积的百分比,见公式(1)。
L=S1/S2×100%···················(1)
式中:
L—作业设计施工率,%;
S1—符合作业设计的施工面积;
1
DB15/T389—2021
S2—作业设计面积。
3.3
混交比mixedratio
混交林中各树种株数的比例,用十分法表示。
3.4
有效补植小班effectivereplantingsublot
植苗造林补植3至5年,播种造林补植4至8年,乔木林在极端干旱区小班郁闭度0.10(含)以上;干旱区、
半干旱区地区小班郁闭度达到0.15(含)以上;其他区域小班郁闭度0.2(含)以上;灌木林在极端干旱区小
班盖度20%(含)以上,干旱区、半干旱区小班盖度30%(含)以上,其他区域小班盖度达到40%(含)以上。
3.5
有效补植率effectivereplantingrate
达到有效补植小班面积之和与当年度应补植面积的百分比。
4总则
造林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a)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b)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注重质量、提高成效的原则;
c)坚持造林要同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多树种混交、乔灌搭配的原则;
e)坚持良种优先、优质种苗造林的原则;
f)坚持以水定树、量水造林,积极应用集水、节水造林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
g)坚持科技先行,积极应用新材料、先进适用技术的原则。
5造林作业设计
连续面积0.067hm2(含)以上的造林应依据年度造林计划编制作业设计,并充分考虑林权权利人的意
愿。造林作业设计执行LY/T1607的规定。
6造林分区
依据水热条件和地理单元将全区划分为5个I级区和38个II级区。详见附录A。
7树种选择
2
DB15/T389—2021
7.1一般原则
树种选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a)坚持适地适树,做到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
b)按照不同造林区域,根据造林目的选择适宜的树种;
c)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度引进推广已取得成效的优良树种或通过区域试验鉴定的优良树种;
d)极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应以耐旱灌木树种为主,半干旱地区应加大灌木树种比重,乔灌结合。
7.2选择要点
7.2.1防护林
防护林树种选择要点如下:
a)根据防护对象选择适宜树种,应具有抗逆性强、生长稳定、防护效益好等优良性状;
b)营造农田、经济林、苗圃的防护林,主要树种应具有树体高大、树冠适宜、深根性特点,并与防
护对象无共同病虫害或非中间寄主;
c)营造防风固沙林,应选择抗风蚀、耐沙埋、萌蘖性强的树种;
d)营造水土保持林,应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
7.2.2经济林
应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早产的性状。重点发展具备良好产业前景的种(品种)。
7.2.3用材林
应选择具有生长快、干形通直、材质好、抗病虫鼠害能力强、产量高、稳定性强的乔木树种,人造板、
纸浆等原料林也可选择适宜的灌木树种。
7.2.4能源林
能源林树种选择要点如下:
a)燃料林应选择生物量大、萌芽力强、热值高、燃烧性能好、无毒的树种;
b)油料林应选择结实早、产量高、出油率高的树种。
7.2.5特种用途林
特种用途林树种选择要点如下:
a)风景林应根据乡村周边环境特点,选择兼具观赏和美化等功能的树种;
b)实验林、采穗圃、种子园、母树林等应根据用途需要选择相应性状的优良树种。
7.3主要造林树种
根据不同区域和造林目的选择适宜树种。见附录B。
8树种组成和密度
8.1纯林
3
DB15/T389—2021
8.1.1适用条件
以下情况可营造纯林:
a)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能源林、农田防护林的;
b)生物、生态学特性适于单一树种栽培的;
c)以景观林营建、科学研究、采穗圃、种子园、母树林等为目的需要单一树种栽培的。
8.1.2配置要求
纯林配置需满足以下要求:
a)防护林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集中连片面积不能超过80hm2,且在同一造林年度集中连片面积
不准超过40hm2;
b)两片同一树种或品系造林地块间应有其他树种(或不同种源、不同无性系、家系的雌雄搭配)、
天然植被或非林地形成缓冲区,经济林园缓冲区间不少于30m,其他林地形成的缓冲区间不少于
50m。
8.2混交林
8.2.1适用条件
以下情况可营造混交林:
a)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为目的的;
b)以营造城镇、乡村景观林为目的的;
c)以培育大径材为目的的;
d)生物、生态学特性宜混交、伴生的;
e)单一树种栽培易引发病虫害、火灾等灾害的;
f)造林地上已生长有培育前途的天然幼苗、幼树的。
8.2.2配置要求
混交林配置需满足以下要求:
a)根据树种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乔木与灌木、喜光树
种与耐荫树种、固氮树种与非固氮树种、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等混交类型。在水土流失和风
沙危害严重的地区,加大灌木树种的比重;
b)根据树种生物、生态学特性和造林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株间、行间、带状和团块状等混交方式,
也可与造林地上已有的幼苗、幼树随机配置形成近自然混交林;
c)提倡利用人工造林与封山(沙)育林、飞机播种造林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近自然混交林;
d)对现有幼龄、中龄纯林,必要时可改造为混交林。
8.3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应考虑下列因素:
a)造林密度应根据林种、立地条件、造林树种生物、生态学特性确定。经济林、用材林造林密度应
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防护林造林密度应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原则;
b)干旱、半干旱区要考虑水分条件,造林密度不宜过大。一般立地条件好的地段比立地条件差的地
段密度应大些。不同区域主要造林树种区域划分及初植密度详见附录C。
4
DB15/T389—2021
9种植的配置
9.1行状配置
行状配置可分为正方形、长方形、品字形等,应根据林种和生产情况确定配置方式,正方形配置一般
适用于用材林和经济林,长方形配置适用于平原地区造林以及机械化造林,品字形配置适用于防护林。种
植的间距一般乔木行距为2m~6m、株距大于等于2m,灌木行距为1m~4m、株距大于等于1m。防护林
乔木行距为4m~6m、株距大于等于2m,灌木行间不超过5m、株距大于等于1m。行的走向山地和丘陵
区为沿等高线,平原区为南北向,风沙区与害风方向垂直。
9.2“两行一带”配置
该配置方式是行状配置的一种特殊类型,是营造防护林和用材林的一种重要配置形式,适用于立地条
件较好的沙地、平缓山地、平原及丘陵区。一般乔木林行距2m~4m、带间距6m~10m,灌木林行距1m~
2m、带间距5m~8m。
9.3群状配置
立地条件差,幼树生长缓慢、能自然更新的树种,将其多株集中栽植在一起形成群状配置,群之间的
距离显著大于群内株距。
9.4网格状配置
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流动沙地,可采用插条造林与埋设沙障相结合的方法,按小网格状配置,一次性完
成固沙和造林。网格规格根据沙丘高度确定,高大沙丘为4m×4m或4m×5m,低矮沙丘为5m×5m或6m
×6m。
10种子和苗木
10.1一般原则
应采用具有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产地标签的种子、苗木以及
其他优良种植材料:
a)优先采用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生产的优良种质材料及其培育出的优质壮苗;
b)优先采用审(认)定的良种及其培育的优质壮苗;
c)不应使用来源不清、长距离调运、未经检疫、未经引种试验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d)有种源区划的,使用同一种源区的种苗,无种源区划的,使用与本地区气候、土壤等条件相同或
相近地区的种苗。
10.2种子
种子质量应达到DB15/281规定的合格种子标准。
10.3苗木
5
DB15/T389—2021
10.3.1裸根苗
裸根苗应满足以下要求:
a)使用DB15/374规定的Ⅰ、Ⅱ级苗木;
b)未制定相应标准的树种,宜选用优良、健壮、根系发达的苗木。
10.3.2容器苗
容器苗应满足以下要求:
a)按照LY/T1000执行;
b)未制定相应标准的树种,宜选用优良、健壮、根系发达的苗木;
c)防护林营建要提高容器苗使用率,干旱、半干旱地区宜推广使用乔、灌木容器苗造林。
10.4种苗处理
10.4.1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要用驱避、防虫、防病类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或用药液进行浸种或闷种;种皮厚的种
子和小粒种子可用适度热水浸种,按照LY/T1880的规定执行。
10.4.2苗木处理
10.4.2.1裸根苗
裸根苗可采用以下处理措施:
a)适当修剪受伤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短截过长主根和侧根;
b)可在栽植前将根系蘸上浓度适当的泥浆或生根粉或保水剂,或用清水或流水浸泡;
c)在鼠兔、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段造林,可采用驱避剂和防病虫害药剂蘸根;
d)栽植后恢复期较长或不易生根的树种苗木,可采用促生根药剂处理根系或喷洒枝叶,还可用抗蒸
腾剂喷洒枝叶。
10.4.2.2容器苗
容器苗应采用可降解材料容器,栽植时应对生长出容器外的根系进行修剪。非降解材料的容器,在栽
植时应脱去容器。
11整地
11.1一般原则
整地应遵循以下原则:
a)根据立地条件、林种、树种、造林方法、苗木规格等确定整地方法和规格;
b)整地时间应因地制宜,一般应在雨季前整地,沙地应随整地随造林;
c)采用集水、节水、保土、保墒、保熟土等保持水土的整地方式和技术;
d)采用保护现有植被、林木、幼苗幼树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局部整地方式。
11.2整地方法
6
DB15/T389—2021
11.2.1穴状整地
穴状整地适用于各类林种、树种和立地条件,尤其山地陡坡、水蚀和风蚀严重地带的造林地整地。穴
状整地采用圆形或方形坑穴,大小因林种、苗木规格和立地条件而异。
11.2.2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坡地以及需要蓄水保土的石质山地的造林地整地,包括黄土丘
陵沟壑区。鱼鳞坑为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外高内低,长径沿等高线方向展开,短径略小于长径,上下行倒
品字形排列的鱼鳞坑两端设置引水沟。
11.2.3水平沟整地
水平沟整地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和丘陵区坡面整齐、土层较厚的缓坡。沟的横断面可为矩形
或梯形,沟长时每隔2m左右在沟底留埂,沟的走向沿等高线。
11.2.4沟状整地
沟状整地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平缓的造林地整地。在种植行中挖栽植沟,在沟内再按一定的株距
挖坑栽植,并较长期的保持行沟。通常采用开沟犁进行机械开沟。
11.2.5集水整地
集水整地适用于半干旱、干旱、极干旱区。在较平坦的造林地开沟,向沟两边翻土,将沟两旁修成边
坡,然后在沟内打横埂,两边坡与两横埂之间围成一定面积的双坡面集水区。
11.2.6畦田式整地
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和土壤没有盐碱化的护路林宜采用半地下畦田式整地方法,护路林地形起伏较大
时应达到同一平面地势相对平整,畦面水平,畦内挖穴。
11.3整地规格
不同整地方法的整地规格见附录D。
11.4困难立地改良
11.4.1盐碱地
11.4.1.1物理改良
排碱渠排盐、洗盐、客土、抬高作业面、开沟筑垄、铺设盐碱隔离层、暗管排盐(碱)、树穴覆膜等方
法。
11.4.1.2化学改良
施用有机肥、腐殖酸、风化煤、黄腐酚、沸石、石膏、黄铁矿渣及土壤盐分拮抗剂、螯合剂等土壤酸
化剂。
11.4.1.3生物改良
种植耐盐碱植物,施用土壤活化微生物菌肥和耐盐碱微生物。
7
DB15/T389—2021
11.4.2石质山地
土壤瘠薄的石质山地,难以采用常规人工整地方法进行整地、绿化的,在岩体相对坚固的绿化地段可
采用就地集土或客土进行立地改良。覆土厚度根据绿化树种的主根系分布状况确定。
11.4.3矿山废弃用地
11.4.3.1占压地
占压地造林前应进行造林地整理。主要措施为:
a)对受重金属污染的排土场、尾矿库和矸石场,可采用隔离、植物修复、微生物分解等措施进行治
理;
b)对没有污染的煤矿库和经过治理的尾矿库,采用客土覆盖。
11.4.3.2挖损和塌陷地
挖损和塌陷地造林前应进行造林地整理。主要措施为:
a)对于采矿区塌陷地,应对边坡进行治理,稳定边坡,确保造林施工安全;
b)对于没有土壤的挖损地和塌陷地,应在造林地表覆盖客土。客土厚度根据造林树种的主根系分布
状况确定。
12造林方法
12.1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主要原则如下:
a)农田防护林、护路林力求使用苗龄、苗高、地径一致的大苗;
b)积极应用培土、覆膜、保水剂、生根粉、菌根剂等抗旱造林技术,有条件的地区宜推广坐水栽植;
c)栽植裸根苗时,应将苗木扶正,深浅适宜。栽植穴的大小应根据苗木根系合理确定,应不小于根
幅的1.5倍,确保根系舒展。栽植时按“三埋两踩一提苗”方法施工,大穴适当增加埋踩次数。
针叶树应埋深至苗木根颈原土印以上5cm~10cm,阔叶树应埋深至苗木根颈原土印以上10cm~
15cm,大苗、干旱地区和沙质土壤适当深栽;
d)栽植容器苗时,填底土后从侧方埋土踏实,墒情差时再覆一层疏松干土,埋深至基质根团表层以
上2cm~5cm。
12.2播种造林
12.2.1播种量
播种量根据造林密度、种子千粒重和发芽率确定。
12.2.2播种造林方法
12.2.2.1穴播
在山地和黄土丘陵区直播造林,应在整地后进行穴播,将播种穴的土块破碎,捡尽石块和草根。大粒
种子每穴3~5粒、小粒种子每穴10~15粒。播后覆土厚度宜为种子横径的2~5倍,土壤粘重的可适当薄些,
沙性土壤可适当厚些,春季的可适当薄些,秋季可适当厚些。覆土后轻加镇压。
8
DB15/T389—2021
12.2.2.2条播
在地势平缓地段,在播种带上单行或双行播种,大粒种子每亩0.5kg~1kg、小粒种子每亩1.5kg~
3kg,连续或间断播种子入土后覆土、镇压。
12.3分殖造林
12.3.1插条造林
应在中壮年母树上选取根部或干基部萌生的1至3年生粗壮枝条作插穗,长0.3m~0.6m。采集时间在
秋季落叶后至春季放叶前。栽植时要深埋,不露头或少露头,踩实。沙区可采用高压水冲穴插条坐水造林。
12.3.2插干造林
应采用2至4年生枝干,截成2m~3m插干,埋深0.5m~1.0m,踏实。在干旱、地下水位2m以下的
地区,可采用机械钻孔深栽。
12.4造林时间
造林时间注意事项如下:
a)春季造林应在土壤开始解冻、叶芽萌动前进行;
b)在同一地区春季造林,应本着先滩川,后山地,先阳坡,后阴坡,先沙地、后粘土地的原则,边
解冻、边造林;
c)秋季造林应在树木落叶后10d~15d内进行;
d)雨季造林应在第一场透雨后进行;
e)容器苗最佳造林季节为雨季造林;
f)冬季造林适于移植针叶树、经济树种等带冻土球大苗造林,栽后灌足冻水。
12.5蓄水保墒措施
蓄水保墒主要措施如下:
a)地表铺设的覆盖物有地膜、地布、草纤维膜、秸秆、石块(砾石)、粗砂等。铺设宽60cm~100
cm,块状或带状;
b)根据种子萌芽温度和播种时的天气确定土面增温保墒剂使用时间。春季播种造林较正常播期可提
前1d~2d使用,宜选在晴天上午,可仅用于树木周围也可用于全造林地,有条件时可在喷洒
前浇水。使用土面增温保墒剂的区域地表应尽量平整;
c)黄土丘陵沟壑区造林,可在整地时施绿肥,或厩肥、过磷酸钙、锯末、土壤改良剂等的混合物;
d)在沙区造林,可在植树穴底层撒施防止水分渗漏的材料,如拒水粉、拒水土等,或在底层撒施土
壤改良剂,与土壤混合形成阻水层。
13未成林抚育管护
13.1未成林抚育
13.1.1灌溉
灌溉应注意事项及主要设施如下:
a)除经济林、用材林、特种用途林等需要灌溉外,防护林采用节水造林或集水造林、抗旱造林等无
灌溉造林技术;
9
DB15/T389—2021
b)采取坐水造林,造林时应浇透定根水;造林后可根据天气、土壤墒情、苗木生长发育状况等进行
适时浇水;
c)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限制大水漫灌;
d)造林作业时可根据造林地面积和分布、所在区域的地形地势、水资源等状况,建设蓄水池、水窖、
水渠、水井、提水设施、喷灌、滴灌等林地灌溉设施,配备浇水车、移动喷灌等设备。
13.1.2除萌
阔叶乔木植苗、分殖造林后应及时除萌。
13.1.3补植与重造
补植与重造注意事项如下:
a)造林成活率达不到合格标准规定,但成活率在40%(不含)以上的造林地,应及时补植(含补播);
b)造林成活率低于40%(含)的造林地,应当重造;
c)造林当年或第二年,应根据造林地上苗木成活状况,及时补植、补播或重造;
d)补植、重造应选用原栽树种,宜选用与原栽培苗同龄的健康苗木。补植、重造不同树种应符合适
地适树原则;
e)补植、重造苗木不应影响造林地上的苗木生长发育。
13.1.4松土与除草
松土与除草应注意事项如下:
a)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
b)造林后当年进行2~3次,第二年1~2次,第三年1次,三年以后,对土壤易板结的林地适当延
长松土除草年限;
c)松土除草面积应与整地面积一致,林地内出现的天然更新的树种以及原生乡土树种应加以保护;
d)有冻拔害地区的造林地减少松土次数。
13.1.5平茬复壮
平茬复壮应注意事项如下:
a)对具有萌芽能力的树种,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兽害造成生长不良的,应及时平茬复
壮;
b)平茬作业的时间一般在休眠季节(晚秋或早春)进行,留茬高度在10cm以下,茬口要平整。
13.2未成林管护
13.2.1综合管护
为防火、防人畜干扰等毁坏新造林地,应采取综合管护措施:
a)采用专人、专兼职巡视、瞭望、集中管护等方式;
b)人、畜干扰风险较高的地段,宜在造林地周边设置网围栏、篱墙、防护沟、管护用房等设施;
c)设置管护碑等明示造林地管护范围、面积、目标、责任人等信息;
d)加强对森林防火通道管护,按照森林防火规划和建设要求,建设防火隔离带,并做好日常维护。
有病虫害的植株及死亡幼树等应及时清理;
e)抚育作业应禁止在施工现场用火。
10
DB15/T389—2021
13.2.2有害生物防控
为确保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应加强有害生物防控措施:
a)开展造林地及周边林地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可设置病虫害监测样地、测报点等进行定期监测;
b)采用林业基础技术预防法:
1)运用栽培技术进行防治。对林地及时进行抚育,清除已经感染病虫害的林木残体和枯枝落叶,
切断病源。耕翻林地,整地施肥,伐除衰弱木、枯立木、病死木,并及时清理出林外;
2)通过更新品种,调整树种结构,防治林业病虫害。
c)加强林木检疫,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强化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
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d)病虫害发生后宜采用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或综合防治方法,避免采用单一的化学防治方法。大
规模造林地宜配备诱虫灯、喷雾器、防治专用车、无人机等设施设备。
13.2.3牲畜、鼠兔危害防控
牲畜、鼠兔防控可采取以下措施:
a)可在苗木基干部涂(刷)防啃剂、涂抹泥沙等材料进行防护,或在苗木基干部捆扎塑料、化纤布等
材料,或套置硬质塑料管、金属管等管状物,或设置金属围网等防护物;
b)可对苗木施用防啃剂、驱避剂浸蘸根、茎等措施进行预防性处理。
13.2.4自然灾害防控
自然灾害防控可采取以下措施:
a)在干旱年份,因地制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后树盘铺砾石、粗砂、枯草等材料进行保墒;
b)在洪涝灾害易发地段可设置排水沟,提高造林地的抗涝能力,防止苗木受淹;
c)风大、干燥、严寒地区或冻拔害严重地区,冬季可采取覆土、盖草(秸秆)、包裹等防风防寒措施;
d)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应在造林前设置防风沙障,或在林缘迎风面挖壕等措施,防止风蚀沙埋造
林地,并保护苗木。
14四旁植树
14.1树种选择
四旁植树宜根据栽植目的、四旁空间状况、当地乡风民俗等选择树种:
a)选择具有抗性强、适应性好、寿命长、经济或观赏价值高等特性的乡土树种;
b)绿化树种宜选择树型优美、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c)用材树种宜选择生长快、干形通直、冠幅较大、枝叶繁茂的树种;
d)经济林树种宜选择产量高、质量好、效益高的树种;
e)立地条件优越的四旁栽植地段,应发展珍贵树种,提高四旁植树综合质量。
14.2苗木规格
宜采用多年生规格适度的苗木。按照DB15/374执行。
14.3树种配置
11
DB15/T389—2021
14.3.1单一型
单一型配置方式有单一乔木树种型、单一灌木树种型;或单一观赏树种型、单一用材树种型、单一经
济林树种型等。
14.3.2组合型
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型在同一栽植地段上的配置,如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组合型、观赏树种和用材树
种组合型、观赏树种和经济林树种组合型等。
14.3.3立体型
利用植物种生活型的不同,形成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多层次立体配置。
14.4种植点配置
块状造林采取自然或不规则配置,种植点之间的距离应充分考虑树木成熟后的树冠舒展空间。
14.5整地
应采用穴状整地,参见11.2.1。
14.6栽植
栽植方法参见12.1c)。栽植后应浇足头水,以后根据苗木缺水情况及时浇水。对于大规格苗木,宜
采用木竿等材料固定苗木。
15林冠下造林
15.1伐前人工更新
伐前人工更新执行GB/T15776的规定。
15.2有林地补植
有林地补植执行GB/T15776的规定。
15.3疏林地补植
15.3.1适用条件
适用于依靠自然力难以提高郁闭度并需改善林分结构的疏林地。
15.3.2补植方式
宜采用植苗方式。
15.3.3树种选择
除应根据7.1的原则选择树种外,还要选择耐庇荫的珍贵树种,能够在林冠下正常生长发育,并能与
已有林木形成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15.3.4苗木
苗木符合10.2、10.3的规定,苗木的处理符合10.4的规定。
12
DB15/T389—2021
15.3.5补植株数与补植点
补植株数应根据已有林木的树种、培育目的、株数、年龄、立地条件、林隙以及补植树种的特性确定。
根据已有林木的分布确定补植点,应配置在林间空地、林木分布稀疏处。
16造林地生境保护
参照GB/T15776执行。
17造林成效评价
参照GB/T15776执行。
18档案
参照GB/T15776执行。
13
DB15/T389—2021
A
A
附录A
(资料性)
内蒙古自治区造林分区示意图
图A.1内蒙古自治区造林分区示意图
14
DB15/T389—2021
B
B
附录B
(资料性)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造林树种适宜生境及特性表
表B.1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造林树种适宜生境及特性表
序
中文名别名学名适宜生境和特性生活型
号
中温带亚湿润区、中温带半干旱
区。阴坡、半阴坡、沟谷。能在
1沙地云杉蒙古云杉Piceamongolica乔木
沙质地生长,较耐阴,浅根性,
耐旱、耐瘠薄。
中温带半干旱区、中温带干旱
区。中低山阴坡、半阴坡、丘陵。
2青海云杉扦树P.crassifolia浅根性树种,耐寒、耐旱、耐瘠乔木
薄,喜中性土壤,忌水涝,抗风
力差。
寒温带湿润区、中温带亚湿润
3红皮云杉红皮臭P.koraiensis区。半阳坡及缓坡以上。浅根性乔木
树种,稍耐荫,耐干燥及寒冷。
细叶云杉、华北中温带亚湿润区、中温带半干旱
4青扦P.wilsonii
云杉区、中温带干旱区。阴坡、半阴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23/T 1017-2005 乳及乳制品中坂崎肠杆菌的检验 2005-12-06
- DB23/T 1004-2005 无公害食品 圆葱生产技术规程 2005-12-06
- DB23/T 393-2005 苏籽 2005-12-06
- DB23/T 1003-2005 大豆储藏技术规程 2005-12-06
- DB23/T 391-2005 玉米楂 2005-12-06
- DB23/T 1008-2005 青贮窖建筑技术规程 2005-12-06
- DB23/T 1011-2005 乳粉热处理强度的测定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2005-12-12
- DB23/T 1006-2005 裸仁南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2005-12-06
- DB23/T 1009-2005 蜂场建设 2005-12-06
- DB23/T 1005-2005 芸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200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