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831-2011 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DB11/T 831-2011 Pine needle moth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1年11月
-
2025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65
备案号:32104-2012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831—2011
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monitoringandcontrolof
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etLiu
2011-11-10发布2012-03-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831—2011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寄主、分布和识别特征...............................................................1
5发生类型划分.......................................................................1
6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1
7虫情监测...........................................................................2
8预测预报...........................................................................3
9防治对策...........................................................................3
10防治措施..........................................................................4
11防治效果检查......................................................................5
附录A(资料性附录)油松毛虫寄主、分布及识别特征....................................7
附录B(规范性附录)油松毛虫发生类型区域划分标准....................................8
附录C(规范性附录)油松毛虫踏查记录表..............................................9
附录D(规范性附录)油松毛虫幼虫期调查记录表.......................................10
附录E(规范性附录)油松毛虫蛹期调查记录表.........................................11
附录F(规范性附录)油松毛虫成虫期调查记录表.......................................12
附录G(规范性附录)油松毛虫性信息素及诱捕器使用说明...............................13
附录H(规范性附录)油松毛虫卵期调查记录表.........................................14
附录I(资料性附录)油松毛虫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表.....................................15
附录J(规范性附录)油松毛虫发生期预测式...........................................16
附录K(资料性附录)油松毛虫各虫态历期表...........................................17
附录L(规范性附录)油松毛虫发生范围预测式.........................................18
附录M(资料性附录)油松毛虫主要天敌名录...........................................19
附录N(资料性附录)松毛虫赤眼蜂释放量.............................................20
附录O(资料性附录)仿生型药剂及其参考用量.........................................21
附录P(资料性附录)植物源药剂及其参考用量.........................................22
附录Q(资料性附录)油松毛虫防治时间和防治方法参照表...............................23
附录R(资料性附录)虫口减退率和成灾率计算公式.....................................24
I
DB11/T831—2011
参考文献.............................................................................25
II
DB11/T831—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北京市林业保护站负责起草,怀柔区林木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彦平、郭一妹、关玲、陶万强、王金利、朱晓清、李志朋、李继磊、孙静双、
李涛、米莹。
III
DB11/T831—2011
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松毛虫发生类型划分、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虫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治对
策、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检查。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油松毛虫的监测与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T1663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DB11/T126封山育林技术规程
DB11/T290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规程
DB11/T496水源保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etLiu
属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异名为Dendrolimuspunctatustabulaeformis
(TsaietLiu),幼虫取食油松、华山松、马尾松、白皮松、樟子松等针叶。
4寄主、分布和识别特征
寄主、分布及识别特征参见附录A。
5发生类型划分
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自控区)。划分标准见附录B。
6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1
DB11/T831—2011
6.1发生(危害)程度
按LY/T1681执行。即幼虫虫口密度为20头/株以下、21头/株~40头/株及41头/株以上时,其
发生(危害)程度分别为轻、中、重。
6.2成灾标准
平均失叶率30%以上或死亡株率1%以上即为成灾。
7虫情监测
7.1线路踏查
从3月上旬开始,在寄主植物分布区,沿分界线或林间小路划定踏查线路,调查发生范围、虫口密
度、危害树种等。结果填入油松毛虫踏查记录表。调查内容见附录C。
7.2标准地调查
7.2.1确定标准地和标准株
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以林班、自然村等为单位,划定标准地0.2hm2(50m×40m)。每块标准地,
按照双对角线法或“Z”字形法,抽取20株~40株树木作为标准株。标准地调查时,应对标准株逐一详
查。
7.2.2幼虫期调查
7.2.2.1幼虫上树调查
3月上中旬幼虫上树前,清除树干胸径以下小枝和与树干、树冠相连的灌木枝条,用胶带或塑料膜
缠绕树干胸径做一个下开口的漏斗环,下口边缘距树干约3cm,用细铁丝加固支撑,上口边缘封闭严实。
3d调查一次,定时检查漏斗环下的幼虫数,记数后将虫清除。结果填入油松毛虫幼虫期调查记录表。调
查内容见附录D。
7.2.2.2幼虫下树调查
10月中下旬,幼虫下树越冬前,在标准地内重新选取20株~40株标准株,在树干胸径处做一个向上
开口的漏斗环,方法按7.2.2.1执行。3d调查一次,定时检查漏斗环中的幼虫数,记数后将虫清除。结
果填入油松毛虫幼虫期调查记录表。调查内容见附录D。
7.2.3蛹期调查
6月中下旬,结茧化蛹盛期,在树冠及树干基部枯枝落叶和杂草灌木丛等处,调查雌蛹、雄蛹及其
死亡数等,3d调查一次。结果填入油松毛虫蛹期调查记录表。调查内容见附录E。
7.2.4成虫期调查
7.2.4.1性信息素诱芯监测
7月上旬至8月中旬,设置油松毛虫性信息素诱芯诱捕成虫,3d调查一次,记录雄成虫数及物候等。
结果填入油松毛虫成虫期调查记录表。调查内容见附录F。油松毛虫性信息素诱芯及诱捕器使用方法见
附录G。
2
DB11/T831—2011
7.2.4.2杀虫灯监测
7月上旬至8月中旬,设置杀虫灯诱捕成虫,3d调查一次,记录雌成虫、雄成虫数及物候等,结果填
入油松毛虫成虫期调查记录表。调查内容见附录F。
7.2.5卵期调查
7月上旬至8月中旬,雌成虫羽化初期即开始调查,3d调查一次,记录卵块数、卵粒数、卵颜色等,
结果填入油松毛虫卵期调查记录表。调查内容见附录H。
8预测预报
8.1发生期预测
8.1.1物候学法
用常见植物的物候期,预测油松毛虫各虫态的发生期。油松毛虫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表参见附录I。
8.1.2期距法
根据油松毛虫某一虫态出现始期及各虫态或世代之间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天数,预测下一虫态或世代
的出现日期。期距法预测式见附录J。各虫态历期参见附录k。
8.1.3有效积温法
根据油松毛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当地近期的平均气温预测值,预测下一虫态的发
生期。有效积温法预测式见附录J。
8.2发生量预测
按LY/T1663执行。
8.3发生(危害)程度预测
按6.1划分标准预测油松毛虫可能达到的发生(危害)程度。
8.4发生范围预测
根据成虫飞行方向、飞行距离、光源、被害程度及松林分布情况等预测发生范围。用标准地代表法
预测发生面积,预测式见附录L。
9防治对策
9.1常发区
以虫情监测和林分改造等预防性措施为基础,加强无公害防治,压低虫口密度,控制虫源地。
9.2偶发区
以虫情监测为主,密切注意发生动态;适时进行抚育管理,提高林分自然控制力。
9.3安全区(自控区)
3
DB11/T831—2011
减少人为干扰,维护林分的自然生长环境;加强虫情监测与预测预报。
10防治措施
10.1营林技术
10.1.1封山育林
按DB11/T126和DB11/T290执行。
10.1.2抚育管理
按DB11/T290和DB11/T496执行。
10.1.3营造混交林
按GB/T15776和GB/T18337.3执行。
10.2无公害防治
10.2.1保护和利用天敌
10.2.1.1保护天敌昆虫
科学用药,降低对天敌昆虫的伤害。通过营林技术、增加天敌食料、搭建繁育场所、人工繁育释放
等方法保护天敌昆虫。油松毛虫主要天敌名录参见附录M。
10.2.1.2保护益鸟
禁止猎鸟。冬、春食料缺乏时,投食饲喂,加强野生食料植物的养护管理。秋季9月~10月、春季2
月~3月,在向阳避风处设置人工鸟巢招引益鸟。
10.2.1.3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Matsumura)
7月上中旬,在松毛虫卵初期和盛期释放,两次放蜂所占比例分别为30%、70%,放蜂点6个/hm2~8
个/hm2,放蜂量参见附录N。放蜂时,可将松毛虫赤眼蜂卵卡钉在枝干背阴面,并用机油与硫磺粉(3:
1)混合物涂抹卵卡附近枝条,防止蚂蚁食害。
10.2.2生物制剂
10.2.2.1粉拟青霉(PaecilomycesfarinosuBrownetSmith)
3月上中旬幼虫上树前及10月中下旬幼虫下树前,在距树干基部10cm~15cm范围内,每株施用5g~
10g。若地面覆盖物较少,可在施菌后适当松土,以提高防治效果。
10.2.2.2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als.)]
3月上中旬幼虫上树前及10月中下旬幼虫下树前,用球孢白僵菌喷粉或喷雾防治。施放量为15万亿
孢子/hm2~45万亿孢子/hm2。
10.2.2.3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erliner)
林间温度20℃~30℃时,使用苏云金杆菌喷粉、地面常量或低容量喷雾、飞机低容量喷雾等方法
防治幼虫。施放量为30亿国际单位(IU)/hm2~45亿国际单位(IU)/hm2。多雨季节不宜使用。
4
DB11/T831—2011
10.2.2.4松毛虫赤眼蜂质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卡
在偶发区和低虫口密度发生区,于7月上中旬成虫羽化高峰期,将松毛虫赤眼蜂质型多角体病毒杀
虫卡挂于油松枝条或林下灌木枝条上。施放量为75枚/hm2~105枚/hm2。
10.2.3仿生型药剂
低龄幼虫期,打药防治。使用药剂及其参考用量参见附录O。
10.2.4植物源药剂
幼虫期,打药防治。使用药剂及其参考用量参见附录P。
10.2.5人工捕杀
蛹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卵期(7月上旬至8月中旬)人工摘除茧蛹、卵块;12月下旬至次年3
月之前,人工采集树干基部周边的幼虫团块,集中杀灭。
10.2.6性信息素诱芯诱杀
设置性信息素诱芯及诱捕器诱杀成虫。方法见附录G。
10.2.7杀虫灯诱杀
设置杀虫灯诱杀成虫。
10.2.8阻隔法防治
10.2.8.1塑料环法
越冬幼虫上树前,用胶带或塑料膜缠绕树干一周,宽10cm~15cm,围环表面应光滑平整,上、下端
封闭严实。幼虫下树前在树干设置一个上开口的漏斗环(方法按7.2.2.1执行),定期处理漏斗中的幼
虫,直至幼虫下树完毕。
10.2.8.2毒绳环法
越冬幼虫上树、下树前,在树干用毒绳缠绕一圈。当虫口密度大于100头/株时,可间隔20cm增加一
圈。
10.2.8.3毒环法
越冬幼虫上树、下树前,将配好的药剂在树干喷施1个10cm宽的封闭毒环或用毒笔在树干画2个封闭
的毒环,宽1cm,间距2cm~5cm。
10.3化学防治
成灾或遇突发事件应急时,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10.4防治历
油松毛虫防治时间和防治方法参见附录Q。
11防治效果检查
5
DB11/T831—2011
11.1检查时间
防治效果产生的末期检查一次。
11.2检查内容
检查虫口减退率和成灾率。
11.3检查方法
按50hm2不少于2块、100hm2不少于5块、500hm2不少于15块设置标准地。每块标准地设标准株20株~
40株。调查成灾面积及防治前后的虫口密度等,按附录R中的计算公式得出虫口减退率和成灾率。
6
DB11/T831—2011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油松毛虫寄主、分布及识别特征
A.1寄主
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华山松PinusarmandiiFranch.、白皮松PinusbungeanaZucc.、樟子松
PinussylvestrisLinn.var.mongolicaLitv.、赤松PinusdensifloraSieb.etZucc.、马尾松Pinusmassoniana
Lamb等。
A.2分布
北京、河北、天津、山西、辽宁、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湖北、贵州、四川、重庆。
A.3识别特征
A.3.1成虫
雌虫体长23mm~30mm,翅展57mm~75mm。体淡灰褐到褐色,前翅中室末端有1白点,位于弧状内横
线上或稍偏外侧,前缘及外缘弧形,横线褐色,内横线不清楚,中横线弧度小,外横线弧度大,略呈波
浪状纹,亚外缘斑列黑色,各斑略成新月形,内侧衬淡棕色斑,前6斑呈弧状,由前向后第1斑有时不明
显,第7、8、9三斑斜列,最后一斑由两个小斑组成,第8斑位于第2翅室,如以两斑中点相连,所成直
线与翅外缘相交。后翅淡棕色到深棕色。触角鞭节为淡黄色,栉齿为褐色。
雄成虫体长20mm~28mm,翅展45mm~61mm。体淡灰褐到深褐色,以深色者居多,前翅中室白点较雌
蛾明显,横线花纹均明显,亚外缘黑斑列内侧呈棕色。触角鞭节为淡黄色或褐色,栉齿为褐色。
A.3.2卵
椭圆形,长1.75mm,宽1.36mm。初产时色泽较浅,一端淡绿色,另一端粉红色,孵化前呈紫红色。
A.3.3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T 40717-2021 阻燃轮胎 2021-10-11
- GB/T 40719-2021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体积和/或表面电阻率的测定 2021-10-11
- GB/T 40721-2021 橡胶 摩擦性能的测定 2021-10-11
- GB/T 40715-2021 装配式混凝土幕墙板技术条件 2021-10-11
- GB/T 40722.2-2021 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 溶液聚合SBR微观结构的测定 第2部分:红外光谱ATR法 2021-10-11
- GB/T 40712-2021 多用途货车通用技术条件 2021-10-11
- GB/T 40714-2021 浮法玻璃生产成套装备通用技术要求 2021-10-11
- GB/T 40718-2021 绿色产品评价 轮胎 2021-10-11
- GB/T 40716-2021 汽车轮胎气密性试验方法 2021-10-11
- GB/T 40713-2021 建筑陶瓷生产成套装备通用技术要求 20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