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1631-2021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程

DB52/T 1631-2021 Natural reserve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贵州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2/T 1631-2021
标准类型
贵州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
发布日期
2021-10-15
实施日期
2022-02-01
发布单位/组织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贵州省林业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80

CCSB60

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1631—2021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术规程

Normsforcomprehensivescientificsurveyofnaaturereserves

2021-10-15发布2022-02-01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2/T1631—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考察原则...........................................................................2

5周期与范围.........................................................................3

6前期准备...........................................................................3

7学科设置...........................................................................4

8实地考察...........................................................................6

9数据规范与安全管理................................................................12

10考察报告编制.....................................................................12

附录A(规范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正文编制提纲..............................15

附录B(规范性)附表样式............................................................18

I

DB52/T1631—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贵州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茂、李鹤、陈锐、邓伦秀、申敬民、陈志萍、张竹、徐超然、黄郎、刘明枭。

II

DB52/T1631—2021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在周期与范围、前期准备、学科设置、实地考察对象及内容

和方法、数据规范及安全管理、考察报告编制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境内已建和拟建的所有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

本文件涉及的自然保护区类型按照GB/T14529确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7714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14529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GB/T18317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

LY/T1814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LY/T1821林业地图图式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

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动植物或珍稀(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

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内陆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

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2

综合科学考察comprehensivescientificsurvey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生态系统、景观、社会经济、保护管理现

状以及威胁因素等进行系统、科学的考察,掌握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及其环境现况,确定自然保护区主

1

DB52/T1631—2021

要保护对象与重点保护区域,分析受威胁现状和趋势,提出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和保护管理策略建议的

活动。

3.3

生境/栖息地habitat

野生生物个体、种群能够正常生活或繁衍后代的场所或空间单位。

3.4

重点保护野生物种keyprotectedwildspecies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

物名录》、《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野生物种。

3.5

珍稀(珍贵)濒危野生物种rareandendangeredwildspecies

由于自然分布局限、遭受人为或自然破坏,数量已降到临界水平,处于灭绝水平危险中的物种。包

括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和附录Ⅱ,以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年联合

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极危(CriticallyEndangered,CR)、濒危(Endangered,

EN)、易危(Vulnerable,VU)、近危(NearThreatened,NT)的野生物种。

3.6

特有野生物种endemicwildspecies

野外分布在一个或几个特定区域内的野生物种。包括中国特有种、贵州特有种;狭域特有种、极狭

域特有种;古特有种、新特有种;生态特有种等类型。

3.7

极小种群野生物种wildminimum-populationspecies

野外分布地域狭窄,长期受到外界因素胁迫干扰,呈现出种群退化和数量持续减少趋势,种群及个

体数量都极少,已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种群,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物种。

3.8

景观landscape

由一组以相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3.9

自然保护区社区communityofnaturereserve

在自然保护区内或与自然保护区毗邻、交叉或其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保护区有密切关系的行政村

(社区、办事处)。

4考察原则

4.1科学性原则

考察过程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评估自然保护区现状,并提出保护措施

和建议。

4.2客观性原则

科学考察要以实地考察为主,结合遥感影像等资料,尊重客观事实,确保考察结果准确无误。

2

DB52/T1631—2021

4.3全面性原则

科学考察应覆盖所有调查区域,以及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不同的海拔高度环境类型。

4.4重点性原则

科学考察以考察重点保护野生物种、珍稀(珍贵)濒危野生物种、特有野生物种、极小种群野生物

种、自然保护区内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生态系统与景观为重点。

4.5保护性原则

在考察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非损伤性调查和研究手段,不损伤野生动植物。考察中严禁对重点保

护野生物种、珍稀(珍贵)濒危野生物种、特有野生物种、极小种群野生物种进行损伤性采样。

5周期与范围

5.1新建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应对拟建区域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

5.2已建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原则上每10年重复开展1次综合科学考察。已经开展过综合科学考察的自然

保护区,如范围、功能区划未变化,可只对生物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社会经济、保护管理现状、生

态威胁因素开展考察。

5.3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

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拟调整区域小于原自然保护区面积50%的,应对拟调整区

域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拟调整区域大于原自然保护区面积50%的,应对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全域范围进

行综合科学考察。

5.4特殊情况

当发生地震、洪水、干旱、外来物种入侵、森林火灾等突发性重大和特殊事件,对自然保护区内物

种、生态系统或景观,特别是重点保护对象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时,应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

6前期准备

6.1资料收集

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前,应收集:

a)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已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成果和文献以及监测数据等,自然保护区主要保

护对象相关科学研究的文献资料;

b)自然保护区地质、地形(地势)、植被、水文水系、土地利用等专题图,高分辨率影像数据

或航空图片;

c)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资料及相关文献;

3

DB52/T1631—2021

d)自然保护区所在县的县志、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以及林业、旅游、自然

资源、农业、生态环境、水利、交通、能源、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6.2制定考察方案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组织单位应于科学考察前制定详细的科学考察方案。科学考察方案包括考

察内容、考察时间表、调查线路、任务分工、后勤保障、内业分析、专题报告编制等,并制订应急预案。

6.3组织科学考察队伍

6.3.1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由科学考察涉及学科中取得该学科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且单个学科高级技术职称人

员不低于参与该学科考察人员总数的30%,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不低于参与该学科考察人员总数的50%。生

物种类鉴定人员需具备高级技术职称。

6.3.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