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326-2019 古建筑白蚁防治技术规程

DB34/T 3326-2019 DB34/T 3326-2019 Ancient building termite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5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3326-2019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
发布日期
2019-07-01
实施日期
2019-09-01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安徽省行政区域内古建筑的白蚁防治。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房地产市场监管处 安徽省白蚁防治协会 合肥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起草人:
王立国 张有森 何翠敏 黄姗姗 朱艳燕 徐林溪 程冬保 唐文锐 王 俊 刘向阳 徐 勇 胡祖林 吴 震 何基伍 周 维
出版信息:
页数:5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3326—2019

古建筑白蚁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TermiteControlinHistoric

Buildings

2019-07-01发布2019-08-01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前言

根据《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8年第三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

订计划的函》(皖市监函〔2019〕10号)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

体需求,结合环保型白蚁防治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监测控制系统和药剂;4.方案设

计;5.施工;6.工程验收;7.档案管理。

本规程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由安徽省白蚁防治协会负责具

体技术内容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规程的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安徽省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房地产市场监管处(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紫云路996

号,邮编:230091),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本规程主编单位: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房地产市场监管处

安徽省白蚁防治协会

合肥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本规程参编单位:马鞍山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滁州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芜湖市白蚁防治管理所

安庆市白蚁防治管理所

铜陵市白蚁防治管理办公室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王立国张有森何翠敏黄姗姗朱艳燕

徐林溪程冬保唐文锐王俊刘向阳

徐勇胡祖林吴震何基伍周维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宋晓钢张顺涛阮冠华谭速进李志强

黄求应李为众方咸达廖绍锋。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监测控制系统和药剂…………4

4.方案设计……………………6

5.施工………………8

6.工程验收…………12

7.档案管理……………………14

附录A古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15

附录B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信息表…………19

附录C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项目实施方案……20

附录D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监测装置安装记录表………………21

附录E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监测装置检查维护表………………22

附录F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药物施工记录表……23

附录G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竣工验收表…………24

附录H古建筑白蚁防治效果验收表………………25

本规程用词说明……………………26

引用标准目录……………………27

附:条文说明…………28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2

3Monitoringandcontrollingsystem&Termiticide………………4

4PlanDesign………………………6

5Treatment…………8

6AcceptanceofQuality……………12

7FileManagement…………………14

AppendixAEvaluatingforTermiteDamagesofHistoricBuildings……………15

AppendixBInformationTableforHistoricBuildingsTermiteControl

Engineering………………………19

AppendixCImplementationPlanforHistoricBuildingsTermiteControl

Engineering…………20

AppendixDRecordTableforInstallationofMonitorDeviceinHistoricBuildings

TermiteControlEngineering…………21

AppendixERecordTableforInspectionandMaintenanceofMonitorDevicein

HistoricBuildingsTermiteControlEngineering……22

AppendixFRecordTableforSoilTreatmentinHistoricBuildingsTermite

ControlEngineering…………………23

AppendixGCompletedAcceptanceTableforHistoricBuildingsTermiteControl

Engineering…………24

AppendixHEffectionAcceptanceTableforHistoricBuildingsTermiteControl

Engineering…………25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26

ListofQuotedStandards……………27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28

1总则

1.0.1为规范安徽省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技术,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安徽省行政区域内古建筑的白蚁防治。

1.0.3古建筑的白蚁防治,应遵循“结构无损、动态监测、及时治理”的原则,

运用白蚁综合治理的理念,进行区域控制。

1.0.4在实施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前,应对其白蚁危害等级进行评定,评定结果

作为制定防治方案的重要依据。

1.0.5古建筑白蚁防治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定。

1

2术语

2.0.1古建筑historicbuildings

1949年10月之前建成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2.0.2白蚁综合治理integratedtermitemanagement

在白蚁防治工作中,根据白蚁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因

地制宜协调应用多种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效控制白蚁危害,

以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0.3白蚁危害等级gradesoftermitedamage

白蚁对危害对象的损害程度和潜在风险级别。

2.0.4白蚁监测控制系统monitoringandcontrollingsystemoftermites

通过“监测—灭杀—监测”的循环过程,实现保护对象免受白蚁危害的一整套

白蚁防治专用装置的总称,由监测装置、监测设备、白蚁灭治药剂及辅助工具等

组成。

2.0.5白蚁监测控制monitoringandcontrollingoftermites

在白蚁防治区域内,设置监测装置对白蚁进行监测,在监测到白蚁活动群体后采

取措施杀灭白蚁,从而达到控制白蚁危害目的的活动。

2.0.6远程实时监测系统remotereal-timemonitoringsystem

在白蚁防治区域内,利用传感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通过终端机对远端白蚁

监测装置中白蚁侵入活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的系统。

2.0.7监测装置monitordevice

装有饵料用于监测白蚁活动的装置。

2.0.8饵剂bait

由杀虫剂、饵料等组成,对白蚁具有“引诱—喂食—杀灭”三位一体效果的

白蚁防治药剂。

2.0.9粉剂dust

由原药、填充料和助剂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的粉状药剂。

2.0.10油剂oilsolution

原药溶于油质溶剂中制成的药剂。

2.0.11水剂aqueoussolution

将易溶于水且较稳定的原药溶于水中制成的药剂。

2

2.0.12诱杀法trappingandkilling

以白蚁喜食、不含白蚁防治药剂的食物作为饵料将白蚁诱集后进行处理,或利

用饵剂直接杀灭白蚁的方法。

2.0.13喷粉法dusting

将白蚁灭治粉剂,采用直接喷施的方式,让部分个体沾染上药粉,达到杀灭

或控制白蚁群体目的的方法。

2.0.14喷洒法spray

利用器械使白蚁防治药液以水流状的形式喷射或洒落到处理部位的方法。

2.0.15杆状注射法injectionwithhollowpole

使用前端及周边有开孔的杆状注射器,通过加压方法将白蚁防治药剂注入一

定深度的土壤中,从而达到设置化学土壤屏障目的的一种处理方法。

2.0.16浸渍法immersion

将木构件或其他需处理物件放入白蚁防治药液中浸泡一定时间,使其吸附药

物达到防治白蚁效果的一种处理方法。

2.0.17涂刷法brushing

将白蚁防治药剂直接涂刷于木构件或其他需处理物件表面的方法。

3

3监测控制系统和药剂

3.1一般规定

3.1.1监测装置按安装部位分为地上型和地下型。地上型装置一般用于白蚁危害

的治理,地下型装置一般用于白蚁的监控。

3.1.2白蚁监测装置应具备注册商标、合格证、说明书;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应符

合国家现行有关电子产品标准的规定。

3.1.3白蚁监测装置的安装数量和安装位置,应根据古建筑结构、区域内的绿地

面积、白蚁危害等级等确定。

3.1.4白蚁防治药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并应

有农药登记证(登记范围包括白蚁防治)、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农药生产批准文件、

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

3.1.5应遵循“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原则,根据白蚁种类、蚁害等级等选

择不同的白蚁防治药剂。

3.1.6药剂使用应按产品标签所标示的浓度、剂量、范围和方法进行。

3.1.7药剂废弃包装物、废液、废渣等的处置应按相关规定执行。

3.2监测装置

3.2.1监测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白蚁可以自由进出;

2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不易变形;

3在潮湿、酸性等不同土壤环境中不易霉变或腐蚀,具有较好的耐久性。

3.2.2监测装置中使用的饵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为白蚁喜食的材料,一般为纤维素类材料;

2较长时间放置不影响白蚁取食,不易霉变或腐烂。

3.2.3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远程实时监测系统一般由白蚁监测装置(含信号源)、信号接收传输系统

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2远程实时监测系统中的监测装置除了符合3.2.1和3.2.2条的规定外,尚应

能持久稳定地发送信号并具备及时准确的白蚁侵入报警性能;

3数据处理系统应具备数据维护、数据通讯、数据查询和系统管理等功能。

4

3.3药剂

3.3.1饵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1操作简单、维护便捷、安全低毒;

2无驱避性;

3白蚁取食饵剂后,药效能在白蚁群体中有效传递;

4能有效控制白蚁群体。

3.3.2水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1高效低毒;

2化学性质稳定,附着力强,持效期长。

3.3.3油剂除应符合3.3.2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渗透性好;

2处理后不应降低木构件、木配件的力学性能,不应提高木构件、木配件的

可燃性或影响油漆、彩画及木质本色,对木构件、木配件无腐蚀。

3.3.4粉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具有高的分散性,能与白蚁虫体充分接触;

2能利用白蚁舐吮、交哺等行为进行缓慢的药效传递。

3.4贮存和运输

3.4.1监测装置必须专库专用,严禁与其他药剂和设备混放,需要相对隔离的空

间。

3.4.2监测装置应专人管理,对装置出入库情况进行准确、及时记录。

3.4.3监测装置运输应有专用车辆及配套设施,防止产品被污染而影响效果。

3.4.4药剂设专人、专库管理,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

3.4.5仓库应坚固、通风、干燥、阴凉、防漏防潮,并配有防火、防盗等专门设

备。

5

4方案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古建筑白蚁防治方案设计应以白蚁综合治理理念为指导,进行区域控制。

4.1.2古建筑白蚁防治方案设计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不改

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确保其历史原貌和价值。

4.1.3古建筑白蚁防治方案应根据白蚁危害等级评定结果进行设计。

4.1.4古建筑白蚁防治宜结合古建筑维护和修缮工程施工进行。

4.2调查

4.2.1方案设计前,应对古建筑现场情况进行调查,以此作为制定古建筑白蚁防

治方案的依据。

4.2.2调查可采用现场查勘、仪器探测和档案资料查询等方法。调查内容包括古

建筑情况调查和古建筑白蚁危害调查。调查完毕后应填写《古建筑白蚁危害等级

调查评定表》、《古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报告》(见附录A)和《古建筑白蚁防

治工程项目信息表》(见附录B)。

4.2.3古建筑情况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古建筑的名称和地理位置、古建筑的区域面积、幢数、建筑面积、是否为

不可移动文物及保护等级;

2古建筑的建造历史、维修情况、建筑结构及风格;

3古建筑所在区域的环境状况,包括四周的土壤、绿化、道路情况和地下各

种管线的位置、深度、进入室内的位置;

4古建筑现场的地下水源、地下水位等情况;

5古建筑修缮的工期等有关建设情况。

4.2.4古建筑白蚁危害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古建筑白蚁危害的部位、蚁害范围、蚁害率及对古建筑的损坏程度;

2危害古建筑的白蚁种类、活动迹象、分飞、筑巢及群体分布情况;

3古建筑白蚁危害的历史和防治情况;

4庭院及外围环境白蚁危害及分布情况;

5蚁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等。

6

4.3设计方案

4.3.1一般以古建筑本体、内部庭院及外围环境的建筑物、树木、草坪中的白蚁

作为防治对象。

4.3.2防治目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古建筑本体无新的白蚁危害点,原有白蚁危害点无白蚁活体;

2古建筑内部庭院及外围环境的白蚁危害不超过等级评定Ⅰ级的标准要求。

4.3.3防治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古建筑本体、内部庭院及外围环境未发现白蚁危害时,应安装地下型装

置,监测白蚁活动,降低古建筑本体遭受白蚁危害风险;

2当白蚁危害等级为Ⅰ级时,可安装地上型装置或采取其他诱杀法,待白蚁

群体得以控制后,再安装地下型装置,监测白蚁活动;

3当白蚁危害等级为Ⅱ级时,可直接药剂处理,也可安装地上型装置或采取

其他诱杀法,待白蚁群体得以控制后,再安装地下型装置,监测白蚁活动;

4当白蚁危害等级为Ⅲ级时,宜实施白蚁综合治理,待白蚁群体得以控制后,

对受损的古建筑承重构件和配件进行修缮。结合修缮工作,使用浸渍法或涂刷法

对新装的木构件和木配件进行处理。再安装地下型装置,监测白蚁活动;

5发现白蚁危害时,应优先选用粉剂、饵剂等药剂处理,不用或少用水剂、

油剂;

6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白蚁危害等级达到Ⅱ级的古建筑宜选用远程实

时监测系统,监测白蚁活动。

4.3.4对白蚁危害等级为Ⅲ级的防治方案,应组织专家论证。

4.3.5方案设计完毕后,应填写《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项目实施方案》(见附录C)。

7

5施工

5.1一般规定

5.1.1古建筑白蚁防治施工时,古建筑管理单位应委派专人协调白蚁防治单位的

施工安排,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5.1.2施工人员应经过岗前培训,了解古建筑保护相关知识和规定,熟悉施工器

械的使用、施工过程的安全措施,并熟知所用相关产品的安全要求。

5.1.3监测装置应避免安装在含有化学药剂的土壤中、地下管线上面或附近,应

减少对原环境的破坏和对白蚁的干扰。

5.1.4白蚁防治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填写《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监测装置安装

记录表》、《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监测装置检查维护记录表》、《古建筑白蚁防治工

程药物施工记录表》(见附录D~F)和绘制监测装置安装示意图,作为工程竣工

验收资料。

5.2地上型装置安装

5.2.1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安装部位应有白蚁取食或活动的迹象;

2安装时,应先将装置的盒子安装上,再将饵剂轻轻放入盒子并紧贴白蚁活

动部位,然后盖上盖子,最后利用无刺激性气味的胶带、双面胶、密封胶等固定

饵站;

3装置可平行安装或叠加安装,安装应平整牢固,其底部与安装表面之间应

密封遮蔽;

4放入饵剂前,应依据现场情况和饵剂的特点用适量的纯净水对饵剂进行湿

润;

5在安装装置和投放饵剂过程中,宜缩短操作时间。

5.2.2装置的信息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完成安装后,应对装置进行编号,并通过安装示意图和安装记录表记录相

关信息;

2安装示意图应画出古建筑的平面示意图和各个装置的安装位置,并将装置

编号、安装时间、位置、数量以及安装现场的简单描述标注于图上;

3安装记录表应以幢或间为单位编制;

4应填写《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监测装置安装记录表》(见附录D)。

8

5.3地下型装置安装

5.3.1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安装部位宜在古建筑的四周、离外墙基础1m范围内,应按方案设计要求

进行安装,宜将其安装在有白蚁活动迹象或白蚁易于侵入的地方,避免在低洼易

积水处安装;

2安装时,应使装置外壁和顶盖与四周紧密接合,不得留有缝隙,避免装置

内积水。

5.3.2装置的信息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完成安装后,应从古建筑东南方45°角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对监测装置

编号,做好现场标识,并通过安装示意图或安装记录表将相关信息记录下来;

2安装示意图应画出古建筑的平面示意图和各个装置的安装位置,并将装置

编号、安装时间、相互间距以及安装现场的简单描述标注于图上;

3应填写《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监测装置安装记录表》(见附录D)。

5.4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安装

5.4.1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安装除符合5.3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白蚁监测装置(含信号源)安装时,现场操作人员应实时定位,并在数据

处理系统的手持终端及时标注、登记编号;

2信号接收传输系统安装时,应避免与市电靠近安装,不得安装在电磁环境

复杂、建筑物密集的地方。当安装在建筑物顶层,应增加防雷措施;

3数据处理系统安装时,应配合白蚁监测装置和信号接收传输系统的安装进

行调试。

5.4.2需要接通电源时,应符合用电安全要求。登高作业应做好安全保护。

5.5检查维护

5.5.1地上型装置的检查与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白蚁危害情况和危害种类,宜在安装后2周~4周内检查:

1)监测到散白蚁时,其后宜每2周~4周检查一次;

2)监测到乳白蚁、土白蚁或大白蚁时,其后宜每周检查1次。

2当监测装置内没有白蚁,饵剂没有被取食或取食较少,应调整安装位置;

3当饵剂太干,应重新湿润后进行密封;

4当饵剂被取食率达到50%以上,且监测装置内白蚁仍很活跃,应增加饵剂,

9

装置及相邻装置内已无白蚁活动,可不再添加饵剂;

5填写《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监测装置检查维护记录表》(见附录E)。

5.5.2地下型装置的检查与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查与维护应包括下列内容:

1)检查装置内是否有白蚁聚集、聚集的白蚁种类和大致数量;

2)更换损坏的监测装置,补充丢失的监测装置;

3)更换监测装置内发霉、腐烂和将被取食殆尽的饵料;

4)调整松动、积水和遭破坏的监测装置的安装位置,重新安装;

5)清除监测装置四周的杂草以及监测装置内的树根草根等杂物;

6)根据建筑四周的土壤、绿化等环境发生的变化,调整监测装置的安装

位置或增减监测装置的数量。

2白蚁危害等级Ⅱ级以下的,检查次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散白蚁主要危害区,一年检查次数应不少于4次,且检查时间宜

在3月~11月期间;

2)对于乳白蚁、土白蚁或大白蚁主要危害区,应全年检查,且一年检查

次数应不少于6次。

3白蚁危害等级Ⅱ级及以上的,检查次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散白蚁主要危害区,应一年检查次数应不少于6次;

2)对于乳白蚁、土白蚁或大白蚁主要危害区,应全年检查,且一年检查

次数应不少于8次。

4填写《古建筑白蚁防治工程监测装置检查维护记录表》(见附录E)。

5.5.3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检查与维护除符合5.5.2第1条的规定外,尚应注重检

查的时效性,每24h查看软件平台是否有白蚁侵入报警,在提示有白蚁侵入后的

48h内对装置开仓检查及处理。

5.6药剂处理

5.6.1饵剂处理方法分为装置内饵剂诱杀法和其他诱杀法,应符合以下规定:

1地上型装置饵剂投放方式:

1)纸卷状、颗粒状的饵剂可直接投放在装置内;

2)浓饵剂则要先按要求用水混合调制,再投放在装置内。

2地下型装置饵剂投放方式:

1)取出饵料后投放饵剂。用纯净水将饵剂湿润,投放饵剂后将饵料中的

白蚁转移到装置中;

2)不取出饵料,直接在装置的空余部位投放饵剂;

10

3)取出部分饵料形成空间,再在此空间投放饵剂。

3其他诱杀法,是将饵剂直接投放在蚁路、分飞孔或危害物表层,投放时宜

轻微,避免惊扰白蚁。

5.6.2粉剂处理方法为喷粉法,处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1将粉剂均匀地喷到尽量多的白蚁个体体表;

2重点对白蚁活动的蚁路、分飞孔、危害物等部位施药;

3遵循“多点少施”的原则。

5.6.3水剂处理方法有喷洒法、杆状注射法、浸渍法,处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1使用喷洒法时,应使用低压力大流量进行喷洒;

2使用杆状注射法时,根据注药压力和古建筑基础实际情况确定注射间距;

3使用浸渍法时,将古建筑中可拆卸木构件或配件放入药液中浸泡一定时间,

使木材吸取一定剂量的药剂,药液浓度和浸泡时间应按所选药剂的使用说明书执

行。

5.6.4油剂处理方法主要为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