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8/T 64-2022 普洱市多年生稻栽培技术规程

DB5308/T 64-2022 Permanent paddy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in Pu'er City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08/T 64-2022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12-20
实施日期
2023-01-20
发布单位/组织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普洱市农业农村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大学农学院、孟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澜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镇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起草人:
王凌云、李晓花、杨峰、石凤兴、王志丽、邱世刚、杨丕钦、赵艳龙、白海东 邹继勇、肖德清、张丽秋、米亮。
出版信息:
页数: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05

5308

普洱市地方标准

DB5308/T64—2022

普洱市多年生稻栽培技术规程

2022-12-20发布2023-01-20实施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08/T64—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普洱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大学农学院、孟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澜沧县农

业技术推广中心、镇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凌云、王志丽、杨峰、李晓花、石凤兴、赵艳龙、张建梅、汤国景、黄光福、

李杰、邓斌、陈瑞师、王正梅、刘学康。

I

DB5308/T64—2022

普洱市多年生稻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多年生稻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和适宜区域、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留桩高度、病

虫草害防治、越冬管理、收获等操作方法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普洱市多年生稻栽培及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多年生稻perennialrice

指头季稻收割后保留稻桩,后续生长季通过稻桩地下茎腋芽发苗,可以收割多年的一种栽培稻类型。

4产地环境及适应区域

适宜普洱市海拔1450m以下的稻区,应符合NY/T5010的规定。

5栽培技术

5.1品种选择

选择经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品种,可选用:多年生稻23、云大25、云大107。

5.2播种量及播期

5.2.1播种量

每667m2秧田用种量35kg~40kg。

5.2.2种子处理

1

DB5308/T64—2022

播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d~2d,避免高温暴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5%咪鲜胺4000

倍液浸种24h,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浸种催芽。旱育秧要求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5.2.3育秧方式

采用薄膜湿润育秧或旱育秧。

5.2.4播种期

双季稻区,早稻12月中下旬育秧,2月上中旬移栽,秧龄50天;单季稻区,2月中旬育秧,4月

上旬移栽,秧龄40天。

5.2.5移栽规格

株行距13cm×26cm,1.97万穴/667m2,每穴栽2苗,采用手工移栽或机插秧。

5.3大田水分管理

5.3.1寸水活棵,浅水分蘖

第一季移栽后(或再生季开始发苗)至分蘖盛期,,田块水层保持1cm~3cm,利于早生快发。

5.3.2够苗晒田

分蘖达到目标群体的80%时,开始控水晒田。

5.3.3拔节孕穗期

分蘖末够苗晒田至田块表面出现裂纹时灌水,田块水层保持2cm~3cm。

5.3.4蜡熟后适当晒田保根促芽

成熟收获前10d~15d适当撤水晒田,减少收获时踩踏或碾压稻桩。

5.4施肥管理

5.4.1基肥

移栽大田每667m2施复合肥(15:15:15)40kg或水稻专用缓释肥(24:6:10)40kg,结合大田翻

耕时一次性施入。若施水稻专用缓释肥,后期视苗情追肥。

5.4.2分蘖肥

第一季移栽后7d(第二季及以后季发苗后7d),每667m2大田施用尿素6kg,配合除草剂一起

施用。

5.4.3穗肥

第一季移栽后45d,每667m2施尿素5kg,氯化钾5kg,视苗情适当增减。

5.4.4保根促芽肥

于黄熟期(齐穗后20d)每667m2施尿素5kg,氯化钾5kg。

2

DB5308/T64—2022

6留稻桩高度

双季稻区早稻收获时留稻桩高度为5cm~10cm;双季稻区晚稻和单季稻区收获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