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 296-2017 麻疹诊断

WS 296-2017 Mumps diagnosis

行业标准-卫生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WS 296-2017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卫生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07-24
实施日期
2018-02-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卫生计生委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1.020

C59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296—2017

代替WS296—2008

麻疹诊断

Diagnosisformeasles

2017-07-24发布2018-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WS296—2017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缩略语............................................................................1

3诊断依据..........................................................................1

3.1流行病学史......................................................................1

3.2临床表现........................................................................1

3.3实验室检测......................................................................1

4诊断原则..........................................................................2

5诊断..............................................................................2

5.1疑似病例........................................................................2

5.2临床诊断病例....................................................................2

5.3实验室确诊病例..................................................................2

5.4排除病例........................................................................2

6鉴别诊断..........................................................................2

附录A(规范性附录)血清学诊断方法..................................................3

附录B(规范性附录)病原学诊断方法..................................................7

附录C(资料性附录)麻疹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11

参考文献............................................................................15

I

WS296—2017

前言

本标准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WS296—2008《麻疹诊断标准》。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WS296—2008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WS296—2008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修改了缩略语(见第2章,2008年版的第2章);

——修改了麻疹的诊断依据(见第3章,2008年版的第3章);

——修改了临床诊断病例的定义(见第5章,2008年版的第5章);

——增加了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标准操作(见附录A和附录B,2008年版的附录A和附录B);

——增加了麻疹流行病学,尤其是新形势下麻疹传播呈现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并发症等内

容(见附录C,2008年版的附录C)。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首都医科大

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会明、许文波、余文周、李兴旺、马超、张燕、谢正德、郝利新、郑慧贞、

谢淑云、苏琪茹。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5983—1995;

——WS296—2008。

II

WS296—2017

麻疹诊断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麻疹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麻疹的诊断。

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PE: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

DEPC:焦碳酸二乙酯((diethylpyrocarbonate)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IgG: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G)

IgM: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M)

RF: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

RNA:核糖核酸(ribonucleicacid)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

RPM:每分钟转数(revolutionsperminute)

OD:光密度值(opticaldensityvalue)

VTM:病毒运输液(virustransportationmedium)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3.1.1在出疹前7d~21d与麻疹确诊患者有接触史。

3.1.2在出疹前7d~21d有麻疹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3.2临床表现

3.2.1发热,体温一般≥38℃。

3.2.2在病程第3天~第4天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顺序一般自耳后、面部开始,

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并可累及黏膜。出疹时间一般持续3d~5d。

3.2.3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结膜炎症状。

3.2.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天~第3天)在口腔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Koplik斑)。

3.3实验室检测

1

WS296—2017

3.3.1采血前8d~56d内未接种过含麻疹成分减毒活疫苗,而出疹后28d内血标本中麻疹IgM阳性

(见附录A)。

3.3.2咽拭子或尿液标本中麻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到麻疹病毒(见附录B)。

3.3.3恢复期血标本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见附录A)。

4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予以诊断。

5诊断

5.1疑似病例

具备3.2.1、3.2.2和3.2.3。

5.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

a)具备3.1.1和/或3.1.2,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

b)具备3.2.4;

c)未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

5.3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备3.3.1、3.3.2、3.3.3中任何一项者。

5.4排除病例

疑似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

a)出疹后4d~28d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且不符合3.1.1和/或3.1.2;

b)出疹后3d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合格咽拭子/尿液标本中麻疹病毒核酸阴

性,且不符合3.1.1和/或3.1.2;

c)未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但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

d)病原学标本分离鉴定出麻疹疫苗株病毒或疫苗株病毒核酸阳性,且未分离出麻疹野病毒也无麻

疹野病毒核酸阳性;或同时符合以下5种情形的:

1)有出疹,有或无发热,但无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2)接种含麻疹成分减毒活疫苗后7d~14d出疹;

3)血标本采集日期为接种含麻疹成分减毒活疫苗后8d~56d,且检测麻疹IgM阳性;

4)流行病学调查未发现该病例引起的续发病例;

5)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调查未发现其他可明确解释的原因。

6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风疹、猩红热、幼儿急疹等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参见附录C)。

2

WS296—2017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血清学诊断方法

A.1血液标本的采集、储存及运输

A.1.1血标本的采集

出疹后28d内采集血液标本,用于麻疹IgM和IgG血清学检测。

A.1.2在下列情况下需要采集第2份血标本

出疹后3d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无合格咽拭子/尿液标本,需要采集4d~28d

的第2份血标本。

A.1.3血标本采集流程

A.1.3.1用无抗凝剂采血管收集2mL~3mL静脉血,在管壁上做好标记。

A.1.3.2血标本不能冷冻,应1000RPM离心10min,用于分离血清;如果无离心机,血标本应冷藏4℃

放置,直到血清完全析出。

A.1.3.3小心吸取血清,避免吸到红血球,在无菌条件下,移至带外螺旋盖的血清管中,在管壁上做

好标记。

A.1.3.4填写标本送检表,包括最后一次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日期、出疹日期、标本采集日期。送检

表上要注明病例编号。

A.1.4血标本的储存

A.1.4.1血标本应冷藏(2℃~8℃)保存,并在24h内送达检测实验室。如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应按

照A.1.3方法分离血清。

A.1.4.2无菌血清应在48h内使用冰盒运送到检测实验室,或保存在2℃~8℃,最多不能超过7d。

血清长期保存应在-20℃以下冷冻,避免反复冻融。

A.1.5血标本的运输

标本应尽快运送到检测实验室,将盛装标本的容器放在有封口的塑料袋中,用冷藏盒或保温瓶运送,

将标本送检单放在塑料袋中,再用胶带固定在冷藏盒中的上部,运输日期确定后,通知接收实验室标本

运送的时间和运输方法。

A.2实验室检测

A.2.1ELISA法检测麻疹IgM抗体

A.2.1.1用途

主要用于定性和/或定量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抗麻疹病毒的IgM抗体,用于麻疹早期诊断。

A.2.1.2操作步骤(或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

3

WS296—2017

A.定量ELISA法检测麻疹病毒IgM抗体的标本稀释法

A..1应使用500μL稀释缓冲液对10μL患者待测样品进行稀释,制成患者标本稀释液。

A..2将40μLRF加入100μL患者标本稀释液(A..1)中,并用60μL稀释缓冲液进

行稀释,最终标本稀释比例为1:100。

A.检测过程

A..1将检测所需数目的微孔条放到微孔板框上并准备好一张标签。

A..2加入RF的待测血清标本,于室温吸附15min或4℃过夜。

A..3在微量孔内分别加入100μL的已稀释样本或立即可用的对照血清。留一个孔作为底物空

白,例如:

定量的IgM抗原微量孔

孔A1底物空白

孔B1阴性对照

孔C1标准血清

孔D1标准血清

孔E1标本1……

A..4将样品于湿盒内(37±1)℃孵育(60±5)min。

A..5孵育后以洗液缓冲液洗涤板孔(使用自动洗板机或手工洗板)。先吸去或甩去洗液;然后

每孔内加入300μL洗液,再吸去或甩去洗液,重复洗涤过程共4次;最后将微孔板翻转过来在纸巾上拍

干,使微孔中不再含有液体。

A..6加入酶标记抗体:于相应孔内(底物空白孔除外)加入100μLIgM酶标记抗体,湿盒内

(37±1)℃孵育(30±1)min。

A..7以洗液缓冲液洗涤板孔(见A..5)。

A..8加入底物:于每孔内加入100μL底物溶液(包括底物空白孔),湿盒内(37±1)℃孵育

(30±1)min。

A..9终止反应:每孔内加入100μL终止液,轻微振荡微孔板以混合溶液。

A..10读取OD值:以底物空白孔为空白对照,60min内读取OD值。

A.2.1.3质量控制标准

A.底物空白孔的OD值必须<0.25。

A.阴性对照必须为阴性。

A.标准血清的平均OD值必须在有效范围内,此范围已在试剂盒专用的质量控制证书中给定(减

去底物空白之后)。

A.如果未达到以上标准,则试验无效且应重做。

4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