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020-2017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B37/T 3020-2017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afety production risk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guideline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3020-2017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10-10
实施日期
2017-11-10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100

C65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3020—2017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etailedruleforthemanagementandcontrolsystemofelectricityenterperisework

safetyriskclassification

2017-10-10发布2017-11-10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3020—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电力企业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祥良、徐震、李婷、朱滨、张杰、马瑞贞、程方、裴健、朱坤双等。

I

DB37/T3020—2017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文件体

系、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电力企业(电网及各类发电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指南

的编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T23694-2013风险管理术语

GB/T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

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DB37/T2882-2016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国安委办〔2016〕11号)

《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9号)

《关于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能安〔2015〕1号)

《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第303号)

3术语和定义

3.1基准(整体)风险评估benchmarkriskassessment

通过对所有评估对象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现有风险概况以及风险评估的重点区域和项目,形成一套

整体风险概述,用于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活动。

3.2基于问题的(重点)风险评估basedproblemriskassessment

对基准风险评估中所确定的具有重大风险的项目,以及针对生产过程中所发生事故(事件)暴露的

高风险问题,进行深入详细的评估。

3.3持续风险评估continuousriskassessment

通过日常工作,经常地进行风险评估,同时为基准风险评估和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提供反馈信息。

主要表现形式有工作前风险评估、班组日常风险评估等。

4基本要求

1

DB37/T3020—2017

4.1组织策划

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全面负责本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的组织管理,组织制定目标

任务和工作方针,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制,明确风险识别、评价和管控的责任分工和主管部

门;分管负责人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等管理工作,组织编制有关体系

文件并实施;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车间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职责分工开展风险分级管控管理

和指导工作;企业员工应根据岗位职责分工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组织策划标准

要求参见附录A)

4.2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和全过程控制

电力企业从基层员工到最高管理者,都应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电力企业应根据风险

等级,确定落实管控措施及责任单位的层级,确保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安全风险管控应涵盖管理、

作业活动、安全设施、设备系统和区域等各方面,贯穿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4.3控制损失、创造价值

电力企业应通过切实、合理、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保证人身、设

备、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做到效益最大化。

4.4动态管理

电力企业应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生产管理中,除定期组织开展基准

(整体)风险评估,对较大风险进行基于问题的(重点)评估外,还应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日常的持续

风险评估;发生事故、障碍、异常后及时进行问题评估,制定控制措施,有效控制风险。

5工作程序和内容

5.1工作程序

电力企业应发动组织各岗位员工对本岗位责任范围内的全部风险点进行基准风险评估,形成风险点

清单,逐级审核上报汇总,编制企业风险基准(整体)风险评估台账,判断风险点整体状况;按职责对

风险再组织进行基于问题的(重点)风险评估;班组应对所辖设备、设施和消缺、维护、清扫等一般作

业活动进行经常性风险评估管控,同时为基准风险评估和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提供反馈信息。(安全风

险管控工作流程参见附录B)。

5.2风险点确定

5.2.1风险点划分原则

电力企业对生产系统风险点的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

清晰”的原则。可按照工艺流程、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区域等功能独立的单元进行风险点划分;对操

作及作业活动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每一项独立

完成作业目标的操作及作业为一个风险点;可把具有独立功能的管理行为划分为一个风险点。

5.2.2风险点分类

2

DB37/T3020—2017

电力企业可将风险点划分为: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二类;为便于管理和识别危险源,可将上述各种

类型按划分原则细分为若干个风险点,形成风险点清单。清单内容应包括:风险点名称、风险点详细位

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风险等级、管控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等信息(见附录C)。

5.2.3风险点排查

电力企业应在本单位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

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做成统计台账(见附录C)。

5.3危险源辨识

5.3.1辨识范围

5.3.1.1危险源辨识从空间、流程方面考虑,其范围如下:厂址、建(构)筑物、生产工艺流程、生

产设备设施、材料工器具、作业环境、作业过程、管理制度等。

5.3.1.2危险源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非计划停运、大面积停电、财产损失、健康伤害、环境

污染等几个方面。危险源造成的事故类型分为人身伤害事故和设备事故,人身伤害包括物体打击、车辆

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

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设备事故包括设备停运、设备损坏、社会影响、财产损失等。

5.3.1.3危险源辨识应综合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即正常生产作业及设备正常运行状态,

设备异常状态以及发生能量意外释放、泄漏和超标排放等事故紧急状态。

5.3.1.4辨识过程应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人的因

素:包括心理、生理、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物的因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室内、室外、天上、地下(含水下)及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管理因素:包括机构不健全、

责任制不落实、制度不完善、投入不足及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5.3.2危险源辨识方法

常见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检查表(SCL)、预先危险分析(PHA)、危

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方法。各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本标准推荐以下三种方法。

5.3.2.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a)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日常作业活动的风险分析,辨识每个作业步骤中隐含的危险;也可用于作

业步骤清晰的检(维)修作业活动中;

b)分析步骤:选定作业活动→分解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和后果(列出表格参

照附录D)→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制定控制措施→对评价结果定期评审。

5.3.2.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a)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分析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携带的风险分析,辩识每个子系

统或部件中隐含的危险;检查的项目是静态物,而非活动。

b)分析步骤:选定对象→确定人员(岗位职责)→分解系统(子系统或部件)→收集依据资料→

识别危险源(将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因素列出表格参照附录D)→制定控制措施→汇审签批。

5.3.2.3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

a)适用范围:主要用于设备设施或系统改扩建工程项目初期阶段,特别是在设计、施工的开始之

前,进行宏观的、粗略的危害和潜在的风险分析。

3

DB37/T3020—2017

b)分析步骤:收集资料(主要装置、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等的说明书、图纸、操作规程、防火及

安全设施等)→分解工作步序(设计、制造、施工、调试、运维等)→识别危险源(物质、工

艺、设备设施、作业行为和环境)→分析每种事故所造成的后果(通常指有可能导致事故的最

坏的后果)→风险评估(填写风险分析评价表参照附录D)→在分析现有的措施的基础上补充

消除或减少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5.3.3危险源辨识实施

5.3.3.1电力企业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

展危险源辨识,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基准(整体)风险评估活动,组织各专业、各部门、各岗位全面辨

识分管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

5.3.3.2电力企业应当根据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设施变更、非常规作业活动等适时开展专项危险源辨

识。

5.3.3.3日常生产活动中每项作业、运行操作前都要进行危险因素辨识,预控措施应在工作票和操作

票中予以落实。

5.4风险评价

5.4.1风险等级划分

5.4.1.1企业应将生产安全风险分为四级:分别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分别用

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5.4.1.2当一个风险点中存在多个危险源,按最高风险度评价控制(属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按GB18218

—2009规定评价控制)。

5.4.1.3当企业生产组织机构、生产条件、作业条件、设备、设施等发生变化或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

时,应及时对相关的风险项目重新进行评估,并更新风险点统计台账。

5.4.2风险评价方法

电力企业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应进行定性、定量、半定量等方法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

等级。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风险矩阵分析法(LS)、危险指数方

法(RR)、职业病危害分级法。可根据实际选择,本细则推荐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5.4.2.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见附录E。

5.4.2.2安全风险评价判定准则是风险评价分级的标准,不同的行业有不同,同一行业应统一,本细

则推荐风险评价判定准则见附录F。

5.4.2.3风险等级确定方法如下:

a)针对评估对像,根据现有的经验判断,在附录F评价判定准则表“F1、F2、F3”中分别选取人

员伤亡、健康伤害、设备损坏、生产中断(大面积停电)、环境污染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L”

人员暴露率“E”严重性“C”的分值;

b)利用D=L×E×C,计算出风险值D;

c)按照附录F评价分级准则表“F4”,确定风险等级,将其中最高的风险等级定为该风险的风险

等级。

5.4.3重大风险确定原则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a)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4

DB37/T3020—2017

b)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

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c)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d)存在能量意外释放(剧毒、爆炸、火灾、倒塌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

e)构成电力安全生产事故的;

f)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5风险控制措施

5.5.1风险控制措施类别

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行政)措施、教育培训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5.5.1.1工程技术:

a)消除或减弱,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采用机械提升装置以清

除手举或提重物这一危险行为等;

b)替代,用低危害物质替代或降低系统能量,如较低的动力、电流、电压、温度等;

c)封闭,指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

d)隔离,指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

e)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

5.5.1.2管理(行政)措施:

a)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

b)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

c)监测监控(尤其是高毒物料的使用);

d)警报和警示信号;

e)安全互助体系;

f)风险转移。

5.5.1.3教育培训:

a)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认识;

b)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水平;

c)使员工掌握有效识别危害因素及危害分析评价方法和提高控制风险能力;

d)使员工了解本岗位安全风险和防控方法。

5.5.1.4个体防护措施:

a)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

b)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c)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d)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5.5.1.5应急处置措施:

a)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

b)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5.5.2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原则

5.5.2.1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考虑以下内容:

a)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

b)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5

DB37/T3020—2017

c)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d)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5.5.2.2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5.5.2.3在进行风险评价、尤其是对现行控制措施的充分性进行评价后,应确定需要补充完善的控制

措施,对现行控制措施进行修订。

5.6风险分级管控

5.6.1基本原则

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分级管控。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企业(公

司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对“较大风险”等级以上风险进行全过程管控,各生产部门(车间级)负责

对“一般风险”以上等级安全风险进行全过程管控,班组级负责对“低风险”以上等级安全风险进行全

过程管控,岗位员工应对本岗位风险进行全过程管控;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

各企业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分级管控层次进行增加或合并。

5.6.2管控清单

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照附录D1、D2),逐级汇总、评审、修订、审核、

发布、培训、实现信息有效传递。

5.6.3管控措施实施

企业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明确管控措施。对于重大操作、设备检修作业、设备改造工程、危险

区域动火、受限空间作业等作业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进

行重点管控;应编制有关风险作业(操作)活动风险管控卡(参见附录G),明示危险点危险源及防范

措施,有关应作业(操作)人员严格执行,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对于各企业评估出的重大风险,企

业所属上级公司应进行管控。

5.6.4公告警示

企业应安全生产风险与职业病危害风险一体化管控,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

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5.6.5防控职业危害

企业应安全生产风险与职业病危害风险一体化管控,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

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6文件管理

6.1文件和信息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风险点统计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以及危险源统计表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

涉及最高级别、次高级别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

独建档管理。

6.2效果

6

DB37/T3020—2017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a)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

可靠性;

b)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完善;

c)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卡控制;

d)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e)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f)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6.3变更

当发生下列情形之一时,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及时进行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分级,修订管控措施,

更新风险信息:

a)新发布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上级要求;

b)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

c)新、改、扩建项目;

d)发生事故、事件后;

e)综合性评审完成后。

7持续改进

7.1评审

企业应按体系建设建立评审工作程序,每年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综合性评审,并对评审结

果进行公示。

7.2沟通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

风险信息。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单位:BAC单位:

7

DB37/T3020—2017

D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电力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建设基本要求和审查要点

验证

体系要素标准要求风险体系评审要求

方法

1安全风险1.以正式文件下发,实施并保持。1.与企业的现场安全生产现状相

2.传达到每位员工及相关方,并使其认识到在符合。

管控方针、总

安全风险管控中,应履行及承担的义务和责任。2.体现对遵守体系建设要求的承

目标、持续改

3.定期评审适宜性,以确保其与企业生产安全诺。

进绩效承诺

管理持续改进方向相适应。3.体现对现场安全风险管控绩效

4.风险管控体系建设能充分体现使风险损失、持续保持及改进的承诺。

查看

可能性、发生频率降到可接受水平的方针,满4.明确现场安全风险防治及安全

询问

足心中有数、超前控制、措施得力、结果可控、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方

持续改进目标要求。向。

5.内容清晰明确,能使员工及其他

相关人员理解一致。

1.企业应成立以安全第一责任者为组长,分管1.已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并正

2策划

领导为副组长,总工程师(副总)和部门领导式下发了通知,明确人员、活动地

2.1安全风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安全风险管控体点和程序。

险识别、分析系建设策划、布署、施实、检查、验评。常设2.确定较大风险以上等级的,由公

评价及防控机构设在安监部,负责日常管理、计划、监督、司进行管理。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审

策划统计上报等工作。核风险控制措施,由公司主管领导

2.体系策划必须满足本标准的要求。最终签字确认。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3.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总师(副总)为副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

组长,有关专业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小组,负责查,确保高风险以上控制的有效性。

对本单位主要安全管理、设备、设施、运行维3.确定一般风险以上等级的,由各查看

护、检修、技改、扩建及其作业活动存在重大部门进行管控。生产管理部门审核询问

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分析评价、防控。风险控制措施,生产管理部门领导

4.企业内部应成立各专业小组,对本专业存在最终签字确认。各部门应定期监督

中风险以上等级的生产活动过程进行风险识检查安全风险监督控制措施的实

别、分析评价、防控。施,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5.班组应有班组长、技术员、安全员和经验丰4.确定低风险以上等级的,由班组

富的员工组成风险评价、管控工作组,根据岗进行管控。班组负责控制措施的实

位分工和职责对所辖生产活动过程中低风险以施,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定期监督检

上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防控。查,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8

DB37/T3020—2017

电力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建设基本要求和审查要点(续)

验证

体系要素标准要求风险体系评审要求

方法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以下文件:

1.文件发布前进行审批,确保其充

1.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方针、目标和指标;分性和适应性。

2.组织机构和职责划分;2.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和更新,

3.各级人员安全风险管控责任制;并重新审批。

4.各级组织安全风险管控责任分工及工作标3.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

准;状态作出标识。

2.2体系文

件要求5.有关管理、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与职业健4.确保在使用处能得到适用的有查看

康危险点识别、分析评价及其防控工作程序;关版本。询问

6.有关绩效保持所需的策划、实施和控制的文5.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易于识别。

件、报告及记录,如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6.确保所需的文件,包括规范、标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准、通知等作出标识,并对其发放

单、危险源统计表、风险点统计台账等有关记予以控制。

录文件;

7.防止对过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7.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有效运转自查考评、管理如需保留,作出适当的标识。

评审和互评程序文件和有关活动记录。

2.3目标及1.符合方针及承诺要求。

企业应对内部有关各级和层次,建立并保持文

管理方案2.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

件化的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目标、指标。如

2.3.1目标可行,目标和指标应予以量化。3.符合自身的现状及生产、经营状查看

指标况。

企业每年应制定、实施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安

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目标和指标的管理方案。

包括有企业定期组织的基准风险评估计划,形1.规定各有关各级和层次实现目

2.3.2管理成一套风险概述,用于对基于问题风险评估活标和指标的职责、权限。

方案动进行排序;由专家组进行基于问题风险评估查看

2.实现目标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确定的具有重大风险的项目,以及针对生产过

程中所发生事故/事件暴露的高风险问题,进行3.费用及责任人。

详细的评估研究;由车间、班组进行持续风险

评估。

9

DB37/T3020—2017

电力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建设基本要求和审查要点(续)

验证

体系要素标准要求风险体系评审要求

方法

1.应在建立健全各级各岗位安全

责任制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安全风险

3实施1.主要负责人是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工作管控责任、安全风险管控制度程序

的第一责任人。和工作标准。

3.1建立各

级安全风险2.明确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管理者和建立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